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29|回覆: 0

[家庭教育方法] 中國式母愛『孟母教子』 平凡又嚴慈的人生第一課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27 09: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母親與哲學看起來毫不相干,但在哲學與政治的比較中,卻是另外一番境況:政治是外在的,哲學是內在的;政治是現實的,哲學是想像的;政治是欲望的,哲學是心靈的更形象地說,政治無異於我們的父親,哲學無異於我們的母親。

從中國古代學術傳統看,政治多為史學素材,史學注重客觀;哲學多為經學內容,經學傾向闡釋。所以,經學時代,曾國藩提出剛日讀經、柔日讀史(【家書】卷3【致諸弟(述求學之方法)】);後經學時代,91歲的馮友蘭1986年3月寫下了西學為體,中學為用;剛日讀史,柔日讀經的對聯,把曾國藩的意思倒了過來。一旦了解這一點,並把母親與哲學這一深層隱喻投射到活生生的日常生活層面,或許你會脫口而出:又有哪一個哲學家不是母親的兒女?又有哪一個哲學家不曾深深地承受母親的慈愛?

人,每一個人,都只是人而不是神。母親的身體是我們每個人最先的棲居地,母親的愛是我們每個人的第一所學校。孟子何嘗不是如此?孔子、孟子都是三歲左右遭逢喪父之痛,由母親撫養成長,但神奇的歷史給予孔母、孟母的待遇卻十分不同。據說孔母年輕的時候與年老的孔父野合,於是生下孔子。難道孔母今天的默默無聞,真的與此有關?相比之下,看一看西漢大學者劉向的【列女傳母儀傳】說的孟子之母,教化列分。處子擇藝,使從大倫。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為當世冠。尤其是仔細品味那四個情節簡單、但流傳千古的民間故事三遷、殺豚、斷機、休妻,我們不難知道孟母的赫赫聲名。

中國式母愛『孟母教子』 平凡又嚴慈的人生第一課

中國式母愛『孟母教子』 平凡又嚴慈的人生第一課

歷史事件一經發生,人們就不可能完全真實地還原當時的歷史場景,但歷史書寫終究不同於歷史本體。歷史本體是實史,增一字不得、減一字不得;歷史書寫是編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相信孟母教子在歷史本體意義上的真實性,可後人的歷史書寫過於缺乏創意,令人倍感遺憾。現在,我要把殺豚這個故事安置到三遷的敘事脈絡之中,進而把三遷、殺豚、斷機融為一體。

按照【列女傳母儀傳】的記載,三遷的故事情節是:孟母仉氏喪夫之後,獨力撫育孟軻,望子成龍之心急切。無奈孩子的天性就是貪玩,所以,其舍近墓,小孟子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其舍傍市,小孟子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直到其舍旁學,小孟子才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住在墳場旁邊不行,搬到集市附近也不行,為什麼遷入學校周圍才行了呢?

這裏可以用環境決定論來解釋:孟母也許背不出孔子說的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41),卻深深地把握了另一種來自生活本身的智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一次又一次地選擇能讓孩子健康成長的生活環境。可是,住在學校旁的小孟子就不貪玩了嗎?俎豆之事雖然比墓間之事、炫賣之事更文明、更高雅,更接近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但它在本性上何嘗不是嬉戲呢?!

殺豚故事不見於【列女傳母儀傳】,而是出自比劉向更早的西漢經學大師韓嬰筆下。【韓詩外傳】卷9記載:

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失言。曰: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有位現代作者寫的【孟子年譜】,把三遷、殺豚、斷機分別繫於孟子9歲、10歲、15歲條下。三遷-殺豚-斷機的次序並非沒有道理,可那位作者下結論時,卻沒有提供任何讓人信服的證據。這樣的證據真的有過嗎?或許有過,或許從來就沒有;而且,從未有過的可能性更大。既然如此,何必非得此年這事、彼年那事地對號入座呢?模糊一些,難道不好嗎?誰又會說三遷、殺豚、斷機發生在孟子成家立業之後?更學理地看,先秦諸子的生平系年往往說不太清楚,你說得太確切了,人們反而更糊塗。

把殺豚穿插進三遷的敘事之中,具體情節不妨這麼設計:孟母把家從墳場旁搬到集市邊了。有一天,小孟子看到東家在殺豚,回家後問殺給誰吃。孟母這時在專心做事,隨口說給你吃的,說完就覺得失言了。(家裏窮,哪有錢買得起肉吃啊?!)然而,為了告訴小孟子為人處世必須言而有信,孟母還是把肉買了回來。

故事太簡單了吧?假如你知道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13、17)和七十非肉不飽(【孟子】1322)竟然是孟子王道政治理想的重要內容,你頓時就會明白孟母殺豚不欺子的深切意味。

三遷講教育者意識到客觀環境的好壞對於被教育者的重要作用,殺豚講教育者感知到自己的品質對於被教育者的示範效應。在這兩個故事中,孟子其實並未真正出場,真正出場的只有孟母,要麼是她帶着小孟子跟環境做鬥爭,要麼是她在小孟子面前跟自己做鬥爭。從哲學分析的角度看,單一主角的敘事結構表徵着主客對峙的思維方式。這也是我把三遷、殺豚兩個故事捆綁在一起的哲學根據。另外,殺豚中的東家和三遷中的集市在故事元素上可以相互對應,則是我把殺豚安置進三遷的敘事依據。劉向先講三遷、再講斷機,所以,我們這一重新設計將有助於人們體察到孟母教子故事的邏輯嬗變,那就是從單一主角變成雙重主角、從主客對峙化作互為主體。

三遷根除不了小孟子貪玩的天性,倒是殺豚展示了孟母教子的堅定決心,這兩個元素籌劃了斷機故事的開篇。孟子放學回家,孟母正在紡織。孟母問學習情況,孟子說還是過去那個樣子。在此,孟子依然是配角,孟母依然是主角,母子之間依然是對峙性關係。然後,孟母以刀斷織、以斷喻學,孟子幡然醒悟,從此旦夕勤學不息,遂成天下名儒。至此,孟子切合了孟母的目標期待,並與母親一樣成為故事的主角,母子關係在互為主體性中得到中國古典教育學意義上的最高升華。

中國式母愛『孟母教子』 平凡又嚴慈的人生第一課

中國式母愛『孟母教子』 平凡又嚴慈的人生第一課

孟母斷織

孟母以刀斷織、以斷喻學,究竟如何說的?我們需要慧心地咀嚼【列女傳母儀傳】記下的這段古文:

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廝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何以異於織績而食,中道廢而不為,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哉?女則廢其所食,男則墮於修德,不為竊盜,則為虜役矣。

有個至今流傳於孟子故裏的口頭傳說回頭望母,兒該死,可以當作斷機故事的升級版本。孟子伏案苦讀,常常廢寢忘食,這次竟連母親送飯進來,都沒有注意到。等他回過頭來,母親只留下蒼老而又蹣跚的背影,一股苦澀的感覺剎那間湧上心頭。孟子晚年著書立說,始終忘不了那個蹣跚而又蒼老的背影,於是寫下回頭望母,兒該死一語。可惜後人傳抄【孟子】,竟然把這句話遺漏了。

一個人不管到了多大歲數,永遠是母親眼中的孩子;母親對於孩子的愛與鞭策,永遠沒有盡頭。如同回頭望母,兒該死這個傳說一樣,【列女傳母儀傳】記錄的休妻故事也是有力的佐證。

中國古代有過不允許女人光着上身、躺在臥室裏休息的禮法規定嗎?我不知道。反正孟子就是因為走進臥室,恰好撞見田氏袒而在內,非要休妻不可。在孟子看來,妻子這樣做,違背了禮儀,不可饒恕。但是,古代規定丈夫休妻只有七種合法理由(稱作七去、七出、七棄):不順父母、無子、淫佚、妒忌、有惡疾、多言、盜竊(【大戴禮記本命】)。所以,田氏覺得很委屈。她對孟母說:夫妻臥室裏的私生活,不受這也規定、那也規定的夫婦之道干預;如果丈夫非得假正經,那就是把妻子當外人看,良家婦女絕對不能接受!與後來封建社會極力提倡男尊女卑相比,田氏說的這番話洋溢着生動剛強的女性覺醒意識。妾聞夫婦之道,私室不與焉一句,尤其切中孟子無理取鬧的要害。

孟母對孟子的訓斥更徹底:你進家門的時候,得問一問誰在裏面,以示尊重;上堂屋的時候,得發出點聲音,提醒一下別人;推開睡房的時候,眼睛得望下看,否則可能看到別人的私隱。今天是你自己沒有弄清禮節,卻叫嚷着拿禮法處罰人,這離禮數不是太遠了嗎?孟子自知理虧,謝過母親後,趕忙向妻子道歉去了。

說孟子因為田氏張開雙腿(踞)或者光着上身(袒而在內)而休妻,這是西漢人韓嬰、劉向的敘事。其實,【荀子解蔽】早已直逼禁欲主義的理論高度。荀子說:孟子休妻,是怕夫妻間那點事,有損自己的身心修為,他也太自強了!郭沫若寫過短篇小說【孟夫子出妻】,其中說道:原來孟夫子立志要為聖賢,他的入手的大方針便是要求不動心,要求存夜氣,然而在他夫人的身旁,特別是在夜間,他的心卻不能夠不動。動了,在第二天清早便一身都充滿着燥氣,他心目中的孔夫子便要來苛責他,於是便有這矜持的脾氣發作起來。後來,郭沫若的【儒家八派的批判】又說:孟子惡敗出妻,毫無疑問是一位禁欲主義者的行徑,敗是嫌男女之際敗壞精神或身體,而不是妻有敗德。

不管怎樣說,荀子認為孟子休妻是確鑿的事實。這樣,【韓詩外傳】卷9說孟子自責,不敢出婦,【列女傳母儀傳】說孟子謝,遂留其婦,就顛覆了【荀子解蔽】說的孟子惡敗而出妻,可謂能自強矣。韓嬰、劉向為什麼要給孟子翻案呢?

作為西漢大師級的經學家,韓嬰、劉向不會不熟悉【禮記檀弓】那些孔氏三世出妻的記述:孔子休過妻,伯魚休過妻,子思休過妻。可是,母親亡故,伯魚(孔子之子)整整一年後還慟哭不已,子思(伯魚之子)甚至無視禮法規定哭於家廟,子上(子思之子)同樣長久地傷心欲絕。我相信,正是兒子對於母親這種割不斷的天然情愫,深深地震撼了【韓詩外傳】【列女傳】的作者。西漢時期,【禮記】成了聖典,韓嬰、劉向救不了孔子;但是,漢文帝曾把【孟子】與【論語】【孝經】【爾雅】一起置為傳記博士,所以韓嬰、劉向決心重新包裝孟子。

現在我們真得好好地感謝韓嬰、劉向,感謝他們把孟子休妻一事和解成了一樁離婚未遂事件,感激他們讓孟子離婚未遂事件為普天之下的婆、媳塑造了知禮而明於姑母之道的孟母形象!

附帶還要說說,歷史上有不少人喜歡談論鄒魯儒家那些休妻的事情。宋代羅璧的【識遺】卷4【聖賢綱常之變】曾說:夫婦,人道之始,而仲尼、子思、孟子皆出妻。(孔氏三世出妻,見【禮記】【家語】;孟子出妻,見【荀子解蔽篇】。)晚清宋恕的【六字課齋卑議(印本)變通篇倫始章】亦云:

古人實是如此:故孔子三世出妻,而曾子、孟子之妻亦皆以小故被出,緣其易於改造,故不嫌出之之嚴。若如今之不能改造,則出之與殺之無異。夫以小故而殺人女,稍有仁心者所不忍為,而況大聖大賢乎!

這裏不討論其他人,僅就孟子而言: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裏面,孟子確實有過休妻的魯莽,但母親的嚴慈讓他挽救了家庭。不是【荀子】而是【列女傳】及【韓詩外傳】定格的這一群體印象,或可算作性善論對於性惡論的一次勝利。蔡尚思的【中國傳統思想總批判(附補編)】有言:孔孟這般聖賢們,簡直是不把女子當作人類看待。孔孟是女性的敵人、男性的恩人。我覺得,蔡先生至少該把孟子排除在外。

沒有孟母,就沒有亞聖孟子,只有像張三、李四那樣的孟軻。母教一人,厥惟孟母!晉代文豪左思之妹左芬的【孟母贊】寫道:鄒母善導,三徙成教。鄰止庠序,俎豆是效。斷機激子,廣以墳奧。聰達知禮,敷述聖道。歷史上廣為流傳的蒙學讀本【三字經】說過: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穿越孟母教子的故事叢林,三遷、斷機最是意味深長:必須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三遷呈現了孟母平凡而又執著的智商;必須讓孩子警醒到學習的重要意義,斷機敞開了孟母嚴厲而又慈愛的情商。我們都孩提過,大多數人還有自己的孩子;更重要者,我們每個人都有母親!所以,每逢孟子誕辰的那個母難日周烈王之四年四月二日生,即今二月二日([明]都穆:【聽雨紀談】孟子條),我們有什麼理由不過中國人自己的母親節?!

最後,抄下清代人葛金堂的【馬鞍山孟母墓】:

馬鞍山色裏,萬樹護佳城。

雨過林煙活,秋深野氣清。

墓堂余石鼎,村巷有機聲。

故裏依稀在,三遷仰令名。

我們正在與孟子那個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精神世界相逢,孟母教子那些傳說還會經久不息地召喚並溫暖我們的身心。尾隨孟子在哲學中跟複雜的政治進行博弈,不是一件輕鬆的事。馬鞍山色裏,故裏依稀在。如果累了,且讓我們朝着長眠於馬鞍山下的孟母遙寄思念,在遙遙的祭奠裏,在母親與哲學那個深層隱喻裏,追尋身為人子、俗為世人的我們的真正的心靈故鄉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