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89|回复: 0

华夏文明简介[转]

[复制链接]
沙坡 发表于 2009-10-18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壹、 中华文明演绎千年而连续不断的考察:

一、中华文明规模广大,溯祖归宗

《老子》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淮南子•原道》: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礼记•祭法》:有虞氏禘皇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二、中华文明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使之既有刚性亦有韧性,能够适应内外条件变化,相容各种不同的文明,丰富自己。

《易•干卦•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三、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也可以成为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克化而不可失其根也,字根者何谓?字之所以生也,此乃其本,可溯可归而不可失。

贰、中华文明思想内涵: 阴阳观念、人文精神、崇德尚群、中和之境、整体思维


阴阳观念:

一、万物概为阴阳所生:

《诗•大雅•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

《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

二、阴阳交替,序而和是为治,为吉祥;无序不和是为乱,有难。

《易•系辞下》:子曰:乾坤,其易之门耶?干,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选,以通神明之德。

《国语•周语》:西周大夫伯阳父曰: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三、将政治得失与包括阴阳的自然界联系起来。

《韩诗外传》:国无道则飘风厉疾,暴雨折木,阴阳错氛,夏寒冬温,春热秋荣,日月无光,星辰错行,民多疾病,国多不祥,群生不寿,而五谷不登。

因此若能调和阴阳,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也就可以国治。

《韩诗外传》:当成周之时,阴阳调,寒暑平,群生遂,万物宁。

是以古人特别强调阴阳之调和

《荀子•天乱篇》: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潜夫论•本政》:凡人君之治,莫大于和阴阳。阴阳者,以天为本。天心顺则阴阳和,天心逆则阴阳乖。天以民为心,民安乐则天心顺,民愁苦则天心逆。


人文精神:


一、关于人文的定义及其功用:

《易•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明以止就是止物以礼乐教化而非威武。这个定义也直接的说明了人文与天文的对等性。

二、人文精神质于尚人

《尚书•泰誓上》:维天地,万物父母;维人,万物之灵

《老子》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礼记•礼运》: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尚书•泰誓上》: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尚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崇德尚群:

一、重修养重德行

《尚书•武成》: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周易•系辞上》:子曰: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论语•颜渊》: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中华文明以人为本质,在人文精神中已可窥一斑;于此,更是强调圣之所以为圣,在于德行之仁义忠信至极也——“人皆可以为尧舜”。而儒家之训示更是强调人文之德行修养,此亦儒家千年演绎不衰所在。

二、尚群即是以群体之利益胜于私利

此多可窥于儒家教训之中

个人一家为大,家以家族为大,家族以社稷为大,社稷以国为大,国以天下为大。是以天下兴衰,匹夫有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天下为公之观念已成为中华文明核心部分。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子曰: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尚群还说明了华夏人民喜欢群居,以合群为美德。

《荀子•礼论》:上取象于天,下取象于地,中取则于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尽矣。



中和之境:

一、中的本意是中间、中央,引申有正、均、恰当等涵义

《论语•尧曰》: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何晏集解引苞氏曰:言为政信执其中,则能穷极四海,天禄所以长终也。

所谓执终究是把握住平衡点,不走极端,平正通达,无往而不利

二、和本义为声音相应,相和,引申为和谐和顺和协和衷和畅和平等等

《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故阴阳二气和谐相处即万物演化。

《韩诗•外传》卷三:天施地化,阴阳和合……万民育生,各得其所。

中国传统观念中,“和”与“同”是不同的意义

《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何晏解集: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其利,故曰不和也。

《国语•郑语》: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荀子•王制篇》故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

《论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过文则野,文过质则浮。就是说,只有文质相衡才能君子。

《潜夫论•本训》:是故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三才异务,相待而成,各循其道,和气乃臻,机衡乃平。(这样,中和,作为人文之德行规范,和阴阳对等了。)



整体思维:

一、华夏文明思维习惯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这就是所谓的“西方思维是精确的模糊,而东方则是模糊的精确。”通俗点说就是,西方容易见树木,难见森林;东方则是从森林上方向下看,如果再能仔细点就能看到树木了。

《易传》:三才之道。

何谓三才之道?就是天地人为一整体,互相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它的集中表现就是“天人合一”。

比如中医,中医看病不是看局部,虽然病往往是局部表现,但中医却是从人的整个身体上治疗的,讲究人体的内部稳态,因此往往容易药到病根除,副作用也少。



参考资料:

《中华文明史》第一卷第一章前两节。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袁行霈 严文明

              延章整理于丙戌八月初二 拒霜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