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31|回覆: 0

[國學灌水] 武則天選男寵三個必備條件:年輕、貌美、健壯 (1)

[複製連結]
里人 發表於 2012-8-22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人民網
2012822153819871.jpg

唐代的仕女圖(資料圖)

本文摘自【你所不知道的帝王】,劉繼興 劉秉光 著,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在古代,男人可以光明正大地招妻納妾,可以堂而皇之地招嬪納妃;而作爲男人的附屬品,女人只能與其他幾個,幾十個,幾百個,幾千個,甚至幾萬個女人共同分享一個男人,能不能分得一杯羹還兩說。究其本質,還是一個『權』字。男人打盹的時候,女人偶爾也會掌權,但根深蒂固的封建禮教以及女性在傳統觀念下因長期壓制生理需求而形成的特有的矜持,決定了女人不能像男人在占有異性方面那樣大張旗鼓,爲所欲爲。於是,秘密招納男寵或者說秘密情人,成爲她們用來解決身心欲望的最佳方式和主要途徑。
男寵,又叫面首,面,貌之美;首,發之美。面首,也就是供貴婦人玩弄的美男子。在歷史上,女強人秘招男寵之事屢見不鮮,如,西晉賈南風除『與太醫令程據等亂彰內外』,還派人四處搜羅『端麗美容止』的地方『小吏』(【晉書】);北魏馮太后先是『內寵李弈』,又見『王背鋈胛閱凇保後來『李沖……亦由見寵帷幄』(【魏書】);北齊胡太后『與沙門曇獻通』,後主高緯『朝太后,見二少尼,悅而召之,乃男子也』(【北齊書】),等等。與她們相比,武則天(624―705)登上了權力巔峰,所以在招納男寵方面有些不同。
應該說,武則天招納男寵,主要是用來澆滅慾火的,這與武氏家族女性普遍性慾較強的基因有關。武則天的母親榮國府人(後改封太原王妃)八十八歲時,仍性慾十足,竟然與自己的外孫賀蘭敏之亂倫通姦,對此,【舊唐書】稱『敏之既年少色美,A於榮國夫人』,【新唐書】稱『敏之韶秀自喜,A於榮國』,就連治學嚴謹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也稱『敏之貌美,蒸於太原王妃』,可見這事不是虛構。另外,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姐姐韓國夫人、外甥女魏國夫人在私生活方面都不是省油的燈,武則天在這個家族中也不會例外。
武則天十四歲入宮,從『太宗聞其美容止,召入宮』(【舊唐書】)的記載來看,垂涎已久的唐太宗決不會放過她。但是,由於武則天性格剛強,缺乏女子的那種柔弱,不久便被唐太宗晾在一邊,坐了十二年冷板凳。所以,武則天沒有生育,封號也一直是才人。唐太宗死後,武則天出家,後改嫁唐高宗。唐高宗有八子四女,其中後四子、後二女均爲武則天所生,這一點,足以說明武則天在性生活方面的貪婪和霸道。唐高宗後期多病,身體變得很差,武則天的性慾受到了壓制,不過,追逐權力,在一定程度上沖淡了武則天的生理欲望。
權力,是男人的偉哥,也是女人的催情劑,而且地位越高、權力越大,這種來自身心的蠢蠢欲動就越強烈。弘道元年(683),唐高宗病逝,武則天掌權,身心放鬆,久蟄的生理欲望在權力的刺激下再次激活,於是,男寵成爲武則天這個寡婦的必需品。此後,薛懷義、沈南G、張易之、張昌宗等著名男寵,相繼成爲武則天的床幃伴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男人多如牛毛,期待伺候武則天的男人也不在少數。那麼,武則天在選擇男寵方面有什麼講究呢?從現存的文獻史料中,筆者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
武則天的男寵都是美男。薛懷義『偉形神,有膂力』(【舊唐書】),『偉岸』(【新唐書】),是一個相貌不凡、高大威猛的帥哥。史料沒記載沈南G的相貌,但他能夠入得宮廷,專職給皇帝、皇后等高端人物看病,最起碼是一個溫和、儒雅的清秀男子。張易之『年二十餘,白皙美姿容』,張昌宗『面似蓮花』(【舊唐書】),二人都長得十分貌美標緻。另外,從『天后令選美少年爲左右奉宸供奉』和『近聞上舍奉御柳模自言子良賓潔白美鬚眉,……專欲自進堪奉宸內供奉』(【舊唐書】)來看,年輕貌美是武則天挑選男寵的首要條件。
武則天的男寵都是猛男。薛懷義『有非常材用,可以近侍』(【舊唐書】),武則天試過後『悅之』(【新唐書】),且『恩遇日深』(【舊唐書】)。沈南G是薛懷義的替代品,【唐史演義】稱『南G房術,不讓懷義,武氏恰也歡慰』,可信度較高。武則天對張昌宗的床上功夫很滿意,而『易之器用』還要高出一等,武則天『即令召見,甚悅。由是兄弟俱侍宮中,……俱承辟陽之寵』(【舊唐書】)。此外,從『左監門衛長史侯祥雲陽道壯偉,過於薛懷義,專欲自進堪奉宸內供奉』(【舊唐書】)來看,武則天對男寵的下體是相當在意的。
年輕、貌美、健壯,是武則天挑選男寵的三個必備條件。上有需求,下必投其所好。那麼,是不是符合這三個條件的男子,就可以充當武則天的男寵呢?非也。唐代文人宋之問就吃了武則天的閉門羹。宋之問很有才華,且『偉儀貌,雄於辯』(【新唐書】),各方麵條件都不錯。武則天下令『選美少年爲左右奉宸供奉』,宋之問蠢蠢欲動,也想爲武則天出力,並專門給武則天寫了一首表明心跡的詩。『則天見其詩,謂崔融曰:「吾非不知之問有才調,但以其有口過。」蓋以之問患齒疾,口常臭故也。之問終身慚憤』(【太平廣記】)。

        來源:人民網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