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樓主: 華軍

中國新法家華軍——帛書老子注

  [複製連結]
 樓主| 華軍 發表於 2010-1-6 08:50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新法家華軍——帛書老子注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1)聞道,勤行於其中(2)。中士聞道,若聞(3)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爲道。是以【建言】(4)有之曰:明道如孛(5),進道如退,夷道如類(6)。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渝,大方無隅。大器慢(7)成,大音希聲,天(8)象無形,道褒(9)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譯文:

上等的『士』,聽到了大道的原理,就能勤奮的用大道的原理去實踐治國的理想。中等的『士』,聽到了大道的原理,好象聽懂了,又好象忘記了。 下等的『士』聽到了大道的原理,哈哈大笑。不被他嘲笑,『道』也就不是真正的『道』了。所以,【建言】中有這樣的說法:明白正確的道,好象是糊塗謬誤。向前進取的道,好象是向後退步。平坦的大道,好象崎嶇不平。崇高的德,好象空虛的溪谷。最潔白的,好象垢污。廣大的德,好象淡薄不足。建樹功德,好象偷閒怠惰。質樸的真理,好象背棄。最大的方正,沒有稜角。最大的器才,是慢慢成就的。最大的聲音,是聽不見的。天地運行的規則,是看不見的。道廣大無垠,卻無法定義。只有道,能夠有好的開始,和好的結局。

解說:

【老子】五千言,每一句話,都是從數千年多少聖賢的經驗積累中得來的。聖賢與俗人最大的不同,就是能超越事物的局部,去了解它的整體;透過事物的表象,去觀察它的實質。所以,很多事情『上士』所看到的,與『下士』看到的是相反的。

老子所講的話,都必須站在全民族,全天下的角度,才能體悟其真正的偉大之處。對於『下士』來說,真理就是擺在眼前,他也是看不到的。正如商鞅所說:『愚笨的人在辦成事情之後還不明白,有智慧的人對沒有顯露萌芽的事情也能夠觀察的到。(10)』

老子所講的無爲的大道,讓俗人不能了解,所以被認爲是謬誤。然而,只有君主的無爲,退其身,外其身(第七章),才是確保百姓自立自爲,推動社會進步的真正原因。

無爲而治的大道,是富民強國的坦途。但卻又崎嶇不平。爲什麼『坦途』卻又有崎嶇呢?因爲有人人爲的製造『崎嶇』。

中華上下五千年,最成功最徹底的以法治國,實現無爲而治的,只有商鞅一人。西漢前期承襲秦制,抱法處勢,開創了『文景之治』。然而獨尊儒術之後,禮制逐漸復辟。百家之學盡廢,唯存老子【道德經】流傳於世,然而卻遭嚴重篡改歪曲,使其成爲『恬淡』之學。北宋王安石效法商鞅,以圖富國強兵振興我中華,最後卻只能以失敗而告終。

老子所處的時代,有更多的有識之士推動這場偉大的革命,而只有商鞅成功了,這也足見實踐老子的無爲大道是何等的『崎嶇』。當然,在三十八章,我們引用荀子的話,講了秦國的法治大道又是何等的通坦,請參閱第三十八章。

因爲『上德不德(第三十八章)』,看不見多少道德教化,所以朝廷好象空虛的溪谷。成就民富國強乃大白之事,而君主無爲沉默不爭功勞,不露光彩,故稱之爲『大白如辱』。

君王抱法處勢,是以給百姓最大的公平,可稱爲廣布大德。然而百姓看不到君王的『樂善好施』『皇恩浩蕩』,故稱爲『不足』。

君王抱法無爲,民富國強,可謂建樹大德。然而在百姓看來,君王卻好象是偷閒怠惰。

西漢初年,高祖劉邦和稱相蕭何相繼去世,曹參繼任稱相,剛即位的漢惠帝看到曹丞相一天到晚都請人喝酒聊天,好像根本就不用心爲他治理國家似的。於是 提出責問,曹參說道:『請陛下好好地想想,您跟先帝相比,誰更賢明英武呢?』惠帝立即說:『我怎麼敢和先帝相提並論呢?』曹參又問:『陛下看我的德才跟蕭何相國相比,誰強呢?』漢惠帝笑著說:『我看你好像是不如蕭相國。』 曹參接過惠帝的話說:『陛下說得非常正確。既然您的賢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蕭相國,那麼先帝與蕭相國在統一天下以後,陸續制定了許多明確而又完備的法令,在執行中又都是卓有成效的,難道我們還能制定出超過他們的法令規章來嗎?』接著他又誠懇地對惠帝說:『現在陛下是繼承守業,而不是在創業,因此,我們這些做大臣的,就更應該遵照先帝遺願,謹慎從事,恪守職責。對已經制定並執行過的法令規章,就更不應該亂加改動,而只能是遵照執行。我現在這樣照章辦事不是很好嗎?』漢惠帝聽了曹參的解釋後說:『我明白了,你不必再說了!』

這就是有名的『蕭規曹隨』的典故。曹參的『偷閒怠惰』,不是沒有原則的偷閒,而是抱法處勢,無爲而治。

法治雖然是實現公平的最好方法,但貴族甚至平民卻人人都想自己能逃避於法治之外,這就是質樸的真理,卻好象背棄的道理了。

大道的規則是最方正的『東西』,萬物皆循道紀。但大道的規則也是沒有楞角的『東西』,它不針對任何人,不主動傷害任何人。(第五十八章:方而不割)

前面章節中,老子把天下比喻成『神器』,這裡的『大器』也指的是強大的國家,或者說民富國強的偉大事業。這樣的事業都是慢慢成就的。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一個政權,都沒有能在短時間內強大起來的,所謂的『強大』並不是武力稱霸一時的那種強大,而是人民富足、政治清明、天下歸附的強大。秦國經商鞅變法,雖然已經成爲戰國第一強國,但還是經過六代君主不懈的努力堅守法治大道,才成就了統一中國的偉大事業。這也是上下五千年我們中華民族唯一的一次真正成就的『大器』。爲中華文明成爲四大文明古國當中唯一的沒有間斷的文明,打下了基礎。

老子多次強調行『不言之教』,『稀言自然』,就是不鼓吹德政,以法爲教,如曹參一樣抱法無爲,照章辦事。百姓都在遵循著朝廷的法治大道,但卻聽不到朝廷的聲音。故可稱爲『大音稀聲』。

天地運行之『象』,我們看不見,卻能領悟其道理。大道無垠,卻無法定義,可我們能知道它真實的存在。只有領悟天道,才是開始事業的基礎,抱守天道,才是成就事業的根本。

注釋:

(1)士,古代男子的美稱。學以居位曰士。——【漢書·食貨志】;以才智用者謂之士。——【後漢書·仲長統傳】;太子晉,胄成人,能治上官,謂之士。——【周書】

(2)帛書甲本全部殘毀,乙本爲『勤能行之』,流行本爲『勤而行之』,此從楚簡本。

(3)楚簡本爲『昏』古同『聞』,帛書乙本及流行本爲『存』,從楚簡本。

(4)【建言】疑爲古籍名,【老子】當中也多處引用古人的言論。高亨說:『建言殆老子所稱書名也。【莊子·天下】篇引法言, 【鶡冠子·無權】篇引逸言,【鬼谷子·謀】篇引陰言,【漢書·藝文志】有讕言,可證名書曰言,古人之通例也。』

(5)帛書甲本缺,乙本爲『費』,費,散財用也。——【說文】;費,耗也。——【廣雅】。 通『悖』。謬誤。戰而死,而子慍,而猶欲糶,糴仇則慍也,豈不費哉?——【墨子·魯問】

楚簡本爲『孛』 ,草木茂盛的樣子; 慧星的別稱;混亂;相衝突。後作『悖』。如:孛沴(悖亂災變);孛戾(狂悖乖張)。

(6)通『纇』。絲上的疙瘩:『如玉之有瑕,絲之有~。』瑕疵;毛病;缺點:『明月之珠,不能無~。』

(7)帛書甲本缺,乙本爲『免』,古同『勉』,據流行本而辨爲『晚』。楚簡本爲『慢』,意思更明確,從楚簡本。

(8)楚簡本及帛書皆爲『天』,流行本爲『大』,從楚簡本及帛書。

(9)帛書甲本及楚簡本皆殘毀,乙本爲『褒』。流行本爲『隱』。從帛書乙本。褒,高大;廣大 。如:褒益(增廣補益);褒增(誇大增益)

(10)【商君書·更法第一】: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
 樓主| 華軍 發表於 2010-1-6 09:01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新法家華軍——帛書老子注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1)氣以爲和。天下(2)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3)也。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故人之所教,夕(4)議而教人。強梁者不得死,我將以爲學(5)父。

譯文:

道生出元氣,元氣又產生陰陽,陰陽相和而生和氣,和氣生成而萬物始創。萬物背負陰氣而保持著陽氣,陰陽二氣相衝達到和皆。天下人所厭惡的,是孤、寡、不穀這類事物,但王公以此爲自己的稱號。事物有時候受減損,反而得到增益,得到增益反而受到減損。所以前人所教的道理,夜晚我仔細審議,再用以教導別人。強橫的人不得壽終,這句話,我將作爲講述學問的開始。

解說:

在第二十五章及其它章節中,老子多次講道『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在論述宇宙的產生與萬物的組成的問題上,我們不妨從東方哲學與西方科學的角度來做一個比較和分析。

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尤以道家及雜家對此問題所做的闡述最多,意思也大同小異。道家哲學認爲宇宙本原由『元氣』構成,比如【鶡冠子·泰錄】上說:『天地成於元氣,萬物成於天地』元氣即爲老子所說的『一』, 【淮南子·詮言訓】上說:『洞同天地,渾沌爲朴,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 。

『元氣』是一種混沌之『氣』,這裡的『氣』並非我們現代人物理學中所講的氣體的『氣』,它是一個概念而已。『元氣』產生之後,再轉化爲陰、陽二『氣』,老子說:『二生三,三生萬物。』此『三』是指陰陽結合的產物,或者說叫做陰陽之外的第三種事物。

中國哲學早就認爲,凡萬事萬物,皆由陰陽相合而成——陰陽結合,才生化萬物。沒有哪個事物是純陰或者純陽的。這就是天道原理,從此推演出來的人道原理,也就是【老子】五千言所諄諄教導我們的內容。

那麼西方科學所揭示的宇宙本原是什麼樣子的呢?

我們在上中學的時候,也學到了一些基本的常識,比如物質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是由質子和電子組成的。

今天,人類社會已進入高度發達的文明時代,我們的視線超越了以光年計算的遙遠星系,同時又接近了比原子核還要小的『夸克』距離。

在第二十五章,我們簡單介紹了偉大的物理學家史蒂芬·威廉·霍金的【時間簡史】,根據霍金的宇宙論,宇宙起源於兩百億年前的大統一狀態,而在這之前宇宙是什麼東西無從知曉,我們可不可以稱之爲『道』呢?其實叫什麼並不重要,正所謂『道可道,非恆道』。

『大統一狀態』是一個混沌的狀態,我們可不可以稱爲『一』呢?大爆炸發生一秒鐘以後,宇宙的溫度降低到100億度,是太陽中心溫度的一千倍,宇宙中產生了光子、電子以及中微子等微小的粒子,我們通常將帶負電的電子稱爲陰性粒子。

大爆炸發生大約100秒以後,宇宙的溫度降到10億度以下,質子和中子開始產生並形成原子核。我們通常將帶正電的原子核稱爲陽性粒子。

在大爆炸發生幾個鐘頭以後,原子核的產生就停止了,此後的一百萬年僅僅只是繼續膨脹,沒有發生什麼事,當宇宙的溫度降低到幾千度以下,原子核與電子不再有足夠的能量抵抗它們之間的電磁吸引力,它們就開始結合,形成原子。

直到後來,宇宙的溫度持續下降,原子組成星雲,並逐漸聚集。在巨大的引力、壓力之下,星雲內部的溫度逐漸上升到千萬度以上,氫原子開始聚變,太陽產生了。而地球及其它行星或是由超新星大爆炸產生的重原素的再聚集而成,或是由沒有足夠的引力不能產生核聚變的小塊星雲組成。

總而言之,陰陽結合的『原子』構成了有形的萬物。(請參閱史蒂芬·威廉·霍金的【時間簡史·宇宙的起源與命運】)

令我感興趣的是,霍金這個偉大的科學家在闡述他的宇宙科學時,多次引入上帝創世說。對於西方人來說,雖然馬克思在19世紀就開始宣揚他的無神論,但實際上,要想改變一個文明的思維方式是很困難的,幾千年乃至幾萬年形成的思維方式也絕不會幾代人就能改變的。

霍金認爲如果宇宙有起點,那麼就應當有一個神來啟動它。而關於萬物運行,我們再也看不出啟動宇宙進程的『神』的痕跡,霍金的解釋是,這個神在啟動了宇宙進程後,就不再干涉宇宙的運行。這與老子所講的無爲的『道』有什麼區別呢?

而流行本【老子】在第二十五章中有一句:『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爲天地母。』似乎比霍金更肯定,宇宙是循環的,不須要誰來啟動它。雖然這句『周行而不怠』在帛書和楚簡【老子】中沒有,但其意是與【老子】相符合的,老子所說的:『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也即爲此意。

【老子】本是無章節的,況且流行本不但對【老子】原文改動甚大,還將原章節的順序做了調整。我們爲了適應人們對【老子】章節的習慣,所以仍以流行本的章節進行排序。

天下之所惡……一句,顯然與上一句的關聯並不直接,我們也沒有必要牽強附會的理解。這一句的意思是與下一句『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相呼應的。

【孟子】當中有這樣一段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拋開儒家的天命學說,這段話是很有道理的,人在逆境當中,身心得以鍛鍊,能力得以『增益』,超越常人,這也是成就事業的資本。也即是所謂的『損之而益』。

反過來說,人如果在順境中,或者說是人爲的順境中(父母爲兒女創造的順境),就會損害他們的認知和創造能力,韓非子說:『母親對子女厚愛,子女多數變壞,這是濫用慈愛的後果啊!』(6)老子也講道:『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第四十四章)』這就是『益之而損』的道理了。

老子所講的這些道理,並不是他一人之智慧,他也多處引用前人的話,比如第二十二章:『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語哉?誠全歸之。』第五十七章:『故聖人云「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爲主而爲客。不敢進寸而退尺。」』等等。所以在這裡,老子說別人教給他的,他晚上再仔細審議斟酌,再用以教導別人。他把『強梁者不得其死』當成教導別人時最先要講的,是因爲他要教導的對象是君王。所以他教導君王要虛懷若谷,以賤爲本(第三十九章)。以賤爲本也是『損之而益』的開始,是對君王有好處的。

注釋:

(1)沖,調和。【淮南子·詮言訓】:『聰明雖用,必反諸神,謂之太沖。』 高誘 註:『沖,調也。』 晉 傅元 【傅子·檢商賈】:『夫商賈者,所以沖盈虛而權天地之利,通有無而一四海之財。』【莊子·應帝王】:『吾鄉示之以太沖莫勝,是殆見吾衡氣機也。』

(2)『天下』二字通行本與乙本均作『人』。從甲本。

(3)『自名也』通行本作『稱』

(4)帛書甲本作『夕』,乙本辨爲『亦』。通行本爲『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從帛書甲本。

(5)帛書甲乙本皆辨爲『學』,通行本作『教』,此處應爲『講學』之意 ;學,教也。——【廣雅】;叔仲皮學子柳。——【禮記】;此處之『學』通行本雖作『教』,但意思是相同的,而後面第六十四章中的『教不教』通行本改爲『學不學』其意思就變得不通順了。

(6)【韓非子·六反】:故母厚愛處,子多敗,推愛也;
 樓主| 華軍 發表於 2010-1-13 12:11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新法家華軍——帛書老子注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三章

原文: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1)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爲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爲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譯文:

天下最柔軟的(道),能馳騁於天下最堅硬的物體之中。無形的(道),可以進入沒有間隙的物體之中。我由此而知道無爲的好處。行不言之教,無爲而治的好處,天下很少有人能夠明了的。

解說:

注家多引用水來比喻天下之至柔之物,應該是比較恰當的。不過老子此處所講的是『道』,『水』只能是與『道』的屬性相似而已。

水可以摧毀堅固的東西,但並不是『馳騁』其中,水可以無孔不入,但並不是入於『無間』。『道』是直到現代也無法準確定義的東西,我免強用『中微子』來做個比喻吧。

中微子是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中微子不帶電,自旋爲1/2,質量非常輕(小於電子的百萬分之一),以接近光速運動。粒子物理的研究結果表明,構成物質世界的最基本的粒子有12種,包括6種夸克(上、下、奇異、粲、底、頂),3種帶電輕子(電子、繆子和陶子)和3種中微子(電子中微子,繆中微子和陶中微子)。中微子是1930年德國物理學家泡利爲了解釋貝塔衰變中能量似乎不守恆而提出的,五十年代才被實驗觀測到。

中微子只參與非常微弱的弱相互作用,具有最強的穿透力。穿越地球直徑那麼厚的物質,在100億個中微子中只有一個會與物質發生反應,因此中微子的檢測非常困難。正因爲如此,在所有的基本粒子,人們對中微子了解最晚,也最少。實際上,大多數粒子物理和核物理過程都伴隨著中微子的產生,例如核反應堆發電(核裂變)、太陽發光(核聚變)、天然放射性(貝塔衰變)、超新星爆發、宇宙射線等等。宇宙中充斥著大量的中微子,大部分爲宇宙大爆炸的殘留,大約爲每立方厘米100個。

我在此引用中微子,與注家引用『水』的意思是一樣的,只是說明中微子的屬性與『道』相似而已。大道無所不在,充斥宇宙,出於無有,入於無間。不是水和中微子可以準確比擬的。

我們再用水來做個比喻,魚兒遨遊於大海,是因爲水給了它空間與浮力,魚兒有生命,還是因爲它體內充滿了水。由此,水對於生命的好處(益)可見一斑。

天地爲道所化,萬物爲道所育。並且置身於大道,循環往復,遵循著大道的法則運行。

治理國家處無爲之勢,行不言之教,就是爲百姓創造自富自爲的條件,也就是對百姓最大的益處。

【管子】上面說:『所以,善治國者,掌握住利源之所在,人民就自然羨慕而甘心接受;無需推動,他們也會前進;無需引導,他們也會跟來;不煩民又不擾民,而人民自富。這就象鳥孵卵一樣,不見其形,不聞其聲,小鳥就破巢而出了。』(2)

君主抱法處勢,無爲而治。卻能使強橫之人無從侵擾百姓之利,就是『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的道理。法律是無形的,而如果觸犯法律,又沒有人能夠逃避,正如老子所說:『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第七十三章)』這即是『無有入於無間』之道。百姓有法可循,事皆自治,朝廷不用天天宣傳道德仁義(不言之教),卻能實現國家的強大和人民的富足。正如【商君書】所說:『明刑之猶至於無刑也,明教之猶至於無教也。』(3)

事實證明,懂得無爲之益的人的確是少之又少,上下五千年,也只有老子和商鞅這樣的思想巨人,才是真正的大道的傳承者。可嘆我中華大道被腐儒俗子篡改歪曲,以至中華文明的沉淪衰落。

注釋:

(1)通行本少一個『於』字,所以將『馳騁』註解爲『驅使』。此處有於字,說明是『道』在至堅之物中『馳騁』之意。

(2)【管子·禁藏】:故善者勢利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不引而來,不煩不擾,而民自富。如鳥之覆卵,無形無聲,而唯見其成。

(3)【商君書·賞刑】:嚴明的刑法到一定時候就可以不用刑罰,修明教育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用教化。
 樓主| 華軍 發表於 2010-1-13 12:14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新法家華軍——帛書老子注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四章

原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1)?得與亡孰病(2)?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譯文:

聲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樣更值得珍愛?身體與財貨比起來哪一樣更值得重視?得到與失去哪樣更令人擔憂呢?過分的仁愛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於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慘重的損失。所以,知道什麼是足夠,就不會受到屈辱。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停止,就不會有危險。這樣就可以長治久安。

解說:

誰都知道身體是世界上最保貴的東西,誰都想得到更多失去更少。但人們卻往往不懂得『得』與『失』之間相互轉化的道理。

韓非子說:『母親對孩子的愛比父親深一倍,父親的命令在孩子那裡得以十倍的施行。(3)』這不是因爲母親要孩子做的事情比父親的要求難做。而是因爲人的本性是『不知足』,安逸與享受的欲望沒有盡頭,所以只有用威嚴和利益才能使人行動起來,母親如此仁愛,自然沒有威嚴,那麼只有利益才能令孩子行動了(費)。再說如果過於仁愛,孩子的欲望無度的膨脹,又想安逸又想享受,就必然會走上犯罪的道路,到時豈不是更要『破費』了?因此老子稱爲『甚愛必大費』。

老子講的主要是針對治國,所以君主治國如果不以法度爲准,而濫用仁愛,法令就難以暢通。國家如同一盤散沙,如果遭遇戰爭,無力組織人民來抵禦外敵,這就等於把百姓的性命直接出賣給敵人,這樣的『仁愛』實際上就是殘忍。也必將造成國家和人民的財產生命的巨大損失。

『多藏必厚亡』與上面講的『甚愛必大費』道理是相同的,老子反對的是私愛的濫用,而不是反對大公無私的愛,後面第六十七章所講的『吾有三寶,一曰慈,一曰儉,一曰不敢爲天下先』,其中的『慈』就是大公無私之愛。『多藏必厚亡』反對的仍然是私人貪婪欲望,而第六十七章所講的『儉』就是老子所推崇的,『儉』即是節約,節約即是對將來的儲備。第五十九章所講的:『夫唯穡,是謂早備』,也是儲備之意,看來老子反對的是個人貪慾,推崇的是國家的積蓄。而有的人認爲老子所說的話前後有矛盾,那是人不能分清『公』與『私』的緣故,不明『公』『私』,難通大道。【商君書】曰: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

老子說的沒錯,知足是很容易的事,從身體的條件上很容易做到,但從精神上卻很難做到,所以老子在第七十章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人莫之能知,莫之能行也。』所以,知足之人,才真正的行於大道。滿足之人,只是苟安度日而已。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短短的一句話,其蘊含的道理卻是無窮的,用語言也無法祥盡的描述。 多數注家從各人的角度來講解『知足』,但我覺得更應該從更大的角度來講解一下『知足』。

兩千二百年前,秦始皇大帝兵吞六國統一中國,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成了秦帝國最大的敵人。爲了鞏固北方邊境的安全,秦始皇大帝決定北擊匈奴。大將蒙恬帥軍30萬挺進大漠,一戰定乾坤,占據河套。匈奴遠遁漠北。但秦始皇大帝並沒有命令蒙恬繼續進攻,而是修築長城,取守勢。使中國度過了重新分裂的危險期,把統一的文明深深烙印在中華人的血液中。雖然很不幸,十五年之後由於二世的昏庸更法,趙高奸臣亂國,秦帝國滅亡了。但統一的中國卻成爲千百年來無數英雄爲之奮鬥的目標,統一也成了東亞大陸的常態。這裡面有著中華人的智慧。國內剛剛統一,政治局勢尚不穩定。人民剛從戰火中解脫出來,需要修養生息。大漠環境惡劣,秦軍步兵不適合在荒漠中長途奔襲,戰爭消耗巨大。我在這裡只是簡要的講一下最重要的原因。不過話雖簡單,把握卻是難事。最後蓋括爲一句話,那就是——知止則不殆。

在歐洲,拿破崙和希特勒都曾經幾乎統一了歐洲大陸,但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把戰爭停下來,不知道如何化解國內民眾的矛盾。最終不能實現統一的夢想。

還應當注意到的是,秦國的過早滅亡(沒能長久),是因爲二世之朝背離了抱法處勢的大道,而不是因爲秦始皇的什麼舉措。至於修築秦始皇陵墓的濫用民力,也是自二世執政之後陡增的。當然,此一項舉措仍然不是秦滅亡的關鍵。秦亡最大的原因還是復辟勢力的反撲,和二世的昏庸無能以及趙高這樣的無德無才之人的禍害。

注釋:

(1)重,與『輕』相對 。士亦以此多之。——【漢書·灌夫傳】。注:『猶重之。』

(2)病,擔心,憂慮。君子病無能焉。——【論語·衛靈公】

(3)【韓非子·六反】:母之愛子也倍父,父令之行於子十母。
 樓主| 華軍 發表於 2010-1-13 12:20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新法家華軍——帛書老子注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五章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巧若拙,大成如詘(1),大直若屈。躁勝寒,靜勝炅。清靜,可以爲天下正(2)。

譯文:

大的成就,好象是有缺陷。它的作用不是弊端。大的盈滿,好象是空虛。它的作用不會窮盡。大的巧妙,好象是笨拙。大的成功,好象言語遲鈍。大的正直,好象是委屈。急速運動可以戰勝寒冷。平靜可以戰勝炎熱。清靜無爲,可以端正天下。

解說:

天地成就萬物,但也有碰撞、火山、地震等非常的情況(缺)發生。但是這些活動也是成就萬物的一部分。根據現代地球物理學的研究,正是由於火山的噴發,才形成了地球上的原始大氣層和原始海洋。正是由於來自太空的隕石的撞擊和輻射,以及地殼的運動,才使生命的奇蹟在地球上發生。天地的這種『缺陷』在受到傷害的個體的生命看來,是有害的。但對於全體的萬物來說,卻是完美的(大成)。

天地星辰,看似都飄浮於無限的虛空之中。而無所不在的道,卻充盈其中。大道視之不見,但它的作用卻是無窮無盡。現代宇宙學中,暗物質與暗能量占有宇宙中90%以上的物質含量,而其中均勻的分布於宇宙中的暗能量占到73%。暗能量是一種不可見的、能推動宇宙運動的能量,宇宙中所有的恆星和行星的運動皆是由暗能量來推動的(3)。

我不知道老子在兩千年前,是如何了解宇宙的本原的。但用現代宇宙學來解釋老子這句話,卻是的的確確的恰當。這是一個多麼偉大的宇宙觀啊!

前面兩句老子講述天道原理,後面的『大巧若拙,大成如詘,大直若屈。』用以表達由天道推演的人道原理。

大道看似殘缺,卻能成就最大的功業。看似空虛,卻有著源源不斷的能量。君王的『無爲』從大的角度來看,成就了大的功業。但從個人的角度來看,也會呈現出殘缺(世人之悲歡離合併不完全在於社會的公平,與個人的努力。紛爭也常在人們中間發生。)世界上不會有盡善盡美的事物。我想老子所喻意的君王的『缺』一定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在儒家看來,君王不在前面做表帥,不顯露自己的功德,算是一個很大的缺陷了。

前面(第五章)我引用韓非的話做個解說,君王不顯露自己的智巧(拙),抱法處勢,才能發揮臣下與百姓的能力(4)。這才是最大的智巧。百姓自富自爲,也成就了君王的功業。而百姓卻以爲君王好象什麼都不會說(詘),這就是所謂的不言之教。君王不妄爲不擅斷,國家的利益得以伸展,而百姓看來君王卻好象是委曲了自己(屈)。

急速運動可以戰勝寒冷。而寒冷退去,就會向炎熱發展。平靜又可以戰勝炎熱。那麼是不是平靜能夠取代躁動呢?顯然不是。中華的思維方式,就是沒有絕對的對立。萬事萬物皆相生相剋,相反相成。

懂得其中的道理,才能得出『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巧若拙,大成如詘,大直若屈』的道理。在其它章節中,這種相反相成的道理也是隨處可見。這裡就不再一一列舉了。所以老子用最簡捷的話來表達道的性質就是:『反也者,道之動也。』

而最後的『清靜,可以爲天下正。』的『靜』與『靜勝炅』的『靜』有所不同,前者的『靜』是一種動態的靜,我在這裡還得用王守仁的話『我心不動,隨機而行』來做比喻。而後者的『靜』是靜態的,平靜的『靜』。

君王的清靜無爲,不是『死』的無爲,什麼也不做的無爲。而是抱法處勢的無爲。只有抱法處勢,天下才能有公正,百姓才能得以安定。

注釋:

(1)通行本作『大辯若訥』,帛本作『大贏如絀』。 楚簡本爲『大成如詘』。詘,嘴笨:『辯於心而~於口』。雖然與首句『大成若缺』有所重複,而且意思不同,但由於甲、乙本之字辯識有岐,不如楚簡本意思清淅,故從楚簡本。

(2)此句楚簡本爲『噪勝蒼,青勝然,清清爲天下定。』意思及字詞之通假辨識分岐極大,故從帛書甲本。

(3)關於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客觀存在性57年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先生在他所著的【物理學的挑戰】中已經詳細而全面的論證了。大家也可以搜索百度詞條等相關信息來了解。

(4)【韓非子·用人】:『君人能去賢巧之所不能,守中拙之所萬不失,則人力盡而功名立。』
 樓主| 華軍 發表於 2010-1-19 16:36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新法家華軍——帛書老子注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六章

原文:

天下有道,卻走馬(1)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厚乎甚欲(2),咎(3)莫險(4)乎欲得。禍莫大乎不知足。知足爲足(5),此恆足矣(6)。

譯文:

若大道行於天下,戰馬退役用來耕地積肥。若大道不得以實行,軍馬就在郊外野地產下幼崽。罪惡沒有比貪慾無度更深重的了。過失沒有比貪得無厭更危險的了。禍沒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把知足當做自己的基礎,這才是長久的基礎啊!

解說:

國家政治清明,法令通行,人民才能安居樂業,這樣的『大治』之世,在老子的時代稱爲『天下有道』。正如【管子·法法】中所講的:『明王在上,道法行於國。』

只讀儒書是不會了解中華原文明中『道』與『法』的不可分割的關係的。用清末民初著名學者張爾田的話說:『法無道則失本,道無法則不行。(7)』這是他一生研究中國古文明所得到的精髓。

管子相齊而齊國霸,商君相秦而秦國王。讀了【管子】與【商君書】再讀【帛書老子】才能明白,兩位偉大的政治家實踐的就是『道法』治國。而商鞅站在管子等前人的肩膀上,比管子做的更徹底更完善,也就打下了統一中國的基礎。

老子多次講道『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爲之。』 『善者果而已矣』『果而不得已,是謂果而不強。』【黃帝四經·稱】也講道:『不執偃兵,不執用兵。兵者不得已而行。』就是說:『不要放棄武力,也不窮兵黷武。兵戈之事乃不得已而爲之。』

兵戈之事少,或者有戰事也能速戰速決(果而已矣)。戰馬的就退股而用做耕田。兵戈之事多,多是由於君主的『甚欲』『欲得』和『不知足』,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欲望無度,就不會知止。不知止,戰爭就久拖不下。軍中的戰馬常年生活於戰場,只能在郊野交配,產下幼崽。

老子多次告誡君主要『知足』,注家多引爲『滿足』。我之所以不敢苟同,實是因爲滿足難與【老子】全文所貫通。 在本章最後,老子說:『知足爲足,此恆足矣。』其第二個『足』的意思不再是形容詞,而是一個名詞。當爲『起點、基礎』之意。『知足』這種境界,才是取天下的根本。老子在五十七章講道:『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滿足現狀,又何談取天下呢?難怪後世,中國連守土都難得,亡國而不知所宗,復國而大道不行。

注釋:

(1)卻,節慾也。――【說文】。按:『退也』。走馬,善跑的馬,喻指戰馬。

(2)帛書與流行本皆爲『罪莫大於可欲』 ,楚簡本爲『罪莫厚乎甚欲』,從楚簡本。

(3)咎,過失;罪責:咎由自取;引咎自責。

(4)帛書甲乙本皆爲『憯』 ,古同『慘』。萬分悲憐,悽慘。 憯,痛也。――【說文】。通行本爲『大』。楚簡本爲『險』。並且與帛書、流行本順序有所差別。從楚簡本。

(5)足,腳。支撐器物的腳,引伸爲起點、支撐點、基礎。

(6)帛書爲『故,知足之足,恆足矣。』流行本改『恆』爲『常』。楚簡本爲『知足爲足,此恆足矣。』意思更明確,從楚簡本。

(7)(張爾田【史微·卷二·原法】:\"蓋道家君人南面之內術,而法家則君人南面之外術也。法無道則失本,道無法則不行。\"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1月,第39頁)
 樓主| 華軍 發表於 2010-1-19 16:40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新法家華軍——帛書老子注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七章

原文: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1),弗爲而成。

譯文:

不用走出家門,就可以知道天下的情況。不用從窗戶向外觀察,就可以了解天道法則。不見天道之人,出去的越遠,他對整個世界的本來面目了解的越少。所以聖人不用出行而能知天下,不用眼睛去看而能名天道,不妄爲而能成大功。

解說:

宋朝學者劉彝曾經說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成爲很多有志之士的人生信條。而從老子本章的話看來,好多人認爲老子的思想與積極的進取精神相反,主張的是不問世事閉門自修。

老子在下一章就講道:『爲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很明顯,老子是主張積極的學習的,而本章的意思是『爲道』者應當所修養的一種『心術』。

道,是眼靜不能看到的,耳朵不能聽到的,手也不能捕捉到的。那麼豈是行萬里路就能得到的呢?正如【管子·內業】中講的:『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視也,耳之所不能聽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

老子多次講:處靜、知足、無爲,這都是修身之基礎,修身是爲什麼呢?取天下也。(第四十八章:無爲而無不爲。將欲取天下也,恆無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所謂的『不出於戶』對於行道者來說,並不意味著孤陋寡聞。三國時代,諸葛亮在隆中參加農業勞動,儼然一個不出於戶的田園詩人。然而其內心深處卻懷有鯤鵬之志,爲劉備三顧茅廬所感動,出語驚人,一篇【隆中對】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

而諸葛亮後來六出岐山最終未能統一天下,實乃『有事』也。要統一天下,先明必然之理,不可強求。故道理修於內,大業成於外。

大道無所不在,其真理存在於任何一個角落。正如【管子·內業】中所說:『道滿天下,普在民所,民不能知也。』領悟大道的法則,不在於出行的遠近。

拿人類對生命的了解來說,要搞清楚生命的起源,並非探索地外文明才能解開。當我們的科技,發展到可以觀察我們身邊微觀世界裡的一個DNA序列的時候,反而離解開生命之迷更近了。因爲我們自己的身體裡,就存在著生命起源的密碼。

體察萬物,治理國家,不失根本才能知天下、名天道、成大功。

注釋:

(1)名,通『明』。明白 。
 樓主| 華軍 發表於 2010-1-19 16:44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新法家華軍——帛書老子注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八章

原文:

爲學者日益,爲(1)道者日損。損之又損(2),以至於無爲,無爲而無不爲。將欲取天下也,恆無事(3),及(4)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譯文:

從事學習的人,每天的知識都有所增益,實踐大道法則的人,每天的欲望都有所減少。減少再減少,而達到無爲的境界,無爲而無所不爲。將要取得天下,總是以無事,待到有事了,就不足以取天下了。

解說:

關於很多注家把老子說成是遁世避戰,只知出世修行,不尚學習開智的人,我已在前面章節做了一些論述。本章亦是一個關鍵章節。

本章明確表明了從事學習的人,要每天都求有所長進,用毛澤東的話說就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某些注家爲了迎合第二十章所講的『絕學無憂』,而牽強附會的註解爲『統治者的「自以爲是」一天比一天在增加』。

『爲學』與『爲道』其實是兩碼事,並無矛盾。關於『爲學日益』與『絕學無憂』的區別,我在第二十章做了註解,請參閱第二十章。

整部【老子】都貫穿著教導君王要『節制欲望,不妄爲』的思想,本章所講的『損』,要損的只能是君王的私慾,也只有去除私慾,才能不妄爲,才能做到無爲。

君王去除私慾,在上面無爲而治,百官各有常法可依,百姓各有常法可循,自富自爲。萬事成就,當然就是無爲而無不爲了。

關於以無事取天下,腐儒望文生意的亂解,篡改道家哲學,實是我中華之大不幸。

根據儒家『內聖外王』的理論認爲,自己什麼事都不做,不招惹任何人(這就是儒生理解的無爲),以德服人,正心修善,廣施仁義。就可以使天下歸服。事實上這種事歷史上從沒有發生過。

不用說中國的歷史,縱觀世界歷史,也從沒有哪個國家的統治者自願歸順於它國,即使這個國家是如何如何的仁義。萬國來朝的盛世,從來都是強大的國力支撐起來的。

老子之所以說:『將欲取天下也,恆無事。』是因爲老子看到了以武力強霸天下的辦法只能一時行動,任何一個國家在當時都沒有能力常久的作戰,用武力統一天下。如果強行爲之,即使是強國,也只能是吞滅了幾個國家,而國力大損,甚至被周邊的強國坐收漁翁之利給消滅。

有此認識者,不單只有老子這樣的偉大的思想家。偉大的軍事家孫武也有與老子相似的話,他講道:『昔之善戰者,先爲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5)意思很明確,就是用兵致勝之要點,在於勝已。自己國家的政治清明,人民富裕,軍隊紀律嚴明,法令通行,才是取天下的根本。不玄耀武力,即是無事。有戰事發生,不得已而戰,戰勝適可而止,才能逐步的取得天下。

注釋:

(1)爲,甲本殘缺,乙本作『聞』。通行本作『爲』,與【楚簡本】同。從楚簡本及通行本。

(2)魏源【老子本義】注曰:『爲道所以去妄。故日損。』

(3)通行本此句作『故取天下常以無事』。恆,通行本爲『常』。

(4)及,至,達到。 待,等到。

(5)【孫子兵法·軍形第四】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