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91|回覆: 0

[論史] 李自成與崇禎帝間的和議:李只想做西北王(3)

[複製連結]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3-4-22 19: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網易
也許有人要問:僅據戴笠、吳芟的記載論斷,非孤證乎?答曰:否。

    讓我們還是回到戴笠、吳芟所載的話題上來。前面引述的『上謂勛曰:「朕即定計,有旨約封」』,下文如何呢?亦即崇禎帝關於『和議』究竟定了什麼計,下了什麼旨呢?戴、吳二氏失載。但是,崇禎十六年進士,『入翰林,為史官』,『而京師潰……為賊所縛,遭榜掠』的李長祥,則清楚地記載謂:

    三鼓余,兵部尚書張縉彥巡城,自東來,將至正陽門,其處之城上有酒筵,上坐者一人,旁坐者皆內官。則數人見縉彥起。縉彥問何人?內官曰:『城下都督爺。』縉彥驚問何以得上?內官出一紙,草紙也。其上墨寫『再與他談』四字,帝之御書。縉彥默然。過正陽門西,總督京營襄城伯李國楨相遇,言其故。國楨曰:『敗矣。奈何!吾有勁兵三千,將圖與之戰,只此爾!』縉彥去,計其所歷,當至德勝門,正賊進之時也。今人謂:帝英主也,何與談?其談之者何事?縉彥再官浙江布政司,有問以巡城事,無異詞。惟帝之御書草紙,謂是朱寫非墨寫。據十七日叛監杜之秩(按:系杜勛之誤)至城下言,李自成遣來時,有議城上,太監與之上,則言自成邀朝廷割西北一帶地。再欲犒師百萬兩,誠得如其議。則解兵去。……至十八夜帝之草紙御書所云『再與他談』,或即談此。

    於此可知,崇禎帝是定了計、下了旨的;直至他吊死煤山前的數小時,還親筆寫了『再與他談』,要求再一次與李自成的特使杜勛談判。但是,此時杜勛早已出城。幾個小時後,也就是十九日晨,李自成的大軍已攻入北京內城,崇禎帝的『再與他談』的手諭,成了一紙空文,『和議』終於化為泡影。

    李自成進京後投降農民軍,並在大順政權任職的孫承澤,是鼎革之際重要的歷史見證人。他關於和議的記載,堪稱彌足珍貴。文謂:

    二月,賊至宣府,監視杜勛同總兵王承胤出城迎賊……忽下諭云:杜勛罵賊身死,忠義可嘉,贈司禮太監,立祠宣府,有司春秋致祭,蔭弟侄一人與做錦衣衛堂上官。諭下,舉朝失色。三月,賊至都城,兵部以巡視京管科道光時亨、王章手札上聞,言城守太監曹化淳,王德化等夜縋杜勛上城,飲於城樓,上亦不加詰責也。

    崇禎帝對早已投降了農民軍的杜勛『不加詰責』,當然是毫不奇怪的。如果加以『詰責』,豈非斷了與李自成的『和議』之路?孫承澤當時並不知道李自成通過杜勛與崇禎帝進行和談的內幕,所以對此感到不可理解。但是,他對這一矛盾現象的記錄,卻為我們揭開『和議』這段歷史公案,提供了一個有力的佐證。

    讓我們再考察一下李自成提出那些條款,企圖與崇禎帝訂立和約的思想基礎。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李自成作為明末農民大起義的領袖,他不可能擺脫三百年前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他深切感受到封建統治者的罪惡,但沒有也不可能認識到一家一戶的小生產的個體經濟,正是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毫無疑問,他的思想不可能超越小生產者之外。而作為不斷發生分化的小生產者的革命領袖,李自成只能像以往歷次農民大起義的領袖一樣,走上歷史為他安排的不斷向封建統治者轉化的道路。在他看來,既要徹底打敗尾大不掉的明朝統治者,又要戰勝關外和四川與他爭奪天下的滿族及張獻忠強大的軍事力量,由他混一宇內,君臨天下,幾乎是不可能的。這一思想動向,我們從李自成進京後的一系列言行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來。他既沒有派重兵去山海關外防禦滿兵,也沒有派強大的武裝繼續討伐明軍。他把在北京獲得的大量金銀財寶,用車隊川流不息地運回西安去,而不是用於強化農民軍,以堅守北京城。他匆匆忙忙地在滿漢地主階級聯軍壓境之際,舉行登上皇帝寶座的儀式,然後卻立即率兵撤出北京。這些近於奇特的行動,奧秘究竟何在?李自成的一席話,可謂泄露了天機:『陝,吾之故鄉也。富貴必歸故鄉,即十燕未足易一西安!』顯然,他根本不打算牢固地立足北京,而是一心回到他的故鄉陝西去,在這裏裂土稱王。這就表明,李自成向崇禎帝提出的和議條款中『西北一帶,敕命封王』,是完全符合其思想實際的,至於『願為朝廷內遏群賊』這―條,也不難理解。如果大順政權不在滿漢地主階級的聯合絞殺下迅速失敗,不管李自成是當了封建大一統的君主,還是當了西北王,從劉邦到朱元璋蛻化的歷史教訓,難道還不足以表明,李自成肯定要掉轉槍口,向農民軍開刀嗎?

    總而言之,在農民軍攻克北京前夕,李自成派杜勛與崇禎帝談判,企圖達成『和議』,是確有其事的。雖然,由於崇禎帝的遲疑不決,這項『和議』並未成功。但是,李自成提出的那些條款,是我們研究李自成思想的重要資料。

    摘自:【『土地廟』隨筆】  作者:王春瑜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