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55|回覆: 0

[國學教育心得] 從兩宋蒙學教材看古代歷史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1-6-9 16: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者  何立新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北京100044)
摘 要:中國古代的書籍可謂汗牛充棟,歷史教材層出不窮,古代的蒙學教育亦很突出,兩宋時期因社會文化的發達,促使蒙養教育相對成熟,蒙學教材具有典型性。故本文從兩宋的蒙學教材入手,考察中國古代歷史教育的一般特徵,並試圖找出一些適合當今歷史教育界借鑑的東西,從而將今天的歷史教育真正變成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素質教育。

關鍵詞:兩宋;蒙學教材;中國古代;歷史教育

當前我國正大力提倡素質教育, 中國有着5 000多年悠久的歷史,積澱着豐厚的文化,在廣大青少年中加強歷史教育是提高素質的有效途徑之一。中國自古重視教育,特別是兒童教育。

【易經】上說:『蒙以養正,聖功也』。認為當兒童智慧蒙開之際即及時地施以正當的教育,可以使兒童健康成長,這是公德無量的社會事業。我國古代的各個時期,都注重利用歷史教育,使兒童從小就在歷史的薰陶下,形成良好的道德和行為規範。將歷史教育與人格養成教育結合起來,是古代教育的一大特點。雖說不同的歷史時期,對兒童的教育側重點不盡一致,但是,總的說來,還是把歷史教育落腳在人格養成方面。因此,欲將兒童培養成什麼樣的人,以及社會對兒童行為規範和道德品質的要求,均與歷史教育息息相關。

歷史教育與人格的培養密切結合,是我國的優良傳統,但是現行歷史教育太重視應試教育。近幾年,教育界已經意識到當今教育的不足之處,並試圖改變這種狀況,探索新的實踐模式。筆者認為,在這種探索過程中,我們應充分吸收中華民族古代教育的優秀成果,加以利用。例如,古代蒙學教材就是非常值得我們研究的。

從現有的歷史資料和現存的蒙學教材看,傳統蒙學教材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周秦到隋唐是第一階段,從北宋到清中葉是第二階段,從清中葉到民國初年是第三個階段。

從總體看,蒙學教材除宣揚封建倫理道德外,還有識字、掌握基本的自然與社會常識,為以後的科舉做準備等三大功能。識字是基礎的學習,一部分教材主要是識字課本或字書。識字一般都有其具體內容,其內容主要是封建倫理道德和一般的基礎知識,但又都較貼近現實生活。

唐以前蒙學教材的內容,屬於綜合類的居多。

到北宋時期,蒙學教材有了分門別類的傾向。有了道德教育,歷史故事,典章名物,詩詞歌訣的課本。

綜合性的教材範圍則較以前廣泛,這是社會發展、文化發達的結果。宋初即採取了重文的政策,中小地主數量增多,要求讀書的人範圍擴大是一個重要原因。這一趨向直至清朝。另外唐宋以來,工商業日趨發達,經營工商業者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必須進行學習,因此教材的需要亦有所增加。還有作為維護封建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理學思想,也較多地反映在蒙學教材之中,極為重視對兒童的教育。所謂『 ⋯⋯都城內外,自有文武兩學,宗學,京學,縣學之外,其餘鄉校、家塾、舍館、書會,每一裏須一二所,弦誦之聲,往往相聞[1 ] 。』元明兩朝社學設置相當普遍。再有,印刷術的發明,對於推廣教育有極大的作用,這個發展過程以宋朝為中心,成為了傳統蒙學的主要特徵,所以筆者以為兩宋是我國蒙學發展的一個裏程碑。

宋代統治者吸取了唐代藩鎮割據的教訓,實施重文輕武的政策,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並通過學校和科舉制度招攬人才。由於讀書人的增加以及科舉考試的需要,宋代重視教育,特別是蒙學教育,政府曾多次下令在中央和地方設立小學。

因此,宋代的蒙學就其設立的性質而言,不僅有民間辦的私學,而且有政府辦的官學。

宋代由政府辦的蒙學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設在京城宮廷內的貴胄小學。【宋史•選舉志】記載:宋初,『凡諸王屬尊者,立小學於其宮。其子孫,自七歲至十四歲皆入學,日誦二十字。』又載:南宋理宗淳裕二年(1242 年) 『, 建內小學,置教授兩員,選宗子就學。』另一種是設立在地方上的庶民小學。據【續資治通鑑】記載,在蔡京主持的北宋第三次興學運動中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 年) 下令『 ⋯⋯天下州縣並置學, ⋯⋯縣置小學。』

宋代還有一類蒙學是由民間設立的私學。它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有的稱為『小學』。如蘇軾自稱:他八歲入小學,以道士張易簡為師,一起授業的學童有幾百人。在農村地區農家子弟利用冬閒時節讀書的蒙學,則稱為『冬學』。陸放翁有詩為證:『兒童冬學鬧比鄰,報案愚儒卻自珍。授罷村書閉門睡,終年不着而看人。』自注:農家十月乃遣子入學,謂之冬學[1 ] 。此外,還有稱作『鄉校』、『家塾』、『私塾』、『蒙館』的。由於官方設立的小學有限,而辦理蒙學一般所需經費不多,所以在中小城鎮和鄉村地區,這一類私人設立的蒙學較為普遍。

由此可見,宋代的蒙學己相當發達,那麼,當時的蒙學教材是怎樣的呢?

宋代的蒙學教材,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編寫蒙學教材的經驗,並且開始出現分類按專題編寫的課本,從內容上看大體可分為五類。

第一類是綜合性的,以識字和常識教育為主。

【三字經】是中國古代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本綜合性蒙學教材。相傳為宋末大學者王應麟所作(一說出自宋末區適子之手) 。通篇採用三言體,有的三字成句,有的六字成句,也有的十二字成句,句句押韻。這種句式短小整齊,押韻自然,讀起來朗朗上口,所以極易為兒童背誦記憶。

宋代除【三字經】外,還有【百家姓】、【千字文】、【雜字】等。

【百家姓】是和三字經同樣有名的古代蒙書,作者不詳『, 蓋猶宋人所習,以趙為首,尊國姓也[1 ]。』

可見,其作者應為宋代人。【百家姓】採用四言體例,句式整齊,且它的實用性很強,到南宋時已作為兒童的識字教材被廣泛使用。

【千字文】是目前被認為世界教育史上流傳時間最長,影響最廣的兒童蒙學課本。它是南朝梁時周興嗣的作品,距今已有1 400 餘年。【千字文】用1 000 個互不重複的漢字,組織成一篇絕妙的文章。它的內容相當豐富,有自然、歷史方面的名物,有帝都、朝廷、典章、人物的盛況,有關於個人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的人生哲學,有談論務農、讀書、飲食、居處、園林、祭祀等方面的生活常識,有訓誡子弟的言論等等。句式均用四言韻文結構平易近人,毫無晦澀難懂之處,便於兒童朗讀背誦。

第二類是道德教育類的蒙學教材,這類教材是專門為培養封建道德觀念和封建社會裏修身處世的態度而編寫的教材。

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即是這個時代的主要教育內容。在封建社會裏,培養封建道德意識、綱常倫理的等級道德是那個時代教育的中心內容。宋朝以來,理學發展,教育史上出現了理學家們都特別重視教育的階段,因而專從這方面編纂的教材不少。主要包括:朱熹的【小學】、【童蒙須知】,呂本中的【童蒙訓】,呂祖謙的【少儀外傳】,陳淳的【小學詩禮】等。其中,最突出的是朱熹的學生程端蒙的【性理字訓】。

程端蒙所作的【性理字訓】共30 條,後由程逢原又加增廣。其內容取自【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周易】、【荀子】以及宋代其他學者如周敦頤、張載、二程等人的著述,分為【造化】、【性情】、【學力】、【善惡】、【成德】、【治道】6 篇,基本上概括了宋代理學的核心內容。運用了四言形式,整齊規範,便於誦讀記憶。它成書之後贏得一片讚譽之聲。朱熹就盛讚它『甚佳,言語雖不多,卻是一部大【爾雅】。』【性理字訓】自南宋至明清都作為一種重要的兒童啟蒙課本廣泛流行,具有很大的影響。

【小學】舊題朱熹撰,實際為朱熹與他的學生劉清之合編,全書共六卷,分為內外兩篇,是一部全面講述傳統禮教的著作。關於本書的指導思想,我們看一看朱熹自己的論說:『左者小學教人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老、隆師、親友之道,皆所以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講而習之於幼稚之時,欲其習與智長,化與心成,而無扞格不勝之患也。今其全書雖不多見,而雜出於傳記者亦多今頗搜輯,以為此書,授之童蒙,資其講習,數幾有補風化之萬一云爾[2 ] 。』

【童蒙須知】,朱熹編訂。朱熹按照兒童應當養成的良好的行為習慣,依次編為五篇:衣服冠履第一,語言步趨第二,灑掃涓法第三,讀書寫文字第四,雜細事宜第五。朱熹認為習與性成,兒童從小養成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一生受用不盡。在這個基礎上發揚光大,就能『入於大賢君子之域』。其中有不少內容確實屬於兒童教育所應重視的。如:『凡為人子弟,當灑掃居處之地,拂拭几案,常令潔淨』;『凡讀書須整頓几案,令潔淨端正』;『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凡寫字,未問寫得工拙如何,且要一筆一書,嚴正分明,不可潦草』,等等。總的看來,該篇對於兒童的養成教育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宣揚封建倫常道德這類兒童教材,能使兒童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但也有一些內容灌輸給兒童的是一種消極思想,這些正是統治階級的麻醉劑。

第三類是歷史教材與歷史故事書。

在古代的兒童教材中,歷史教材也很盛行,其重要目的是宣傳正統的歷史觀念,同『忠君』思想緊密相聯,是用歷史或歷史人物的所謂嘉言善行來充實說明封建倫常道德。其次是傳授一些歷史知識,有『以古為鑑,可知興替』的意思,顯然,這裏體現着統治階級的立場觀點,但是教人們把歷史上的興衰成敗、忠奸賢否,當作一面鏡子,有『以史為鑑』的作用,這種用意至今仍是可取的。

宋代的歷史教材可分為斷代史和通史兩種,斷代史有【蒙求】、宋人王令作【十七史蒙求】、胡寅的【敘古千文】,通史有宋人黃繼善的【史學提要】等。

這些歷史教材,有的是按朝代先後,簡述歷史經過;有的是歷史典故或故事。過去考試行文需要多記典故,這類教材在這方面也有相當的用處。

【蒙求】是唐代李瀚編纂的蒙學歷史教材。全書以古代神話、寓言和歷史人物故事輯成。書中為兒童樹立了590 個左右的做人『修身』榜樣,要求兒童向他們學習。【蒙求】主要寫事,從理論上看無非還是讓兒童從小就受到父子、君臣、夫婦和『入孝、出悌、謹信、愛眾、親仁』的封建教育。

【十七史蒙求】,宋代王令(逢原) 所著。這本蒙學歷史教材,流行較廣,使用的時間也較長。該書初刊北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該書採用了【左傳】、【國語】、【東觀漢記】、【說苑】等書中的史料,每則提出一個歷史人物故事,上下兩句成對,不考慮史事發生的時間順序。文字簡練,剪裁適當。

不過用來教育兒童,他們不容易理解,必須有注釋來幫助了解歷史事實。由於作者採取了一些傳說故事,有的內容並不完全符合歷史事實。

【敘古千文】,是胡寅(致堂) 仿照『千字文』而作的蒙學歷史教材,簡單的概括了從古代到宋代的歷史輪廓。不過措辭深奧難懂,如果沒有黃灝作注,不但幼年讀者不理解,就是有一定文化的成人,也不易完全理解。朱熹對這本書也曾給予很高的評價,說『其敘事立言,昭示法戒,實有【春秋】經世之志』;『新學小童朝夕諷之而問其義,亦足以養正於蒙矣』[3 ] 。這本書一經朱熹宣傳,便流傳開來。

古人編寫兒童教材,非常注意教材對兒童的適應性,從年齡特徵和學習心理來說,兒童愛聽故事,容易接受具體的事物。把講故事與講歷史結合起來,孩子們喜歡聽,記得牢。

此外,其它蒙學教材中也滲透了大量的歷史教育內容。

第四類是詩歌教學的教材, 如朱熹的【訓蒙詩】、陳淳的【小學詩禮】以及【神童詩】、【千家詩】等。選擇適應兒童的詩詞歌賦供他們學習,對他們進行文辭和美感教育。這不但能使其抒發情感,振作精神,陶冶情操,而且,作詩是科舉考試之必需,多讀詩歌,也有培養寫作能力之效。俗話說:『熟讀唐詩300 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第五類是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識教學的教材,以宋代方逢辰的【名物蒙求】為代表。內容涉及天文、地理、人事、鳥獸、草木、衣服、建築、器具等。其目的在於使兒童了解各方面的知識,同時,也滲透了封建綱常倫理之教。

我國古代歷史教育可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幾個方面,而且這幾個方面的教育又是高度統一的。三種教育使用的教材,雖然各個時代及不同地區有所區別,但都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知識教育、教育方法和教育理論三個方面。

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著作占古代蒙學書籍中相當大的比重,可以看成是古代蒙學的核心。如前面在第二類蒙學教材中曾提到的朱熹的【小學】和【蒙童須知】等,其內容既包括思想教育,也包括品德和行為規範教育。而這些教育都是對古人嘉言善行等優良品質的概括和總結。所以應屬於歷史教育的範疇。由此可見,倫理教育是通過歷史教育來體現的,通過歷史教育,使兒童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品質,為其將來走向社會,做社會合格的子民奠定了基礎。可見通過歷史教育,體現了古人教育思想中的養成教育。

知識教育旨在培養兒童處世做事的本領,這同養成教育密不可分,只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才能具備處世做事的本領。從以上五類蒙學教材可以看出,蒙學教育中所傳授的知識,有的是立身社會的基礎,有的是歷史和周圍環境的概況,有的是某種謀生手段,有的是進入仕途的階梯,有的是做人的楷模,有的是應具備的品德和修養。

可見,這些知識都是培養人的教育,而且,這些知識都緊緊圍繞兒童的特點進行傳授。

首先是識字,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多為字句整齊、易於讀誦的形式,在文字的組合中使之具有一定的含義,如【千字文】、【三字經】、【百家姓】等,這些教材句型短、又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兒童不一定懂得其中的意義,可是他們在識字過程中能夠讀准原文,經久不忘,隨着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加,理解力的提高,就能逐步了解其中的意思。

其次是介紹歷史上的人物、典故。如【蒙求】等。古人作詩文詞賦皆需用典,從少年時代就需打下熟知典故的基礎。所以,古代的蒙學歷史教材,將許多歷史人物、歷史典故巧妙地組織起來,用以教育兒童,不但學到了歷史知識,而且從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第三是歷史知識介紹。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應該了解中國的歷史,古代兒童教育非常看中這一點。對於兒童來說,閱讀【史記】、【資治通鑑】等長編巨帙是困難的。一些關心兒童教育的人,便把歷史史實改寫成整齊的句子,或用韻文,再加以簡明的注釋,兒童便容易掌握了。這也是歷史教材的一種。

第四類是經學知識。大家都知道,儒家思想是漢代以後各朝的統治工具,儒家經典是知識分子必須熟悉和掌握的。這同樣是教給人們做人之道,也是屬於培養人的教育,也應歸在廣義的歷史教育之中。宋代的程顥、程頤、朱熹等人以義理和性命解釋儒家經典,發展成為理學,對明清兩代影響很大。

不僅使【四書】成為科舉考試的題庫,而且使經學和理學的基本知識成為兒童必須了解的內容。但畢竟儒家經典偏於深奧,不便於兒童所習,於是有人便把經學和理學編寫成易於兒童接受的讀物。如【性理字訓】等。

第五類是作詩作文及屬對知識。撰文作詩及屬對是古代文人的一種標誌,是檢驗才華的重要手段。這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也需要從兒童時期就培養。通過誦讀別人的範文,淺顯易懂的詩及屬對的佳例,使孩子們在薰陶中逐漸領會其中的奧秘,培養自己的技能。而這些知識當中也不乏歷史知識,所以亦屬廣義的歷史教育範疇。

歷史教育也滲透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論。

不論實施怎樣的教育都要講究一定的教育方法,都要遵循一定的教育理論,從以上五類蒙學教材中,我們可以歸納出古代一些先進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論,供我們今天借鑑。首先,這些蒙學教材,都是在適應兒童身心發展特點的基礎上編寫的,而且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樂於學習,主動學習,而不是被迫學習。如教材和讀物中充分利用了漢語和漢字的特點,多採用字句整齊或韻文的形式,讀起來朗朗上口,易於兒童記誦;其次,重視思想品行和道德修養教育,雖然有些要求過於死板,甚至成為桎枯,但其中反映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內容很豐富。蒙學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統一起來,兒童們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能受到同樣的教育,能夠獲得比較好的教育效果。這些對思考現代歷史教育大有裨益。

中國古代的歷史教育具有三大特點:

第一,以『修身』、『治國』為目的。即歷史教育使兒童養成良好的品行,做國家忠實的子民。

第二,歷史教育適合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使兒童在歷史的薰陶下成長。

第三,歷史教育作為素質教育,具有多功能的特點。

首先歷史教育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其次特別重視兒童的品行養成。三是注重學習興趣與學習信念的有機結合。四是歷史是個綜合學習科目。

可見中國古代的歷史教育,不單獨是歷史知識的灌輸,而是以學習做人為基本標準,其核心內容是養成人格。因此可以說中國古代的歷史教育功能,即凸顯於社會的需要,也適應個人的發展。因此可以說,歷史教育有兩大功能,一曰社會功能,二曰育人功能。言其社會功能,一重道德,二重垂訓。

古代的歷史教育,最重德行教育,因此,其中貫穿了封建倫理道德教育。其本質是存續傳統。言其育人功能,特重養善明志,學成君子。這與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是密不可分的。其本質在於養成人格。

綜上所述,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與育人功能都是輔政治之功,揚倫理之勢[4 ] 。所以,中國歷代的最高統治者都牢牢把住歷史教育這一關,使之按照統治者的意志,教育他們的子民,以維護其統治。

中國古代的歷史教育,雖然是統治者維護其統治的工具,但是其精華部分至今仍具有學習的價值,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中國古代的歷史教育,包含着大量的傳統知識和品行教育內容,其中有許多是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和優良美德,我們應該繼承。

第二,中國古代的歷史教育作為素質教育貫穿了自然、社會等各個方面的知識,可以說包羅萬象,是培養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的基礎。

第三,中國古代的歷史教育,其載體是歷史教材。而教材的編寫方式適合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充分激發兒童學習歷史的興趣,我們理應汲取其中的積極因素。

當今社會,隨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特別是全球知識體系的分科化、專業化愈演愈烈,導致了科學與人文的分裂,知識分子由於專業化的原因越來越缺少人文關懷。因此,一些國家的有識之士開始呼喚具有深刻人文關懷的新知識分子的形象———『公眾知識分子』。這種新知識分子形象與中國歷史上以天下為己任的『士』頗有相通之處。

我國有5 000 多年悠久的歷史,特別是儒學成為國學之後,它倡導積極入世的價值取向;經邦治國的人生本位;實體達用的學術追求和以天下為己任的人道情懷。這種思想在本文所述的各種蒙學教材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古人對兒童的人文教育是十分重視的。

改革開放20 多年來,我國在經濟建設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應該說具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建立怎樣的上層建築與之相適應,這是我們現在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在我們這樣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現代記憶卻只有一百年的國度裏建構現代人文精神,發掘和利用傳統的人文資源尤為重要。

中國古代的大批蒙學教材正是以徹底的人道主義為至高無上的原則,追求真、善、美的統一,並使這種人文精神作為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深入中國文化人的骨髓,左右着他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

這種精神勢必會構成中國人積極回應來自外部現代性挑戰的動力基礎。所以,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中國古代優秀的文化傳統,努力從中汲取營養,使歷史教育真正成為適應社會,適合兒童身心發展的素質教育,使兒童從小就具有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努力奮鬥。




參考文獻:
[1 ]  孟憲承. 中國古代教育史資料[ Z]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204.
[2 ]  雄承滌. 中國古代學校教材研究[M]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3.
[3 ]  雄承滌. 宋代的蒙學教材[J ] . 課程•教材•教法,1990(5) :20.
[4 ]  趙亞夫. 中學歷史教育學[M] . 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1997. 10.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