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47|回覆: 0

環境考古學年度回顧和展望

[複製鏈接]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2-12-24 08: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國文物信息網
    本年度國內外環境考古研究現狀
  
    本年度,國內外在環境考古學研究方面最新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七個方面。(1)對古代人類的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動物、植物、土壤等生存環境進行復原,由點到面多層次進行綜合研究。(2)對一些遺址的古自然災害(地震、洪水)進行了研究。(3)對季風尾閭地區古氣候變化與當時經濟形態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探討。(4)對聚落選址、功能分化、興廢演化與自然環境的關係進行了討論。(5)探討環境對文化發展進程的作用。(6)在系統論的框架內,開展古代人地關係的綜合研究。(7)新的科技手段不斷被引進,原有的科技手段向更精確、更深入發展,試圖在方法和理論研究方面有所深入。
    另外,學者們紛紛回顧中國環境考古研究的歷程和科研成果,發表了『現代中國環境考古研究模式的分析』『環境考古研究的再思考』『檢視中國環境考古的發展和成果』『考古學思想史背景下的中國環境考古學』等論文,北京大學夏正楷教授編著了【環境考古學――理論與實踐】一書,對已有的環境考古研究成果發表不同的看法。在舊石器時代環境考古研究中,袁寶印研究員在泥河灣盆地發現了130多萬年前的官廳遺址,並對其進行了古地貌、古水文的復原研究。北京大學莫多聞教授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袁靖研究員作為首席科學家,申請到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課題『環境考古和古代人地關係研究』。本年度,『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的人地關係研究』仍是環境考古研究中的熱點問題,在相關研討會上掀起了討論熱潮。

    本年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環境考古研究內容
  
    本年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技中心從事環境考古的研究人員,通過野外地層、沉積、地貌考察,利用上一年度修繕的木炭分析實驗室、孢粉分析實驗室以及新建的粒度分析實驗室、磁化率分析等實驗室,積極配合『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深入考古工地現場,繼續在中國北方開展古代人地關係的研究工作,開展了多個遺址或區域的環境考古調查、採樣、分析研究。本年度以實例研究和理論研究為重點,以都邑性遺址的古人類活動為主要研究對象,與河南隊、山西隊的考古發掘相結合,對商代早期城址和龍山文化晚期城址的環境進行重建,並根據當前的研究基礎,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嘗試探討了人地關係的相關理論。其中代表性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建立河南現代木本和灌木樹種木炭構造顯微圖譜,分析與鑑定偃師商城、鄭州商城出土的木炭,重建商代早期都城遺址的生態環境,探討商代早期古代先民利用木材的行為方式以及古代人類與植被的關係。(由王樹芝負責)
  
    (2)通過對山西龍山文化晚期陶寺城址環境要素的系統重建,探討陶寺遺址的選址、規模、功能分化、資源利用、生業活動、社會發展水平、興廢過程與周邊諸多環境要素的相互關係,了解人類主觀能動性的作用,認識人地關係演變過程和機制,探索環境在文化發展進程中的作用。(由齊烏雲負責)
  
    (3)通過開展實例研究,總結以往研究工作,嘗試探討以文化為核心的古代人地關係新理論。理論的基本假設是人對環境的當下認知決定了人類行為的方式,這個當下認知是一個歷史發展的產物,並非憑空產生,而且會隨着歷史的發展不斷變化。(由王輝負責)
  
    本年度科技中心從事環境考古的研究人員,參加了中國第五屆環境考古研討會、生物考古國際研討會、海峽兩岸地貌第四紀環境研討會、全國第十一屆科技考古學術討論會,進行了成果展示、學習和交流。
  
    另外,台灣中央研究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兩名學者,參觀我所環境考古實驗室,並進行了學術交流。

    環境考古學研究的今後努力方向

  
    目前,一些學者認為環境考古研究成果與考古學的期待之間可能存在差距,將來我們在研究內容方面,主攻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自然環境因素的研究,認真考慮環境考古分析所需沉積樣品的侵蝕、搬運、堆積、形成過程,不斷尋找突破口,探索人地關係過程、機制和互動關係,開拓新的研究方法,提高環境考古學的研究水平,縮短考古學的期待與研究成果之間的距離。
  
    環境考古學是綜合性很強的交叉學科,研究者因精力有限,在其研究中,若有了廣度,就沒了深度,若有了深度,就沒了廣度,一人很難完成環境考古研究的方方面面。例如孢粉分析能告訴我們遺址周圍及其附近地區生長的植物種類,而木炭分析能告訴我們古代人類利用植物的情況。結合木炭分析和孢粉分析,可以獲得遺址中古人使用的建築、薪柴、棺木、木器的木料來源是當地植物還是外來植物的信息。環境考古研究人員之間應加強協作交流,人人發揮自己的特長,在將來的工作中團結合作、精益求精、腳踏實地,共同促進環境考古學的發展。
 
(【中國文物報】2012年12月21日9版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齊烏雲 王 輝 王樹芝)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