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73|回復: 0

華夏文明簡介[轉]

[複製鏈接]
沙坡 發表於 2009-10-18 12: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壹、 中華文明演繹千年而連續不斷的考察:

一、中華文明規模廣大,溯祖歸宗

《老子》十六章: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

《淮南子•原道》: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

《禮記•祭法》:有虞氏禘皇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後氏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二、中華文明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使之既有剛性亦有韌性,能夠適應內外條件變化,相容各種不同的文明,豐富自己。

《易•幹卦•象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三、漢字獨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為各方言區的人群用來交際的共同工具,也可以成為各民族用來交際的共同工具。漢字克化而不可失其根也,字根者何謂?字之所以生也,此乃其本,可溯可歸而不可失。

貳、中華文明思想內涵: 陰陽觀念、人文精神、崇德尚群、中和之境、整體思維


陰陽觀念:

一、萬物概為陰陽所生:

《詩•大雅•公劉》:相其陰陽,觀其流泉

《老子》四十二章:萬物負陰而抱陽

《易•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

二、陰陽交替,序而和是為治,為吉祥;無序不和是為亂,有難。

《易•繫辭下》:子曰:乾坤,其易之門耶?幹,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選,以通神明之德。

《國語•周語》:西周大夫伯陽父曰: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於是有地震。

三、將政治得失與包括陰陽的自然界聯繫起來。

《韓詩外傳》:國無道則飄風厲疾,暴雨折木,陰陽錯氛,夏寒冬溫,春熱秋榮,日月無光,星辰錯行,民多疾病,國多不祥,群生不壽,而五穀不登。

因此若能調和陰陽,達到人與自然和諧,也就可以國治。

《韓詩外傳》:當成周之時,陰陽調,寒暑平,群生遂,萬物寧。

是以古人特別強調陰陽之調和

《荀子•天亂篇》:列星隨旋,日月遞照,四時代禦,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

《潛夫論•本政》:凡人君之治,莫大於和陰陽。陰陽者,以天為本。天心順則陰陽和,天心逆則陰陽乖。天以民為心,民安樂則天心順,民愁苦則天心逆。


人文精神:


一、關於人文的定義及其功用:

《易•賁卦•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明以止就是止物以禮樂教化而非威武。這個定義也直接的說明了人文與天文的對等性。

二、人文精神質于尚人

《尚書•泰誓上》:維天地,萬物父母;維人,萬物之靈

《老子》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禮記•禮運》: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尚書•泰誓上》:天矜於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

《尚書•泰誓中》: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左傳•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



崇德尚群:

一、重修養重德行

《尚書•武成》: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

《周易•繫辭上》:子曰: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

《論語•顏淵》: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

中華文明以人為本質,在人文精神中已可窺一斑;於此,更是強調聖之所以為聖,在於德行之仁義忠信至極也——“人皆可以為堯舜”。而儒家之訓示更是強調人文之德行修養,此亦儒家千年演繹不衰所在。

二、尚群即是以群體之利益勝於私利

此多可窺於儒家教訓之中

個人一家為大,家以家族為大,家族以社稷為大,社稷以國為大,國以天下為大。是以天下興衰,匹夫有責,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天下為公之觀念已成為中華文明核心部分。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子曰: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

尚群還說明了華夏人民喜歡群居,以合群為美德。

《荀子•禮論》:上取象於天,下取象於地,中取則於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盡矣。



中和之境:

一、中的本意是中間、中央,引申有正、均、恰當等涵義

《論語•堯曰》:堯曰:諮!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何晏集解引苞氏曰:言為政信執其中,則能窮極四海,天祿所以長終也。

所謂執終究是把握住平衡點,不走極端,平正通達,無往而不利

二、和本義為聲音相應,相和,引申為和諧和順和協和衷和暢和平等等

《老子》四十二章: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故陰陽二氣和諧相處即萬物演化。

《韓詩•外傳》卷三:天施地化,陰陽和合……萬民育生,各得其所。

中國傳統觀念中,“和”與“同”是不同的意義

《論語•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何晏解集:君子心和,然其所見各異,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爭其利,故曰不和也。

《國語•鄭語》:今王棄高明昭顯而好讒慝暗昧;惡角犀豐盈,而近頑童窮固,去和而取同。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它平它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

《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荀子•王制篇》故公平者,職之衡也;中和者,聽之繩也。

《論語》: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質過文則野,文過質則浮。就是說,只有文質相衡才能君子。

《潛夫論•本訓》:是故天本諸陽,地本諸陰,人本中和,三才異務,相待而成,各循其道,和氣乃臻,機衡乃平。(這樣,中和,作為人文之德行規範,和陰陽對等了。)



整體思維:

一、華夏文明思維習慣是注意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性質、事物之間的關係及其發展規律。這就是所謂的“西方思維是精確的模糊,而東方則是模糊的精確。”通俗點說就是,西方容易見樹木,難見森林;東方則是從森林上方向下看,如果再能仔細點就能看到樹木了。

《易傳》:三才之道。

何謂三才之道?就是天地人為一整體,互相之間存在著普遍的聯繫,它的集中表現就是“天人合一”。

比如中醫,中醫看病不是看局部,雖然病往往是局部表現,但中醫卻是從人的整個身體上治療的,講究人體的內部穩態,因此往往容易藥到病根除,副作用也少。



參考資料:

《中華文明史》第一卷第一章前兩節。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主編:袁行霈 嚴文明

              延章整理於丙戌八月初二 拒霜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