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54|回復: 0

[史學] 历史学是什么:新时期几种史学定义简议(7)

[複製鏈接]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2-8-9 18: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华文史网
注 释:

[1]李振宏著:《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修订本,11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李振宏《历史认识模糊性研究的意义》,《史学理论》1988年第3期,119页。
[2]瞿林东著:《中国史学史纲》,2-12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3] 钱钟书著:《管锥编》第一册,第2版,1-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
[4]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1页,民国学术经典文库本,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5] 杜维运:《史学方法论》,21页,台湾,1981。转引自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11页。
[6]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1页。
[7] 吴泽:《史学概论》,\"绪论\",1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8] 郭小凌:《古典西方史学中的客观主义原则与史家个人的实践》,《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1期,第121-129页。
[9] 琉善:《论撰史》,见章安祺编:《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转引自徐善伟:《刘勰与琉善史学批评思想之比较》,《齐鲁学刊》1996年第4期,50-54页;郭丹:《卢奇安〈论撰史〉与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之比较》,《齐鲁学刊》2000年第4期,124-129页。另参见郭小凌:《古典西方史学中的客观主义原则与史家个人的实践》,《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1期,第121-129页。
[10] 何兆武:《历史研究中的一个假问题――从所谓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论说起》,《百科知识》1989年第5期。见何兆武:《何兆武学术文化随笔》,200-207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11]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论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下面的引文均出自这几篇文章。
[12]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论集》,47页。
[13]转引自何兆武:《译序:反思的历史哲学――评罗素的历史观》,《何兆武学术文化随笔》,216-217页。
[14]《辞海》,2048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15]吴泽:《史学概论》,“前言”,1页。
[16]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48-62页。
[17]蒋大椿、陈启能:《史学理论大辞典》,100-101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18]蒋大椿:《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5页。
[19]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55-62页。
[20]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34页。
[21]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34页。
[22]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42-46页。
[23] 列宁对此有过十分精辟而又准确的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所特别注意的不是唯物主义认识论,而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特别强调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特别坚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历史唯物主义”(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33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恩格斯晚年尤其强调“历史观念”即历史地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重要性,并把他们的历史观最后正式定名为“历史唯物主义”,而放弃了先前带有片面的、肤浅的、易于被歪曲的“唯物史观”术语。
[24]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13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