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90|回覆: 0

[樂器] 古琴曲【欸乃】欣賞 寄情山水煙霞,頤養至靜的一首名曲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admin 發表於 2017-9-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c1b1c4ed829de243eed5dbb982e7a423.jpg

【欸乃】是漢族古琴名曲。存譜初見於明代汪芝輯【西麓堂琴統】(1549年),亦有人稱其【漁歌】或【北漁歌】,有多種傳譜,現琴家所奏多以【琴譜正傳】(明黃獻撰於1547年)的十段無詞【漁歌】發展而成。其曲意歷來根據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七言古詩【漁翁】來解釋,故也有人認為有傳此曲乃柳宗元所作。後【天聞閣琴譜】記載為【欸乃】,管平湖打譜演奏。現在琴家彈奏的多為管平湖的節本。『欸乃』指的是槳櫓之聲或漁家號子聲,樂曲音調悠揚,清新雋永,以山水為意象抒發感情,乃是托跡漁樵,寄情山水煙霞,頤養至靜的一首名曲,散發出漢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

【新樂府】【欸乃曲】:誰能聽欸乃,欸乃感人情。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所嗟豈敢道,空羨江月明。昔聞扣斷舟,引釣歌此聲。始歌悲風起,歌竟愁雲生。遺曲今何在,逸為漁父行。

【欸乃】題解

【西麓堂琴統】:古昔韜名抱道之士,多托足跡漁樵以自適,此曲真有雲冷山空,江寒月白之興。汲清湘,然楚竹於西岩者,不足道也。

【西麓堂琴統】:

一、煙波渺渺; 二、長嘯悠悠;

三、我歌君和; 四、空驚雁陣;

五、吳江鼓吹; 六、響徹龍湫;

七、滄浪濯纓; 八、數聲柔櫓;

九、漱石流泉; 十、一片鳴榔;

十一、舉網得魚; 十二、酌酒高歌;

十三、歡聲如雷; 十四、別浦收編;

十五、一夜狂風; 十六、蘆花深處。

【太音補遺】:

一、瀟湘水雲; 二、秋江如練;

三、洞庭秋思; 四、楚相煙波;

五、天闊明朗; 六、漁樵互答;

七、嗈嗈鳴雁; 八、夜傍西岩;

九、漁人晚唱; 十、醉臥蘆花;

十一、蓬窗夜雨; 十二、梧桐葉落;

十三、曉汲湘江; 十四、漁舟盪槳;

十五、搖櫓數聲; 十六、寒江撒網;

十七、月出煙消; 十八、山高水長。

樂曲以簡簡單單的一個滑音開始,清風一推,盪開波浪層層婆娑細紋,如緩風習習,一派閒適悠然的氣息應指而生,悠長婉轉,節奏極穩,不躁不訥,不漾不墜,毫無簇擁堆積之感,似行舟平盪,青山相隨,心境開闊無礙。在第四段中,古琴用散音奏出深沉有力的音調,旋律典雅持重;當第八段再現時,採用彈奏泛音的效果,水聲淋漓,鼓盪飄逸。行至中段,樂曲由一轉位做以轉折,繼而情緒更為輕盈,如行舟順暢,迎風而立,心情如水路迎舟兩讓,款款如歌。又有音色玲瓏,似水花偶濺衣裾,剔透清涼,更添意趣;經過變化反覆後,琴聲愈加流暢自如、通達豁然,山水之秀,盡收視野,雲水相融,情致愈濃。時而低緩,時而高揚,然悠長卻如流水不斷、如虛空無隙;遊刃自如,自在舒展,無拘無束,進退皆可。琴聲揮灑之間,滿盤的清風拂袖、滿懷的清雅宜人;心之坦然健康尤過翠竹之綠,情之至感至深尤過湘水之藍。恰如我一人舞則天地皆舞,又如天地萬物皆存而獨無我在。

最後的尾聲是一個C徵調,空曠且餘韻裊繞,告輕舟已遠,言諸世事已瞭然;經此薰染,雖醉猶醒,雖醒如醉,感慨萬端,難以盡述。只是待要重尋來時蹤影,早已杳無痕跡,空留青山碧水作追憶。元結在【石魚湖上醉歌】中言:『山為樽,水為沼,酒徒歷歷坐洲島。長風連日作大浪,不能廢人運酒舫。』透着大氣與闊達,這巨大的想象,僅有浸淫於山水的感觸是遠難以達到的,而非得要有放眼天下的情懷方能使然。『誰能聽欸乃,欸乃感人情』。『欸乃』,本是指划水的櫓聲,這本是最平常的划槳的聲音,在心懷憂思之人聽起來,卻引發了格外的感慨。面對放眼望不到盡頭的山水無聲,多年的奔波,時事的變遷,報國之心,憂民之慮,由這耳邊一聲一聲平靜無心的欸乃,伴着一道道迎面而來又遠遠逝去的青山綠脊,和着江水蕩漾的萬般變化,盡道來,皆散去,又聚來,卻無序。

歷來對其曲意的解釋都是依據唐人柳宗元的詩【漁翁】:

【漁翁】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

此詩是作者被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時的作品。他在著名的【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裡說:『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人過湘江。』歌聲飄蕩之處,山青水綠,簡直是與塵世隔絕的另一個世界。詩寫『漁翁』,他放舟中流,一聲『欸乃』,其悠閒自得的神態躍然紙上;而放眼一看,山青水綠,悅目怡神,心物交感,融合無間,達到了【始得西山宴遊記】所說的『與萬化冥合』的境界,表達的是一種寄情山水的高潔情懷。若取【永州八記】與此詩同讀,必能相互印證,加深領悟。

欸乃,一般對其理解為漁家號子聲,或者是槳櫓之聲。唐時湘中棹歌即有【欸乃曲】,唐人元結【欸乃曲】云:『誰能聽欸乃,欸乃感人情。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所磋豈敢道,空羨江月明。昔聞扣斷舟,引釣歌此聲。始歌悲風起,歌竟愁雲生。遺曲今何在,逸為漁父行。』

再如唐人元稹【欸乃曲】:『千里楓林煙雨深,無朝無暮有猿吟。停橈靜聽曲中意,好是雲山韶疑音。』明人周誕評論此詩說:『煙雨晦冥,猿吟朝暮,此際欺乃時發,靜而聽之自有無窮之思。誰謂山謳野唱,非清廟明堂之響,不足以娛耳也。』

唐以後,以詩、畫表現浪花片片、槳櫓欸乃之情之景無數。如朱熹於淳熙十年(1183)初在五曲隱屏峰下的平林創建武夷精舍。籌建時就是寄居在渡頭『金谷洞』內的,至四月屋宇建成才遷出。『金谷洞』實際上只是一個深邃的峽谷,兩旁壁立的岩巒就是曦真岩和金谷岩。這裡環境清幽,朱熹時常在此流連,誦文吟詩,對這一勝處給予極高的評價,以致一直縈繞在懷,至老不忘。他的長詩【九曲棹歌】云:『五曲山高雲氣深,長時煙雨暗平林。林間有客無人識,欸乃聲中萬古心。』

宋人黃庭堅也寫有【欸乃歌二章戲王稚川】:『花上盈盈人不歸,棗下纂纂實已垂。臘雪在時聽馬嘶,長安城中花片飛』, 『從師學道魚千里,蓋世成功黍一炊。日日倚門人不見,看盡林烏反哺兒。』

因此,聽漁家之槳櫓欸乃之聲,成為文人生活之情趣。在清人張潮的【幽夢影】中,隨處可見山水雲雨、風花雪月、鳥獸蟲魚、香草美人、琴棋書畫、園林建築、讀書著書、談禪交遊、飲酒賞玩等等字眼,所談最多的也是這方面內容。

在『談聲』中也說到槳櫓欸乃之聲: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白晝聽棋聲,山中聽松風聲,水際聽欸乃聲,方不虛此生耳。

以前每每讀到【幽夢影》裡的這些話,心靈便領略到一種曠世絕塵的美妙,仿佛置身於那不加雕琢的風花雪月的自然天籟中,物我交融,也真切感受到了琴棋書畫,欸乃聲聲的淡雅韻致,悠閒自在……

由此可見,琴曲【欸乃】乃是古人用音樂的形式表現這樣一種隱逸山水、寄情自然的文人化情趣。漁歌欸乃聲中的山水,無不是一種止泊身心的桃花源式的所在。將其理解為勞動人民之縴夫號子之聲,則似有不妥。誠如清人趙翼的【陽湖晚歸】所寫:

【陽湖晚歸】趙翼 詩情澄水空無滓,心事閒雲淡不飛。 最喜漁歌聲欸乃,扣舷一路送人歸。

詩寫了作者在清空無滓的世界中最深有感觸的滿足。那悠悠漁歌聲中漸漸遠去的一葉扁舟,只留下永恆的月光在水面閃爍。其詩其景,和琴曲【欸乃】表達的意境,是有相通之處的。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關於『欸乃』兩字的讀音,琴人大都讀成『襖靄』(ǎo,ǎi)。由於一般對『欸乃』的理解為漁家號子聲,或者是槳櫓之聲。它本是一個象聲詞,故原來無定字,劉言史詩作『暖乃』、劉蛻詩作『靄乃』。【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有云『榜人歌,聲流喝,水蟲駭,波鴻沸』。『榜人』,船夫。『流』,流暢悅耳。『喝』,王先謙【漢書補註】:『「喝」讀若「暖」,所謂「暖乃」之聲即掉歌也。「暖乃」與「欺乃」同……激楚含哀矣。』郭璞曰:『言悲嘶也。』指歌聲抑揚而多悲涼之音。

『欸乃』兩字大多讀成『襖靄』,始自宋人。北宋黃庭堅以柳詩集注云一本作『襖靄』,遂讀欸為襖,後來多讀作ao第三聲。可見,從宋朝開始,人們就將其讀成ǎo、ǎi了。

其實,對於欸乃的讀法,古人也頗多爭議。如宋人孫奕【示兒編】、程大昌【演繁露】,元人陳櫟【勤有堂隨錄】,明人楊慎的【丹鉛余錄】等書中,均有述及。琴人對欸乃讀法,乃是按古代慣常的讀法而將其讀成『襖靄』的。

db1da9683168371efdbb76ac84f59284.jpg
5d175caeac23ff981e160a2bca7b75ac.png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