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56|回復: 0

探秘三明神秘岩棺群:葬者死于数百年前屠村惨案

[複製鏈接]
沙舟 發表於 2012-12-10 18: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东南网
20121210102919799.jpg

图为重重的岩棺

20121210102954774.jpg

岩棺旁还有三三两两的金罐

在沙县南霞乡下洋村坑源底自然村,隐藏着一处神秘岩棺葬,初冬时节,笔者带着疑问,特意前往下探访,寻找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遗迹。 
  岩葬,就是人死之后,不埋入土,而是殓尸入棺,在悬崖峭壁上凿孔插桩置放棺木;或是在悬崖上凿洞,纳棺其中;或将棺木抬进去岩石的裂隙和天然岩洞,凌空悬置。
  从下洋通往坑源底的途中有二处悬崖峭壁,上百米高的山岩下摆放着棺木和金罐,四周杂草丛生。凿岩为穴置棺以葬,或许是当时的一种丧葬方式。这些棺中的死者是谁?为什么要耗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将棺木悬于峭壁上的岩洞中呢?
  传说:岩葬者死于数百年前屠村事件 
  下洋村村委会主任曹秀,今年59岁,他家就在坑源底。据曹秀介绍,坑源底的历史比下洋还要早,全村都是沙县开县始祖曹朋的后裔。他说,南宋末年坑源底已发展到70多户,300多人,但不知何故与下府(现在闽南一带)土匪结下深仇,两年间土匪把全村人屠杀,只有曹文盛一人逃出来。相传有一次土匪进村时,坑源底曹氏族人曾躲藏到现在坑源底水库上方的石洞里。石洞深三四米,宽十多米,洞口筑有五六十公分高的挡墙。但是不幸被土匪发现,被全部斩尽杀绝。曹文盛逃出来后,到延平府寄居,娶妻曾氏,生子曹轩。曹轩长大后又回迁坑源底居住,历经八九百年发展,现在坑源底村人口530多人。
  关于屠村事件,下洋村还流传着另一种版本。带领我们去探察岩葬的老人说,相传曹氏族人是被红头贼屠村时杀害的,当时只逃出曹文盛兄妹,其他人全部遇害。后来兄妹成婚,繁衍后代,曹氏后人称他们曹公曹母。据此推测,屠村行为也可能是元朝末年红巾军所为。沙县一带民间就流传着关于红巾贼的故事。据《三明市志》“大事记”,元末红巾军领袖陈友谅派部将邓克明入闽,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邓克明军攻占沙县。
  屠村究竟是何人所为?这两种说法,甚至更多说法,在村里流传,可是却没有找到任何文字记载,真相扑朔迷离。
  两处山崖300多副岩棺
  当时被杀死的村民达300多人,葬在“人坟岩”。人坟岩有两处,相距一两百米,山岩高耸,竹木森森。一处有棺材200多副,一处数十副,两处还有近十个金罐零散摆放。
  在葬200多人的那处,1990年,南霞――尤溪管前镇公路开始建设时,发现了一具男性木乃伊,曹秀等人曾反复去看了多次。木乃伊衣服早已烂了,赤裸的尸身保存完好,人首四肢俱全,见不出屠戮的痕迹。有人把木乃伊扶起来,还能成坐式。1991年木乃伊被人盗走。如今,公路从岩石上方经过,开公路时被泥土堆没剩下的30多副棺木依次靠近山岩排放着,还有十几二十副棺木被藤蔓缠绕遮掩。另一处现在还可见到10多副棺,零零散散摆放着,有一副棺木腐烂,能见到人骨,也有的棺木被老鼠咬啮穿洞。还有一副与其他的不同,是用厚杉木板钉的方形棺材,据说这副棺是后来葬在那里的,棺内存放的可能是夭折之人。棺木上“福”“寿”等文字依稀可见。
  从现存的岩棺来看,最高的离地面20余米,最低的离地面也有3米多。岩棺位置那么高,棺木和尸骨又那么重,古人是如何将这么笨重的东西置放到崖壁上去的?委实令人费解。
  下洋岩棺群――待解之谜
  岩棺葬,曾是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丧葬方式,武夷山、龙虎山、重庆石柱县等都曾发现过岩棺。2006年,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泰宁金湖上清溪景区龙风峡附近山谷距地面20米高的岩穴中发现一个船棺,为当地名贵的楠木所制,船棺和尸骨都已风干,保存完好,但早已被凿开过。古棺内没有发现随葬品。
  这一古岩棺的发现,印证了《泰宁县志》的记载。据宋人洪迈《夷坚志》,泰宁县东7.5公里处,有“仙棺石”,岩间有棺木。仙棺石位于朱口镇音山村西侧,高约150米,形似笋,称“笋石”。其处峭绝,人莫能上。
  泰宁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古越先民繁衍生息,岩棺安葬作为古越族人的习俗,在今天还可以找到异化衍变后的影子。有关古岩棺的遗址,当地民间传说中还有四五处之多,而且大多集中在上清溪到石辋、李家岩到帐干一带丹霞岩穴中。泰宁县大龙乡张地村公路沿线,有一处岩壁下藏有大量的棺木。张地村有个习俗,人一出生就准备棺材,全部放在岩壁下,说是“取天地精华,延福长寿”。
  而沙县坑源底一带并无岩葬的传统,都是墓穴而葬。或许是当时土匪屠村,死的人太多,一时无法挖穴埋葬,人们就把死者抬到岩下摆放着。这样一摆就摆了数百年,时间一寸一寸流逝,真相一丝一丝模糊,神秘一点一点增加。
  神秘的下洋岩棺群等待专家为人们解开谜团。
  (杨锏平 张盛钏 文/图)

        来源:东南网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