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71|回覆: 0

[中醫世家] 內經中的中國文化元素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2-9-10 19: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 中醫藥報
  【黃帝內經】醫學理論的最大特點就是充分融匯了中國文化的精髓。歸納【黃帝內經】醫學理論,包括以下中國文化的元素。
  返璞歸真
  璞,是未經雕琢的玉石,比喻人的天真狀態。即【內經】認爲人是自然之物,是適應自然環境而生存、繁衍的高級生物,所以【內經】構建了天、地、人的概念,並研究三者的關係,如【靈樞·本神】說:『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人的生存及生命需要天地之氣來維繫,人離開天地之氣的維繫就很難生存。
  因此,【內經】認爲人的各種疾病都與自然環境有關,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可見自然環境對人的生存很重要。所以【內經】提出了順應自然的養生防病思想及方法,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爲務,以自得爲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返璞歸真』是道家的思想,所以,也有人認爲【內經】的以上醫學思想是受了道家思想影響,這樣的思想在【內經》裡還有很多,【內經】並由此建立了順應自然的系統醫學理論體系,提出相應的防治疾病原則和方法。
  和衷共濟
  和衷共濟是儒家的思想,也是中國文化包容性的體現,【內經】同樣汲取了其思想精髓。一方面提出,人與天地自然相應,天地人必須保持和諧統一,人才能健康地生存;另一方面提出,人體五臟以及五官九竅、肢體、經脈、氣血是一個有機聯繫的系統,它們之間保持著協調統一的關係。
  【內經】尤其強調五臟六腑的協調平衡,如【素問·靈蘭秘典論】就將五臟六腑比喻成政府機構的職官,提出十二藏當『相使』,而『不可相失』,而【內經】奠定的中醫藏象學說,也是秉承了協調平衡、和衷共濟的思想。其次,【內經】的治則治法也滲透著協調平衡的思想,即任何治療疾病的方法,其目的就是恢復人體自身的平衡,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
  在養生方面,【內經】同樣注重協調平衡,如調和精神情志、和合五味、方制相伍等,這些都是【內經】和衷共濟思想的體現。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也是儒家的重要思想,【禮記·大學】有八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說:『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格物致知大概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探求物質世界的本源,即實事求是;二是說知性、智慧,即通過對世界的認識而獲得的智慧。
  【內經】的理論就是對人體、自然認識的大智慧。它試圖深入到人體生命現象的每一個層面,去充分認識和發現其中的規律,再結合實踐經驗,逐步提煉出人體健康的若干條件,總結出疾病發生、發展及防治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它對中醫兩千多年的發展一直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
  正由於有格物致知思想的指導,中醫認識疾病的腳步並沒有因【內經】的成書而終止,而在【內經】成書以後,許多醫家在這種精神的指導下,進一步豐富了中醫對疾病及其防治方法的認識,使中醫理論愈臻完善。
  窮理悟道
  窮理悟道是理學的重要思想,它既是儒家格物致知的體現,也受道家所推崇。格物和窮理也是朱熹推崇的思想,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歲正式拜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爲師,專心儒學,成爲程顥、程頤之後儒學的重要人物。所以窮理悟道融匯了儒、道、佛的思想,在【內經》裡,主要體現在對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
  由於古代科技水平的局限,【內經】難以完全用解剖、客觀的生理等來解釋人體的功能,因此,在認識比如藏象、病因病機、病證等問題時,就借用了理學的方法來歸納,或規範。因此,【內經】也將醫學之理稱爲『道』,學醫爲業當悟其道,就是要把握其內在規律。
  溯本求源
  溯本求源與佛家因果論有關,即我們不知道將來怎樣,但可以通過現在的果推曾經的因,這也正是中醫審證求因,審因論治的理論基礎。如【內經】所說『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即辨別真偽,溯本求源。因此,中醫治病不但重視結果,更重視過程,往往通過對疾病的全稱的分析和認識,更能準確地把握疾病的內在規律。
  【內經】認爲治病必求於本,本於陰陽,即溯本求源的依據是陰陽,根據陰陽的表象去探尋疾病的內在規律。正因爲有這樣的認識方法,所以中醫對疾病的把握是全面、準確的。也正因爲這樣,中醫臨床才能治得好各種疾病。
  樂善好施
  儒家常教導人們要仁愛,佛家要人們行善,因此,中國文化里還有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樂善好施』。這種思想在中國歷代醫家,在【內經》裡都體現得很充分,如孫思邈的大醫精誠,張仲景之仁心仁術,【內經】之『病爲本,工爲標』。因此,中醫治病始終是把患者放在第一位的,即『治病治人』,中醫治病治的是有病之人,而不是有人之病。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才能理解中醫爲什麼治同樣的病,會經常用不同的方藥、方法。
  其次,中醫治病所追求的境界是不求回報,這樣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橘井、杏林的傳說便是,現在臨床也有一些醫生在這樣做。這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也是中醫醫術源自臨床,回報於臨床的需要,因爲要認識一個病不容易,治好一個病更不容易,中醫醫術來自於無數醫患經驗的總結,所以,任何後學者都應該回報社會,回報使我們積累了豐富經驗的患者。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