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85|回復: 0

[稗官野史] 礼乐互动中的〖诗〗

[複製鏈接]
马银琴 發表於 2017-10-23 11: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近一百年前,胡适、闻一多等前辈学人为『恢复』〖诗经〗的文学面目而奔走呼号:『明明一部歌谣集,为什么没人认真地把它当文艺看呢?』(闻一多〖匡斋尺牍〗)。经过近百年的宣传与引导,〖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总集』的观念深入人心。然而无论从作品创作、结集的目的,还是传承、使用的方式而言,〖诗经〗都与后世的文人诗歌有着本质的差异:它不仅仅是作为诗歌而存在,更是诗(歌辞)、乐、舞与礼结合的产物,其中承载着整个周代的礼乐文明。作为周代礼制度之产物与组成部分的〖诗经〗,它的创作、结集以及传承的整个历史,始终与周代礼乐制度的发展演变息息相关。

商朝末年,居住于豳地的周族,因受戎狄部落的挤压,在古公亶父率领下举族迁徙。他们沿渭水西行至周原岐山一带,在漆水、沮水旁觅得可居之地,于是平田整地、筑室造屋,设『五官有司』而开启了走向文明的新生活。周民族最早的史诗〖大雅·绵〗,详细记录了古公迁岐、建都的完整过程,具有典型的史官叙事的特点。武王克殷,举行祭祀文王的典礼之后,立政并追王烈祖,形成了体系完备、职责分野相对明晰的职官体系。武王克商后使用于仪式的〖大雅·大明〗,同样被视为周民族的史诗性作品,却表现出了与〖绵〗专注于记史相区别的、专注于颂赞的特征。稍后出现的〖大雅·文王〗,以『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服于周』『无念尔祖,聿修厥德』等话语,表现出了浓重的陈诫意味。〖绵〗之记史,〖大明〗之颂赞,〖文王〗之陈诫,十分典型地说明了早期乐官职能由记史向仪式颂赞与陈诫的转移。之后出现的〖皇矣〗〖生民〗〖文王有声〗〖棫朴〗等〖大雅〗作品,在歌颂的向度上,极大地推动了仪式乐歌的发展。

礼乐相须为用是周代礼乐文化的基本特征。西周初年被剥离了记史职责的乐官,除了仪式颂赞与陈诫的功能之外,还有一项极为重要的职责,就是为仪式典礼配备歌乐。因此,除了〖大明〗〖文王〗这些或歌功颂祖,或陈诫时王的乐歌之外,还有一批满足仪式配乐需求的乐歌。西周早期是祭祖礼率先发展的时代,〖诗经〗中时代最早的仪式配乐之歌,便均与祭祖礼直接关联,如〖周颂〗的〖清庙〗〖维天之命〗〖维清〗〖我将〗〖桓〗〖武〗〖思文〗〖有瞽〗等等。这些祭祀乐歌与仪式颂赞、陈诫乐歌相配合,初步呈现出了周礼『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礼乐特征。康王三年『定乐歌』(今本〖竹书记年〗卷下),使这批乐歌得到记录和编辑,由此产生了周代文化史上第一个有迹可循的仪式乐歌文本。这个文本,一方面成为后世诗文本继续编辑的文本基础;另一方面,它又被用为国子乐语之教的课本,通过『兴、道、讽、诵、言、语』为内容的『乐语』之教(〖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为后世〖诗〗成为『义之府』(〖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奠定了基础。

到西周中期,随着射礼、燕礼的成熟,〖大雅〗的〖行苇〗〖既醉〗〖凫鹥〗等以燕射过程为内容的乐歌进入诗文本,由此开创了中国燕乐文化的先河。至宣王中兴时期,效法先祖、重修礼乐,为更多仪式乐歌的创作提供了条件,〖小雅〗的〖鹿鸣〗〖南山有台〗〖湛露〗〖彤弓〗等一系列配乐之歌因之出现。这一批以燕乐为主题的诗歌,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对『和乐』的感受和强调。〖礼记·燕义〗在解释燕礼的用途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和宁,礼之用也。』只有经历过『天降丧乱,灭我立王』(〖大雅·桑柔〗)的厉王之乱后,周人才会格外重视只有太平安宁时才有的燕饮活动,而燕饮场合饮食、歌乐之『和』,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国语·郑语〗)这一哲学层次上『和』观念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宣王初年对朝政的反思,不仅表现在重视协调君臣上下关系的燕射之礼上,还表现在把那些为规劝厉王、讽刺朝纲大坏的『变大雅』用于仪式讽诵以警示时王上。这实际上是对『正大雅』中〖文王〗所创仪式陈诫传统的创造性继承。只是由于历史环境与朝政状况的巨大差异,与〖文王〗一诗的诫语多针对『商之孙子』不同,〖民劳〗〖板〗〖荡〗等诗说的是『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曾是莫听,大命以倾』,规劝与讽刺的对象直接指向周王及其执政大臣。这一类诗歌被用于仪式讽诵,从根本上突破了仪式陈诫类乐歌的题材界限,为宣王后期至幽王时代讽刺类乐歌的蓬勃出现创作了条件。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厉王『变大雅』进入仪式,除了为讽谏目的的『采诗入乐』(〖通志·职官略一〗)之外,还存在一种为仪式配乐目的的『采诗入乐』,即取时人感怀之作配入音乐,作为仪式之歌。正是因为这种『采诗入乐』的存在,在犒劳使臣的燕饮仪式上,才会出现与仪式无直接关联的思念父母、感慨『王事靡盬』的〖四牡〗;在『遣戍役』的仪式上,才会出现出征猃狁的戍边将士于归途所作〖采薇〗。〖四牡〗〖采薇〗的内容与相应的仪式的确存在关联,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出现了不属于仪式的哀伤与感喟。这些哀叹之情,与厉王『变大雅』一起,改变了仪式歌唱颂圣歌辞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仪式乐歌在自周初以来由〖大明〗〖文王〗所示范的歌颂与陈诫之外,出现了直接针对周王与执政者的讽刺和抒发个人情怀的哀叹。这些内容,反过来又强化了仪式乐歌原有的陈诫、讽谏功能,推动了两周之际讽刺类乐歌的创作。此后,诸侯风诗也在『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汉书·艺文志〗)的名义下被纳入周乐体系。至此,西周初年以来为仪式目的而产生并依附于乐的『歌』,变成了『吟咏性情以讽其上』上的『诗』(〖经典释文·序录〗)。于是,『采诗入乐』带来的歌诗合流,丰富了仪式乐歌的内容,进一步提升了乐辞的价值。加上西周以来国子乐语之教的推动,收录仪式乐歌的〖诗〗就与〖书〗并列,成为『义之府』而备受推崇了。春秋中期晋臣赵衰『〖诗〗〖书〗,义之府也』这句话,揭示了〖诗〗独立于仪式与音乐的德义价值。

春秋中期,齐桓公等诸侯霸主的倡导,让周礼再次受到推崇并成为协调诸侯关系的有力工具。在这一背景下,『聘问歌咏』『赋〖诗〗言志』成为一时风尚。可以说,『聘问歌咏』『赋〖诗〗言志』,是在周礼逐渐崩坏的社会环境中,〖诗〗与礼乐相互依存的特殊形态。到春秋末年,周王室共主地位完全沦落,周礼成为诸侯兼并战争的绊脚石,『聘问歌咏』『赋〖诗〗言志』的儒雅风流,也就跟着销声匿迹了。

在执政者失去推行周道、重振礼乐的意识与能力时,以文王、周公后继者自居的孔子,主动承担起恢复和弘扬礼乐文化的责任。早年的从政经历,让孔子意识到在实践层面恢复周礼的不可为;于是,从学术层面通过教授弟子来传承周代礼乐文化,就成为孔子晚年唯一的选择。尤其是以礼乐方式传述〖诗〗:『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篇〗)『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史记·孔子世家〗)然而,脱离了礼乐制度保证之〖诗〗,终究无法以礼乐形态继续存在。因此,在儒门弟子的传承中,彻底脱离了仪式与音乐之〖诗〗,不可挽回地走上了德义化的诗教之路。

总之,西周时代以『乐』的形态与『礼』共生互动之〖诗〗,在从重『乐教』向重『义教』的转化中,经过『聘问歌咏』『赋〖诗〗言志』的挣扎与过渡,最终成为孔子诗教的课本。在儒门弟子德义化的阐释中,与『乐』分离之〖诗〗重新依附于『礼』。『始乎诵经,终乎读礼』(〖荀子·劝学篇〗),在〖诗〗与『礼』的关联互动中,最终涵育为最具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诗礼文明,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文化基因与基本走势。

(作者:马银琴,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