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80|回复: 0

[儒家学说] 《第299期》《论语·子路篇第24章》为什么乡人“皆好之”...

[复制链接]
贾陆英书屋 发表于 2018-2-5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24章》为什么乡人“皆好之”或“皆恶之”的人不足为凭?

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子贡问道:“全乡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足为凭。”子贡又问:“全乡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足为凭。不如乡里的善人都喜欢他,乡里的坏人都厌恶他。”

为什么说“乡人皆好之”或“乡人皆恶之”的人不足为凭呢?本章谈如何通过众人的评价识别人。孔子说“乡人皆好之”或“乡人皆恶之”的人“未可也”,这是因为在考察和识别人的问题上,不能简单地以众人的好恶作为依据。孔子把“乡人皆好之”的人,也就是全乡人都说好的好好先生,称为“乡愿”,并斥之为“德之贱也。”(《论语·阳货》)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认为这两种人的行为都超乎寻常,因而一定要仔细地考察、辨别。孔子告诉人们:“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对人对事才有是非标准,才敢于坚持原则,既能对符合道义的人和事表示支持,给予帮助;又能对违背道义的人和事表示反对,加以阻止。因此,“乡人之善者”才会“好之”,“其不善者”才会“恶之”。这样的人,才是值得肯定的。 孔子关于如何识别人的这些思想,深邃而透彻,对于我们听取意见,考察识别各类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听取众人意见是必要的,但绝不能盲目从众,而要坚持是非标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盲目从众,不足以明是非,识真伪,辨善恶。

附:

《原文》

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

子贡问道:“全乡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足为凭。”子贡又问:“全乡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足为凭。不如乡里的善人都喜欢他,乡里的坏人都厌恶他。”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