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39|回覆: 0

[醫藥臨床] 病症的診斷與辨治方法

[複製連結]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2-9-23 00: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 中醫藥報
  病症的診斷與辨證施治,是中醫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綜合運用,是中醫各臨床學科的核心內容。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可混為一談。
  病症的診斷,是依據所獲得的與診斷相關的各種資料,並排除其他疑似病症而得出的最後結果,它是辨證施治的前提。辨證施治,是在病症的診斷確定後進行的。病症的診斷-辨證分型-據證立法-依法選方用藥這一完整過程,叫分病辨證論治,即病症的診斷與辨證施治。
  各臨床學科中的每一種病症,均包括幾個主要證型,而在每一個主要證型中,有時又可分若干個不同的具體證型。所以,只有病症的診斷正確,辨證準確無誤,選方用藥合理恰當,才能確保治療效果。
  例1
  一般資料
  劉某某,男,62歲,2012年3月11日初診。
  1.發病與治療經過:患慢性氣管炎20餘年,1999年確診為阻塞性肺氣腫。於2012年春節後病情加重,自服阿莫西林、複方氨茶鹼、複方甘草片等,病情無明顯改善。
  2.症狀:咳喘,痰多而稀白,胸憋氣短,不能平臥,面色晦暗,口唇青紫,心悸,手足冰冷,小便少,下肢浮腫,舌淡紫有瘀斑,苔白滑,脈沉無力。
  3.體徵:桶狀胸,膈肌運動受限;叩診呈過清音,心濁音界縮小;聽診呼吸音減弱,有哨鳴音,心音遙遠。體溫36.6℃,前列腺增生、甲狀腺結節。
  診斷與辨證施治
  1.診斷:阻塞性肺氣腫(咳喘)。
  依據:(1)病史:患慢性氣管炎20餘年,1999年確診為阻塞性肺氣腫。(2)症狀與體徵:①症狀:咳喘,痰多,胸憋氣短,不能平臥,面色晦暗,口唇青紫,小便少,心悸,下肢浮腫。②體徵:桶狀胸,膈肌運動受限,叩診呈過清音,心濁音界縮小,聽診呼吸音減弱,有哨鳴音,心音遙遠。
  2.辨證施治
  (1)證型:寒飲犯肺,陽衰血瘀。
  (2)證候:咳喘,痰多而稀白,胸憋氣短,不能平臥,心悸,面色晦暗,口唇青紫,手足冰冷,小便少,下肢浮腫,舌淡紫有瘀斑,苔白滑,脈沉無力。
  依據咳喘、痰多、胸憋氣短、不能平臥、心悸、小便少、下肢浮腫,確定其具體病位在肺,並涉及心、腎;表裏病位在裏,即只有咳喘,痰多,胸憋氣短,不能平臥,小便少,下肢浮腫,脈沉,而無寒熱並見或寒熱往來,故排除病位在表與半表半裏。這一過程稱之為辨病位,包括具體病位(肺、心、腎)與表裏病位(裏)。
  確定具體病位與表裏病位,只是完成了辨證內容的一部分,還不能指導治療,須進一步辨別病變的寒熱屬性與虛實屬性。
  依據痰稀白、面色晦暗、口唇青紫、手足冰冷、舌淡紫有瘀斑、苔白滑、脈無力,確定其病性屬寒(無痰黃黏、胸腹灼熱、舌紅苔黃燥等熱象,而是痰稀白、手足冰冷、苔白滑等一派寒象),屬虛實夾雜(既有氣短、舌淡、脈虛弱無力等虛象,又有面色晦暗、口唇青紫、舌紫有瘀斑等實象)。這一過程稱之為辨病性,包括寒熱屬性(寒)與虛實屬性(虛實夾雜)。
  依據四診所獲得的與辨證相關的完整資料,確定病因病機是寒飲犯肺,陽衰血瘀(寒飲犯肺,肺失宣降,病久累及心腎,使心腎陽氣虛衰,不能運行氣血,化氣行水,溫養經脈),病情偏重,病勢較急,為邪實正虛。這一過程主要在於分析病因病機,判斷病勢、病期與邪正的消長變化。
  通過對『咳喘,痰多而稀白,胸憋氣短,不能平臥,面色晦暗,口唇青紫,手足冰冷,小便少,下肢浮腫,舌淡紫有瘀斑,苔白滑,脈沉無力』這一組表現全面分析,確定具體病位在肺、並累及心腎,表裏病位在裏;病性屬寒、屬虛實夾雜;病因病機是寒飲犯肺,陽衰血瘀;病情偏重、病勢較急,為邪實正虛階段。概括為寒飲犯肺、陽虛血瘀(證),治以驅邪與扶正並用,即溫化寒飲、扶陽活血。
  (3)治法:溫化寒飲,扶陽活血。
  (4)方劑:附陳半蔞湯加減。
  (5)處方:制附子(先煎)25克,陳皮10克,姜半夏15克,全瓜蔞15克,葶藶子20克,紅花10克,丹參15克,茯苓20克,乾薑10克,蘇子6克,桔梗10克,炙甘草10克,山藥30克,炙麻黃6克。其中,重用附子,溫腎強心;山藥,補肺氣、納腎氣;乾薑、半夏,溫肺散寒,化飲滌濁;陳皮、瓜蔞、蘇子、桔梗,理氣寬胸化痰;葶藶子、茯苓,瀉肺水,滌痰濁,利小便,定心悸;紅花、丹參,活血消瘀;炙麻黃,宣肺利水、解痙平喘;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溫肺化飲、扶陽活血之效。
  例2
  一般資料
  岳某,男,49歲,就診時間2010年4月9日。
  1.發病經過:胃痛半月。患者患胃病6~7年,於2006年做胃鏡檢查,確診為萎縮性胃炎,經中西醫多方醫治,病情時輕時重,並有逐年加重趨勢。不久前因公外出,飲食不甚規律,出現胃脘部疼痛,先後口服雷尼替丁、奧美拉唑、克拉黴素、三九胃泰等,症狀無明顯改善而就診。患者每年做一次體檢,未曾有肝膽等異常報告。
  2.症狀與體徵:胃脘部疼痛,食欲不振,噁心,時泛酸水,面色萎黃,身倦乏力,口乾不欲飲,飲後胃部不適或疼痛加重,小便顏色正常,舌暗淡,苔黃白相兼,脈沉弱無力。胃鏡檢查確診為萎縮性胃炎;肝膽B超未見異常。
  診斷與辨證施治
  1.診斷:萎縮性胃炎(胃痛)。
  依據:(1)胃脘部疼痛,食欲不振,噁心,時泛酸水;胃鏡檢查結果。(2)雖面色萎黃,食欲不振,噁心,但無目黃、身黃、小便黃、脘脅脹痛,而是胃脘部疼痛、小便顏色正常,且從未有肝膽異常的檢查報告,可初步排除肝膽病症。
  2.辨證施治
  (1)證型:寒熱錯雜。
  (2)證候:胃脘部疼痛,食欲不振,噁心,時泛酸水,面色萎黃,身倦乏力,口乾不欲飲,飲後胃部不適或疼痛加重,小便顏色正常,舌暗淡,苔黃白相兼,脈沉弱無力。
  依據胃脘部疼痛,食欲不振,噁心,時泛酸水,確定其具體病位在胃,確定其表裏病位在裏(無寒熱並見、寒熱往來,而是既不發熱也無惡寒、脈沉)。這一過程稱之為辨病位,包括具體病位(胃)與表裏病位(裏)。
  在確定具體病位與表裏病位後,還遠不能指導治療,須進一步辨別寒熱屬性與虛實屬性。
  依據面色萎黃,身倦乏力,口乾不欲飲,飲後胃脘部不適或使疼痛加重,舌暗淡,苔黃白相兼,脈弱無力,確定其病性屬寒熱錯雜(既無口渴欲飲,苔黃燥等明顯的熱象,也無口不渴,苔白滑等明顯的寒象,而是口乾不欲飲,苔黃白相兼)、屬虛實夾雜(既有飲後胃脘部不適或使疼痛加重,舌暗之實象,又有面色萎黃,舌淡,脈弱無力之虛象)。這一過程稱之為辨病性,包括寒熱屬性(寒熱錯雜)與虛實屬性(虛實夾雜)。
  依據四診所獲得的與辨證相關的完整資料,確定病因病機是寒熱錯雜,脾胃不和,氣機運行不暢,胃的受納、腐熟,脾(包括小腸)的吸收、運化、轉輸、敷布功能下降;病勢不急,屬病變中期,為邪實正虛。這一過程主要在於分析病因病機,判斷病勢、病期與邪正的消長變化。
  通過對『胃脘部疼痛,食欲不振,噁心,時泛酸水,面色萎黃,身倦乏力,口乾不欲飲,飲後胃部不適或疼痛加重,小便顏色正常,舌暗淡,苔黃白相兼,脈沉弱無力』這一組表現(四診的完整資料)全面分析,確定具體病位在胃脾,表裏病位在裏;病性屬寒熱虛實夾雜;病因病機是寒熱錯雜,脾胃不和,氣機運行不暢;病勢不急,屬病變中期,為邪實正虛階段。簡稱寒熱錯雜(證),或稱寒熱錯雜、氣機壅滯(證),或稱寒熱錯雜、脾胃不和(證),或稱脾胃寒熱虛實夾雜(證)等,因屬脾胃寒熱虛實錯雜之裏證,根據辨證施治原則,宜寒溫並用,攻補兼施,辛開苦泄,升降並舉。
  (3)治法:清熱散寒,和胃健脾。
  (4)方劑:黃連湯加減。
  (5)處方:黃連6克,黃芩10克,黨參15克,桂枝10克,乾薑10克,吳茱萸5克,姜半夏12克,海螵蛸15克,丹參12克,莪朮10克,大棗5枚,炙甘草5克。
  其中,桂枝、乾薑、吳茱萸、黃連、黃芩,寒溫並用,辛開苦泄;黨參、大棗、炙甘草與半夏相配,升降並舉,和中健脾;海螵蛸、丹參、莪朮,制酸、消瘀、行滯。全方共奏清熱散寒、和中健脾之效。
  總之,病症的診斷與辨證施治,是中醫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綜合運用,是中醫各臨床學科的核心內容,是檢驗中醫從業人員基本功的試金石,是臨床療效的可靠保證。
  診斷與辨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可混為一談。前者是依據所獲得的與診斷相關的各種資料,並逐一排除其他疑似病症,以確定其是此病而非彼病;後者則是在病症確診的前提下,依據所獲得的與辨證相關的各種資料,並逐一排除其他證型,以判斷其是此證而非彼證。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