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09|回覆: 0

[官權法制] 『判文』與唐代官員選拔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懋基 發表於 2017-6-17 12: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者:聶永華(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唐代官員任用實行舉、選分途,即登第後的資格授予與考察任用各行其是。舉子通過禮部試『放榜』後,並不意味着『考試』的結束,而是進入新一輪的『才學』比拼。經過『試判兩節』的關試,籍屬吏部,『守選』三年,方『冬集銓選』,開始『官人』生涯。【通典·選舉三】:『凡旨授官悉由於尚書,文官屬吏部……謂之銓選。』吏部銓選,要經過頒格發解、磨勘檢核、三銓三注、送省過官等程序。

『判文』與唐代官員選拔

『判文』與唐代官員選拔

資料圖片

通過解狀審查的選人,就進入銓試程序,其內容是所謂『四才』:『一曰身,取其體貌豐偉;二曰言,取其言詞辯證;三曰書,取其楷法遒美;四曰判,取其文理優長。』(【通典·選舉三】)銓試之後,對合格的選人擬定職位,是為注官,其標準是『校功以三實』:德行、才用、勞績,『德均以才,才均以勞,勞必考其實而進退之』(【舊唐書·職官志】)。『四才』和『三實』,考試與考核結合,是對選人為官從政素質的綜合考察。

銓試『四才』,身、言是主選者憑感覺的『印象分』,書、判尤其是判才是考察的重點。銓選試判,『務為駢四儷六,引援必故事,而組織皆浮詞』,實則『與禮部所試詩賦雜文無以異』,『所得不過學問精通、文章美麗之士耳』。不難看出,在所體現的考試原則和才學標準中,『文學』扮演了重要角色。

吏部銓選,涉及數量龐大的新進士人和六品以下官員的選任,實際操作中面臨兩大難題,一是如何掌握選官標準,二是如何解決官闕少而選人多的矛盾。唐初,天下兵革方息,『士大夫以亂離之後,不樂仕進,官員不充』,『僧多粥少』的問題尚未突出,隨着獲得出仕資格者增多,『九流繁總,人隨歲積』,到開元時期『大率八、九人爭官一員』(【通典·選舉三】)。開元十八年,侍中裴光庭以『限年躡級,不得逾越』為原則,制定『循資格』的銓選規則:『凡官罷滿,以若干選而集,各有差等,卑官多選,高官少選,賢愚一貫,必合乎格者乃得銓授。』在資格範圍、官資標準、資格定量、停替年限、實施對象、實施程序等方面做出嚴格規定。這有效地保障了銓選的正常秩序,然而亦限制了優異者脫穎而出,出現『公幹強白者拘以考淺,廢疾耄瞶者得在選中』的賢愚混雜局面。於是,平判入等和科目選等補充措施隨之出台。所謂『平判入等』,就是對選人所試判,分出等第,『佳者登於科第,謂之入等;其甚拙者謂之藍縷,各有升降』(【通典·選舉三】)。『判入高等』者所授官職多為秘書省、弘文館、左春坊司經局之校書、正字等『望秩常班』。平判入等屬正常銓選程序,參選者仍須受到選數和考數限制,為使卓異之才脫穎而出,就有了科目選的設置。【通典·選舉三】:『選人有格限未至而能試文三篇,謂之宏詞;試判三條,謂之拔萃,亦曰超絕。詞美者得不拘限而授職。』參選者『不須以選數,聽集』,使『格限未至』者可以不受選格限制。科目選所試科目眾多,為人所重者惟博學宏詞和書判拔萃兩科。博學宏詞科因『人尤謂之才,且得美仕』而為人矚目,『所試文章,亦禮部之類』,『試文三篇』,亦即詩、賦、論各一篇,書判拔萃科試判由平選常調的兩條增至三條,難度亦相應增加。

吏部銓試『四才』,書判遠比身言重要。這首先體現在銓選程序上。【通典·選舉三】:『凡選,始集而試,觀其書判,已試而銓,察其身言。』其次具體操作過程中,體貌、言辭的考察流於形式,事實上吏部銓選並不以貌取人,為官者中不乏身、言不佳者。『書』通過判文的墨跡考核,所謂『吏部選人,必限書判』,實則僅限於『判』。

『判者,斷決百事,真為吏所切,故觀其判,則才可知矣。』(趙匡【選舉議】)由於判文與仕途攸關,以判文水平高低評價『官人』能力大小,成為一種時尚。【舊唐書·杜審言傳】:『乾封中,蘇味道為天官侍郎,審言預選。試判訖,謂人曰:蘇味道必死。人問其故,審言曰:見吾判,即自當羞死矣!……其矜誕如此。』杜審言『侍才謇傲』,所『矜誕』者即為判文。

判文不僅在銓選中舉足輕重,也是行政活動中影響『官人』能力與政績的重要因素。【大唐新語】卷八:『裴琰之,弱冠為同州司戶,但以行樂為事,略不視案牘。刺史李崇儀怪之。……他日,崇儀召入,勵而責之。琰之出問戶佐曰:「文案幾何?」對曰:「急者二百餘道。」琰之曰:「有何多,如此逼人!」命每案後連紙十張,令五六人供研墨點筆。琰之不上廳,語主案者略言其事意,倚柱而斷之,詞理縱橫,文筆燦爛,手不停輟,落紙如飛。傾州官僚,觀者如堵牆,驚嘆之聲不已也。……崇儀悚怍,召琰之,降階謝曰:「公詞翰若此,何忍藏鋒,以成鄙夫之過?」由此名動一州。數日,聞於京邑,除雍州判司。』裴氏欲揚先抑,不判則已,一判驚人,眾僚稱奇,得以名揚遐邇,升級除官。也有因判文拙劣而受到嘲弄者。【朝野僉載】卷六:吏部侍郎李安期『性好機警』,『一選人引銓,安期看判曰:弟書稍弱。對曰:昨墜馬損足。安期曰:損足何廢好書?為讀判曰:向看賢判,非但傷足,兼似內損。其人慚而去』。書判不佳,辭以損足,迂拙可笑;安期嘲諷,機警幽默,可見判文在銓選中的重要性。

判文作為裁訣獄案的文書,古已有之,大盛當在唐代。『唐制選士,判居其一,則其用彌重矣。』(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文苑英華】卷503至卷552,收錄唐判1200餘則,分乾象、律歷、歲時、雨雪、水旱、災荒、禮樂等70餘類。徐師曾認為:『今所傳如稱某某有姓名者,則斷獄之詞也;稱甲乙無姓名者,則選士之詞也。』從其功用劃分為『案判』和『選判』兩類。但其類屬可分為擬判、案判和雜判三類。擬判是為準備銓試的『練筆』之作,所涉案例用天干分別代表當事雙方,故又稱『甲乙判』;案判是官員在處理案件或公務時所作;雜判是公務之餘,就日常生活事件的有感而發。

吏部銓選試判,意在考核選人『臨政治民』的吏事能力,然而唐人判詞大多辭藻華麗,試判要求『文理優長』,實則『文』顯而『理』隱,乃至『與禮部所試詩賦雜文,無以殊異』,故有『不切於從政』的指責。實際上,唐代判文的這些特徵,既是文體自身發展規律與文學風尚的表現,也與唐代官員『高雅』的品格有關。『唐人無不工楷法,以判為貴,故無不習熟。而判語必駢儷……自朝廷至縣邑,莫不皆然,非讀書善文不可也。』(洪邁【容齋隨筆】卷十)制度的『指揮棒』下,朝野上下『讀書善文』,塑造了一個『學習型』的社會。

隨着文化積累的豐厚和人文素質的提升,試判也『水漲船高』,難度愈來愈大。吏部試判由『理』而『文』到『文理』兼優,經歷大致三個階段:試判之初,『取州縣案牘疑議,試其斷割,而觀其能否』。日月浸久,選人應試技巧提高,暴露出『案牘淺近』之弊,於是『采經籍古義,假設甲乙,令其判斷』。經籍為選人所長,『通經正籍』又顯淺近,於是『征僻書曲學隱伏之義』,判目愈來愈難,案例亦由真實變為虛擬。

現存唐人判文,多為擬判,未著者姓氏,僅有張鷟【龍筋鳳髓判】和白居易【百道判】(一名【甲乙判】)留存。張鷟先後四次參選,判為銓府之最,才名遠播,無賢不肖,皆誦其文,萬簡萬中,有『青錢學士』之譽;白居易『百道判』為應書判拔萃科的備考之作,白氏嘗云:『日者又聞親友間說禮、吏部舉選人,多以仆私試賦判傳為準的。』(【與元九書】)洪邁【容齋隨筆】卷十二:『百判(【龍筋鳳髓判】)純是當時文格,全類俳體,但知堆垛故事,而於蔽罪議法處不能深切。……白樂天【甲乙判】則讀之愈多,使人不厭。……不背人情,合於法意,援經引史,比喻甚明,非「青錢學士」所能及也。』張判中有人名、官稱、法司等,判目多出自真實案例,判文內容與律令相關。白判則『假設甲乙』,判目多出經籍,案例多為虛擬。實際上,二判均為『取備程式之用,則本為隸事而作,不為定律而作』的擬判。從文體和文辭特徵而言,同為四六駢體,辭藻華麗,對仗工整,用典賅洽。張判典實繁縟,極力鋪陳,白判用典較為淺切,文辭簡要。其間異同,自是唐代『文學』演進階段特徵之表現,所謂『居易判主流利,此(張判)則縟麗,各一時之文體耳』(【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銓選試判強調『文理優長』,實則『文』的講究超過『法』的運用和『事』的分析,成為無異於『詩賦』的『文學』。

唐代『官人』於官場內外有感而發的雜判,駢詞儷句,筆致靈動,詼諧幽默,頗似美文小品。元稹有雜判18道,如【對蕃客求魚判】【對養雞豬判】【千年龜判】【對宴客鱉小判】等,顯然是公餘宴飲之際的遊戲之筆,調笑而不失優雅,諧謔而不浮蕩,以見於端謹勤恪的朝堂官衙之外,唐代『官人』休沐閒暇之際清曠飄逸、瀟灑閒適,呈現出儀態優雅的『文官』風采。

判文伴隨唐代『官人』為官生涯的始終,集學問識見、分析能力與語言表達於一體,熔『立功』與『立言』、實用性與文學性於一爐。銓選試判的制度導向,判詞進入『官人』的精神生活,與禮部科舉『以詩賦取士』相呼應,造就盛世發達的政治文化,成就了優雅的人文環境與人文生活。

光明日報】( 2017年05月20日 11版)

返回光明網首頁

返回光明網首頁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