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樓主: 華軍

中國新法家華軍——帛書老子注

  [複製連結]
 樓主| 華軍 發表於 2009-12-5 10:02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新法家華軍——帛書老子注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一章

原文:

孔(1)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望唯忽。忽呵!望呵!其中有象(2)!望呵!忽呵!其中有物!幽呵!冥呵!其中有精(3)。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4),其名不去,以順(5)眾父(6)。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也?以此。

譯文:

最大的德的樣子,就是完全遵從於『道』。道這個東西,只能說它遼闊無邊,浩瀚彌遠。浩瀚彌遠啊!遼闊無邊啊!其中有『象』存在!浩瀚彌遠啊!遼闊無邊啊!其中有『物』存在!幽深晦冥啊!其中有『精』存在!這個『精』非常真實的存在,其中有着萬物運行的永恆的規律。從現在推及遠古,它(道)的名字都不離去,讓人能藉以領悟萬物之始的狀態。我怎麼能知道萬物之始的狀態呢?就基於前面所說的這些認識。

解說:

無論天地萬物的發生與滅亡,無論人類文明的興起與衰落,大道的法則都不曾改變,所以無論古今,大道都是這樣存在的。只有遵從於『道』的德,才是最大的德。

注釋:

(1)『孔』, 大 。如:孔碩(碩大);孔德(大德)

(2)『形』,指感觀可以直接認識的事物,『象』,指抽象的圖案或規律。

(3)『精』,精微細小的東西。

(4)『自今及古』句,通行本作『自古及今』

(5)『順』,沿,循:~理成章。~藤摸瓜。

(6)『以順眾父』,通行本作『以閱眾甫』。
 樓主| 華軍 發表於 2009-12-7 21:20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新法家華軍——帛書老子注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1),多則惑。是以聖人執一(2),以為天下牧(3)。不自視故明,不自見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輿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幾語哉!誠全歸之。

譯文:

委屈才可以成全,彎曲才可以端正,低洼才能盈滿,陳舊才能出新,少取才能得到,多取就會迷惑。所以聖人掌握天道,用來治理天下。不自我高看,才是明智。不自我表現,才能彰顯。不自我誇耀,才會有功業。不驕傲自大,才能長治久安。因為『不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古人所說的『曲則全』,豈只是空話?確實是天下歸屬的大道理。

解說:

君主節制自己的欲望,少侵擾百姓,看似委屈了自己,但成全了百姓。不以自己的意願處理事物,抱法處勢,看似彎曲了自己的意志,但對百姓卻做到了公正。低洼之地才能充滿水,意指君主虛懷若谷,處事謙遜(第六十八章:善用人者,為之下),給百姓自為的空間,國家財富就會充盈。君主抱法處勢,不肆意妄為,不獨出新裁,(第六十七章:不敢為天下先)朝廷政務看似沉悶無味,但人民自立自為,創新進取。君主欲求少了(第三章:不貴難得之貨),百姓就能富足,君主就將得到國家的安定。如果君欲求太多,侵擾百姓,必然造成天下混亂(惑)。

大道無名無形,聖人唯有取成法才可以正民,(4)治理天下只有一法決斷(執一),君主才能無為而治,百姓才能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踏踏實實做事,不爭功不張揚,天下人自然沒有理由與他爭,但不爭不等於忍讓,謙遜不等於退縮,知足不等於滿足。

『曲』『枉』『窪』『敝』『少』『多』和『不自視』『不自見』『不自伐』『弗矜』都是說的執政者的行為,與之相對的是其後果,本章中老子講到了『曲則全』這句話是古訓,說明了這深刻的道理,是中華先賢用數千年智慧和經驗總結出來的。

注釋:

(1)帛本為『少則得』比流行本『少則多』更易理解,從帛書

(2)【黃帝四經·成法】中非常祥細的講了什麼是所謂的『一』,『正若有名,合若有形,囗以守一名。上拴之天,下施之四海。吾聞天下有成法,故曰不多,一言而止。循名復一,民無亂紀。』還有比這更清楚的嗎?一就是形名之法啊。

(3)原指放牧,意指治理天下。

(4)【黃帝四經·成法】
 樓主| 華軍 發表於 2009-12-7 21:21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新法家華軍——帛書老子注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1) 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 孰為此(2)?天地而弗能久有(3),況於人乎? 故從事而(4)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5)

譯文:

(君主)少說話,才符合於大道自己的規則。狂風不會整個上午不停的吹,暴雨不會一整天不停的下。誰這樣做?(當然是天地)天地都不能長久的有為,何況人呢?所以做事而遵從於道的法則的人,與道相同,擁有道的品德的人,與德相同,失去道的法則的人,與過失相同。與德相同的人,道也將以德對待他。與過失相同的人,道也將以過失對待他。

解說:

老子在前面多次講過:『行不言之教』(第二章)『猶呵,其貴言』(第十七章),教導君主少說空話,少看重說空話的人,少生欲望,少生事端,給百姓自立自為的空間 。法家先賢以道家哲學為指導,以法治來處理政治事物,以人們為國家做出的貢獻或過失來定賞罰,朝廷不用天天宣傳仁義道德(多言),百姓不用處處拉關係走門路,自立自正自為自富,百姓成就自己的事業,國富民強,君主也自然就成就了他的事業。【商君書】講道:『國家根據功勞授予官職和爵位,那麼政務就會簡明,空談就會少,這就叫做用政務去除政務,用以上的做法做為『言』,來去掉空談的人的言論。國家按照像六種虱子似的東西授以官職爵位,(就是仁義、禮制、孝悌、廉潔、修善等這些空洞的名譽之談)那麼政務就會繁多,空談就會產生,這就叫做用政務招來政務,用空談招致空談。那麼君主就會被空談之士所迷惑,官府被政治上的邪惡風氣搞亂,奸邪的大臣便得志了,有功於國的人一天一天被排擠出去,這就是治國的過失。(6)

不論是執政者,還是平常百姓,都想有做為,都想有成就,但不可能人人都有成就,人人不可能時時都有做為,天地都不能長久的有為,何況人呢?所以無為才是宇宙的常態,才是大道的法則。君主能執此道,將無不為。

君主抱道執度(黃帝四經·道原),就是得道,就是有德,君主失道,就將失德,有德之君,也就得到了道,而失去德的君主,也就失去了道。

注釋:

(1)請參閱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

(2)帛書本『孰為此』?通行本多加個者字,之後又多加天地二字作答,能看出修改者理順原文的用心。

(3)帛書本『天地而弗能久有』,修改成『天地尚不能久』,去掉了最重要的有字,是大錯。

(4)帛書本『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把而字改寫成於字,意義有所改變。

(5)通行本『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帛書本沒有這句話。讀起來,也是天外飛來之感。

(6)【商君書·靳令第十三】:……國以功授官予爵,則治省言寡,此謂以治去治、以言去言。國以六虱授官予爵,則治煩言生,此謂以治致治、以言致言。則君務於說言,官亂於治邪,邪臣有得志,有功者日退,此謂失……。
 樓主| 華軍 發表於 2009-12-7 21:2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新法家華軍——帛書老子注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四章

原文:

吹者不立,自視不彰,自見者不明(1),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曰餘食贅形(2), 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3)。

譯文:

自我吹噓、言不符實,就不能立身。自視甚高者,不能彰顯自己。自我表現者,不清楚明白。自我誇讚炫耀,不會有功業。驕傲自大者,不能長治久安。這些做法(指吹、自視、自見、自伐、自矜)對於道來說,是多餘的食物和身上長的贅瘤,惹人厭惡。所以有欲(對立、彰、明、功、長的欲求)的人不能這樣。

解說:

君主處處標榜自己的『功勞』和『恩德』並不是在百姓當中確立地位的好辦法,浮華的誇耀和只能做給人看的禮制並不能成就實際的功業。只有抱法處勢無為而治,才是讓百姓自立自為成就事業的好辦法,也是君主立身的好辦法。【商君書】講道:『能為天下百姓帶來益處的,沒有比國家得到治理更大的了。而天下得到治理,沒有比確立君主的威信更大的事,確立君主的原則,沒有比實行法治的意義更大的了。』(4)此章與二十二章說明的基本上是一個意思,在此不再過多解釋。

注釋:

(1)帛書乙本『自視』後有『者』。通行本作『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2)贅,指身上長的贅瘤,俗稱『瘊子』。

(3)帛書甲乙本皆為『有欲者』,流行本為『有道者』。老子講:『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朴』。那麼可能就有人把老子的思想理解為什麼欲望也沒有,這是無知荒謬的。就如同把老子所說的無為理解為什麼都不做一樣。無為而治,無為不是目的,治才是目的,真的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管,那怎麼能維護好國家社會?無為是不以自己的意志而『為』。治是目的,也是百姓的願望和君主的欲求。老子在第一章裏就講道:『恆無欲,以觀其妙。恆有欲,以觀其徼』。老子反對的欲是私慾,是滿足自己的欲望而侵擾百姓的生活。此處改為『有道者』卻掩蔽了老子的原意。

(4)【商君書·開塞第七】:『夫利天下之民者莫大於治,而治莫康於立君。立君之道,莫廣於勝法……』
 樓主| 華軍 發表於 2009-12-12 10:40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新法家華軍——帛書老子注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1)獨立而不垓(2),可以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3)。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譯文:

有一種東西,混沌一體,渾然而成,在天地未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寂寞寧靜啊!寥廓冷清啊!(大道)獨立運行而無邊無際,(道)可以用它來作為天地萬物之母,我不知道它的名稱,給它取字叫『道』,勉強給它起名叫『大』。『大』可稱之為流逝,『逝』可稱之為遙遠,『遠』可稱之為返回。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國家之內有四種力量影響最大,而王佔據其中之一。人效法地的規則,地效法天的規則,天效法道的規則,道只效法它自己的規則。

解說:

在本章,老子為我們講了他的宇宙觀,講了人類認知世界內的萬物運行的終極原理。

公元一九八八年,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斯蒂芬·威廉·霍金,(4)發表了他的代表作【時間簡史】,它被翻譯成40種文字,銷售了近10000萬冊,成為國際出版史上的奇觀。

這是一本有關宇宙學的經典著作,是一部將高深的理論物理通俗化的科普範本。在這部書中,霍金帶領讀者遨遊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夸克、『帶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並對宇宙是什麼樣的、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問題做了闡述,使讀者初步了解狹義相對論以及時間、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學的奧妙。

根據霍金的理論,宇宙大約起源於150億至200億年前的一個『奇點』,宇宙起源以前的狀態,叫做大統一狀態(物質與能量不可分別,質子與電子不可分別,時間與空間不可分別,故稱為大統一狀態)。這與老子所說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毫無異意,這是巧合嗎?

儘管科學界對宇宙的壽命看法不一,但霍金的『宇宙起源說』及『宇宙膨脹說』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的認同,並有很多科學家認為:宇宙將在數百億年之後開始收縮,直至反回到奇點,發生新一輪的大爆炸。在解釋老子的『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時,我想還有比這些天文學理論更恰當的嗎?

霍金的宇宙論是從物質層面出發的,但與中華道家哲學層的原理卻如此的吻合!我只能說不可思議!同時,霍金不但是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他還是一位劍橋大學哲學系博士。

在人類的文明史中,天文學是最古老的一門學問,可以說沒有天文學的進步,人類就無法邁入文明的門檻,關於宇宙的模型,世界各國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說法,西方有『地心說』『日心說』等,中國有『蓋天說』『渾天說』『宣夜說』等,『蓋天說』在過去兩千年一直是官方主流天文學模型,而『宣夜說』一直被排斥於正統天文學說之外。

『宣夜說』成說大概於春秋戰國時代,該理論認為,宇宙看似虛空的,但其中包含着無窮的能量,天地萬物皆由『氣』凝結而成,並且運行於無限的虛空之中,宇宙之中並沒有一個有型的中心(比如儒家信仰的北斗,及西方曾流行的『地心說』『日心說』),由於西漢中期以後,儒家思想成為唯一的『正統』,『蓋天說』成為官方的定論,『宣夜說』只在一些道家人物之中流傳,唐朝初期,李世民大帝推崇道家思想,所以道家人物李淳風在寫作【晉史·天文志】時,才第一次較完整的將『先師相傳』的『宣夜說』寫入正史。

李約瑟(5)將中國的宣夜說概括為『無限的宇宙中漂浮着稀疏的天體』。他說『宣夜說的理論具有明顯的道家氣質,這可以說明此書最古老的著作如何會隱而不見。人們可以感到這一學說與【老子】的「虛無」和【列子】的「積氣」的關係。』李約瑟還說:『這種宇宙觀念的開明和進步,同希臘的任何說法相比,都毫不遜色。這種在無限的宇宙中漂浮着稀疏的天體的看法,遠比亞裏士多德和托勒密僵硬的水晶球概念,要先進的多。』(6)

任何一個西方人要想真正理解現代中國政府所做的工作,他也必須要懂得悠久的中華文化傳統的某些特徵;而恰恰在一方面,西方人的知識卻貧乏得可憐。確實,中國自己的學者有時為了論證新生的中國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往往會貶低了自己過去的歷史,低估了幾千年來哲學和藝術方面的偉大成就。這種情況只能說是自暴自棄吧!事實上,世界上其他各國都需要滿懷虛心地向中國學習,不向現代的中國學習,也要向歷史上的中國學習,因為從中國人智慧和經驗中,我們可以獲得許多醫治現代病症的良藥,以及推進今後全人類哲學發展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中國在科學技術史上的地位——李約瑟】(2003-9-22 )。

前面老子講了大道的本原,和運行法則,絕對的自由是沒有的,天地萬物沒有自由的,只有畜養萬物的『道』是自由的,獨立的,天地萬物都遵循着它的法則運行。

老子認為國家範圍內有四大,是說道無處不在,包括國家之內,天地也包括國家之內,同時也存在於國家之外,只有王只在國家之內為四大之一,顯然王是四大之中最小的一個,這與儒家將君王的地位與天地並列的說法是不同的(7),所以君王必須抱守天道法則,不要肆意妄為,不要自吹、自視、自見、自伐、自矜(第二十四章),才能使國家長治久安。

注釋:

(1)此處各種版本和注家解釋頗有不同,流行本基本無差異,皆為寂兮寥兮,帛書有解為蕭(甲本為肅)呵漻呵,也有解為繡呵穆(繆)呵的,尹振環先生的【楚簡老子辨析】解為奪穆(指楚簡本)。根據整體上老子對道的描述,宗合各家註解,此處解為寂寥更為合適。

(2)帛書甲本缺失,乙本為垓,『界限之意』。楚簡本為亥,『亥』與『垓』通,故此處解為垓。

(3)【顏氏家訓.風操】: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可見,老子之所以要『字之曰道』是從『表德』的角度,也就是從『道』之『導』(古『道』、『導』同)意來講『道』,亦可說是從其『用』的角度來命名。而『強為之名曰大』顯然是從其『體』的角度來命名。

(4)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在英國牛津出生,曾先後畢業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並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之所以在輪椅上坐了46年,是因為他在21歲時就不幸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症,演講和問答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是本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還被稱為『宇宙之王』。

(5)李約瑟(Dr.Joseph Needham,1900-1995),英國人,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名譽所長,英國王室御前顧問、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英國學術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藝術和科學院外籍院士、丹麥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長期致力於中國科技史研究。1954年,李約瑟出版了【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轟動西方漢學界。他在這部計有三十四分冊的系列巨著中,以浩瀚的史料、確鑿的證據向世界表明:『中國文明在科學技術史上曾起過從來沒有被認識到的巨大作用』,『在現代科學技術登場前十多個世紀,中國在科技和知識方面的積累遠勝於西方』。李約瑟一生著作等身,被譽為『20世紀的偉大學者』、『百科全書式的人物』。 1994年被選為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

(6)【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第94-95頁,李約瑟著。

(7)【禮記·解經】:『天子者,與天地參,故德配天地,兼利萬物,與日月並明。』
 樓主| 華軍 發表於 2009-12-12 10:42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新法家華軍——帛書老子注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六章

原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1)。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其輜重(2)。 唯有環官(3),燕處則昭若(4)。若何萬乘之王(5),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譯文:

『重』為『輕』的根本,『靜』為『躁』的主宰。所以君子整日的行動,不離開他的輜重。只有環官,在家閒居的時候,也顯示出這種特點。為什麼萬乘之國的君王,卻按照自己的好惡行事,而輕視天下呢?輕率就會失去根本;躁動就會喪失主導。

解說:

整部【老子】教導的對象是君主,內容是人道,但人道的根本來自於天道,所以在許多章節中,老子都先講天道,再以天道推演人道。在上一章中,老子講了道家的宇宙觀,老子認為,萬物皆由道而生,大道深邃凝重,空虛沉靜,萬物都漂浮其中,所以老子說重(深邃凝重的大道)是輕(有形的萬物)的根本。靜(空虛沉靜的大道)是躁(躁動的萬物)的主宰。(請參閱第四章)

【孫子兵法】曰:『是故軍無輜重則亡。』(6)『輜重』泛指後勤補給,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雖然『輜重』不直接參與戰爭,但卻決定着戰爭的勝負。這與老子講的『道』不干涉萬物的運行,但萬物卻都尊循道的法則運行的道理相似。所以君子應當在任何時候都保持一種持重,沉靜,深謀遠慮的風格。在老子看來,只有環官有着這種風格,作為巡察內外、警戒保衛的工作人員,環官的職業特點使他們具有一種穩重,冷靜,不張揚,高度警惕的做風。

這裏老子講的:道為萬物的『主宰』,並不是直接的主宰干涉萬物,而是對萬物生成、運行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如同老子所說的為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抱法處勢不肆意妄為(第十六章:不知常,妄,妄作,凶)。

身為有着萬乘兵車的大國之君王,應當沉着穩重,『貴為身於為天下……,愛以身為天下。』(第十三章)治理國家不能輕舉妄動,朝廷政治朝令夕改完全憑君主各人意願行事,就會失去天下百姓的信任(第十七章:信不足,有不信焉),也就失去了治理天下的根本,君主做事浮躁,輕率,不能準確把握事態的發展,就失去了執政治國的主導地位。

注釋:

(1)君:主宰,主體,主要 。如:君聲(指五音中的宮聲。據【禮記】所載: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征為事,羽為物);君指(左手的中指)

(2) 行軍時有運輸部隊攜帶的軍械、糧草、被服等物資,後勤以前在中國古代一直被稱為輜重,後來在近代才逐漸改為後勤。

(3)環官:就是擔任挑戰、突擊、巡察內外的『環人』軍官。【周禮·夏官司馬】:『環人掌致師,察軍慝,環四方之故,巡邦國,搏諜賊,訟敵國,揚軍旅,降圍邑。』【周禮·夏官·環人】:『環人,掌致師。』 鄭玄 註:『致師者,致其必戰之志。古者將戰,先使勇力之士犯敵焉。』通行本改為『榮觀』。

(4)燕處:燕居。指不在朝廷上班,在家閒居時。如:【史記·李斯列傳】:『二世燕居,乃召高與謀事。』昭:顯明、顯示。若:這樣、這個。

(5)萬乘之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春秋戰國時代,稱中等大小的國家為千乘之國,稱少數實力雄厚的大國為萬乘之國。

(6)【孫子兵法·軍爭篇】: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樓主| 華軍 發表於 2009-12-12 10:47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新法家華軍——帛書老子注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者無轍跡,善言者無瑕適(1),善數(2)者不用籌(3)策,善閉者無關鍵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無繩(4)約而不可解也。 是以聖人恆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材,是謂襲明。 故善人,善(5)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6)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唯(7)智乎大迷,是謂要妙。

譯文:

善於行走者,不留下痕跡。善於說話者沒有缺陷。善於計算者不用計算工具。善於關閉者雖然沒有上插梢,但別人卻打不開門。善於捆縛者沒有繩索,卻使人解不開。所以,聖人總是善於救人,而沒有被拋棄的人,物也沒有被拋棄之材,這就是遵循道的法則的明智的做法。所以善人以善人為師,不善的人,是善人為借鑑。不看重老師,不重視借鑑,就算是聰明的人也會迷失,這就是奇妙的關鍵所在。

解說:

大道無形,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第十四章),但天下萬物不敢於讓它臣服(第三十二章:朴雖小而天下弗敢臣。)道恆無為,而萬物自為,(第三十七章:道恆無為,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為。)『道』是最大的善行者,大道包容着天地,畜養着萬物,(第五十一章: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而我們卻感覺不到它的蹤跡。管子曰:天之道,虛而無形。(【管子·心術上第三十六】)

聖人應當效法天道,明白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的道理。

善行者行走不留痕跡,善於治理國家者清靜無為,抱法處勢,百姓自立自為,感覺不到君王的存在(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君王朝廷也就做到了行而無跡了。

善於說話者沒有缺陷,喻指朝廷以法為教,政令簡明,行不言之教(參閱第二章),故無缺陷。

『數』在古代也是關於天文、曆法、占卜的學問,在殷墟甲骨文當中百分之九十的都是卜辭,而到了西周,尤其是春秋戰國時代,中華人的科學、哲學方面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道家、法家人物都很明確的反對迷信,【史記·周本紀】上說:『武王討伐紂王,占卜吉凶,用龜甲占卜預兆不吉利,眾人都很害怕,只有太公呂尚強行提義出兵。』(8)【論衡·卜筮】上說:周武王伐紂,占卜是否出兵之事,不順利,卜辭上說:『大凶。』太公推倒蓍草蹈毀龜甲說道:『枯骨死草,怎麼能知道吉凶?』(9)【韓非子·亡征】上說:『辦事選擇時辰日子,侍奉鬼神,迷信卜筮,喜歡祭祀的國家,可能會滅亡。』(10)太公呂尚對於伐紂之事成竹在胸,所以他的做法可稱為『善數者不用籌策』。

善閉者喻指國家防衛,國家防衛的關鍵不在於城牆、城門是否堅固,而在於國家政治是否清明,人民是否富裕,中國的萬裏長城是用來防禦北方游牧民族的,但國家腐敗昏亂的時候,總是不能擋住敵人的入侵。強漢盛唐的版圖早已超越了萬裏長城,直達西域,但人民仍然可以安居樂業,生息繁衍。

老子所講的『結』用於政治上,就是『團結、結交』之意,君主抱法處勢,無為而治,以功賞,以罪罰,不搞虛偽的仁義說教,看不見朝廷團結、拉攏百姓的行動(無繩約),百姓自為自富,為國家立功等於為自己立業,百姓的利益與朝廷的利益就被捆在一起不可分割了。(不可解)

聖人善於救人,不但救助『善人』,也救助『不善之人』,善與惡,美與丑,本來就是相對的,無法定論。物品在某些人眼裏可能一文不值,而在需要它的人的眼裏可能是無價之寶。所以聖人應當不以各人好惡對待『人』和『物』,這樣才是順應天道,才是明智的做法。李世民【帝范】講道:『……,所以明智的君主任用人才,如巧手的工匠製做木器,直的木材可以做為轅,曲的木材可以做為輪;長的木材可以做為棟樑,短的木材可以做為栱角。不分曲直長短,各有用處。明智的君主任用人才,也是這個道理。聰明的人取其謀略,愚鈍的人取其力氣;勇敢的人取其威武,膽小的人取其謹慎,不分智、愚、勇、怯,都各盡其用。所以好的工匠沒有廢棄的木材,明智的君主沒有捨棄的士人。』(11)

對待『善人』要多多學習,對待『不善之人』要多多借鑑,這是做人的關鍵。

注釋:

(1)適,通行本作『謫』。瑕,玉小赤也。見【說文】。瑕適,玉上的斑痕,比喻缺失。

(2)通行本作『計』。

(3)甲本作『檮 』。檮,古同『籌』,即簡體『籌』。計數的用具,多用竹子製成。籌策,古代計算用具,以木製成的小棍或小片。

(4)纆,繩索之意。甲本缺,通行本作『繩』。

(5)通行本『善』字前多一『不』,甲乙本均無。

(6)甲本作『齎』,拿東西給人、送人,通『資』。【史記?陳丞相世家】:『齎(資)用益饒,游道日廣。』乙本及通行本作『資』。下句同。

(7)乙本及通行本作『雖』。

(8)【史記·周本紀】:『武王伐紂,卜,龜兆不吉,群公皆懼,惟太公強之。』

(9)【論衡·卜筮】:『周武王伐紂,卜筮之,逆,占曰大凶。太公推蓍蹈龜而曰:「枯骨死草,何知凶吉。」』【尚書·泰誓】及【通典】皆引【六韜】太公這段話。

(10)【韓非子·亡征】:用時日,事鬼神,信卜筮而好祭祀者,可亡也。

(11)【帝范·審官第四】:……,故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為轅,曲者以為輪;長者以為棟樑,短者以為栱角。無曲直長短,各有施。明主之任人,亦由是也。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無棄材,明主無棄士。另【管子】曰:『工之制木也,大者以為舟航柱樑,小者以為楫楔,修者以為櫚榱,短者以為侏儒。無小大修短,皆得其所宜。』
 樓主| 華軍 發表於 2009-12-21 09:27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新法家華軍——帛書老子注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1);為天下溪,恆德不離;恆德不離,復歸嬰兒。 知其榮(2),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恆德乃足;德乃足,復歸於朴。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3);為天下式,恆德不貣(4);德不貣,復歸於無極。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無割(5)。

譯文:

知道雄強,退守雌弱, 成為天下的溪谷;做為天下的溪谷,永恆之德不會離散,永恆之德不離散,就回覆到嬰兒的狀態。知道榮貴,退守卑辱,成為天下的溪谷;做為天下的溪谷,永恆之德就會豐足,永恆之德豐足,就回覆於樸素。知道昭然明白,退守暗然沉默,成為天下的法則,做為天下的法則,永恆之德就不會出差錯,永恆之德不出差錯,就回覆於沒有極限。沒有加工過的木材,分散開來經過加工則成器具。聖人能運用此道,則能成為百姓的領導,理想的制度不會受到割傷。

解說:

老子多處講到要虛靜、退讓,但不是不要堅強、進取,所以稱為知雄守雌,不論是用兵還是治國,都必須兩手抓,戰國時代兵書【司馬法】曰:『……,所以國家雖然強大,好戰必定滅亡;天下雖然太平,忘掉戰爭準備,必定危險。即使天下已經平定,全國歡騰,每年春秋兩季還是要用打獵來進行軍事演習,各國諸侯也要在春天整頓軍隊,秋天訓練軍隊,這都是為了不忘戰爭準備。』(6)

由於兩千年儒家思想的浸潤,只知道空談仁義,只講兼愛忍讓的聲音淹沒了中華原文明哲學的本來面目。拿【司馬法】上面這段話來說,強調的是居安思危,常備不懈,每年借春秋兩次大規模的圍獵活動進行軍事操法訓練和檢閱,以示全國上下不忘戰並隨時準備應戰。在強調備戰的同時,又強調『國雖大,好戰必亡』,要備戰,但不可好戰。注意,首先是要好好備戰,其次才是不好戰!呂尚【六韜】曰:『能柔能剛,其國彌光,能弱能強,其國彌彰;純柔純弱,其國必削,純剛純強,其國必亡。』與此同理, 老子講的守雌弱的前題是知雄強啊!

中華道家哲學以守雌為根本,但並非不要雄強,之所以以守雌為根本,是因為雌弱為恆常狀態,雄強為特殊情況(第二十三章: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所以知雄強,只在特殊情況下使用雄強手段,比如司法刑殺(七十四章)、用兵打仗之時(三十一章),守雌弱卻是常備之節,就是要抱法處勢,不妄為,給百姓自為的空間,這才是治理好國家的根本。

處在榮貴的位置,更要常存卑辱之心,虛懷若谷,百姓才能歸之如水。心裏清楚明白,亦保持暗然沉默,萬事斷之以法,(不以智治國——第六十五章)才能不出差錯,不以智治國,才能超越自己智能的極限。(復歸於無極)

未加工過的木材(朴),剝掉樹皮、鋸開木頭形成分立的部件(散),才能組合成家具(器),聖人懂得這個道理就懂得了用人之道。人才能夠各盡其用,建功立業,國家必將繁榮強大,這樣的國家不會被割傷。(見注釋5)

注釋:

(1)谿:山谷。又為『溪』之異體,兩山間的水流,溪流。甲本初辨為『雞』(雞),後更正為『谿』。通行本作『谿』或『溪』。乙本作『雞』。【說文】:『雞,知時畜也。』以喻知天時,識時務,明火候之意。河上公注為:深溪。亦即深谷之意。

(2)帛本為白,白:白色。【說文】:『白,西方色也。』五行屬金,尊、榮之意,與『辱』相對。『通行本作『榮』。

(3)式:規制,法則,公式;模式,模範。許多注家解為『模式、榜樣』,這與儒家喜歡宣傳道德仁義豎立行為榜樣的做法似乎相近。而前面的知其白,守其黑這種做法為大道的法則,治理天下的法則,故在些應解為法則。另外這裏的法則是讓君王效法天道,而不是讓百姓效法君王,這是與儒家彪炳君王、君子,讓百姓效法的理論是毫不相干的。(比如【論語】: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4)貣:音特。古同貸。不貣:不差忒。〖禮-月令〗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離不貸。「注」宿,猶止也。離,猶行也。言占星辰躔次進退之度數不差忒也。通行本作『忒』。

(5)割:常規解為割斷。於政治方面可解為:分配、設置,比如李世民【帝范】:割政分機,儘其所有(設官分職,當各隨其所會特長而用之)。於軍事方面可解為:以武力佔據部分地區,比如:割據。【尚書·湯誓】:我君不恤我眾,舍我嗇事而割政。(我們的大王不憐憫我們,使我們放下農田裏的活不干去討伐夏)這裏的『割政』與【帝范】中的『割政』不是一個意思。

(6)原文:『……,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愷,春蒐秋獮,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戰也。』
 樓主| 華軍 發表於 2009-12-21 09:35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新法家華軍——帛書老子注第二十九章

第二十九章

原文: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 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1)。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物或行或隨,或炅(2)或吹,或培或墮。 是以聖人去甚,去大,去奢。

譯文:

將要取得天下而行動的,我看得出是出於不得已。天下是個神妙之物,不是有為之人能取得的。隨意妄為的人會失敗,強行掌控的人會失去天下。萬物有的行在前面,有的隨在後面。有的熱起來,有的冷下去。有的得以鞏固,有的遭遇墜毀。所以聖人應該去除內心過分的想法,去除驕傲自大的毛病,去除奢侈的欲求。

解說:

老子所說的取得天下,與後世中國人所認為的取得天下有所不同,自秦統一中國以後,東亞大陸以中國為中心,以統一為常態,取得天下者多是完成改朝換代的工作。而老子所處的春秋戰國時代,要想取得天下,是要吞滅其它國家的政權,這項工作顯然比前者要困難的多。春秋戰國時代,中華文明體系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非常發達的文明體系,國家形式非常成熟,已不是夏商時代蠻荒千裏的情況了,國際關係錯綜複雜,武力取得天下絕非輕而易舉。這也是西方歐洲一直沒能統一的原因。老子更是多次強調不能玄耀武力,用兵乃不得已的事情。這並非老子一人之智慧,多家先秦典藉中都與此思想大同小異,如呂尚【六韜·武韜·兵道】說:『故聖王號兵為兇器,不得已而用之。』【孫子兵法】中講道:『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黃帝四經·稱】講道:『不執偃兵,不執用兵。兵者不得已而行。』在後面的三十章、三十一章等章節中,老子也強調了這種用兵思想。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22歲,正式登基親理朝政,當時的秦國已經歷了120多年的變法圖強,國力已超過六國總和,嬴政在讀了韓非所作【初見秦】(韓非死於公元前233年)之後,於公元前230年發動了十年統一戰爭,終於統一了東亞大陸,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我們在韓非的【初見秦】中不難看出,嬴政大帝並沒有決定發動統一戰爭。韓非極力主張發動統一戰爭,認為以秦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若』,如果不取天下,反而疲於與天下(各國知道不敵秦國不約而同的聯合抗秦)各國周旋消耗國力,取天下不但可以保全秦國,更能結束戰亂與民休養,雖為不得已,然而可以為之!

『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這裏的『可為』帶有強行做為之意。公元223年,蜀漢皇帝劉備兵敗白帝城,託孤於丞相諸葛亮,諸葛亮一心統一中原,精武整軍,勵精圖治,於公元227年至公元234年,六次率軍北伐,卻以失敗告終。諸葛亮統一中原之雄心壯志令人崇敬!但取得天下不是強行做為能夠做到的。【孫子兵法】曰:『先為不可勝,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已,可勝在敵。』這部享譽世界的用兵寶典告訴我們:制勝的關鍵在於勝已,自己先做到不可勝,保持強大,等待敵人出現差錯、背逆天道之時,再出兵討伐,則勝券在握。在【老子】第三十三章中講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萬物各自遵循大道運行(或行或隨,或炅或吹,或培或墮),聖人去除過分、自大、奢望,抱法處勢,無為而治。國力強大,才是取天下的根本。

注釋:

(1)通行本作『不可為也』。

(2)炅,光、熱之義。乙本作『熱』
 樓主| 華軍 發表於 2009-12-21 10:24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新法家華軍——帛書老子注第三十章

第三十章

原文:

以道佐人主,不欲以兵強於天下。(1)。 善者果而已矣(2),毋以取強焉(3)。 果而毋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4)。 其事好(5)。

譯文:

以道的法則來輔佐君主,不以軍事武力強霸天下。善於用兵者果斷出擊而儘快結束戰爭,不能採取強行霸佔的手段。果斷而不驕傲,果斷而不自滿,果斷而不自誇。果斷而出於不得已,可以稱為果斷而不強霸。果斷而不強霸,這樣才好。

解說:

天地之所以循環往復,萬物之所以生生不息。就是因為陰陽交互平衡,強弱相反相成。多少燦爛的文明,滅亡在野蠻落後民族的鐵蹄之下,但同時,又有多少武功赫赫不可一世的強大帝國消失在歷史長河。正如【司馬法】上所說的:『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這是我們偉大的民族幾千年智慧的結晶,是我們中華文明成為四大古國之中,唯一一個萬古流傳沒有間斷的文明的原因。雖然獨尊儒術之後,中華文明走入了『純柔純弱』(6)的歧途,但由於秦漢已經統一併鞏固了中華文明在東亞大陸的絕對主體地位,即使南宋被蒙古鐵騎滅亡,但中華文明以巨大的人口優勢存活了下來,明朝被後金女貞滅亡,中華文明仍以巨大的人口優勢同化了後金民族,如果不是由於青藏高原及天山山脈的阻隔,西方民族不容易東侵,中華文明就沒有人口優勢,中華民族的歷史必將改寫。

很多注家認為秦朝是因兵強於天下,而走上後來滅亡之路的,這是完全沒有站在文明的高度,民族的角度看待歷史,秦國百年大治,守的是『先為不可勝,待敵之可勝』之道,到了戰國末期,結束戰火統一中原已是成熟的時候,並且秦的統一併沒有失敗,秦亡於二世昏庸更法和六國復辟。正如西漢桑弘羊在【鹽鐵論】中所說的一樣:『從前商鞅作秦國丞相的時候,對內製定了法令制度,嚴明了刑罰,整頓了政令和教化,使奸惡作偽的人無處藏身,對外採取了許多增加國家收入的措施,向開發山川的事業徵稅,因而國富民強,農具和兵器完備,物資儲備充足有餘。因此去征服敵人,攻打敵國,奪取土地,開拓疆域,不必向百姓徵收賦稅而軍隊的給養就很充足。由於財物用不完,所以百姓不感到困難,把國土擴大到黃河以西,百姓也不覺得勞苦。他死後(秦始皇大帝)終於兵吞六國而成就帝王霸業,到秦二世當政的時候,奸邪之臣(指趙高)獨斷專行,合理的法律制度得不到實行,舊貴族叛離,使得秦朝滅亡……。現在用趙高禍國亂法而亡秦的事情,來指責商鞅,這就如同用崇虎禍亂殷商,而把責任推給建立商朝的伊尹一樣啊。(7)』

即使如此,漢朝興起仍然是秦制秦政,民族根基兩千年不滅,秦為我們留下的是同文同種的華夏文明。正如一個優秀的物種,他雖然衰老死亡了,但他的基因卻世代相傳,這就叫做——生生不息!用老子的話說叫做:『子孫以祭祀不絕』(第五十四章)。後世儒家復辟周政人治,興貴族特權官僚專制,必先反對法治鼓吹德政,是以先秦百家尤以道家、法家為首要毀滅篡改之學。

何謂『善者果而已矣』?準確把握政治局面,果斷採取應對措施,使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才能稱為『果而已矣』。【黃帝四經·兵容】上面講道:『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以仁義說教致使國家利益受損,退縮忍讓造成敵國驕氣日盛,這是『以兵強於天下』的令一個極端。

老子對待戰爭的態度極其嚴肅謹慎,正如【孫子兵法】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當國家人民的利益受到侵害,戰爭不可避免,應當果斷應戰,但要時刻認識到戰爭不是吉祥的事情,不驕傲,不自誇,出兵做戰是不得已的事情。
1950年,新中國剛剛成立不到一年,韓戰暴發,美國等十七國聯軍將戰火燃燒至鴨綠江邊,毛澤東在沒有得到蘇聯空軍支援的情況下,力排眾異果斷出兵,對於剛剛成立的新中國來說,可以稱為不得已,因為千瘡百孔的中國連基礎工業都沒有,軍事裝備後勤補給都與聯合國軍不在一個檔次,志願軍起於鴨綠江止於三八線,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憑的是頑強的意志。但正是韓戰,打出了民族尊嚴,為新中國的和平發展打開了局面,為後來的工業建設鋪平了道路,正如毛澤東所說:『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與秦始皇統一東亞大陸相似,歐洲也有數次統一進程,但無一不以失敗而告終。十九世紀初,法蘭西帝國的皇帝拿破崙·波拿巴以武力佔領了西歐和中歐的大部分領土,但法蘭西帝國的輝煌只是曇花一現,1815年,在英、俄、普、奧等國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的打擊下,拿破崙兵敗滑鐵盧,1821年拿破崙在聖赫勒拿島上病逝。100多年以後,阿道夫·希特拉成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元首,他於1939年發動了震驚世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且以『閃電戰』迅速吞併多個國家,幾乎統一了歐洲,然而好景不長,僅僅6年以後,第三帝國灰飛煙滅,其亞洲的同盟國日本也無條件投降。

第三帝國給歐洲人民留下的,是600萬猶太亡魂的血淚控訴。大東亞共融圈給亞洲人民留下的,是億萬亞洲人民的痛苦回憶。發動戰爭出於貪婪與掠奪,這不是文明,也早已註定了失敗的結局!

注釋:

(1)楚簡本為『不欲以兵強於天下』。帛書為『不以兵強於天下』,並且多了『其事好還。師之所居,荊棘生之。』十二字。通行本更多了『大軍過後,必有凶年』兩句。從楚簡本。

(2)已矣,『已』為動詞,止,完結。『矣』為語氣詞『了』。如:清·袁枚【祭妹文】——而今已矣。通行本作『善有果而已』。

(3)通行本作『不敢以取強』。

(4)通行本作『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5)楚簡本無此句,而有『其事好』三字,意為『果而不強,這樣才好』,帛書及流行本把此句調到前面,並加了個『還』字,意思反而更模糊了。並在後面加上了『物壯而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並與五十五章有所重複。從楚簡本。

(6)【六韜】:純柔純弱,其國必削,純剛純強,其國必亡。

(7)【鹽鐵論?非鞅第七】:大夫曰:『昔商鞅之相秦也,內立法度,嚴刑罰,飭政教,奸偽無所容,外設百倍之利,收山澤之稅,國富民強,器械完飾,蓄積有餘,是以征敵伐國,攘地斥境,不賦百姓而師以贍。故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盡西河而民不苦,其後卒並六國而成帝業。及二世之時,邪臣擅斷,公道不行,諸侯叛弛,宗廟隳亡……。今以趙高之亡秦而非商鞅,猶以崇虎亂殷而非伊尹也。』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