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56|回復: 0

[國學灌水] 古人消暑:"冰官"掌管皇家用冰

[複製鏈接]
夏知 發表於 2013-7-16 17: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海南日报
20137169418962.jpg

古人采冰图

冰在现代社会之种种用途,在中国古代无不齐备。古人充分利用各种自然条件,从冰的储藏、销售到使用,无不殚精竭虑。为此还发展出一整套用冰的管理制度和礼仪制度,其心思之缜密、规模之庞大,令后人叹为观止。我们祖先的聪明智慧,由此可见一斑。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现代人坐在空调房内,常常感叹古人如何度暑消夏。其实,今人大可不必为古人担忧,古时不仅没有温室效应,气候宜人,而且古人也有自己的办法在夏天享受到天然冰块带来的清凉。
  冰库与冰器
  我国古代储藏冰块的做法究竟始于何时,现在还不能定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夏小正・三月》中就有“三月颁冰”的记载。“颁冰”,即分配冰块。而夏历(农历)三月的中原大地已是春末,此时的冰一般只能是储藏的冰。《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诗句,描述的就是当时的藏冰习俗。
  那么,古人将冰藏在什么地方呢?古书中记载的冰库类型可谓众多:凌阴、凌室、冰室、冰窨、冰窖、冰井等等。
  迄今,我们可以见到的最早冰库,是1976-1977年间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春秋凌阴遗址。此外,河南、河北等地都曾经发现过战国时期的冰井。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记载的挖井藏冰的事更多,规模也更大。晋人夏侯湛《大暑赋》中就有“寒泉潜沸,冰井腾沫”的句子。据《水经注》记载,公元210年曹操在河南邺城大兴土木,修建了铜雀、金虎和冰井三台。“冰井台高八丈……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
  隋唐时,人们又发明了深井贮冰法,使天然冰块的贮存期大大延长。当时人们利用打井的技术,往地下打一口粗深的旱井,八丈深以上,然后将冰块倒入井内,封好井口。夏季启用时,冰块如新。唐人史宏《冰井赋》云:“凿之冰井,厥用可观;井因厚地而深”。”由于唐代的冰库多采用井藏法,所以唐人均称冰库为“冰井”。
  越往后世,冰库的规模越大。到了清朝,冰库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远远超越前朝。据《大清会典》记载,北京城共设冰窖18座,藏冰20.57万块,每块冰的大小为1.5立方尺,重约80公斤。以最大的正阳门外的冰窖来推测,1座冰窖就可藏冰30000块,其体积至少在3600立方米以上,约相当于现代一幢5层4单元的住宅楼。
  冰库规模如此之大,自然必须有专门的盛冰器具才能取出使用。最初,人们使用的是冰鉴。由于从凌阴中取冰比较麻烦,所以一次会取比较多的冰,放置在冰鉴中,然后用小器皿装盛食物放在冰中。
  此外在皇宫中还要置冰祛暑。如今在故宫陈列品中还有一种古代“冰冷空调”供游人参观。这种器具木质,是一个方形的槽子里面有金属镶裹。下端有个孔,用来排泄融冰。这种冰箱主要功能不为食品保鲜,而是用来吸热以降低室温。它大约可容冰1立方米,吸热功效很好。
  另外还有一种“冰箱”,是供御膳房使用的。就是在容冰器具中做一个内胆,胆被冰包围,胆内食品可经久保鲜而不发霉。乾隆帝曾作诗云:“广厦无烦署,精盘贮碎冰”,说的就是这种方法。此外,宫中膳房常备冰镇水果一种是木制内镶锡片的冰箱,中置抽屉底部有孔和木塞,待水果用尽冰块融化时,可放水重新置冰再贮水果。
  冰用与冰礼
  古人煞费苦心地藏存冰块,其用途自然广泛。早在春秋时代,《庄子》就曾载:叶公子高问孔子“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说明古人常于盛夏之时直接饮用冰水以解暑热。此外古人还利用冰来配制冰冻食物,不仅藏存熟食、饮料等,也用冰藏存水果,以使其鲜美如初。
  其时降温祛暑的方法也很简单,即“用鉴盛冰,室一鉴以御温气、蝇纳。”《左传・襄公21年》载,申叔豫夏日以冰为床,穿皮衣躺在冰室的冰床之上。《吴越春秋》载:“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宿于冰厨。”
  古人还用冰镇来帮助新鲜食品长途运输。明代于慎行诗云:“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里路到长安”。鲥鱼三千里路到长安用的是“冰船”,这是世界上早期的“冷藏船”。
  但也有人肆意挥霍。《开元天宝遗事》载:“杨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座客虽酒酣而各有寒色。”他们又“以奸媚结识朝士,每至伏日,取坚冰令工人镂为凤兽之形,或饰以金环彩带,置之雕盘中,送与王公大臣。”
  同时,古人还用冰来治病。《本草纲目》对冰的性味和医疗作用有专门的说明:“气味甘冷无毒。主治:去热烦,熨人乳石发热肿,解烦渴、消暑毒。伤寒、阳毒热盛昏迷者,以冰一块置于擅中,良,亦解烧酒毒。”李时珍还引用了这样一个病例:宋徽宗赵佶食冰过量,脾胃患病,久治无效。有医生进献“大理中丸”,此药宋徽宗已服用多次,未见其效。该医解释道:“疾因食冰,臣因以冰煎此药,是治受病之原也。”于是用冰煎药,徽宗服食之后果然痊愈。《本草纲目》还记载,热昏迷者,以冰一块置于膻中。
  在古人看来,夏日用冰是逆天时的,因此对冰的使用有专门的仪式。《诗经・豳风・七月》载:“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古人“献羔祭韭”的对象并不是天子的祖先,而是“司寒神”,这是在启冰时举行的一种礼仪,祭品用黑色的公羊和黑色的黍米。因寒气来自北方,司寒之神也是黑的,故称“玄冥”。“玄冥”也就是水神。
  由于夏冰难得,就成为君王笼络臣下的方法。《周礼》规定:“夏颁冰”,通过颁冰礼仪,冰块成为“礼”中的一部分,冰块成为最高统治者和部分大臣的特权,通过“礼”,进而形成一整套完备的礼仪制度。
  史载,农历二月开冰之后,君王自可随时取用,然而未及颁赐臣下。到农历四月后,暑气渐盛,遂由管理藏冰之官员将冰分赐臣下以御暑热。凡享有禄位的命夫命妇以及老疾者,均可得到朝廷赐冰。
  冰官与冰商
  古代皇家用冰规模庞大,而且事务繁杂,因此需要专人管理。
  《周礼・天官・凌人》载:“凌人,掌冰。正岁,有十二月,令斩冰。”这里提到的“凌人”,就是周王任命的专门掌管取冰、藏冰与用冰事务的官员。每年农历十二月到正月(正岁),在凌人监管下,“冰者”(奴隶)被带往深山溪谷或江河冰面上凿取冰块。当时,凌人还有数量不小的属下,包括下士2人、府2人、吏2人、胥8人、徒80人,已形成一个庞大的管理机构。周代以后,各朝都有专职“掌冰”的官员,分别是“凌室长”、“凌室侯”、“冰井使”等;北宋甚至专门设置“藏冰署”,后改为“冰井务”。而采冰所役使的对象,西周是冰者,唐代则由专门的“采冰户”负责。宋代采冰,则是“役兵”。
  夏日炎热,冰的用途广、用量大。国家藏冰常常不足,慢慢地就会出现私家藏冰的“冰商”。据宋人所作《迷楼记》,宫中“美人各市冰为盘,以望(隋炀帝)行幸。京师冰为之踊贵,藏冰之家皆获千金。”《唐摭言》中也曾载:“昔蒯(洛阳西南)人为商而卖冰于市,客有苦热者将买之。蒯人自以得时,欲邀客以数倍之利,客于是怒而去,俄而其冰亦散。”这说明唐代也能在市场上买到冰。不过,《云仙杂记》称:“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说明除了达官贵人,一般人无法享用。到了清代,《大清会典》明文规定:各级官府“如藏冰不敷用,从市采买”。
  冰商要想收藏冰雪,得有自己的冰窖。早在唐代,商业性的民间冰窖就形成了一个“特种经营”的行业。据记载,白居易诗名“动于闾阎”(打动普通老百姓),因此能够“每需冰雪,论筐取之,不复偿价,日日如是”。这说明当时经营冰雪生意的商家完全是民间背景,无论谁需要用冰,都可以到市场上买到。到了宋代,民间冰雪经营业十分发达。《东京梦华录》载:“(六月)冰雪凉水……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
  到了清代,冰窖可分为3种,即官窖、府窖和民窖。其中民窖是由商民设立,专门用于商业经营。到了晚清,由于夏季卖冰获利颇丰,每百斤冰价可达5两银子,有的商人又开始对府窖进行“承包”经营。再后来由于国库入不敷出,官窖纷纷转为“公私合营”或干脆改为民办了。
  此时在南方的宁波,甬江两岸和沿海地区,冰厂林立,季节性从事天然冰贮藏、挑运的当地农民数以万计。也带动了贩冰行业,成为冰贩的活跃场所。民国《镇海县志》记载:“嘉庆二年(1797年)新碑头帮有冰鲜船60余艘……甬江沿岸常有冰厂80余座,容量2.6万余吨。”(文\\海南日报记者 单憬岗)

        来源:海南日报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