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69|回覆: 0

[史學] 歷史學是什麼:新時期幾種史學定義簡議(7)

[複製鏈接]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2-8-9 18: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華文史網
注 釋:

[1]李振宏著:【歷史學的理論與方法】,修訂本,11頁,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李振宏【歷史認識模糊性研究的意義】,【史學理論】1988年第3期,119頁。
[2]瞿林東著:【中國史學史綱】,2-12頁,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3] 錢鍾書著:【管錐編】第一冊,第2版,1-6頁,北京:中華書局,1986。
[4] 梁啓超:【中國歷史研究法】,1頁,民國學術經典文庫本,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5]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21頁,台灣,1981。轉引自李振宏:【歷史學的理論與方法】,11頁。
[6]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1頁。
[7] 吳澤:【史學概論】,\"緒論\",1頁,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8] 郭小凌:【古典西方史學中的客觀主義原則與史家個人的實踐】,【史學理論研究】1996年第1期,第121-129頁。
[9] 琉善:【論撰史】,見章安祺編:【繆靈珠美學譯文集】,第1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轉引自徐善偉:【劉勰與琉善史學批評思想之比較】,【齊魯學刊】1996年第4期,50-54頁;郭丹:【盧奇安〖論撰史〗與中國古代史學批評之比較】,【齊魯學刊】2000年第4期,124-129頁。另參見郭小凌:【古典西方史學中的客觀主義原則與史家個人的實踐】,【史學理論研究】1996年第1期,第121-129頁。
[10] 何兆武:【歷史研究中的一個假問題――從所謂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停滯論說起】,【百科知識】1989年第5期。見何兆武:【何兆武學術文化隨筆】,200-207頁,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
[11]何兆武:【歷史理性批判論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下面的引文均出自這幾篇文章。
[12]何兆武:【歷史理性批判論集】,47頁。
[13]轉引自何兆武:【譯序:反思的歷史哲學――評羅素的歷史觀】,【何兆武學術文化隨筆】,216-217頁。
[14]【辭海】,2048頁,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15]吳澤:【史學概論】,『前言』,1頁。
[16]李振宏:【歷史學的理論與方法】,48-62頁。
[17]蔣大椿、陳啟能:【史學理論大辭典】,100-101頁,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18]蔣大椿:【當代中國史學思潮與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發展】,【歷史研究】2001年第4期,5頁。
[19]李振宏:【歷史學的理論與方法】,55-62頁。
[20]李振宏:【歷史學的理論與方法】,34頁。
[21]李振宏:【歷史學的理論與方法】,34頁。
[22]李振宏:【歷史學的理論與方法】,42-46頁。
[23] 列寧對此有過十分精闢而又準確的闡述:馬克思和恩格斯『他們所特別注意的不是唯物主義認識論,而是唯物主義歷史觀。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的著作中特別強調的是辯證唯物主義,而不是辯證唯物主義,特別堅持的是歷史唯物主義,而不是歷史唯物主義』(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列寧選集】,第2卷,33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恩格斯晚年尤其強調『歷史觀念』即歷史地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的重要性,並把他們的歷史觀最後正式定名為『歷史唯物主義』,而放棄了先前帶有片面的、膚淺的、易於被歪曲的『唯物史觀』術語。
[24]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列寧選集】,第2卷,13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