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17|回覆: 0

[家庭教育心得] 【關注教育部2017年課改】有的家長會問·這些國學經典作品...

[複製連結]


教育部2017課改方案已出台,在這方案中提到了全國中小學生都要讀、要背72篇指定的國學經典(32篇古文、40篇詩詞)。由此,引起了廣大家長對孩子學習國學經典的興趣。

有些家長會問:爲什麼要讀經典?相關的解答如下:

答:李白、杜甫等古代名人無一不是由誦讀經典開始其學業;毛澤東、胡適之、楊振寧等近現代名人也都是因童年誦讀經典奠定了文化的根基;如今譽滿全球的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靠研讀【孟子】和【莊子】來增進其經營才幹。大量的事實證明,兒童時期沒有打好文化經典的根基,就難以培養出第一等的人才。

 

『經典』之所以爲『經典』,其重要特色是發自人性,超越時空。不管要承繼自我傳統,或要吸收外來文化,其簡捷的進路,便是直接從各民族的『經典之作』中,去汲取其民族的文化源頭活水。尤其中國的經典名著,不論四書、五經、百家、唐詩、宋詞,流傳久遠,都具有開朗涵宏的氣象與優雅高尚的情懷,讀中國經典,當有助於開拓的一個人的心胸志趣,培養一個人的敦厚好學精神。經典是人文理想的薈萃,並且是民族智慧的源頭,因此,經典教育將同時具有增進語文能力、培育人文教養、契接民族智慧的三種功能。

  

腦神經科學研究表明:背誦記憶不僅不妨礙理解力,反而成爲理解力發展的基礎,而旋律、韻律又可增強記憶,讓記憶不僅止於短期背誦效果,而且能透入心靈深處。幼童時的心智特色,是善於直覺、記憶,而不善於思辯、理解,故此時應讓他多記誦有深度的文化素材,醞釀日久,待其長大,人生經驗逐漸豐富,理解力自然成熟時,即可觸類旁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兒童本是樂於念誦樂於反覆的,尤其是團體的朗誦,抑揚頓挫,琅琅書聲,與唱兒歌無異,學習是一種愉快的事。

  

而反覆多次,即能背誦,會背誦時,更是『樂之不疲』。若常加複習,至於終身不忘,將成爲一生的文化資產。從教學方法上看,反覆誦讀,可以提升兒童的專注力,反覆而熟習,可以提升兒童的記憶力。而專注力與記憶力,是一切學習的基礎。此外,從教學內容上看,任何語文都是複雜的系統,高度語文尤其艱深難解,但兒童是具有強大的語文學習天賦,其可解處,固可以立即溶入生活之中,其不可解處,也會在默默中主動尋求理解,是活絡其頭腦的最佳訓練。高程度的語文學習,不但語文能力立即提升,其影響所及,將帶動心智之全體發育。在短期之內,即可發現,令人有『忽然聰明起來』的感覺。

9a4e41521752ef8e6bfcc896ae444b5c.jpg

1、有的家長會問:這些經典作品確實是好,但孩子能懂嗎?不懂怎麼學呢?這個問題應從兩個方面來解釋:

(1)兒童時期即13歲前是一個人大腦特別是右腦發展最快的時期,亦既是記憶的黃金年齡,在這個記憶的關鍵期,要把古今中外最好的東西記憶下來,儲存在大腦里,又叫做厚積!就象蓋樓一樣,要蓋百層大樓,就要用最好的鋼筋水泥去灌注地基,大樓才能堅固,人生也是這樣,要用最好的材料去打造孩子人生的地基,『本固則枝榮』孩子定可成材。

(2)讀多了自然懂,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要說難懂就難學,那:『英語難學嗎?』在英國的孩子三歲就會講英語;『古文難學嗎?』古代的孩子爲什麼覺得不難?而且多數十多歲即能作詩作賦?既是幼時學習,下手便是四書五經之故,所以讀多了自然懂。

2、缺乏經典教育會出現哪些問題?

  

現前,我們面對高科技的文明社會,雖然物質水平都提升了,具有極高的日常物質供需享受和便利,可是我們冷靜觀察,現今社會人們的內在精神並沒有提升,社會混亂,道德淪喪,人們內心缺乏安全感,就是由於現代人從小沒有接受過德教(『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八德教育,另外一說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八德教育),沒有接受過聖賢的教誨,因此就不懂得如何做人,如何處事。

  

當今的學校教育,也普遍著重在知識、科技教育,並沒有把人文教育做很好的教導。其後果之一就是不知道人與人之間應該如何相處,不知道如何尊重對方。人與人相處時就很易起衝突,夫妻不和比比皆是……

 

1c9d78a0ff0bb40fb1a6471224e3c242.jpg

 

家庭中父母得不到敬重,父母和子女兩代都受西方化的教育,父母和子女之間就像是朋友。至親父母的尊長地位降爲朋友,而朋友又是可有可無的,家庭的倫理隨之喪失了,出現了父不父,子不子;夫妻之間不懂應該如何相互尊重;子女之間也不懂如何友愛...所以我們不得不說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現在單親家庭增多,子女更難以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在缺乏以聖賢教育爲核心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我們會覺得他們好象非常的冷漠,暫且不要說有倫理,有道德,連最起碼應該盡的責任都不清楚,想到的只是自己的利害與得失。在以往農業社會,靠家庭教育,人們也知道人有尊卑,要尊敬長上,懂得敬畏天地……

  

過去,學校的老師因學生犯錯誤處罰孩子,家長會感到很高興,因爲孩子得到認真的關照,在出問題時,老師特別地付出教導。家長會報著感恩的心向老師致謝。而現在的情況呢?一個家庭大多只有一個孩子,兒子像皇帝,女兒像皇太后,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弟子規】有言『父母呼,應勿緩』,是父母呼喚,子女應對。而現在,小皇帝一呼,爸爸、媽媽甚至爺爺奶奶一起應。家庭的結構關係完全顛倒了。孩子是千般寵愛於一身,從小沒有被罵過,被雕塑過。到學校後,如果犯一些過失,老師難免會嚴詞責備或處罰。孩子現在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孩子回家一告狀:『老師今天罵我,責備我』,父母就會感到難過,甚至到學校告狀。正是由於家長的這種溺愛逼得老師無所適從,也不敢傾全力來教導,尤其是品德方面幾乎沒有辦法來指導。因而這些幼苗從小就很傲慢,自大,自古以來老祖宗就訓誡我們:『滿招損,謙受益』,將來長大一定會遇到很多的挫折。許多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就無法忍受一些外來的衝擊,包括課業方面或人際方面。因爲沒有幼小時期的挫折磨練,到青少年時期就往往想不開,甚至走向極端。我們冷靜想一想是誰造成孩子如此的?是父母,是失去的以聖賢教誨爲核心的家庭教育。我們不能怪學校和老師。

  

fb446fb15967ba93b606f3060b71cbbf.jpg

真正賢明的父母,應該懂得在孩子幼兒心性非常純潔的時候,如果一味地縱容、寵愛、順從是在害他。諺語道:『棒頭出孝子,箸頭出杵逆』,我們不得不重視這個問題。孩子小時候就像一棵小樹,枝幹很嫩,我們怎樣雕塑,他就會成爲怎樣的形狀。所以我們要把握好這可塑性最強,記憶力最好的年齡段,給他聖賢的經典,讓他在幼小的成長階段就培育很多聖賢的智能和德能,那麼他未來的人生道路就可以走入康莊大道。有道是:『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有慧眼者,當見於此。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本性是善的,但後天薰染的習性很可能背離了本善的心性,這時如果不加以導正,就會發生『苟不教,性乃遷』的悲劇。孩子就會以自我爲中心,念念自私自利,只想到自己,由此所延伸出來的一種人生態度就是競爭;競爭升級爲鬥爭,鬥爭再晉升就變成戰爭。自私自利的表現爲:逞能、虛偽、狡猾、說謊、任性、憎恨、傲慢、誹謗、說人壞話、爭吵打架、挑撥事非等。

  

我們靜下心來看看周圍,自私、競爭、鬥爭和戰爭,每天都在人們的內心、家庭、工作單位乃至全社會上演著。當人的道德倫理觀念都淪喪的時候,人的生活跟禽獸就沒有兩樣。出路在哪裡呢?如果我們起心動念,想到的是孔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就是仁愛之心。仁愛再提升,就是互助互愛,如果都用這種心態去對待他人,整個社會就會非常的和諧。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