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85|回覆: 0

[清明節(寒食)] 本是踏春祭祖的清明時節 他們卻幹了這些事情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4-6 09: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是踏春祭祖的清明時節 他們卻幹了這些事情

本是踏春祭祖的清明時節 他們卻幹了這些事情

牧童遙指杏花村 資料圖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可是怕沒有哪一種能像清明這樣,既是中國歲時體系中的一個節氣,關照的傳統中國的農業活動;同時又是祭祀的重要節日,寄託着中國人對祖先的崇敬與追思。

事實上,清明能有這種雙重身份,還得要感謝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是他規定寒食節之後的一日為清明節,將原本只是節氣的清明和帶有祭祀紀念意味的寒食節合二為一。自此以後,清明便不僅僅是清明前後,種瓜點豆如此簡單的農事信號,更是人們追慕先人和踏春遊玩享受春光的傳統節日。而歷代以來,清明節的習俗也越來越豐富。踏春祭祖之外,更有射柳、蹴鞠、放風箏等種種活動,人們在和煦春風裏舒展舒展筋骨,呈現出一片朝氣蓬勃、生意盎然的景象。然而,古來文人多有出人意表者,清明時節他們自然也不會例外,於是,便有些文人過着別樣的清明。

唐代詩人杜牧所作【清明】一詩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春雨迷濛的清明時節,行走在路上的詩人偏巧遇上了這場潑火雨。他不是踏春遊玩之遊人,也不是要去上墳祭祖的掃墓人,他只是一個清明時節仍流落異鄉的羈旅之人。在這樣的節日,又遇到濛濛細雨,詩人憂傷的心緒湧上心頭。他想到要找個地方歇歇腳、避避雨,最好能喝兩杯春酒,排遣一下心中愁緒,清明節的一切都與他無關。於是,他便開問路,果不其然,小小牧童給他指點了一個好的去處杏花村。詩中沒有描繪春日景色如何,沒有述及清明時節習俗如何,詩人所說的不過是自己時下的處境,離鄉背井,無遊玩的興致,更無掃墓祭祖的可能,於是,索性便去找點酒喝。尋酒杏花村,這便是詩人杜牧在清明節做的事情。

當然,清明節沒有遊玩祭掃,而各處找酒喝的可不止杜牧一人。北宋詩人王禹偁也是此道中人。他寫過一首【清明日獨酌】,詩名就暴露了一切,其詩云:

一郡官閒唯副使,一年冷節是清明。

春來春去何時盡,閒恨閒愁觸處生。

漆燕黃鸝夸舌健,柳花榆莢斗身輕。

脫衣換得商山酒,笑把離騷獨自傾。

王禹偁不僅僅是位詩人,也是散文家、史學家,更是一位直言敢諫的政治家。他雖出身貧寒,做官做到翰林學士也着實不易,可是此人心性不改,品質中正,為官很是正直,也正是如此,才每每惹怒上司,屢次遭到貶謫。這首詩就是他被貶商州(今屬陝西商洛)任團練副使時所作。詩中所言可見當時作者的心境,團練副使本就是個沒有實權,沒多少事能幹的清閒職位,這和禁火的清明節一樣冷清。春去春來,周而復始,這種日子好像總沒個盡頭,每日什麼都不干會讓人閒得發慌,無端生出許多愁緒來。既然如此,春日風光無限好,我何不如脫去這身官衣,去換得隱士所居商山的酒來品一品,這也不失曠達灑脫的人生。同樣也是一個愁緒滿懷的,也是一個清明節無心遊玩,無法掃墓的,而所想做的也和杜牧一樣,都是想着去喝兩杯春日之酒,以抒發愁緒,聊作遣懷。這兩位詩人,雖然時代相隔唐宋,可清明節做的事卻是一樣,那便是找閒酒喝!

當然,清明節本也喝上墳酒的,只是這兩位沒得墳可以掃,又是愁緒滿懷,便去找了些閒酒喝。當然,也並不是說文人愛酒,清明節不去遊玩祭祖的文人就都去喝酒了。這樣認為的話,就有些冤枉先輩文人了。他們也是很愛學習的。同在北宋的詩人魏野在清明節所做的事就是個明證。他做什麼了呢?這位大詩人清明時節正在家裏讀書!其【清明】詩有云: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魏野和上一位詩人王禹偁一樣,都是一生清貧,卻潔身自好,不肯隨波逐流的人。當然這首詩也有說是王禹偁所寫,只是這個官司歷來都沒有個定論。好在兩位都是節氣如竹、品性如蓮之人,此處我們就從作者為魏野之說,就其詩中所述來論一論。

這位詩人和上面不同的是,他在清明節沒有酒喝了。不僅沒有酒,連春日裏爭奇鬥豔的百花都無法見到。所以便覺得興味索然跟山中老僧一樣。好在,寒食之後的清明節是可以生新火來的,於是詩人便收拾起這份尋酒之心,倚靠窗前挑燈讀書去了。想來,清明踏春是舒展筋骨,春日讀書未嘗不是一種內心的修行呢?只是與一般人相比,這位詩人清明時節挑燈夜讀便顯得非同一般了。

以上幾位的清明節雖然或多或少過得都不那麼盡如人意,可是也都別有一番意趣在。只是,這幾位無論怎麼說都還是在意清明節的,可是有些文人,對清明節卻不是這樣看待了。

本是踏春祭祖的清明時節 他們卻幹了這些事情

本是踏春祭祖的清明時節 他們卻幹了這些事情

魯迅小說【藥】裏華大媽和夏四奶奶上墳 資料圖

魯迅先生關於清明節也是有一些故事可說的。比如他以魯迅為筆名發表的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便是在清明節前夕連夜趕稿,一直到清明的早晨終於完成的。只是,他在小說【藥】中寫到清明節上墳的情景時,卻是如此: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楊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華大媽已在右邊的一坐新墳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飯,哭了一場。化過紙,呆呆的坐在地上他筆下的清明,沒有絲毫的春日氣象,反而是一種悽苦悲涼的氣氛。不僅如此,後來他又以孟弧為筆名寫過【清明時節】的一篇文,單論所謂掃墓救國術,文筆也同樣的狠辣,對清明掃墓也絲毫不客氣。其中更論到曹操設發丘中郎將挖掘別人陵寢之事。

而就是這位一代梟雄曹操,對清明的態度卻是很嫌棄的。而且他的這種嫌棄遠不是魯迅先生這樣狠辣地描寫一下,嘴上說說而已,他是真真正正的抵制清明的。

相傳山西人民為了紀念被燒死的介子推,便在他去世這一天不生火、不吃飯,以示尊崇其不貪圖爵祿之心。這一習俗一直保留到漢代,後來被前來視察的曹操看到了,他就認為這種度過寒食節的方式,很是影響百姓的身體健康。於是便下令頒行了【明罰令】:

聞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冬至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云為介之推。子胥沉江,吳人未有絕水之事,至於子推獨為寒食,豈不偏乎?且北方泛寒之地,老少羸弱,將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兒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

曹操本就是一個務實不務虛的人,任人上就可以看出來,他認為盜嫂受金這樣道德上有缺點的人,只要你才幹足夠,他就很樂意任用。更何況,他還設發丘中郎將與私人奪財呢。試想,當時東漢末年,諸侯混戰,天下紛亂,這種情況下充足的人口和健康的體魄是有多麼重要。曹操以這種嚴令禁止人們寒食,固然也有對人民身體狀況關心的,但同時,這也是對世風民俗的一種不尊重。當然,這種野蠻扼殺的方式勢必不能長久,曹操以後,當地人民又慢慢恢復了這一習俗。而曹操對待清明節的這種態度,在文人政客中也是着實另類的了。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