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93|回复: 0

[乐器] 古琴曲《欸乃》欣赏 寄情山水烟霞,颐养至静的一首名曲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admin 发表于 2017-9-2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1b1c4ed829de243eed5dbb982e7a423.jpg

《欸乃》是汉族古琴名曲。存谱初见于明代汪芝辑《西麓堂琴统》(1549年),亦有人称其《渔歌》或《北渔歌》,有多种传谱,现琴家所奏多以《琴谱正传》(明黄献撰于1547年)的十段无词《渔歌》发展而成。其曲意历来根据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七言古诗《渔翁》来解释,故也有人认为有传此曲乃柳宗元所作。后《天闻阁琴谱》记载为《欸乃》,管平湖打谱演奏。现在琴家弹奏的多为管平湖的节本。“欸乃”指的是桨橹之声或渔家号子声,乐曲音调悠扬,清新隽永,以山水为意象抒发感情,乃是托迹渔樵,寄情山水烟霞,颐养至静的一首名曲,散发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新乐府》《欸乃曲》: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

《欸乃》题解

《西麓堂琴统》:古昔韬名抱道之士,多托足迹渔樵以自适,此曲真有云冷山空,江寒月白之兴。汲清湘,然楚竹于西岩者,不足道也。

《西麓堂琴统》:

一、烟波渺渺; 二、长啸悠悠;

三、我歌君和; 四、空惊雁阵;

五、吴江鼓吹; 六、响彻龙湫;

七、沧浪濯缨; 八、数声柔橹;

九、漱石流泉; 十、一片鸣榔;

十一、举网得鱼; 十二、酌酒高歌;

十三、欢声如雷; 十四、别浦收编;

十五、一夜狂风; 十六、芦花深处。

《太音补遗》:

一、潇湘水云; 二、秋江如练;

三、洞庭秋思; 四、楚相烟波;

五、天阔明朗; 六、渔樵互答;

七、嗈嗈鸣雁; 八、夜傍西岩;

九、渔人晚唱; 十、醉卧芦花;

十一、蓬窗夜雨; 十二、梧桐叶落;

十三、晓汲湘江; 十四、渔舟荡桨;

十五、摇橹数声; 十六、寒江撒网;

十七、月出烟消; 十八、山高水长。

乐曲以简简单单的一个滑音开始,清风一推,荡开波浪层层婆娑细纹,如缓风习习,一派闲适悠然的气息应指而生,悠长婉转,节奏极稳,不躁不讷,不漾不坠,毫无簇拥堆积之感,似行舟平荡,青山相随,心境开阔无碍。在第四段中,古琴用散音奏出深沉有力的音调,旋律典雅持重;当第八段再现时,采用弹奏泛音的效果,水声淋漓,鼓荡飘逸。行至中段,乐曲由一转位做以转折,继而情绪更为轻盈,如行舟顺畅,迎风而立,心情如水路迎舟两让,款款如歌。又有音色玲珑,似水花偶溅衣裾,剔透清凉,更添意趣;经过变化反复后,琴声愈加流畅自如、通达豁然,山水之秀,尽收视野,云水相融,情致愈浓。时而低缓,时而高扬,然悠长却如流水不断、如虚空无隙;游刃自如,自在舒展,无拘无束,进退皆可。琴声挥洒之间,满盘的清风拂袖、满怀的清雅宜人;心之坦然健康尤过翠竹之绿,情之至感至深尤过湘水之蓝。恰如我一人舞则天地皆舞,又如天地万物皆存而独无我在。

最后的尾声是一个C征调,空旷且余韵袅绕,告轻舟已远,言诸世事已了然;经此熏染,虽醉犹醒,虽醒如醉,感慨万端,难以尽述。只是待要重寻来时踪影,早已杳无痕迹,空留青山碧水作追忆。元结在《石鱼湖上醉歌》中言:“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透着大气与阔达,这巨大的想象,仅有浸淫于山水的感触是远难以达到的,而非得要有放眼天下的情怀方能使然。“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欸乃”,本是指划水的橹声,这本是最平常的划桨的声音,在心怀忧思之人听起来,却引发了格外的感慨。面对放眼望不到尽头的山水无声,多年的奔波,时事的变迁,报国之心,忧民之虑,由这耳边一声一声平静无心的欸乃,伴着一道道迎面而来又远远逝去的青山绿脊,和着江水荡漾的万般变化,尽道来,皆散去,又聚来,却无序。

历来对其曲意的解释都是依据唐人柳宗元的诗《渔翁》:

《渔翁》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此诗是作者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时的作品。他在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里说:“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歌声飘荡之处,山青水绿,简直是与尘世隔绝的另一个世界。诗写“渔翁”,他放舟中流,一声“欸乃”,其悠闲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而放眼一看,山青水绿,悦目怡神,心物交感,融合无间,达到了《始得西山宴游记》所说的“与万化冥合”的境界,表达的是一种寄情山水的高洁情怀。若取《永州八记》与此诗同读,必能相互印证,加深领悟。

欸乃,一般对其理解为渔家号子声,或者是桨橹之声。唐时湘中棹歌即有《欸乃曲》,唐人元结《欸乃曲》云:“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所磋岂敢道,空羡江月明。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

再如唐人元稹《欸乃曲》:“千里枫林烟雨深,无朝无暮有猿吟。停桡静听曲中意,好是云山韶疑音。”明人周诞评论此诗说:“烟雨晦冥,猿吟朝暮,此际欺乃时发,静而听之自有无穷之思。谁谓山讴野唱,非清庙明堂之响,不足以娱耳也。”

唐以后,以诗、画表现浪花片片、桨橹欸乃之情之景无数。如朱熹于淳熙十年(1183)初在五曲隐屏峰下的平林创建武夷精舍。筹建时就是寄居在渡头“金谷洞”内的,至四月屋宇建成才迁出。“金谷洞”实际上只是一个深邃的峡谷,两旁壁立的岩峦就是曦真岩和金谷岩。这里环境清幽,朱熹时常在此流连,诵文吟诗,对这一胜处给予极高的评价,以致一直萦绕在怀,至老不忘。他的长诗《九曲棹歌》云:“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

宋人黄庭坚也写有《欸乃歌二章戏王稚川》:“花上盈盈人不归,枣下纂纂实已垂。腊雪在时听马嘶,长安城中花片飞”, “从师学道鱼千里,盖世成功黍一炊。日日倚门人不见,看尽林乌反哺儿。”

因此,听渔家之桨橹欸乃之声,成为文人生活之情趣。在清人张潮的《幽梦影》中,随处可见山水云雨、风花雪月、鸟兽虫鱼、香草美人、琴棋书画、园林建筑、读书著书、谈禅交游、饮酒赏玩等等字眼,所谈最多的也是这方面内容。

在“谈声”中也说到桨橹欸乃之声: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以前每每读到《幽梦影》里的这些话,心灵便领略到一种旷世绝尘的美妙,仿佛置身于那不加雕琢的风花雪月的自然天籁中,物我交融,也真切感受到了琴棋书画,欸乃声声的淡雅韵致,悠闲自在……

由此可见,琴曲《欸乃》乃是古人用音乐的形式表现这样一种隐逸山水、寄情自然的文人化情趣。渔歌欸乃声中的山水,无不是一种止泊身心的桃花源式的所在。将其理解为劳动人民之纤夫号子之声,则似有不妥。诚如清人赵翼的《阳湖晚归》所写:

《阳湖晚归》赵翼 诗情澄水空无滓,心事闲云淡不飞。 最喜渔歌声欸乃,扣舷一路送人归。

诗写了作者在清空无滓的世界中最深有感触的满足。那悠悠渔歌声中渐渐远去的一叶扁舟,只留下永恒的月光在水面闪烁。其诗其景,和琴曲《欸乃》表达的意境,是有相通之处的。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欸乃”两字的读音,琴人大都读成“袄霭”(ǎo,ǎi)。由于一般对“欸乃”的理解为渔家号子声,或者是桨橹之声。它本是一个象声词,故原来无定字,刘言史诗作“暖乃”、刘蜕诗作“霭乃”。《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有云“榜人歌,声流喝,水虫骇,波鸿沸”。“榜人”,船夫。“流”,流畅悦耳。“喝”,王先谦《汉书补注》:“‘喝’读若‘暖’,所谓‘暖乃’之声即掉歌也。‘暖乃’与‘欺乃’同……激楚含哀矣。”郭璞曰:“言悲嘶也。”指歌声抑扬而多悲凉之音。

“欸乃”两字大多读成“袄霭”,始自宋人。北宋黄庭坚以柳诗集注云一本作“袄霭”,遂读欸为袄,后来多读作ao第三声。可见,从宋朝开始,人们就将其读成ǎo、ǎi了。

其实,对于欸乃的读法,古人也颇多争议。如宋人孙奕《示儿编》、程大昌《演繁露》,元人陈栎《勤有堂随录》,明人杨慎的《丹铅余录》等书中,均有述及。琴人对欸乃读法,乃是按古代惯常的读法而将其读成“袄霭”的。

db1da9683168371efdbb76ac84f59284.jpg
5d175caeac23ff981e160a2bca7b75ac.png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