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939|回覆: 0

[氣功] 道家內丹修煉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07-5-2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求生是人最原始本能的欲望,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使人健康長壽是值得永遠探索的課題。源遠流長的道家、道教傳統養生文化,它是前輩們經過長時間的靜心修煉得出的總結。尤其是內煉丹法,不管是靜的還是動的,是文的還是武的,在煉養方面是有很高的價值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歸三;三歸二;二歸一;一歸無』。順則成人;逆則成仙。學習須明其中奧妙方才有所收益。否則;不但不能養身;反而會傷身。謹記。

下面對內丹修煉作些歸納性的介紹:

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還虛合道。固根培本,養人身三寶,充人精神,發人智慧,使之能爲人所不能,能及人皆莫及,道家內丹術則是撐握人身三寶『精、氣、神』自然變化的規律,修之煉之,而達到養身、長生之修方法。

歸納起來分爲: 1 、築基; 2 、煉精化氣; 3 、鍊氣化神; 4 、煉神還虛。這四個階段人們把它分爲築基是道術,後面三個階段是仙術。

築基階段命性合煉。開始時,選擇適合自已修煉的時間和場所〖根本不需要『空山靜室』〗,然後調整身體端坐、平視、雙眼微閉、兩手虛握太極,順著呼吸的自然起伏,使氣沉到下丹田。待到神清氣爽;丹田氣足就要準備通關了。

通三關,即打通背後三關。氣從『尾閭』處升起,使它慢慢上升,這就 是通『尾閭』關。氣運至後背,幾乎與心臟等高處,稱之爲『夾脊』關,氣容易從此處通過。氣運到後頸腦下與口相對應處的『玉枕』關時,道路不暢通,需要花費長時間慢慢通過。如果太快,氣容易上沖而至偏差。從『尾閭』到『百會』,稱爲『督脈』。從『百會』往下至『下丹田』,稱爲『任脈』。任督二脈通,這時運氣不運藥,故只能稱『通脈』,〖也叫做意念『小周天』〗。如果運轉中有了藥,那就稱得上通『小周天』了。通與不通全在於意念的運用,憑意念去體察。『任督』二脈是人體中八脈的樞紐,此二脈通即其他六脈也隨之而通。〖如果有藥在其中,則爲『大周天』〗全身也就暢通無阻。築基的過程是『有爲』的,運的都是後天之氣。築基的目的是補人體虧損,活絡經脈;通氣血。築基要花多長時間,這是因人而異的。

煉精化氣階段,內丹功法稱爲初關。運行的路線和築基時一樣。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在築基的基礎上進一步鍛鍊精氣神,達到元精元氣與神合凝生成『藥』,也稱『炁』。『炁』在任督二脈不斷循環運行,使藥不斷純化。運周天的目的在於將元精元神凝合,在運轉中去粗取細,去偽存真,去礦留金。內丹家認爲,腎爲先天之本,腎精屬陰,易於下滑;心爲神之舍,它主宰萬物,性在此,命在此,屬陽的元神居此,元神易上飛,陰走陽失,影響壽命。因此,內丹家想方設法要使元精上行,元神下行,要使兩者相遇結伴而行,在運行過程中成爲真種子,再凝練成丹母。即『大藥』。至此完成『三歸二』的修煉。凝練要靠火侯。火侯有文火、武火之分。詩云:『縱識硃砂與黑鉛,不知火侯也如閒。大都全借修持力,毫髮差殊不結丹』。可見金丹全靠火侯修持而成。可惜自古聖人傳藥不傳火,從來火侯少人知,所以不是不願意傳,而是實在難於傳火,關鍵還在於自已求名師,在言傳身教中撐握。〖註:這裡不細說文武火之用〗

鍊氣化神是神與炁〖丹母〗合煉,誕生『聖胎』,也就是『嬰兒』〖修煉術語,道家把它比作是男女交配成孕,神與炁喻男女〗,完成『二歸一』的修煉,也稱爲『中關』。修煉方法強調呼吸自然,不必靠意念,只要凝神入定,目光內視觀照『中丹田』。此階段需要通『大周天』。也就是通奇經八脈。〖其法略〗。學者須知其中奧妙,方可進行『煉神還虛』的階段。大周天以中丹田爲『鼎』 , 下丹田爲『爐』,氣圈的運行距離比小周天小得多,只在兩丹田之間運煉,小周天靠有爲的內呼吸引動循環,達到逆運。大周天靠藥物自身的能量運行,日復一日,直到有性光出現,這光白中有點金黃,開始時現於眉中,最後全身被這種光籠罩,這就是十月胎熟丹圓,曰:『神通』。

煉神還虛階段是煉丹術的最高階段,稱『上關』或『九年關』。這個『九』是我國古代漢語中最高的陽數。在這裡表示要花很多的時間才能煉成『一歸無』的性功。歸無就是歸『道』。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將陽神搬移到『上丹田』。上丹田是煉陽神和陽神所居的地方,中丹田是元炁所居的地方,下丹田是元精所居的地方。陽神上移就是要將在前三個階段的基礎上煉就的聖胎送至上丹田。功夫全在於處虛無之境,以虛無之心煉虛無之性情,達到常定常寂,感而遂通,似與天地永存。曰:『天人合一』。歸根結底還是落實在形神一致、形神相依、留形駐世而求長生的道家的生命觀上。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