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47|回覆: 0

[成語典故] 不識時務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0-5 07: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不識時務】相關人物

張霸,東漢大臣。字伯饒,東漢和帝永元中任會稽太守,重用有真才實學之士,興辦教育,培養人才,使會稽地區大治,“百姓歌詠之”。

【不識時務】涵義

時務:當前的形勢和潮流。指不認識當前重要的事態和時代的潮流。現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不識時務】出處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若真鄙儒;不知時變。”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四回【孔明用計激周瑜 孫權決計破曹操】:孔明曰:“亮不笑別人,笑子敬不識時務耳。”肅曰:“先生如何反笑我不識時務?”

【不識時務】辨析

【不識時務】讀音:bù shí shí wù

【不識時務】近義詞:因循守舊、不識時變、率由卓章

【不識時務】反義詞:審時度勢、不主故常、因勢利導、見風使舵

【不識時務】用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

【不識時務】造句

1、要認清形勢,不識時務的人是要碰壁的。

2、當被問及他對俄羅斯民主的看法時,布殊不識時務地顧左右而言他,表揚了目前伊拉克民主的發展。

3、文天祥寧死不降的選擇,或許在有些人看來是不識時務,但他的崇高氣節卻贏得了後人景仰。

4、因為在現實的語境下,我們去哪裏找這麼一位不識時務,不諳世事的公務員呢?

5、主席先生,聽見很多高官說出這樣不識時務的言語,我非常憂慮。

6、我相信他們善良,但是他們卻不識時務,整個股指走牛,大面積的套牢盤如何解決?

7、什麼年月了,還吃這碗飯,太不識時務了。

8、風這麼大,力量這麼強,你偏要和他作對,你也太不識時務,真是個十足的傻帽。

9、出身於高門士族的謝靈運對政治抱有極高的期望值,在官場險惡的鬥爭中,他一直是一個不識時務者,是一個失敗者。

10、任何個人也沒有理由拒絕與阻擋民主制度的建立與完善,不識時務地甘願作歷史罪人。

【不識時務】成語典故:

張霸,是東漢時期一位頗具才德的官員,字伯饒,蜀郡成都(今屬四川)人。幼年時期,他孝敬父母,對人謙讓,非常識禮數,常常受到鄉鄰的誇讚。張霸好讀書,七歲時通曉【春秋】,長大後更是博覽群書,才華橫溢,被官府推舉為“孝廉”,作為一名官吏預備人選而受到培養。不久,他就被選拔擔任光祿主事這一職務。

漢和帝永元年間(公元89年至公元105年),張霸出任會稽太守,即今天的蘇州一帶當地方長官。當時,這一地區賊寇頻繁作亂,百姓不得安寧,張霸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加以治理,使賊寇紛紛束手歸順。三年過後,經過勵精圖治,會稽郡內百姓安居樂業,學優德高者均被提拔重用,教育事業蓬勃發展,人走在路上便可聽到孩童讀書之聲,呈現出太平盛世的面貌。由此,張霸受到百姓的無限愛戴,名聲也遠播四方。

正當仕途通達的時候,張霸卻稱病辭去官職。原來,他深深懂得知足常樂、知足不辱的道理,如果一個人過於追求名利,貪得無厭,最後必將落個身敗名裂的悲慘下場。

然而,即使張霸隱退歸鄉了,他的名聲和操行還是被朝廷和當時的人們格外看重。後來,朝廷堅決把他調往洛陽,拜他為侍中,讓他出入宮廷,在皇帝身邊服務。一時間,京城內的皇親國戚、達官貴人都想結交張霸。

鄧騭是當時朝廷的一名要員,妹妹鄧綏為漢和帝的皇后,本人為虎賁中郎將,掌管兵馬,權傾朝野,許多官員都想方設法接近、攀附他。鄧騭聽說張霸的事跡後,也非常看重他的才德品行,就想結交、拉攏他。可鄧騭找過去時,張霸卻小心避開,根本不過多搭理他。這件事傳開後,朝廷上下的眾多官員都笑話張霸不識時務,竟生生錯過了這樣難得的升遷機會。

實際上,這些笑話張霸的庸俗之人,又怎能理解張霸的性格和操守呢?

【不識時務】成語接龍:

不識時務→務本抑末→末路之難→難分難捨→舍近務遠→遠年近歲→歲月如流→流離播遷→遷鶯出谷→谷父蠶母→母慈子孝→孝子賢孫→孫康映雪→雪案螢窗→窗間過馬→馬水車龍→龍翰鳳翼→翼翼飛鸞→鸞膠鳳絲→絲恩髮怨→怨天怨地→地廣人希→希世之才→才短氣粗→粗衣惡食→食日萬錢→錢可通神→神安氣集→集苑集枯→枯骨之餘→餘音裊裊→裊裊亭亭→亭亭玉立→立盹行眠→眠花宿柳→柳聖花神→神乎其神→神頭鬼面→面是背非→非昔是今→今月古月→月下老人→人貧智短→短兵相接→接三連四→四通五達→達觀知命→命若懸絲→絲絲入扣→扣槃捫燭→燭照數計→計將安出→出雲入泥→泥塑木雕→雕楹碧檻→檻花籠鶴→鶴困雞群→群空冀北→北門南牙→牙牙學語→語短情長→長夜漫漫→漫條斯理→理不勝辭→辭窮理屈→屈指可數→數往知來→來者不善→善與人交→交口同聲→聲淚俱下→下學上達→達官貴人→人歡馬叫→叫苦不迭→迭床架屋→屋下架屋→屋如七星→星馳電掣→掣襟露肘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