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85|回覆: 0

[文化反思] 何愛國:第三次國學浪潮 - 復古還是復興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1-6-9 16: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三次國學浪潮的掀起20世紀以來,中國先後興起了三次國學浪潮。

第一次可稱為國粹主義浪潮,發生在辛亥革命以前的晚清時期,借引日本『國學』話語,以反滿革命為目的,以復興古學為旗幟,以『國粹』凝聚『國魂』,激勵『種姓』,提升『國德』,增進『愛國的熱腸』,具有鮮明的民族主義色彩, 國粹學報】(1905~1911年)為其主要輿論陣地。

第二次國學浪潮可以稱之為國故主義浪潮,主要發生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呼籲『重新估定一切價值』,『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具有明顯的科學主義特徵。北京大學國學門(1922~1927年)、清華研究院國學門(1925~1929年)是為代表。

第三次國學浪潮,則屬於國學大眾化浪潮,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以來,至今方興未艾。與前兩次相比,這次國學浪潮展現的無疑是現代化與傳統性抗衡、人文性與市場化糾結、學術性與大眾化並存的思想文化生態,凸顯了國學的人文性、大眾化與市場化。一方面有國學教研機構的大量興起,如高校與民間的國學院、國學所、國學班、國學課、國學講座、書院、蒙館、私塾、淑女堂等;另一方面有國學媒介的大量出現,如國學網、國學博客、國學期刊、電視國學、手機國學、國學叢書、國學讀本等;還有國學娛樂服務機構的出現,如各種國學俱樂部、國學茶館、國學夏令營等。媒體關於國學的激辯也是一浪高過一浪。國學話語廣泛進入社會與思想的前沿與主流媒體。國學與儒學也經常糾結在一起。

在第三次國學浪潮中,國學概念業已被大大拓寬與深化。作為一個自近代以來就不斷被演繹的開放性概念,如果說第一次國學浪潮中的『國學』主要指『古學』(先秦諸子之學)或『國粹學』,而第二次國學浪潮中的『國學』主要指『中國固有之學』或『國故學』,包括『國粹』

與『國渣』,那麼,在第三次國學浪潮中,『國學』就演變成為一種『區域學』,也就是『中國學』,既包括古代中國文化,也包括近現代中國文化。這是一種真正的『大國學』概念。

流派紛紜.論戰激烈的新罾學浪潮從對國學的基本認識態度看,第三次國學浪潮流派紛紜,論戰激烈。主要出現重倡派、反對派、緩行派、謹慎派、補充派、重估派等。

重倡派以陝西師範大學趙吉惠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紀寶成校長等為代表。趙吉惠教授著有【國學沉思】(1998年8月),紀寶成校長創建了中國人民大學國學研究院(2005年5月),並在報刊發表了很多回應文章。重倡派主張大力振興國學,理由如下:第一,以國學傳承文化,接續文脈。認為國學在中國近百年實際上是個衰微的過程。不僅源於西學的衝擊,更因為我們在富國強兵的現實主義思維下把國學視為造成中國落後挨打的文化罪魁,還有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要現代化不要傳統,要社會主義不要封建主義的一元論思維的干擾,文脈出現了斷裂,延續中國文脈就要重倡國學。第二,對國學所代表的傳統思想資源的重新整合,使之成為社會發展進步的前提和動力,更好地應對現實問題。國學復興絕不是向適應小農生產方式基礎上的傳統文化的回歸,更不是回歸古代的專制主義,而是在適應現代生產方式基礎上的復興,是現代人尋根的精神之旅,是一種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的現代化轉化。第三,批評國學教育薄弱,公眾國學素養貧瘠,主張以國學提高國民素質,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強化民族國家認同。第四,以國學擴大執政的文化基礎,提升政府執政能力。

第五,以國學建構企業文化,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反對派以作家舒蕪、歷史學者章立凡等為代表。舒蕪於2006年6月28日在【文匯報】發表【『國學』質疑】,章立凡於2007年8月20日在【南方都市報】發表【國學漲價與『凡是』思維】,均反對復興國學,對其予以根本否認。理由是:

第一,國學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其內容都可以納入現有的學科體系,沒有必要另立『門戶』。第二,國學是『中國幾千年封建文化的積澱』,對中國現代化沒有多大價值,『實際上是從清朝末年一直到五四以來,有些保守的人抵制西方科學與民主文化的一種藉口,是一個狹隘、保守、籠統、含糊而且頑固透頂的口號。』國學還是一種竭力扼殺科學技術的文化,是與創造和個性為敵的文化。把科學技術當成奇技淫巧,而把蠅營狗苟爭取做官當成人生唯一的榮華,以培養奴隸和奴才為能事。因此,國學裡『更多的是愚昧,而不是科學;更多的是專制,而不是民主;更多的是禁錮,而不是自由,更多的是守舊,而不是創新』。第三,國學精神不是商業思維,而是小農思維,不太適合現在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無法培養出合格的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第四,國學早已被五四運動送入博物館,已經死去近百年了,復活國學完全沒有必要。

緩行派以中國藝術研究院劉夢溪研究員、清華大學歷史系張緒山教授等為代表。劉夢溪於2006年11月6日在【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論『國學』應該緩行】,張緒山在【學燈】2007年第三期發表【論『孔孟之道』應該緩行】。指出國學是當我國近現代歷史轉型時期就時而生的一個特指名詞,是『不甚恰當』的名詞,應該緩行,少行乃至不行。其有益因素在整體上的發揮作用,顯然要到中國完成現代性改造以後。對傳統文化採取全面接受的態度,而沒有足夠免疫力的兒童讀經,甚至定儒教為國教,是可怕的妄動。指出國學中包含大量反現代性的政治倫理,而目前處在政治民主化和思想科學化改造關鍵時刻的中國社會,還沒有足夠的力量在吸收其有益營養的同時抵制其毒素,復興國學必然會給處在現代性改造十字路13的中國社會帶來嚴重的不利後果,甚至使宏偉的民族振興事業出現倒退。

謹慎派認同學術範圍的國學研究,反對具有公共色彩的、以弘揚國學為主體的全民國學運動。

補充派認同國學復興,但反對國學主導論。強調國學對現代文化發展而言,應是一種補充,而不是替代。

重估派以復旦大學歷史系姜義華教授為代表,反對獨尊論與復古論,主張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適應時代的重新估定,指出,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方是我們努力的終極價值目標。古代的思想文化資源,外來的思想文化資源,都需要經由重新估定,重新構建,融入新文化的創造中,方能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中華文明的復興有賴於現代中國人以自己為主體,所從事的先進文化的發展與創造。

重倡派與反對派都有一定的聲勢,但都有所偏激。前者往往傾向於誇大國全國各地掀起祭孔大典的熱潮,圖為河北正學的功用,無視國學的負面,甚至走向了國學獨尊與國學救國的復古主義之路;後者往往傾向於完全抹殺中國文化的價值,走向了本土文化虛無主義道路。緩行派與謹慎派則從當下國學運動的實際中存在的反現代化傾向出發,提出目前的任務主要是實現思想文化現代化的命題。補充派與重估派則主張結合時代特點,對傳統文化進行揚棄。重估派尤其強調重估與重構、多元與一體、傳承與創造、主體與世界的結合。而其中『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應為新中華文明的根本精神。

第三次目學浪潮的走向第三次國學浪潮與前兩次國學浪潮發生的背景有根本差異,前兩次國學浪潮發生的時候,中國基本上還是個農業與小商品經濟結合的前現代社會,而第三次國學浪潮則深處於工業化中期與市場化的完善期,中國已不可逆轉地踏入現代工業市場經濟與全球化的軌道上。

第三次國學浪潮具有明顯的人文素養及其倫理與精神訴求。在基於人的生存與發展的種種思考方面,傳統人文精神雖然不免具有農業與家族的特性,但也具有構建現代人文精神所需要的人本與人道屬性。國學復興將有助於人們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接受人文精神薰陶,給予更多的靈感、更多的人生啟迪。

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中國正處於一種市場經濟基礎上新人文新道德新精神新風俗養成的關鍵時期。在構建社會主流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過程中,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倫理規範與精神原理完全可以在與時俱進的基礎上加以利用。

第三次國學浪潮具有濃厚的功用化、市場化色彩。強調走出書齋,經世致用,充滿商業氣息,並且強化了國學與管理學的結合,把國學作為文化產業來經營。

各種『老闆國學班』應時而生。如『乾元國學教室』強調培育能夠掌握、傳習、運用國學的綜合思維,並與現代社會的政治、經濟、科學技術等實現跨學科結合的複合型人才。中國國學俱樂部也表示摒棄『訓詁』、『讀經』等傳統國學學習傳播路線,嘗試將傳統國學哲學思維方式與現代生活進行結合,倡導國學在事業、職業、家庭、健康等方面的生活化應用。

第三次國學浪潮具有公共化、大眾化、俗世化、時尚化與娛樂休閒化的趨向。新國學以時尚的名義,走入當下生活,日益成為一種消費的對象。易中天品歷史,於丹解諸子,熱極一時,『電視國學』、『講壇國學』、『手機國學』爭奇鬥豔,蘇州某教授推出【新編人文三字經 ,『國學辣妹』也不失時機地展露『風采』。百度搜索引擎開闢國學頻道,聲稱是為了將高端、權威、學術的國學通過網絡生活化、大眾化、時尚化,最終實現傳統文化的復興。對於國學的俗世化、大眾化、市場化與『生產力』化,有人表示不安,有人指其浮躁,也有人表示理解與認同。其實,對娛樂化的國學用不着擔憂,要流行,要普及,總得尋找最易被大眾接受的方式,娛樂和媒體就是被國學需求力量選中的現代方式。『國學熱』要能長期熱下去,必須與當代生活發生密不可分的聯繫。

第三次國學浪潮具有一定的民族主義色彩。國學是中華文明之根,是中國之所以為中國的根本和根基,是中華兒女的文化識別符號。因此,重振國學對於傳承中華文明、實現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意義巨大,可以扭轉一個時期以來中國人對本民族文化的陌生和疏離,在實現祖國統一大業中有着無可替代的作用。對增強我國文化競爭力、增強國際影響的意義重大。

第三次國學浪潮兼具現代化與復古主義雙重傾向,但總體上還是朝着現代化方向發展。新國學浪潮主流顯示,要用現代理念對傳統文化再認識,用現代手段對傳統文化再表現,用現代研究成果對傳統文化進行再補充。一個不能與傳統和解的民族,始終是處於無根狀態的。

但與傳統和解,不是復古,因此重建『儒教』,重立『三統』、獨尊國學或儒學,不應成為新國學建設的選擇。至於倡導穿漢服,少兒讀經,行成童禮,開筆禮,定9月28日為中國『聖誕日』,甚至祭天、拜神,應是大眾自主選擇。

第三次國學浪潮還沒有消歇,仍在展開之中,並且在實踐方面力行。在中國深入邁向現代工業市場社會之際,第三次國學浪潮以人文主義為訴求,期求重整傳統人文資源,構建工業市場社會的新倫理規範,撫慰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緊張與焦慮,滿足物質生活充裕外的精神療養。第三次國學浪潮傳承並普及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廣泛地激起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興趣與熱愛,深化其認識,提高其認同,並樹立良好的國家對外文化形象。這一切無疑是現時代之所需。據此,無論是從學術發展、人文熏育、文化創新,還是從身份標識、文化認同、國家軟實力來看,國學的昌盛是必要的,第三次國學浪潮仍將繼續高漲。

值得指出的是,第三次國學浪潮中也出現了若干誤區,若不加以矯正,不利於其健康發展。一是出現了提倡儒學獨尊、儒教救國、讀經救世等把傳統文化意識形態化、一元化和誇大化的錯誤•二是出現了不加區別地一概詆毀與排斥西方先進文化而崇尚本國傳統文化的復古主義與閉關主義的不良傾向t三是在普及國學過程中由於過分強調實用化與大眾化,而導致對國學的諸多歪曲。因此,必須以現代化的、開放的、多元的、發展的、自主創新的態度來對待它。

(作者系復旦大學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研究員, 史學博士、博士後)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