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27|回復: 0

[成语典故] 不识时务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0-5 07: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不识时务〗相关人物

张霸,东汉大臣。字伯饶,东汉和帝永元中任会稽太守,重用有真才实学之士,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使会稽地区大治,“百姓歌咏之”。

〖不识时务〗涵义

时务:当前的形势和潮流。指不认识当前重要的事态和时代的潮流。现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不识时务〗出处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若真鄙儒;不知时变。”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孔明用计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孔明曰:“亮不笑别人,笑子敬不识时务耳。”肃曰:“先生如何反笑我不识时务?”

〖不识时务〗辨析

〖不识时务〗读音:bù shí shí wù

〖不识时务〗近义词:因循守旧、不识时变、率由卓章

〖不识时务〗反义词:审时度势、不主故常、因势利导、见风使舵

〖不识时务〗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

〖不识时务〗造句

1、要认清形势,不识时务的人是要碰壁的。

2、当被问及他对俄罗斯民主的看法时,布什不识时务地顾左右而言他,表扬了目前伊拉克民主的发展。

3、文天祥宁死不降的选择,或许在有些人看来是不识时务,但他的崇高气节却赢得了后人景仰。

4、因为在现实的语境下,我们去哪里找这么一位不识时务,不谙世事的公务员呢?

5、主席先生,听见很多高官说出这样不识时务的言语,我非常忧虑。

6、我相信他们善良,但是他们却不识时务,整个股指走牛,大面积的套牢盘如何解决?

7、什么年月了,还吃这碗饭,太不识时务了。

8、风这么大,力量这么强,你偏要和他作对,你也太不识时务,真是个十足的傻帽。

9、出身于高门士族的谢灵运对政治抱有极高的期望值,在官场险恶的斗争中,他一直是一个不识时务者,是一个失败者。

10、任何个人也没有理由拒绝与阻挡民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不识时务地甘愿作历史罪人。

〖不识时务〗成语典故:

张霸,是东汉时期一位颇具才德的官员,字伯饶,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幼年时期,他孝敬父母,对人谦让,非常识礼数,常常受到乡邻的夸赞。张霸好读书,七岁时通晓〖春秋〗,长大后更是博览群书,才华横溢,被官府推举为“孝廉”,作为一名官吏预备人选而受到培养。不久,他就被选拔担任光禄主事这一职务。

汉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年至公元105年),张霸出任会稽太守,即今天的苏州一带当地方长官。当时,这一地区贼寇频繁作乱,百姓不得安宁,张霸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加以治理,使贼寇纷纷束手归顺。三年过后,经过励精图治,会稽郡内百姓安居乐业,学优德高者均被提拔重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人走在路上便可听到孩童读书之声,呈现出太平盛世的面貌。由此,张霸受到百姓的无限爱戴,名声也远播四方。

正当仕途通达的时候,张霸却称病辞去官职。原来,他深深懂得知足常乐、知足不辱的道理,如果一个人过于追求名利,贪得无厌,最后必将落个身败名裂的悲惨下场。

然而,即使张霸隐退归乡了,他的名声和操行还是被朝廷和当时的人们格外看重。后来,朝廷坚决把他调往洛阳,拜他为侍中,让他出入宫廷,在皇帝身边服务。一时间,京城内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都想结交张霸。

邓骘是当时朝廷的一名要员,妹妹邓绥为汉和帝的皇后,本人为虎贲中郎将,掌管兵马,权倾朝野,许多官员都想方设法接近、攀附他。邓骘听说张霸的事迹后,也非常看重他的才德品行,就想结交、拉拢他。可邓骘找过去时,张霸却小心避开,根本不过多搭理他。这件事传开后,朝廷上下的众多官员都笑话张霸不识时务,竟生生错过了这样难得的升迁机会。

实际上,这些笑话张霸的庸俗之人,又怎能理解张霸的性格和操守呢?

〖不识时务〗成语接龙:

不识时务→务本抑末→末路之难→难分难舍→舍近务远→远年近岁→岁月如流→流离播迁→迁莺出谷→谷父蚕母→母慈子孝→孝子贤孙→孙康映雪→雪案萤窗→窗间过马→马水车龙→龙翰凤翼→翼翼飞鸾→鸾胶凤丝→丝恩发怨→怨天怨地→地广人希→希世之才→才短气粗→粗衣恶食→食日万钱→钱可通神→神安气集→集苑集枯→枯骨之余→余音袅袅→袅袅亭亭→亭亭玉立→立盹行眠→眠花宿柳→柳圣花神→神乎其神→神头鬼面→面是背非→非昔是今→今月古月→月下老人→人贫智短→短兵相接→接三连四→四通五达→达观知命→命若悬丝→丝丝入扣→扣槃扪烛→烛照数计→计将安出→出云入泥→泥塑木雕→雕楹碧槛→槛花笼鹤→鹤困鸡群→群空冀北→北门南牙→牙牙学语→语短情长→长夜漫漫→漫条斯理→理不胜辞→辞穷理屈→屈指可数→数往知来→来者不善→善与人交→交口同声→声泪俱下→下学上达→达官贵人→人欢马叫→叫苦不迭→迭床架屋→屋下架屋→屋如七星→星驰电掣→掣襟露肘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