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37|回復: 0

[古文观止] 语音版〖孟子〗赏析(40)民贵君轻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7-11-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孟子〗赏析(40)民贵君轻

——第六单元 论政治第一节

各位网友,第五单元『论教与学』,用十节课介绍了孟子的教育思想。其中心内容是『德为本』,以性善论为基础,把涵养善心善性作为总要求;其教育目标是『明人伦』,也就是讲明白人与人相处所应遵守的伦理规范;其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就教师的『教』而言,强调因材施教和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就学生的『学』而言,要求为学必须从源头入手,掌握根本,循序渐进,专心致志,深钻细研,自得于心。孟子的教育理念影响深远,对当代教育仍有宝贵的借鉴价值,当代教育应当以此为镜鉴,切实纠正忽视人伦道德教育的偏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

从今天开始,我们讲〖孟子〗系列第六单元『论政治』,共八节课。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针对战国时期的现实问题而发,以民本为核心,以仁政为纲领,以王天下,救民于水火之中,使百姓安居乐业为最终目标,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

现在讲第一节,节选自〖尽心下〗,孟子论述民众、社稷、君王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民贵君轻的重要观点。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音zī)盛(音chéng)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社稷』,指国家。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的帝王和诸侯在建国的时候,都要立坛以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丘民』,原意指田野之民,这里引申为众民。『变置』,指更立,改立,这里特指更立贤君。『牺牲既成』的『牺牲』二字,指牛、羊、猪等祭祀品。『成』字,指饲养之期已足,长得肥硕。『牺牲既成』,就是供祭祀用的牛、羊、猪已经肥大。『粢盛既洁』的『粢』字,读一声,指古代供祭祀用的谷物。『盛』字,读二声,意为把东西放进去。『粢盛既洁』,就是放在祭器里的谷物都已洁净。

孟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民最贵重,其次是土神和谷神,君王为轻。因此,得到民众的拥戴,就可以当天子;得到天子的赏识,就可以当诸侯;得到诸侯的赏识,就可以当大夫。如果诸侯无道,危害到社稷的存在,就可改立贤君。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已经饲养得很肥大,放在祭器里的谷物又都很洁净,也按时祭祀了,但仍然发生旱灾水灾,就可废弃那土神和谷神,重立新的。』

这一节,是孟子民本思想最鲜明、最集中的体现。他认为,为了社稷的利益,可以更立贤君;为了民众的福祉,可以变置社稷。国君和社稷都不是绝对的,唯有民众是不可更换的,他们才是组成国家的主体。所以,民众最为贵重。

『民贵君轻』思想的要点是:

第一、民心向背决定君王政权的兴衰。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分化、大转变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百家争鸣』是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以民为本』的民本主义思想获得了大发展。〖尚书〗中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名言;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言〗);〖老子〗主张爱民治国,『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四十九章);孔子则从心性和社会两个层面,对民本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提出仁者爱人的伦理原则和为政以德、博施于民的政治主张。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以『民贵君轻』为核心内容的『仁政』学说,成为先秦时期民本主义思潮的高峰。孟子认为,『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孟子·离娄下〗),『仁政无敌』的根本原因是可以赢得人心。他用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证明,『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进而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规律:『国之所以废兴存亡亦然。』这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兴起和衰败、生存和灭亡,根本原因在于能不能行仁政,得民心。『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孟子·离娄上〗)

第二、君王实行『仁政』必须以民为本。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建立了国家以后,如何处理民众、国家、君王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先秦众多思想家中,孟子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名言,鲜明地提出了关于民众、国家、君王之间关系的主张,成为我国民本主义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首先,『民贵君轻』思想突出了『民』的重要性。孔子讲『仁』,重视的是人的生命。孟子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他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和权利。孟子说:『民事不可缓也。』(〖孟子·滕文公上〗)他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苛政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呼吁统治者要『救民于水火之中』(〖孟子·滕文公下〗),要求统治者克制私欲,实行『仁政』,慎刑罚,薄赋敛,广施恩泽以让人民安居乐业。其次,『民贵君轻』思想要求统治者进行自我道德约束。孟子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他认为,具有『仁』的道德修养,是天子、国君必须具备的品质。强调统治者应以『不忍』之『仁』设身处地为民着想,忧民之忧,乐民之乐。这就把民本思想升华到一个自觉的政治道德境界。其三,『民贵君轻』思想提出了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之间双向的义务关系。在『君』与『民』的关系上,孟子强调君王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要『与民同乐』。他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在『君』与『臣』的关系上,孔子要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孟子则更进一步,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这些含有民主性色彩的观点,是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历程中迸发出的极为宝贵的思想火花。痛惜的是,在秦以后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中,君权愈益强化,以至于提出了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思想,民主的思想火花也就被窒息了。

第三、对于失掉民心的天子、诸侯可以『征诛』、『变置』。孟子虽然也认为君王的地位和威权是『天』授予的,但是,他只讲『义理之天』,不讲『主宰之天』。所谓『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孟子·万章上〗),就是说,天不说话,它是用行动和事情来表示的。孟子说,天子是不能够拿天下授予人的。因此舜得到天下,不是尧授予的,而是『天』授予的。尧把舜推荐给『天』,『天』不能直接表示它的意见,这就要看民众是不是拥护他,民众很满意,都表示归顺他,这就叫『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下〗)就是说,民众的眼睛就是天的眼睛,民众的耳朵就是天的耳朵。换句话说,『民意』就是『天意』,这正是孟子对于『天』的认识的闪光点。在他看来,只有得到民众拥护的人才能做天子,得到天子赏识的人只能做诸侯,得到诸侯赏识的人只能做大夫。诸侯危害国家,那就要变换他。孟子在回答齐宣王关于『武王伐纣』是不是『臣弑其君』时说: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样的人就是『独夫』。纣不合乎『为君之道』,是个『独夫』,是商朝的暴君,周武王灭了商朝,诛杀了纣,这不能算是以臣弑君,而是『救民于水火之中』。

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关注的不是君王的威严,而是民众的意志;不是统治者的权益,而是民众的命运。它在政治上突出了统治者实行『仁政』的必要性,在道义上肯定了民众反抗、推翻暴君的正义性,在思想上打破了神权、君权至上的蒙昧迷思,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对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中,『民贵君轻』思想不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贯彻,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起了制约作用。

附:

【原文】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①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②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③。牺牲既成④,粢盛既洁⑤,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尽心下〗

【注释】

①社稷:国家。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诸侯建国,要立坛以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②丘民:田野之民,引申为众民。

③变置:更立,改立。此指更立贤君。

④牺牲既成:供祭祀用的牛、羊、猪已经肥大。牺牲,牛、羊、猪等祭祀品。成,饲养之期已足,长得肥硕。

⑤粢盛既洁:放在祭器里的谷物都已洁净。粢,音zī,古代供祭祀用的谷物。盛,音chéng,.把东西放进去。

【译文】

孟子说:『人民最贵重,其次是土神和谷神,君王为轻。因此得到民众的拥戴,就可以当天子;得到天子的赏识,就可以当诸侯;得到诸侯的赏识,就可以当大夫。如果诸侯无道,危害到社稷的存在,就可改立贤君。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已经饲养得很肥大,放在祭器里的谷物又都很洁净,也按时祭祀了,但仍然发生旱灾水灾,就可废弃那土神和谷神,重立新的。』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