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82|回復: 0

[古代科技] 沈阳故宫采取地热取暖:锅灶烟道设计在地下(4)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2-10-31 17: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沈阳晚报
5、火炕上的哲学 北方人的热情如火从“炕上”就能窥知一二。冬日里,如有客人来临,主人迎客的第一句话就是:“快脱鞋上炕,坐炕头热乎热乎……”客人身体上的寒气一扫而光不说,心里也感到温暖。当然这个炕也不是随便上的,如同春晚小品《拜年》中的本山大叔:三胖子的炕,脱鞋就能上,而乡长镇长的炕却轻易上不得。
东北有句老话叫“睡热炕头”,一个人的地位和其在家里受重视的程度,从他在炕上睡觉的位置就能看出来。火炕邻近灶口的位置称为“炕头”;邻近烟口的位置称为“炕梢”。一般东边的暖和“炕头”都留给家中辈份最高的主人或尊贵的客人寝卧,而男人或年轻人都在西边的“炕梢”寝卧。有句俗话说:你这人不知炕头热炕梢热。
东北冬天又长又冷,对于患老寒腿、腰腿疼痛的人来说,睡火炕的治疗效果不亚于理疗,不知道现在的电烤、电磁波疗法是否受过东北大炕的启发。要是碰到感冒发烧,让家人把炕烧得滚热,大被一盖捂出一身汗,一觉醒来兴许就好了。由此,家人身体状况也与“炕”息息相关:病情加重的就叫“落炕了”,病好了就称为“起炕了”。
东北农闲季节长,每年收割季节一过,前屋后院的大姑娘小媳妇便会凑到一块,在炕上忙着给各家男人小孩缝炕被、做棉衣,男人们也围着炕桌搓麻将打扑克,有的呢,就是围坐在炕上唠家常,从张老五家刚盖的房子,到王老二家新买的牛,一番说明、谈论、吹嘘下来,没准哪个段子传着传着就上了春晚。孩子呢,靠着窗边做完作业后,也是H嘎拉哈、弹杏核玩得不亦乐乎。
以前农村的老房子结实,有时候祖孙三代住上几十年就是那几间屋子。房顶漏雨可以补补,窗户破了也能糊糊,但是在北方,炕好不好烧却是大事。除了做饭做菜炉灶得火旺之外,漫长的冬季全靠炕热来提高室温。炕没掏明白,点炉子烧炕的时候,烟顺着灶坑往外倒,炕一点没热不说,还呛得人睁不开眼睛。家里大一点的孩子,就担负起生火的职责――拿起笤帚冲着炉灰坑猛扇,屋子里烟熏火燎不说,还把自己弄得泪一把、鼻涕一把,小脸左一道黑,右一道黑像极了一只大花猫。扇扇子也不能解决问题时,家里就该请“炕神仙”了。
说起“炕神仙”,按现在的标准考核应该算是高级瓦匠。不论是半截炕、连二炕、二层炕,还是正房厢房、烟囱高低、炕灶毛病多大,在“炕神仙”看来,也就是炕灶闹些小脾气,哄哄就好了。“炕神仙”一来,拆炕、盘炕折腾一番后,点火升起的炉子,火苗呼呼往坑里抽,刚盘过的炕一会就烧得呼呼冒热气,屋里不一会就热了。这时候,家人也得开窗放气,这时候放的不是呛人的烟,而是屋子里的热气了!遇到真的“炕神仙”,家里老房子还能热上好多年,但是要是遇到假牌的“炕神仙”那可就糟了,炕炉子非得被弄得一个劲呛烟,满屋子的大人孩子眼泪汪汪的,又抹泪又咳嗽的。
家里的大炕,到了学校变成了蜂窝煤炉子,全教室四五十个学生就靠着这个直径几十厘米的炉子取暖。成绩好的同学,有资格坐在炉边,小脸烤得通红,那些学习差不讨老师喜欢的,只能在下课时伸着双手跑到炉边。炉子上方,一般还热着同学们的午饭,所以临近中午时候,饭菜的香味从饭盒飘逸而出,同学们眼巴巴盼着早下课……
6、如今,取暖方式多样化
近代以来,楼房逐渐多了,北方的建筑在保暖方面也很有特色。辽宁传统民居以南北朝向居多,这样方便冬季阳光的摄入,而且建筑的材质、厚度在法律法规上也有明确的规定,当然最显著的特征,要数家家必备,户户相通的暖气了。现代小区都有一个锅炉房,也叫做供暖中心。锅炉房将水烧热后通过预先设好的管网将热水送至各家内的暖气,热水一直循环,屋内一直温暖。
后来,沈阳地区采暖进行了分户改造,没有人居住的房子可以办理停供。再后来,越来越多的新房子选择采用时髦的“地热”的供暖方式,但是基本的供热原理没有改变。
当然,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有的人家经常开着电暖气或是空调来提高室内温度,但是集中供暖仍然是北方地区人们主要的采暖方式。配合着集中供暖,我们也有各种各样的辅助用品取暖。比如说最适合我们“暖被窝”的电热毯、还有现在每个女生人手一件的暖宝。话说这个暖宝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的“汤婆子”。“汤婆子”是一种铜质或磁质的扁扁的圆壶,充满热水后放置被窝以提高温度。黄庭坚曾在《戏咏暖足瓶》中说到:“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明代瞿佑也曾做过《汤婆》诗:“布衾纸帐风雪夜,始信温柔别有乡。”20世纪60年代之后塑料制品普及,塑料的暖水袋就代替了“汤婆子”。后来,把灌热水也视为麻烦事的我们,把这个插电即热的暖宝当做了护手宝贝。
现在又出现了USB保暖手套、USB取暖键盘等,令各位“懒达人”长期在电脑前“居住”也不成问题,车载坐垫保证了有车一族的温暖问题,暖宝贴亲密地传递给你热量。看来,随着时光的流转,各类新奇的取暖工具不断被研发出来,各地的取暖方式也会越来越趋同,洞穴、火塘乃至于火炕这些老物件,看来以后只能在博物馆中才能见到它们的芳容了。
记者 姜渌波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