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55|回覆: 0

[儒家學說] 生活理性 君子之道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17 21: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君子』是儒家思想以及中國文化的核心概念。關於『君子』意義的闡述,一般都強調孔子作了從在位者到有修養者的改造。這自然是合乎思想史的認識,沒有問題。不過,【論語】中的許多『君子』特指低於『仁人』境界的、兼具生活理性的有修養者,與一般的相對於『小人』的意義有所不同。這一點涉及【論語】的思想本旨,在當代也尤有意義。

在【論語】中,孔子講人生修養有『聖人』、『仁人』和『君子』三個境界。『聖人』如堯、舜、禹等,有至高的政治地位,道德圓滿,功業輝煌。『仁人』也就是『志士』,他們沒有赫赫的文功武治,但是無私無畏,為民族和社會利益不惜奉獻生命,如文天祥、譚嗣同等。而『君子』,也具有道德信仰,能夠恪守人生信條,但是還考慮種種現實的因素,權衡利弊得失,不及『仁人』那樣具有自我犧牲精神。三者的道德境界,『聖人』最高,『仁人』次之,『君子』又次之。

『君子』與『聖人』的差異,孔子說得明白:『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述而】)對此,學界也有基本一致的認識。例如安樂哲、羅思文說:『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君子」就是我們所能想像的最高奮鬥目標。不過,儒家還有一個更為崇高的人生追求,那就是成為「聖人」。』(【論語的哲學詮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63頁。)

『君子』與『仁人』的差異,【衛靈公】篇一段語錄也表述得很清楚:『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史魚是仁人志士,不論政治形勢如何,都正直無畏;而蘧伯玉是君子,一旦處於黑暗無道的社會,就隱居起來,明哲保身。從對社會歷史的貢獻而言,仁人無疑比君子大,更受到後人的讚頌,因而【論語】的這一層『君子』意義往往被忽略。例如【憲問】篇記:『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意思是君子或許有不仁的言行,指君子還沒有完全達到仁人的境界。因此陳埴【木鐘集】注道:『君子容有不仁處,此特君子之過耳,蓋千百之一二。』【雍也】篇: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宰我問『仁者』,孔子答以『君子』,似乎『仁者』就是『君子』。其實,這是孔子因材施教而言,這段語錄也正說明君子與仁人在修養上有差別。孔子曾批評宰我『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公冶長】),斥責他違背『三年之喪』(【陽貨】)的禮制,因此宰我問仁者是否為真理一往無前、勇於犧牲的問題,孔子認為不切合他的踐行需要。答以『何為其然也』,意思是為什麼要這樣做。隨後說『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則降低了一級目標要求,告誡宰我要做有理想、也有理性的君子,不要滿腦子想仁者的問題。

因此,【論語】中有關君子品格的表述在許多方面與聖人、仁人不同。首先,君子的形象總是文雅的,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君子需要藉助外在的形象獲得他人的讚許和社會的認同;而仁人志士並不一定講究這一點,他們直接透顯內在的生命情懷,以質樸博大的精神打動人,形象如何無關緊要。

君子一般也是博學、有才藝的,講究禮儀規範。這些也與仁人志士不同,仁人志士以其道德精神和無畏犧牲來貢獻社會,知識淵博與否、才藝有否是次要的。而且,他們還往往姿態狂放,不拘束於禮儀規範。

在社會上為人做事,君子與仁人的道德表現也有差異。他們都要求友情、孝敬、敬事、為政等方面的素養,但是君子的友情和孝敬更多體現在日常生活中,而仁人志士為民族社會的大業可以忽略這一點。君子所敬的主要是職業事務,仁人志士所敬的則是大事業,他們因為大事業可以不安心具體事務。同樣是為政,君子也側重在行政事務上的誠勉,而仁人志士的精神更多表現在國家政治領域。

作為君子和仁人,最根本的是內在要具備省思、忠信、仁愛、道德的素質。但是君子不像仁人志士那樣把仁愛之心擴展到了極限而常常摒棄了一般的禮儀形式,而是在禮儀活動中表達對人的關愛,仁與禮相配相合。君子的道德沒有達到為信仰而犧牲的境界,理想也沒有仁人志士那樣偉大;他們跟現實更近些,考慮怎樣做好事,怎樣有效果,怎樣成為受到尊敬的人。

顯然,從【論語】語錄看,孔子對於君子與仁人的境界差別有明確的闡述。他反覆強調這一點,應當是出於現實的考慮。那些聖人,實現了內聖外王,是歷史道德的符號,高不可攀。仁人無私無畏的境界,也是現實社會中絕少數人才可能做到的。而君子,則社會上大多數人經過努力都可以達到,所以說:『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述而】)孔子倡導君子修養的目的,就是為普通人建立人生的坐標,為全社會設置一個普遍可行的價值原則。

新時代的人文社會建設,也需要教育培養人,但是以什麼樣的道德境界為目標,社會成員需要什麼樣的基本素質,這些問題值得再探討。實踐證明,標準過高,要求絕大多數人超越人類社會道德實踐的可能性,是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的。【論語】的思想給予我們啟示:在全社會可以廣泛宣傳、個人可以普遍追求的目標應該是有關愛他人及社會的仁德之心,也有個人的欲求,有價值信仰,也有生活理性的君子之道。

張 涅(作者單位:浙江科技學院語言文學學院)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