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樓主: 延章

華夏傳統【節日 禮儀 服飾】之復興計劃 [電子書匯總]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6:23 | 顯示全部樓層
填倉節
節日別名:添倉節 天倉節 大填倉 小填倉等
節日時間:農曆正月二十五日
第一部分:填倉節的文化內涵和主要風俗

  填倉節並非節日復興的重點,這裏只做簡單的介紹,供有興趣過節的同胞參考,使大家多一種節日文化的選擇。

  每年農曆正月二十五日,民間傳說是倉神的生日,稱為『填倉節』。填倉節有兩個,正月二十(一說二十三),稱為小填倉。正月二十五,稱為大填倉。嚴格來說,過完填倉節,整個春節才算完全結束了。填倉節在宋時已有記載,【東京夢華錄】『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饗競日。客至苦留,必盡而去。名曰填倉。』過去,人們對這一節日非常重視,每當填倉節來臨,親朋往來,佳餚盛宴。現代還有吃乾飯、喝麵湯的習俗,民間有:『天倉、天倉,小米乾飯雜麵湯』的諺語。

  填倉節的由來,民間傳說,很早以前,北方連年大旱顆粒無收,可是,皇家不管人民死活,照舊催租逼稅,給皇家看糧的倉官菩薩心腸,擅自開倉賑濟災民。他自知難逃皇家殺頭之刑,在正月十五日放火燒倉,連同自己一起燒死。後人為紀念這個倉官,每到這一天都要舉行填倉儀式。

  倉神的原型是倉星,【晉書·天文志】云:天倉六星,在婁南,谷所藏也。後來倉神被人格化,也與歷史人物附會,如韓信即被附會為倉神。

  填倉節主要盛行於農村,對於城市來說,則以糧商等與糧食有關的行業過節為主。此日,糧倉祭祀倉神,大放鞭炮,企求吉祥與生意興隆。老百姓雖不致祭,但都要買些米麵、煤炭來充實自家的生話儲備。【帝京歲時紀勝】載:『當此新正節過,倉廩為虛,應復置而實之,故名其日曰填倉。』此外,全家人還要吃『犒勞』,諸如薄餅卷『盒子菜』之類,亦謂之『填倉』。並喝魚湯,取年年有餘之意。

  農村的填倉節活動則要豐富,主要有填倉、打囤之俗。民間以簸萁盛鍋底草木灰,以木棒敲打使其灑漏,在院內、屋內地上畫出倉囤和梯子形,講究的人家還要撒畫出掃帚甚至扇車等圖案。裏面擺放一些五穀雜糧、銅錢之類,用磚石將糧食蓋住,稱為壓倉。再將鞭炮點燃,在圈內爆響,取意糧食爆滿糧倉,祈禱倉神保佑一年財糧豐饒,生活富裕美滿。

  填倉節,婦女忌做針線活,怕扎了倉官的眼睛,無神靈保護糧倉。民俗講究喜進厭出,囤裏要添糧,缸裏要添水,門口放些煤炭以鎮宅。晚間點燈以祀倉神。凡是與飲食有關的地方均要置燈,俗稱『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填倉節晚上,有些地方打着燈籠,在院內各處找『填倉蟲』(即各種復甦的小蟲蟻),發現得越多,兆頭越好。 還有的地方剪綵色紙片貼於門上,剪綵色紙葫蘆貼於帽上,稱此日為太上老君煉丹日,可以除百病,四季平安。

第二部分:填倉節傳承構想及過節方案

  填倉節是個小得不能再小的節日了,但是我們發現,這個節日仍有其積極的意義。綜合各種因素考慮,我們建議國家把填倉節定為中國的『農民節』。

  多年來,社會各界人士屢次呼籲,設立中國的農民節,其意義在此不再贅述。農民節的日期,考慮到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宜定在農民比較閒暇的冬春季節。我們認為,以立春節和填倉節為宜。實際上,在台灣,就把每年的立春日定為農民節。

  填倉節源自農業生產,以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為主題,非常適合作為農民節的日期,相信農民節的設立,有助於社會更加關注三農問題,有助於國家為農民這一中國最大的國民群體增進社會福利。在填倉節結合傳統民俗,開展各種服務三農的節日經濟、文化、娛樂活動,也將大有益處。

  填倉節的節日文化,有益於人們樹立關注農業,珍惜糧食,節約資源等意識,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填倉節的民俗活動也饒有趣味,結合現實條件加以吸收利用,不失為有益的節日文化活動。

  我們整理和設計了填倉節的節日活動供同胞參考:

  1 將填倉節定為中國『農民節』,開展各種服務農民的節日活動。

  如三下鄉活動、扶貧助困活動、免費醫療活動、文藝演出活動等。

  2 在農村,組織填倉、打囤等傳統祈福活動。

  按照傳統風俗,家家皆可進行。也可以利用穀場等場地,全村男女老少在一起,搞集體的填倉、打囤。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活動中注意防火)

  3 在城市,以社區為單位,進行填倉、打囤遊戲娛樂活動。

  這是對五穀不分的現代孩子進行教育的機會。由社區組織,家家着漢服參加聚會。在開闊的小區廣場上先舉辦篝火晚會,等篝火燃盡後按照前面介紹的方法,取草木灰繪畫糧倉等形狀,進行填倉、打囤,燃放焰火。還可舉行比賽。祝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活動中注意防火)

  4 掛燈籠、吃小米飯、喝魚湯。

  這是富有填倉節特色的節日飲食。如果自製穀倉形狀的燈籠掛在家中,更有意思。

  5 找填倉蟲,貼紙葫蘆。

  立春時節,已經可以找到一些復甦的小蟲了。讓孩子打着燈籠找,是有益有趣的活動。穿漢服,剪綵色紙葫蘆貼於帽上,將成為節日可愛的風景。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6:26 | 顯示全部樓層
正月晦
節日別名:晦節
節日時間:農曆正月晦日
第一部分:正月晦的文化內涵

  正月晦並非節日復興的重點,這裏只作簡單的介紹,供有興趣過節的同胞參考,使大家多一種節日文化選擇。

  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稱為晦日,此日無月,正月的晦日受到先民格外的重視,被當做一個節日來過,稱為『晦節』或『正月晦』。唐代,正月晦日還曾與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並稱『三令節』,成為一個盛大的節日。三令節時,士女泛舟遊樂,在水濱舉行盛大飲宴,皇帝也賞賜群臣、與百官同樂。

  正月晦也與『送窮』這一風俗密切相關。送窮習俗源於有關『窮神』(即窮鬼)的傳說。【四時寶鑑】記載:『高陽氏子好衣弊食糜,正月晦日巷死。世作糜,棄破衣,是日祝於巷,曰除貧也。』高陽氏,即傳說中炎黃聯盟的首領顓頊。【文宗備問】云:『昔顓帝時,宮中生一子,性不着完衣,作新衣與之。即裂破以火燒穿着,宮中號為窮子。其後以正月晦日死,宮人葬之。相謂曰「今日送窮子也」。』

  送窮的日子有三種說法,一則正月初五,稱為破五,送窮五;一則正月二十九;一則為正月晦日。但以正月晦日為多。也有專家認為,送窮之俗與上古驅儺有密切聯繫,晦日值月末,窮即窮盡之意,從節日演變的規律來看,正月晦日為送窮日當為正說。送窮又稱除貧,此日,人們做粥祭窮神,在巷中棄破衣,希望送走窮困,帶來幸福。

  正月晦的主要風俗大致有:

  ①泛舟遊玩、臨水宴樂

  『元月至於月晦,井為〔酉甫〕聚飲食。士女泛舟,或臨水宴樂。』(【荊楚歲時記】)

  ②送窮

  『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唐 姚合【晦日送窮三首】)可見晦日送窮風俗的悠久和普遍。此日,人們做肉粥,祭酒拜窮神,將陳舊破爛的衣物棄掉,表示送別窮困。送窮還要為窮鬼上路準備『交通工具』,即用柳條、青草編縛的車船,而『糗與粻』(乾糧和米)便是給窮神路上食用的『乾糧點心』了。經過一番拜祭後,燒掉車船,表示送去了『窮神』。段成式【送窮文】曰:『是年正之晦,童稚戲為送窮船。判筒而槽,比籜而閭,細枲纏幅楮,飾木偶,家督被酒,請穰窮,將酹地歌舞,予謂窮曰……』,其所載唐代送窮風俗更是豐富。

  ③水湄度厄

  【荊楚歲時記】載,『元日至月晦,人並為〔酉甫〕食,度水。士女悉湔裳酹酒於水湄,以為度厄。』男男女女都到水洗裙子,祭酒於水邊,以解除災厄。

第二部分:正月晦復興構想及過節方案

  正月晦早已被人們徹底遺忘,但是這一節日中送窮的風俗卻值得注意。送窮、除貧,寄託了人們對於貧困的厭惡,對於富裕幸福生活的嚮往,這是一種樸素而持久的民間情感,能不能為當今時代所用呢?

  我們的社會雖然總體上已步入小康,但離真正的富裕仍然遙遠,龐大的人口中,仍然有不少貧困的人民,甚至有數以千萬計的國民仍然處在絕對貧困線以下。消除貧困、促進富裕,仍然是我們社會長期的任務。我們建議國家有關部門,能否考慮將農曆的正月晦日定為『中國消除貧困日』。

  目前國際上已經有一個『國際消除貧困日』,它是1992年12月22日第47屆聯合國大會確定的。聯合國決定,每年的10月17日為『國際消除貧困日』,旨在引起國際社會對貧困問題的重視,宣傳和促進全世界清除貧困的工作,動員各國採取具體的扶貧行動。雖然已經有了一個國際性的消除貧困日,但這並不意味着中國不能有一個單獨的消除貧困日。我國是個人口大國,貧困人口的絕對數高達數千萬,中國的消除貧困工作任重道遠,影響很大。在國際通行的消除貧困日之外有自己民族的消除貧困日,也可彰顯中國人消除貧困共享繁榮的決心,進一步促進中國貧困問題的解決。基於中國民俗傳統,又有新的時代內涵的消除貧困日,定在正月晦日,應該是很合適的。

  我們整理和設計了以下過節方案供國民同胞和有關部門參考:

  ①將正月晦日定為『中國消除貧困日』,開展各種扶貧助困、促進社會共同富裕事業的活動。

  包括:政府組織各種扶貧助困活動(略)

  民間的扶貧助困活動:可不拘形式,以對貧困國民同胞有實實在在的幫助為宜。也可以結合傳統晦日中送窮的風俗,將衣被等物捐給貧困同胞穿用。

  ②泛舟遊玩、臨水宴樂

  親朋好友穿漢服,泛舟出遊。取水濱之景設宴,舉行華夏風格的傳統宴會。不設宴而設樂,舉行水濱禮樂雅集更佳。

  ③水湄度厄

  親友晦日着漢服禮服,於水邊觀賞初春景色。水湄獻花、祭酒,為自己和親友祈福。此活動也可以與泛舟、飲宴等節日活動結合進行。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6:29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和節
節日別名:太陽生日
節日時間:農曆二月初一
第一部分:中和節的文化內涵

  中和節並非節日復興的重點,這裏只作簡單的介紹,供有興趣過節的同胞參考,使大家多一種節日文化選擇。

  中和節在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一,即二月朔日。它是『夾』在兩個節日之間的,前一日,為正月晦節。後一日,就是眾所周知的二月二(龍抬頭)了。中和節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被一位皇帝下旨『生造』出來的節日,後世的人們常把它與二月二搞混,許多書上都告訴人們,中和節即二月二龍抬頭,其實這是不準確的。中和節是個獨立的節日,說到它,就要說到著名的『皇帝移晦日為中和節』的歷史故事。

  『皇心不向晦,改節號中和。淑氣同風景,嘉名別詠歌。湔裙移舊俗,賜尺下新科。曆象千年正,酺醵四海多。花隨春令發,鴻度歲陽過。天地齊休慶,歡聲欲盪波。』 唐代詩人呂渭這首【皇帝移晦日為中和節】說的就是這個更改節令的事情。據記載,唐中葉以前,人們重視三月三日上巳節和九月九日的重陽節。唐德宗貞元元年(785年)九月二日下詔,以『方今邊隅無事,烝庶小康』為由,定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為『三令節』。逢三令節,都要舉行盛大的宴會,皇帝與百官同樂。到貞元五年(789年),德宗又決定另置新的節日。據【李蘩鄴侯家傳】記載:貞元五年的一天,德宗對宰相李泌說:以往上巳和重陽都有宴會,但上巳往往與寒食節的時間相近,而春季沒有節日可以宴飲一番,想在二月創置一節,哪天合適呢。李泌回答道:二月十五日以後,雖然春暖花開,但與寒食節相近。二月初一桃李花開,又與晦日相近。晦日,名字不佳,不宜為節。所以,我請以二月初一日為中和節。德宗十分贊成,下詔以二月初一日為中和節,取代晦日,內外官員休假一日,並舉行宴會。『三令節』改由中和節、三月三上巳節和九月九重陽節組成。

  有學者指出,唐德宗時中和節的創立,是基於追慕盛世與勝時游賞的情懷。此一節日的出現,與中唐社會心理趨於安定、 風習偏向娛樂有關。

  中和節被稱為太陽生日,以祭太陽之神、倡導農耕為主題。上古時代,人們在春分日祭太陽之神(太陽星君),秋分日祭太陰之神(月神)。唐德宗時設中和節,加入了祭日的內容。這也是德宗鼓勵農桑,祈禱豐收之舉。明清時期,每到這一天,皇帝都要舉行隆重的『御耕』儀式,親自扶一下犁以示重視農業,並象徵性地賜給農夫百穀。在民間,親朋好友則暢飲中和酒,祭日神,並互贈刀尺,勉勵耕作。

  太陽星君又叫炎火帝君,俗稱『太陽公』或『日神』,為自然崇拜之神。太陽為眾陽之宗、記歲時之准,而太陽為恆星,故以『星君』稱之。
1.jpg
圖:太陽星君像
  有研究者認為,中和節之所以能夠設立,除了唐德宗的個人因素外,還與農曆二月春分自古就有祭祀勾芒神的風俗有關。勾芒,是傳說中的日神和春神。日神勾芒之所以也兼作春季之神,這是由於上古時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春夏為陽,為天,為日,秋季為陰,為地,為月。所以日神又兼作春季之神了。孔穎達注【禮記 月令篇】說:『其神勾芒者,謂自古以來主春立功之臣,其祀以為神。是勾芒者,主木之官,木初生之時,勾屈而有芒角,故言勾芒。』可見,勾芒一名,是帶有物候意義的名詞,是春季作物初生的象徵。

  傳統中和節的主要風俗有:

  ①獻生子

  民間以青色布囊裝滿百穀瓜果之籽實相互贈送,稱為『獻生子』。

  ②祭日神、吃太陽雞糕、誦【太陽星君經】

  【帝京歲時紀勝】記載:『京師於是日以江米為糕,上印金烏圓光,用以祀日,繞街偏巷,叫而賣之,曰太陽雞糕。其祭神雲馬,題曰太陽星君。焚帛時,將新正各門戶張貼之五色掛錢,摘而焚之,曰太陽錢糧。左安門內有太陽宮,都人結侶攜觴往游竟日。』二月初一這天,太陽出來後,家家在院內面向東方設香案或掛太陽星君神碼,供太陽糕三、五碗,由男家長率領男性家眷焚香祭拜。女性不許參加,即所謂『男不拜月,女不祭日』。

  這種風俗古已有之,直至明清仍然流傳,只是到了近代才逐漸消失。北京左安門內的太陽宮,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曾經是『結侶攜觴往游竟日』熱鬧非常,可惜幾十年前為了修建北京體育館而被拆毀。

  ③飲『宜春酒』

  中和節時,民間釀造一種『中和酒』,又叫『宜春酒』飲用。可惜製法已經失傳。

  ④御耕、進農書、贈刀尺

  古時中和節,皇帝親自扶犁以示鼓勵農耕,農官進農書。民間互贈刀尺以勵耕作。

第二部分:中和節復興構想及過節方案

  中和節給人一種清新的綠色的感覺,是一個洋溢着春日泥土芬芳的節日.對日神的崇拜,表現了先民樸素的天人和諧思想。對農耕的鼓勵,則是我們這個農業立國的文明古國永恆的節令主題。

  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應該,也已經能夠以理性的態度對待傳統的節日風俗。祭日、獻生,無關迷信,而理應成為一種悠久民俗的珍藏、展示與回味。我們覺得,中和節的諸多風俗,都可以直接加以繼承和保存,成為節日文化延續的民俗珍本,讓新鮮動人的春日節俗為我們民族的迎春生活增添一些清新的色彩。

  我們整理和設計了以下節日活動供國民同胞參考:

  ①獻生子

  親手縫製青色布囊,着漢服出遊,採擷郊野百穀野果,裝入囊中相互饋贈,共同感受春天萬物復甦的氣息。

  ②祭日神、吃太陽雞糕

  太陽雞糕完全可以自制,以江米蒸糕,上繪太陽金烏圖案,捏制小雞同蒸則成。庭院置香案,以春花、酒水、太陽糕為供。全家着漢服禮服,中和節日出時面向東方祭拜,表達對天地自然的敬意。拜後全家食太陽糕,其樂融融。

  ③飲『宜春酒』

  飲『宜春酒』 中和酒釀法雖以無考,但春日還在,百穀仍存,何為失傳?可自釀或購買以春日谷果釀造的春酒,皆可為『宜春酒』。此酒更宜為祭日之供,祭後全家食糕,暢飲美酒,共享春日清新的氣息。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6:33 | 顯示全部樓層
春龍節

節日別名:青龍節 龍頭節 二月二 龍抬頭 踏青節 挑菜節等
節日時間:農曆二月初二
第一部分:春龍節的文化內涵

  春龍節並非節日復興的重點,這裏只作簡單的介紹,供有興趣過節的同胞參考,使大家多一種節日文化選擇。

  『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雖然現在二月二的風俗已經基本流失殆盡,但這句俗語仍然在民間廣泛流傳。農曆每年二月初二是春龍節,又叫龍抬頭日。古時還有挑菜節、迎富日等稱謂,南方也稱作踏青節。

  二月二為什麼龍抬頭呢?學者許樹安先生曾在報紙上撰寫專文詳細闡述了這個問題。據介紹,『二月二龍抬頭』正式形成民俗節日是在元朝。中國自古是農業國家,氣候的好壞對農業收成起着決定作用。這個節日反映了廣大民眾對春雨的企盼,希望春天有足夠的雨水,為秋天的豐收打下基礎。

  為什麼要『二月二』才龍抬頭呢?因為農曆二月已進入仲春季節,這時陽氣上升,大地復甦、草木萌動,農民們就要春耕、播種了,非常需要土壤濕潤,保有水分。這時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寶貴了,所以有『春雨貴如油』之說。從節氣上說,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春分』之間,這是個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時期,人們多麼希望通過對龍的祈求行為來實現降雨的目的。

  為什麼是龍『抬頭』呢?因為二月初處於驚蟄前後,蟄伏一冬的各種動物又恢復了活力,該有所活動了。龍抬頭了,意味着龍也行動起來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職責了。不過,這種說法是一般人對『二月二龍抬頭』的通常解釋,通俗易懂。然而對於『龍抬頭』還有古代天文學方面的解釋,這往往被人忽略。

  古人以為地球是不動的,是太陽在運動。早在春秋時期甚至更早,人們就把太陽在恆星之間的周年運動軌跡視為一個圓,稱為黃道。再利用某些恆星把這個圓分為28個等分,形成28個區間,稱為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如果觀察月亮的運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28宿輪流住完,大約一個月,所以稱『宿』。把這28宿按照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平分,每個方位便有7個宿。對這28宿,都給它們起了名字。在東方的7個宿分別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它們構成一組,稱之為東方蒼龍。在冬季,這蒼龍七宿都隱沒在地平線下,黃昏以後也看不見它們。至二月初,黃昏來臨時,角宿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了。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說文解字】在解釋『龍』字時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都是指這蒼龍7宿在天空的隱現變化,並非是真有一條動物之龍在變換。『春分而登天』是指春分時期,角宿開始出現在天空,東方蒼龍初露頭角,即是龍抬頭。

  『龍抬頭』一說,最早見於明人劉侗【帝京景物略】:『二月二,龍抬頭,蒸元旦,祭餘餅。』二月二的民間傳說很多,關於二月二的來歷,相傳,武則天廢唐立周稱帝,惹得玉帝大怒,遂命令龍王三年不雨。龍王不忍生靈塗炭,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便將龍王逐出天宮,壓於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激龍王降雨之恩,天天對天祈禱,最後感動了玉帝,於二月二將龍王釋放,於是龍王又抬起頭來耕雲播雨,滋潤禾苗,造福農人。

  春龍節的主要風俗大致有:

  ①引龍回、祭龍神、耍龍燈

  在節日清晨,人們黎明前打着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邊、井邊一路撒來,直到家中的水缸邊,以求風調雨順。回家後要點燈,焚香設供,祭拜龍神。僅僅有降雨還不放心,必定要把水引入家中,讓雨降在自家的田地裏,方才如願。人們還在這一天耍龍燈,也是祈雨之意。

  ②爆玉米花、龍鬚麵、吃龍鱗、蒸龍蛋

  二月二民間有爆玉米花的習俗,這也有傳說故事。傳說,龍王被玉帝打下凡間壓在山下。玉帝還傳諭天下,『金豆開花龍王方可重返天廷』。人們為報龍王救命之恩,到處尋找開花金豆。當二月初二這天翻曬玉米種子時,有人猛然想到,把玉米豆炒開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都爆起玉米花,並在院中設案焚香,供人間興雲布雨,從此民間就形成了農曆二月初二爆玉米花的習俗。民諺雲,『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雲布雨,五穀豐登。』

  此日吃麵,稱龍鬚麵。蒸餅稱吃龍鱗。蒸菜糰子,叫蒸龍蛋。總之,都要以龍的身體命名。

  ③宴飲挑菜

  宋時,二月初二這一天宮中有『挑菜』御宴活動。宴會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種植生菜等新鮮菜蔬,把它們的名稱寫在絲帛上,壓放在斛下,讓大家猜。根據猜的結果,有賞有罰。這一活動既是『嘗鮮兒』,又有娛樂,所以當時『王宮貴邸亦多效之』。

  ④熏蟲、炒豆

  【帝京景物略】曰『熏床炕,曰熏蟲,為引龍蟲不出也。』史書載,『二月二,家各為葷素餅,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蟲。』

  炒豆又叫炒蠍豆,多為黃豆,以糖炒之,香甜可口。

  ⑤嫁女住春、童子開筆、停針線

  此日,將出嫁的女兒接回家居住,稱為『住春』。童子於此日行開筆禮。【燕京歲時記】載,二月二日,『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

第二部分:春龍節復興構想及過節方案

  二月二的節日主題主要是熏蟲害和祈雨水。這一節日的食俗很有特色,製作也不複雜,可以繼續加以繼承。引龍回的風俗讓我們想到了過去清澈的河流、甘甜的井水,現在城鄉人民普遍都使用自來水(雖然衛生未必真正達標,呵呵),但是生活方便了,人們也離自然更遠了。幾千年來,人們與水之間,只隔着一口井,人可見水,水可鑑人。但是現在,人與水之間,卻隔着高樓大廈、複雜的管道、龐大的水廠、消毒的化學物質和重重的污染物,生活真的進步了嗎?也許,水知道答案。

  在目前的城市居住條件下,引龍回等風俗的簡單復歸併不現實。這一風俗可以在有條件的鄉村繼續保存。耍龍燈等民俗節日活動喜慶熱鬧,理應繼續傳承下去。而宴飲挑菜等節日活動,完全可以作為春龍節宴飲的一種娛樂。嫁女住春也可以作為一種風俗繼續保持下去,其實就是一個溝通情感的方式而已。

  我們整理和設計了以下過節方案供國民同胞參考:

  ①引龍回、祭龍神、耍龍燈

  有條件的城市和鄉村居民,可在二月二清晨穿漢服,打燈籠引水,做引龍回儀式。焚香設供,祭拜龍神。民間表演團體為人們表演耍龍燈等節目。

  ②爆玉米花、龍鬚麵、吃龍鱗、蒸龍蛋

  按照前面的介紹,製作和享用各種春龍節日食品。

  ③宴飲挑菜

  可在家宴或其它聚會時作為宴飲娛樂節目。購買、採摘各種新鮮節令菜蔬,宴飲時猜之。並可以由猜錯者為大家親手烹製爽口的菜蔬大家一起食用。

  ④熏蟲、炒豆

  如前

  ⑤嫁女住春、童子開筆

  開筆破蒙的開筆禮是儒家的重要禮儀,標誌着儒生幼童學習的正式開始。去年,開筆禮重現南方一些文教機構,但是禮儀並不正規,特別是給破蒙的孩子穿上了不倫不類的西方學位服。

  開筆禮有啟蒙與激勵的積極意義,是一種值得繼承和發揚的傳統禮儀。天漢網、漢服吧將在適當時候推出規範、莊重、可操作的詳細的開筆禮方案,敬請關注。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6:35 | 顯示全部樓層
花朝節
一 花朝節的來歷傳說


  1 花朝日期

   花朝節是我國民間的歲時八節之一,也叫花神節,俗稱百花生日。花朝節與氣候時令關係密切,故而具體日期因地而異,我們中學課文學過袁宏道的【滿井遊記】,其中提到『花朝節後,余寒猶厲』這麼一句,各地花朝,均在夏曆的2月份,正是早春時節,咋暖還寒。論節氣,大約在『驚蟄』到『春分』之間。此時春回大地,萬物復甦,草木萌青,百花或含苞或吐綻或盛開。這天,各地的百姓,尤其是花農,都要祭百花以求庇佑。

   而花朝具體在哪一日卻說法各異。唐代花朝定為二月十五,還成為和『正月十五元宵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並列的三個『月半』佳節;到了宋代,花朝節於某些地方被提前到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的——或許是對春的迫不及待吧。據【廣群芳譜·天時譜二】引【誠齋詩話】:『東京(即今開封)二月十二曰花朝,為撲蝶會。』【翰墨記】有:『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士庶遊玩,又為挑菜節。』楊萬裏說『唐二月十五為花朝』,而『東京以二月十二為花朝』。不過,在介紹南宋都城臨安風貌的【夢粱錄】則依然因循舊習:『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浙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望之時,最堪游賞。』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為花朝,而南方則以二月十二。氣候差異而已。

   綜上,一方面因循唐宋主流,一方面取月半吉日,我們建議花朝日期定在夏曆二月十五。

   2 花朝·花神傳說

   花朝節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春秋的【陶朱公書】:『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無雨百花熟。』晉人周處【風土記】言:『浙江風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竟放,乃游賞之時,花朝月夕,世所常言。』花朝節的民間傳說大致有這樣幾個:

   (1)『崔元徽懸彩護花』故事:

   【博異志】載:唐天寶年間一個早春二月之夜,崔元徽於園中品茗賞花,忽見一群容貌艷麗的女子來謁,其中有個小巧玲瓏的姑娘,自稱石氏,但大家都叫她醋醋。女子們稱要藉此地與封姨相見。接着,便來了一位明眸皓齒的少婦,眾人起身行禮,並恭稱封姨。崔氏命上酒菜果肴,盡地主之誼。眾女謝過之後,把盞暢飲,高聲談笑,封姨不意碰翻酒盅。醋醋的紅羅裙被沾污,她粉面含怒,拂袖便走。眾女子相顧驚慌,封姨板起面孔,恨恨地說:『小奴婢竟敢無禮!』夜宴不歡而散。

   次日晚,那位醋醋姑娘竟然前來——原來昨晚那些美女皆是花精,醋醋本人是石榴,她們要來人間花苑迎春怒放,可是那位叫封姨的風神出頭阻撓。花精們本想藉機向封姨求情,不料醋醋壞了事。如今眾花精都埋怨她,只好求助於崔元徽,她要崔準備一些紅色錦帛,畫上日月星辰,在二月二十一日五更懸掛在園中的花枝上。崔元徽依言行事,屆時果然狂風大作,可是枝上的花卉有了彩帛,沒被吹落。

   當夜,眾花精又變成一群麗人來花園裏向崔元徽致謝,還各用衣袖兜了些花瓣勸他當場和水吞服,崔元徽因此延年益壽至百歲,且年年此日懸彩護花,最終登仙。後來此事流成習俗。由於懸彩的時間安排在五更,故名『花朝』,至於日期如何衍變為其他的,可能與各地花信的遲早有關。

   (2)花神傳說:女夷、花姑、花仙

   『便賦新詩留野客,更傾芳酒祭花神』,這是朱熹詠花神的詩。世界各地的文化中幾乎都有花神的形象,而我們的花神長什麼樣呢?中國的花神也有多種傳說,但她為女性的形象卻歷來是一致認可的。

   【淮南子·天文訓】載:『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長百穀禽鳥草木』,女夷者,主春夏長養之神,世所謂花神也。【月令廣義】謂:『女夷,主春夏長養之神,即花神也。』

   又有書中說花神女夷是魏夫人的女弟子,名叫花姑,她餐風飲露,統領群花。【花木錄】稱:『魏夫人弟子善種花,號花神。』

   (3)花神傳說:灌園叟晚逢仙女

   另明末馮夢龍的【灌園叟晚逢仙女】,講了一個花神懲治惡霸、扶助花農的故事。

   大宋仁宗年間,江南平江府東門外長樂村中位名為秋先的老者,他妻子亡故,膝下無兒女,因自幼酷好栽花種果,把田業都撇棄了,專於其事。日積月累,便建成了一個大花園。秋先是個花痴,不僅對自己滿園的花呵護備至,對他處的花木也常常流連忘返。

   城中有一名張委的宦家子弟,為人奸狡詭譎,殘忍刻薄,常常和手下一班如狼似虎的奴僕及幾個無賴子弟危害鄰裏。一日,他帶了四五家丁及惡少,遊蕩至秋公門前。話說秋公正好澆灌完盛開的牡丹,於花前獨酌,不想張衙內破門而入。一番尋釁滋事,最後竟把個好端端的花園子踐踏得只蕊不留,狼藉遍地,還意猶未足。

   待風捲殘雲後,秋公走向前,望着滿園的雕殘零落,塵垢沾污,心中頓時悽然淚下。正哭之間,只聽得背後有人叫道:『秋公為何恁般痛哭?』原來是一個女子,年約二八,姿容美麗,雅淡梳妝,卻不認得是誰家之女。秋公將張委打花之事說出。那女子笑道:『我祖上傳得個落花返枝的法術,屢試屢驗。』按照她的要求,秋公取水出來,發現殘花果然重上枝頭,而且各種花瓣色彩摻雜,比從前更好看了。這件稀奇事很快就傳到了好惹是生非張衙內耳朵裏,於是再次上門施展辣手摧花,還找藉口給秋公套上了枷鎖。

   惡少們一直打砸到晚上,忽然捲起一陣風,化作一位姿容美麗的紅衣女子,原來,她就是花仙,只見她長袖翻飛,掀起一股刺骨的冷風,將張衙內一夥像螻蟻一樣吹走。狂風大作,張衙內本人也一頭栽進了沼池……秋公也被從牢獄中解救了出來。

   在這個故事裏,花仙已經成了正義和力量的化身,寄託了人們對美好事物與正義力量相結合的心願。

   明代以後的花神形象,愈加栩栩如生,她風姿嫵媚,手持中國的花魁芍藥、牡丹,或手提盛有這兩種花的花藍,安詳地守衛着善良勞動人民心中的美好宿願。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6:37 | 顯示全部樓層
二 花朝的節物風俗

  1 祝神廟會

   傳說花神專管植物的春長夏養,所以,祀奉她的就不僅僅限於花農了,還包括耕種莊稼果蔬的農人。長江三角洲一帶多有花神廟,舊時吳越花農家還常供奉着花神的塑像。二月初二花神生辰,許多地方,不少農人都要聚集於花神廟內設供,以祝神禧,東北一帶還講究用素饌來供奉。有的地方還要演戲娛神,通常是由十二伶優分扮每年十二越的各月花神故事。由朱熹的詩,也可以看出人們對花神的感情。人們紛至沓來,就此形成廟會。這天夜裏,要提舉各種形狀的『花神燈』,在花神廟附近巡遊,以延伸娛神活動。

   2 遊春撲蝶

   古時,每逢花朝,文人雅士邀三五知己,賞花之餘,飲酒作樂,互相唱和,高吟竟日。縱觀二三月間的傳統佳節會發現,這一時期會有一系列遊春的節日——春節拉開了迎春的序幕,花朝節前後構成遊春的高潮。撰有名劇【桃花扇】的孔尚任,也曾寫有竹枝詞形容花朝踏青歸來的盛況:『千裏仙鄉變醉鄉,參差城闕掩斜陽。雕鞍繡轡爭門入,帶得紅塵撲鼻香。』

   宋時開封一帶的花朝曾流行『撲蝶會』,是當時民間頗有趣味的遊藝活動。

   3 種花挑菜

   這一天,各地還有栽花種樹的習俗,有點今天植樹節的味道了;挑菜,就是挖野菜——白蒿、薺菜正是鮮嫩的時候。『採薇採薇,薇亦柔止……』

   4 曬種祈豐

   花朝吉日,正值芳菲醞釀之際,家家攤曬各類種子,據說要湊其『百樣種子』,以祈豐收。預卜的方法很簡單:是日忌雨,晴則帶來百物豐熟的吉兆。

   5 製作花糕

   唐代的節日文化與飲食文化都十分發達。據傳武則天嗜花,每到夏曆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她總要令宮女採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糕,用花糕來賞賜群臣。這種糕有着花瓣的馥郁和穀物的芬芳,很快就上行下效,宮廷坊上一時分外流行。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6:38 | 顯示全部樓層
三 中國文化中的花情愫

  中國人的花情愫是本土文化的重要組成之一,其形成與發展也隨看國運和文化的興衰而起落。全世界約有花卉3萬種,原產於我國的花卉就有1萬~2萬種。故此,許多國家讚譽『沒有中國的花卉,便不成花園』。愛花是中國人的傳統,古往今來,人們或觀賞花的姿韻,或品嘗花的美味,更賦予其各自的文化品格,每種花蘊含着不同的人格寓意。

  1 插花

   插花,也叫花藝,和茶道一樣,也是沒落於本土,興盛於他鄉的傳統藝術之一。中國插花藝術萌芽於先秦,於魏晉南北朝小有氣象,此時,這項藝術還多是『借花獻佛』——在六朝的南史中:『有獻蓮花供佛者,眾僧以銅窯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唐宋以後,插花漸盛。唐人羅虬在【花九錫】中,較詳細地記述了當時插花的容器、剪刀、浸水、和花台等。唐朝李後主(李煜)每到春天,便將宮中的梁棟窗壁、柱拱階砌,都密佈插花作品,稱其為『錦洞天』。如果說唐代插花還僅僅是宮廷和寺廟的高雅藝術,到了宋代,插花藝術在民間已經蔚然成風。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中寫道:『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至明朝,已有插花專著問世,張謙德著有【瓶花譜】,袁宏道著有【瓶史】,此書曾1696年被譯為日文,對日本插花藝術的發展有重要影響,被日本插花藝術家們奉若圭臬,被推崇為『宏道流』。袁宏道在一首【戲題黃道元瓶花齋】詩中雲,『朝看一瓶花,暮看一瓶花,花枝雖淺淡,幸可托貧家。一枝兩枝正,三支四支斜;宜直不宜曲。斗清不鬥奢。傍拂楊技水,入碗酪奴茶。以此顏君齋。一倍添妍華。』僅用了寥寥數筆,就把插花描繪得淋漓盡致。清朝關於插花的記載有:鄺璠著的【便民國纂】中的『養花法』,陳淏子著的【花鏡】中的『養花插瓶法』和『香壚花瓶』。沈復著的【浮生六記】中的『閒情記趣』。以及汪灝著的【廣群勞譜】,【紅樓夢】中對插花的描述也不少。到了近代,戰亂頻仍,民生凋敝,花藝自然就荒蕪了。

   中國傳統的插花藝術與西方花藝最大的區別在於:西方重造型,中國重意態。中國花藝強調:自然之真——保持花木的自然生態,依據季節造型;人文之善——重視其敦睦人倫的社會效益;宗教之聖——花是有助悟道的聖物,常以花供佛、以花修道;藝術之美——從選材到搭配,講究和諧、清雅、明秀。

   日本的插花藝術已有一千多年歷史,6世紀時,一位名為小野妹子的遣唐史將很多中國傳統技藝帶回日本:字畫、雕刻、文學、戲劇、園藝……還有就是供佛的『瓶花』。從中國回來後,小野妹子開辦了日本的插花學校。日本最古老原始的插花學校『池坊』現在已經傳到了第四十五代。

  2 簪花

   以鮮花簪首作為一種習俗,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四川成都羊子山西漢墓出土的女陶俑,就在髮髻正中插着一朵碩大的菊花,菊花兩旁還簇擁着數朵小花。簪花之俗歷久不衰,雖說是風尚,但相比貴族人家的珠翠頭面,鮮花卻是士庶妻女的常用首飾。節令不同,所簪花也不同。一般情況,春天多簪牡丹、芍藥、桃花、杏花等,夏天多簪石榴、茉莉,秋天多簪菊花、秋葵等。

   五代前蜀詞人韋莊的詞句:『春日游,杏花落滿頭!』勾勒出一個滿頭杏花的少女在林間陌上的明麗身影。南宋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勝錄】則載,端午節『茉莉盛開,城內外撲載朵花者,不下數百人。』而『每妓須戴三兩朵,只戴得一日,朝夕如是。天寒,即上宅院亦戴。』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載,立秋『都城內外,侵晨滿街叫賣楸葉,婦人、女子及兒童輩爭買之,剪如花樣,插於鬢邊,以應時序。』【武林舊事】載重陽節『都人是日飲新酒,訊萸簪菊。』蘇軾還在【吉祥寺賞牡丹】詩中,描寫了一老人簪花裝飾的情形:『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唐宋時男子亦有簪花,而且還成為某些典禮的儀節。例如,【宋史·輿服志】載:『中興,郊祀,明堂禮畢迴鑾,臣僚及扈從並簪花,恭謝日亦如之。』宋朝廷宴會,皇帝要給群臣賜花,由中使為之插戴。朋友之間的便宴也可以簪花。民間簪花也很普遍,按照宋朝婚俗,婚儀中,新郎可以『戴花一兩枝,勝一兩枚。』

   3 花詩

   中國是詩的國度,更是花的故鄉。詩與花,如同焰與燈。

   孔夫子之『蘭當為王者香』、陶淵明之『採菊東籬』、林靖和之『疏影橫斜』、周敦頤之『出污泥而不染』、龔自珍之『落紅不是無情物』…… 不同的花是不同的心志。

   不同的花是不同的人生——時而春風得意,馬蹄輕疾,一日便可看盡長安之花;亦有失意落魄,淚眼問花,而亂紅不語,唯有濺淚以報。『扈江蘺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是屈原高潔的品性;『人閒桂花落,月靜春山空』,是王維幽深的心境;『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是岑參壯美的幻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是蘇軾曠達的閒情;『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晏殊鬱結的惆悵;『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是佛家悠然的感悟……

   4 花繪

   中國畫中,花鳥畫是一大類,六朝時已有許多獨立的花鳥作品。五代至宋是中國花鳥畫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發展出了重要的流派。揚補之的墨梅,趙孟堅的水仙蘭花都為世所重。時至今日仍被畫家看重的梅、蘭、竹、菊,在南宋時已基本成為文人畫的固定題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6:39 | 顯示全部樓層
四 花朝節的復興意義及流傳現況

  熱愛花的民族多是熱愛美和生活的民族。作為農耕民族,我們歷來對大地上生長的植物有着深厚的感情,自【詩經】【楚辭】起,後世詩文便與花草有着不解之緣。陸毛著有【花經】,而他本人也因此位列花仙——正如陸羽因【茶經】被奉為茶聖。我們自小就開始吟誦『一樹梨花落晚風』『一枝紅艷露凝香』……正是這些彩英,中華文化氤氳出淡淡的幽香。

   這個節日寄予着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對春日、生命、綠色的親近和渴望。作家劉心武這樣倡議:『我建議北京人恢復這艷麗芬芳的「花朝節」,這應該是一個老少咸宜的節日。花王誕辰,多麼浪漫的想像!曹雪芹在【紅樓夢】裏,給賈寶玉起過「絳洞花王」的綽號,他還寫到,在芒種節那天,恰逢一個「餞花節」,春來是「花朝」,春去要餞行,熱愛春天,珍惜春天,送春歸待春回,這裏面有多麼豐富的內涵,多麼濃釅的詩意!』

   而在傳統佳節普遍式微的今天,花朝節在本土已經退化縮水,僅僅保留在港澳台地區和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例如,大理白族在花朝節會擺出各種盆景,以茶花為多,是古時受到中原風俗影響的孑遺。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6:41 | 顯示全部樓層
五 花朝節復興方案設計

  1 若得山花插滿頭——重拾古代漢家女子的簪花之俗

   在古代,無論貧富,鮮花都是女子最常用的髮飾。時令鮮花棲於雲鬢,該是怎樣一種意態?那種嬌俏生動,不是今天的水鑽+樹脂+金屬髮飾可及的。愛美是人的天性,愛花之美是女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沒有比簪花更能烘托漢服之美的了,也沒有比漢服更適合簪花的服飾了。古時發間千萬朵,如今識花有幾人?西方式的職業套裝,西方式的休閒服飾,成了當今中國女性幾乎唯一的服飾特徵。消彌了東方女性特有的美,遠去了華夏衣飾迷離的芬芳,作為一種極富民族特色的衣飾風俗,簪花已經離開我們太久,何不從花朝開始,讓漢民族女子重新親近和濡染霓裳與鮮花帶來的意境呢?

   可作簪花之用的鮮花品種有很多,花朝日的時令鮮花也不少,雖說花卉沒有國界,但每種文化中有不同的花情結。花朝節最合適的花卉自然是牡丹與芍藥,不過,遺憾的是,當前的花市仍舊是西方特色花卉大行其道。

   2 祭花神、賞紅、撲蝶、遊春……

   在還孑遺花神廟的地區,人們可以穿上漢服禮服,參加花神廟的各種慶賀仙誕活動,體驗華夏特色的花神文化;其他地區則可以穿上漢服偕同親友來到野外,花神遊春活動在這裏將別開生面地展開:撲蝶會、摘野菜、詠花賦詩、踏青賞春……這天的吉祥花卉是中國傳統的牡丹和芍藥,也許,它們會像現在的玫瑰一樣流行開去。

   城市裏舉辦的各種迎春花會,也是花朝賞紅的好去處。

   因為是春日戶外活動,宜穿輕便亮麗的漢服,如襦裙等。

   花與春天、與歌舞關係密切,賞紅、撲蝶之外,於明媚春光下身着靚麗漢服,踏歌而舞,定是花朝絕美的景致。有關漢民族民間歌舞傳統復興問題,請關注:點擊進入了解

   3 蒸百花糕、飲百花酒

   百花糕是花朝佳節中非常有特色的應景食品,而且花粉類食物對人的健康很有好處。摘采新鮮的花瓣,和着糯米粉。建議和全家人一起親自動手,將更有節日的氣氛。做好後,鄰裏之間可以互相贈送。

   百花酒是江蘇的特產,一種產於鎮江,梁代【輿地誌】中述:『鎮江出酒,號曰「京清」,黃者為「百花」,黑者為「墨露」。』民間歌贊此酒:百花酒香傲百花,萬家舉杯譽萬家,酒香好似花上露,色澤猶如洞中春。我國古典名著【鏡花緣】中也有關於鎮江百花酒的記載。現在此酒名為『恆順老酒』;另一種產於丹陽,古名叫曲阿(丹陽古名)百花酒,有許多品種,如『十裏香』、『玉乳漿』、『宮酒』、『狀元紅』等等。此酒還附帶一個足以拍電影的神話傳說——不知道【神話】創作的靈感是否與之有關。相傳隋煬帝曾命高麗國進貢美女。高麗國便派使節送來美女阿姬和百花,乘船渡黃海入長江,直駛揚州。當船行到丹陽江面,恰遇丹陽練湖水神赴宴歸來。水神見了阿姬,有心娶她為妻,又聽說隋煬帝要阿姬做妃子,就變作隋煬帝模樣,前去試探,還去東海龍王處帶了百壇仙酒作為禮品,阿姬恨透了隋煬帝,寧死不從,跳進了江水。水神非常高興,他讓高麗使節和水手們上岸,然後作法把大船掀翻,好讓他們對隋煬帝有一個交待。最後水神帶着阿姬,乘坐龍鳥,隱沒在江水之中。那條沉船上的仙酒和百花,順着新豐河飄流到花鄉丹陽。鄉民們把百花撈起漚田,種出的稻米色澤紅潤,香氣撲鼻。人們就用這米和水釀出了曲阿百花酒。

   4 以花贈友,讓我們重新認識禮物的意義

   『涉水采芙蓉,蘭澤有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自古鮮花就是饋贈佳品,寄託了饋贈者的深意。南北朝的陸凱,曾自江南遙寄長安范曄一枝梅花,並提詩曰:『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古人的往來之禮往往比今人更真切。當我們不明所以就在嘲笑古人繁文縟節的時候,豈不知,真正的虛偽和繁複到底是誰?如果有這一天,我們為何不放下那些沉甸甸的意圖,讓這大自然美的使者傳遞單純真切的心意?

   購買各種花卉,獻與戀人、家人、親朋好友,親友着漢服禮服,相互贈花、拜訪。開闢園圃,種植各種花卉植物。都是很有意義的花朝節日活動。

   5 插花活動,重溫華夏傳統藝術

   古時,點茶,掛畫,燃香和插花合稱『四藝』。屆時可舉行插花會活動等。 然而現在的插花技藝受西方和日本的影響比較大,實際,我們在學習他們成熟的插花術同時,完全可以從古籍中揣摩本土的插花技藝。袁宏道在【瓶史】中用非常簡練的語言,闡明了中國傳統插花的真諦,書中道:『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多不過二種三種,高低疏密,如畫苑佈置方妙。置瓶忌兩對一律。忌成行成列。忌以繩束縛。夫花之所謂整齊者,正以參差不倫,意態天然,如子瞻之文隨意斷續,青蓮之詩不拘對偶,此真整齊也。若夫枝葉相當。紅白相配。此省曹墀下樹,墓門華表也。惡得為整齊哉?』 也蘊涵了中國人的審美取向和生活哲學。插花藝術有助於汲取傳統文化的營養。

   6 植樹栽花,與當今的綠色環保行動結合

   實際上,花朝節距離植樹節常常會靠近,比如,2006年的花朝(按照二月十五算)就在植樹節後兩天。這樣就可以在這基礎上宣傳保護自然、親近綠色的行動。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6:42 | 顯示全部樓層
附1:中國十大名花

  水仙——凌波仙子
  別名:凌波仙子、玉玲瓏、金盞銀台、水仙花、 姚女花、女史花、天蔥、雅蒜

  梅花——花中君子
  別名:春梅、干枝梅、紅綠梅

  蘭花——天下第一香
  別名:蘭草

  月季——花中皇后
  別名:長春花、月月紅、鬥雪紅、瘦客

  菊花——花中四君子之一
  別名:菊華、秋菊、九華、黃花、帝女花

  荷花——花中仙子
  別名:蓮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蓮

  牡丹——花中之王
  別名:鹿韭、木芍藥、花王、洛陽王、富貴花

  桂花——九裏飄香
  別名:木樨、丹桂、金桂、岩桂、九裏香

  杜鵑花——花中西施
  別名:映山紅、山石榴、山躑躅、紅躑躅

  山茶花——花中珍品
  別名:曼陀羅樹、藪春、山椿、耐冬、山茶、晚山茶、茶花、洋茶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