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69|回復: 0

[医药临床] 阎艳丽临证使用黄芩原则

[複製鏈接]
南丘 發表於 2013-6-29 03: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来源: 中医药报
  阎艳丽出身于中医世家,为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河北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兹把她临床使用黄芩的原则总结如下,以供同道参考,并批评指正。
  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味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功效。
  历代本草对黄芩均有论述。《神农本草经》曰:“黄芩,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一名腐肠,生川谷”。《名医别录》谓:“大寒,无毒。主治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本草经疏》称:“黄芩禀天地清寒之气,而兼金之性,故味苦平,无毒。”《别录》言:“大寒,味厚气薄,阴中微阳,可升可降,阴也。入手太阴、少阴、太阳、阳明,亦入足少阳。其性清肃,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湿;阴寒所以胜热,故主诸热。诸热者,邪热与湿热也。”
  《药性解》曰:“黄芩,味苦、辛,性寒,无毒,入肺、大肠、膀胱、胆四经。主崩、淋、热疸,痛痢,恶疮,解毒收口,去翳明目,调经安胎。”《本草求真》云:“味苦入心,入肺泻火,入脾除湿,入大肠以治大肠澼腹痛,入小肠、膀胱以治淋闭,且治中焦实火及邪入少阳胆经,得此以为清理,一药而上下表里皆治,其功力之泛涉,殆有难为专主者耳。”
  可见,历代本草认为黄芩味苦,性寒。归肺、大肠、小肠、脾、胆诸经。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所以黄芩善清肺、胃、大肠、小肠、脾、胆诸经之湿热,尤长于清泻肺与大肠之火,且可安胎。
  阎艳丽临证常用黄芩,认为黄芩若配伍得当,可清上焦、中焦、血室之火;但因其部位、质地之不同,又有升、降之别;若其加工炮制有异,而有走气、入血之分。
  枯芩:枯而大者轻飘上升,轻飘上浮入上焦,泻上焦肺火,治疗胸中逆气、膈上痰热、咳嗽喘急、目赤齿痛、吐衄失血等。《本草求真》中说:“黄芩味苦性寒,枯而大者轻飘上升以清肺,肺清则痰自理矣。”在《汤液本草》中对黄芩记载:“味苦而薄,中枯而飘,故能泻肺火而解肌热,手太阴剂也。”
  条芩:坚实质重,主降,能泻下焦大肠之火,治疗大便秘结、小便淋浊、小腹急胀、肠风下血、痢疾、血热崩中、胎动不安、肠热腹痛等。
  酒黄芩:黄酒甘辛大热,气味芳香,能升能散,宣行药势,既缓和了生黄芩的苦寒之性,以免伤脾阳,又可由气入血,并借黄酒升腾之力引药上行,而治疗瘀血壅盛、上部积血、上焦肺热及四肢肤表之湿热。《医学正传》中云:“凡去上焦湿热,须酒洗黄芩,以泻肺火。”
  炒黄芩:黄芩炒后可去寒性,以缓清热之性,而增燥湿、和胃、安胎之力,多用于痢疾、湿温和胎动不安。《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黄芩“又善入脾胃清热,由胃而下及于肠,以治肠澼下利脓血。”《医宗说约》提到“除风热生用,入血分酒炒。”
  黄芩炭:黄芩炒炭后,增强了药物的收敛之性,提高了药物的清热止血作用,临床主要与其他凉血止血药配伍,用于治疗内热亢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血、咳血、衄血、便血、血崩等证。
  阎艳丽认为黄芩苦、寒,能清热泻火,故上焦虚寒、中焦虚寒、下焦虚寒者,一般禁忌使用,以免伤伐阳气,而犯“虚虚之戒”。
  她特别指出:日本大田健等报道黄芩可致肺间质纤维化,故如果应用含有此药的方剂治疗疾病突然出现发热、呼吸困难、干咳、进行性劳力性呼吸困难等,首先要怀疑药物性肺损害。应停止治疗,并做相应的检查,若确定是药物性肺损害,应做相应的治疗。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