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53|回復: 0

[考古發現] 鸿沟·汴水·运河

[複製鏈接]
张强 發表於 2017-9-14 09: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70914_001

20170914_001

清代摹本〖清明上河图〗(局部) 资料图片

鸿沟是古代典籍中经常出现的古运河名,今人以〖竹书纪年〗为依据,认为鸿沟开挖于魏惠王十年(前361年)。其实,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史记·河渠书〗云:『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九川既疏』以下四句,是说大禹疏浚九河,泽及夏商周三代。『自是之后』以下四句,是说自荥阳(今河南荥阳)开渠引河,与济、淮等相通,形成连接宋、郑、陈等地的运道。然而,周定王五年(前602年),黄河南徙截断济水,经此,济水河道或消失或成为黄河水道,乃至于今天只有济源、济阳、济宁、济南等地名保留了济水的痕迹,故鸿沟通济水的运道可以忽略不计,同时亦可知鸿沟在黄河南徙截断济水以前已经开渠。如清人胡渭〖禹贡锥指〗说:『至定王五年,河遂南徙,无他,河水之入鸿沟者多,则经流迟贮,不能冲刷泥沙故也。宿胥之塞,实鸿沟致之。』黄河宿胥口(今河南滑县西南)淤塞,发生在周定王五年。从『宿胥之塞,实鸿沟致之』等语中当知,周定王五年以前,鸿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汝水和泗水均是淮河的支流,汝水流量小,自汝水行运入淮受到限制,泗水是淮河第一大支流,水资源充沛,自鸿沟入淮一般走泗水。如宋代郑樵〖通志·地理略·四渎〗说:『鸿沟一名官度水,一名蒗荡渠,今谓之汴河,大禹塞荥泽,开之以引河水,东南通淮泗。』这一说法准确地揭示了济水消失后,鸿沟由泗通淮的情况。

古人是怎样利用济水兴修鸿沟的,司马迁没有交代,后人根据史料进行梳理,还原了历史面貌。如清人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说:『禹功施乎三代,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此禹以后代人于荥泽之北,下引河东南流,故〖水经〗谓「河水东过荥阳县,浪荡渠出焉」者是。亦引济水分流,故〖汉志〗谓「荥阳县有狼汤渠,首受泲,东南流」者是。又自是之后,代有疏浚,枝津别渎,不可胜数。』这一论述有两个要点:一是鸿沟引河入运时,有引济入运之举。『狼荡渠』是鸿沟的别称,『引济水分流』表明,开鸿沟时有引济工程。〖汉书·地理志上〗在叙述荥阳与鸿沟的关系时记载道:『有狼汤渠,首受泲,东南至陈入颍,过郡四,行七百八十里。』泲水即济水,『首受泲』,是指鸿沟引济入运,形成了至陈(今河南淮阳)入淮河支流颍水的运道。二是因『代有疏浚』,黄河截断济水后,鸿沟有以荥泽为运道的航段。〖尚书·禹贡〗云:『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孔颖达疏:『济水入河,并流十数里,而南截河。又并流数里,溢为荥泽,在敖仓东南。』荥泽在敖仓(在今河南荥阳敖山)的东南,郦道元〖水经注·济水一〗叙述济水时有『源出河北,济河而南也。〖晋地道志〗曰:济自大伾入河,与河水斗,南泆为荥泽……济水分河,东南流』之说,结合『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语看,黄河截断济水后,济水『东南流』下泄不畅成为荥泽。荥泽是在济水故道的基础上形成的湖泊,『东至河阴县四十一里,又东至荥泽县西北之敖仓十余里,通计得五十余里』(胡渭〖禹贡锥指〗),因此,荥泽是鸿沟通淮泗的重要水道。

鸿沟引河开运道时主要利用了黄河别流灉水,因为这层关系,鸿沟又称『汴河』。〖尔雅·释水〗云:『灉,反入……水自河出为灉。』郭璞注:『即河水决出,复还入者。』邢昺疏:『反,复也。谓河水决出,而复入河者名灉。』灉水自黄河析出后又返回黄河,故称『反』。宋程大昌〖禹贡后论·汴〗道:『许叔重、桑、郦书「汴」皆为「汳」,其易「汳」为「汴」,则张汜所谓后世恶其字从反,而易以为「卞」者,古语也。』『反入』的本义是返回,因水成『汳』。又因厌『汳』从反,改为『卞』。此后,因『卞』加水写作『汴』。此外,灉水即汳水,又称『邲水』。〖水经注·济水一〗记载邲与济水、邲水之间的关系时叙述道:『济水于此,又兼邲目。〖春秋〗宣公十二年,晋、楚之战,楚军于邲,即是水也,音卞。』〖宋史·河渠志三〗引宋代参知政事张洎语云:『渠外东合济水,济与河、渠浑涛东注,至敖山北,渠水至此又兼邲之水,即〖春秋〗晋、楚战于邲。邲又音汳,即「汴」字,古人避「反」字,改从「汴」字。』这里所说的『渠水』指鸿沟。将两则论述结合起来看,汴河作为鸿沟的别称源于灉水。

汴水是鸿沟自荥阳开渠后的基本航道。根据前人的考证,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河南一〗总结说:『汴水即〖禹贡〗之灉水,所谓河出为灉也。春秋时谓之邲水(邲音汳,即汴字。后避「反」字改为「卞」)。宣十二年晋楚之战,楚军于邲,即是水也(〖水经注〗:「济水东合荥渎。济水于此亦兼邲之称,其地盖即荥口受河之处。」今在河阴县西)。秦、汉间曰鸿沟。〖史记〗:「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孔氏曰:「即汳水也。」汳水首受济,东南与淮通。〖汉志〗谓之狼荡渠。前汉平帝时汴河决坏,至明帝永平中浸淫益甚,遣王景、王吴修筑,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亦曰荥阳漕渠。〖说文〗:「汴水受陈留浚仪阴沟(狼荡渠亦曰阴沟),至蒙(今南直蒙城县)为雝水,东入于泗。」〖元和志〗:「禹塞荥泽,开渠以通淮、泗,汉永平中命王景修渠(景所修筑谓之渠堤),岁久湮废。晋末刘裕灭秦,发长安,自洛入河,开汴渠而归。其后复塞,隋大业初更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济,南达江、淮。」』综合以上诸说,一是汴水就是灉水,邲音汳,邲水就是汳水。二是『汳』的本义是『反入』,系加『氵』所致。后世避『汳』从反之讳,改为『卞』。三是『卞水』是汴水的初写,是汳水及邲水的别写,初指黄河别流灉水(雝水)。四是因『首受济』,故灉水既是黄河的别流,同时又是济水的支流。五是汴河是黄河联系江淮的交通要道,为了恢复其运力,东汉王景、王吴重修,晋末刘裕北征时在疏浚的基础上重开汴河,隋炀帝在前人的基础上兴修通济渠。

在历史变迁中,鸿沟分别与黄河、济水、淮河等水系发生关系,形成不同航段。前人叙述鸿沟时,或因地名命名,或因水名命名,同一条运河有了不同的名称及异写。如除了前面提到的称谓外,汉魏时期,有『蒗宕渠』『汴渠』『浚仪渠』『官渡水』等称;隋炀帝重修运道,有『通济渠』『御河』等新称;入唐以后,又有『广济渠』等称。如〖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四〗云:『汴渠,一名蒗宕渠,今名通济渠,西南自荥泽、管城二县界流入。』〖宋史·河渠志三〗云:『汴河,自隋大业初,疏通济渠,引黄河通淮,至唐,改名广济。』鸿沟在不同时期及不同航段虽有不同的名称,但鸿沟和汴河始终是最重要的名称。

不同的时期鸿沟(即汴河)有不同的起点和终点。先秦时期,因『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故荥阳是鸿沟的起点;又因『与济、汝、淮、泗会』,分别有入济水、淮河的终点。济水消失后,鸿沟(即汴河)的终点在泗水入淮口。永平十二年(69年),汉平帝『遣将作谒者王吴修汴渠,自荥阳至于千乘海口』(范晔〖后汉书·明帝纪〗),此时汴渠的起点是荥阳,终点是千乘(治所在今山东高青高城)。隋炀帝开通济渠以后,将其航线向西延伸,增加了以洛阳西苑为起点的航段;与此同时,航线跨过淮河向东南延伸,并将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囊括在内,如〖隋书·食货志〗有通济渠『引谷、洛水,自苑西入,而东注于洛。又自板渚引河,达于淮海』之说。〖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一〗载:『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入汴口,又从大梁之东引汴水入于泗,达于淮,自江都宫入于海。亦谓之御河,河畔筑御道,树之以柳,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江都(今江苏扬州)是通济渠的终点。

唐代继承隋代开渠的成果,除了以『广济渠』称谓通济渠外,主要以『汴河』相称。如宋之问〖初宿淮口〗云:『汴河东泻路穷兹,洛阳西顾日增悲。夜闻楚歌思欲断,况值淮南木落时。』又如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据统计,唐诗与汴河相关的诗篇不少于二百首。这一时期,汴河以洛阳皇家园林西苑为起点,以邗沟扬子渡口为终点,与长江及江南河相接,经此,形成了『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杜佑〖通典·州郡七·河南府〗)的快捷通道,进而成为维护唐王朝政治统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动脉。

宋代建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因政治中心东移,汴河的起点再度回复到荥阳。宋室南渡及元入主中原后,因政治中心南迁或北上,伴随着运河及漕运的整体东移,汴河徐州以西航段遂失去往日的辉煌。

(作者:张强,系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