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20|回覆: 0

[史學] 古代與時下中國的賣官鬻爵有何不同?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2-7-23 19: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光明網
『賣官鬻爵』這個事,在中國歷史上,名聲很大。鬻(yu),賣也。官,官職。爵,爵位,君主國家封的社會地位等級。
【辭源】對『賣官鬻爵』的經典釋意:『納賄,而授人以官爵也。』這就是說,這是納賄的一種形式。總體上說,源於政治腐敗,統治階級靠出賣官職、爵位來搜刮財富,維持其腐敗統治。具體而言,即當權者個人,以納賄形式,出賣官職、爵位以聚斂財富,中飽私囊。
『賣官鬻爵』這個詞,最早見於史書是【宋書】(南朝梁朝沈約撰,成書於公元487-488年)。【宋書?鄧琬傳】:『琬性鄙,貪吝過甚,財貨酒食,皆身自量較。至是父子並賣官鬻爵,使婢僕出市道販賣。』
中國的賣官鬻爵的事實,要早得多,始於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那年蝗災大疫,皇府准許百姓交納粟米千石者,進爵位一級。【史記?秦始皇紀】載:『十月庚寅,蝗蟲從東方來,蔽天,天下疫,百姓納粟千石,拜爵一級。』
秦代爵重於官,並且『官、爵合一』。擁有爵位,就等於擁有許多權益,包括益田宅、給庶子、賜邑賜稅、免除徭役、豢養家客、減刑抵罪、贖取奴隸等等,這明顯比居官俸祿要優厚得多了。更重要的是『爵』依然被視為地位之根本。
漢初承秦制,漢代軍功爵擁有的特權和優待雖不及秦代,但仍具有實際價值。漢代的賣官鬻爵始於惠帝六年(元前189年)。【漢書?惠帝本紀】載:『令民得賣爵』。
到了公元前180年,漢文帝劉恆即位,邊塞糧食運輸困難,他便採納晁錯的建議,以爵換粟,使天下入粟於邊。【漢書?食貨志上】載:『文帝從錯之言,令民入粟於邊,六百石,爵上造;(爵二級為上造,乘兵車也);稍增至四千石,為五大夫;(九級官爵,與縣令平起平坐,無須叩禮)萬二千石,為大庶長(十八級高等官爵)各以多少級數有差。』
時下中國,在反腐敗過程中,發現賣官鬻爵之風,不僅死灰復燃,而且有越演越烈之勢。例證比比皆是,不勝枚舉。賣官鬻爵的官員,各級政府都有,早已頻見於媒體。拙文只舉市、具、區三個例子。一個是山東省齊河縣縣委書記、原縣長李鳳臣,數年來,賣官所得髒款一千三百餘萬元。再一個是安徽省阜陽市穎泉區區委書記張治安,自己靠買官升官,升官後又大肆賣官,翻本滾利,還對舉報他賣官的一個下級,大加打擊報復,使這個下級被誣下z,被逼自殺於z中。區檢察院的檢察長,成了他的一個重要幫凶。另一個是深圳市長許宗衡。據香港【星島日報】報道,許宗衡早於案發前,內地作家師東兵曾撰文告發許宗衡是『買官賣官的老行家』,聲稱許宗衡看準他與中央的關係密切,不斷巴結他,最終爬上市長的位置。許宗衡在市長任內更夥同親屬大肆進行權錢交易,甚至列出賣官標價:一個區的正職不低於1千萬,一般局長在5百萬至6百萬之間。
古今賣官鬻爵不盡相同。作為重農的國家,漢的賣官鬻爵其主要目的還是刺激農業生產。臣民們可以用糧食買爵,向朝廷繳納的糧食越多,買的爵位就越高。漢文帝展開了全面的賣爵工作,賣爵多多並不心疼,只求刺激全國的糧食生產。漢文帝認為,爵位由他的口而出,而糧食則是由農民經過一年四季勞作後從地里長出來的,『勞作』要比『口出』辛苦一萬倍。國民們還可以用糧食贖罪。若人們犯了一般罪行,繳些糧食就可以豁免,用不着受刑或坐牢。老百姓還可以用糧食頂差役、頂賦稅。文帝把糧食作為進入統治階級的入伍券,作為國家的獎懲手段,大大刺激和推進了全國務農重農的積極性。
賣官鬻爵,一開始就埋下政治隱患。雖在當時恢復農業生產上起了些積極的推動作用,並為國家積累了財富。然而,這樣以來,賜爵制度也日趨輕濫。朝廷有所謂『大事』之時,一般都要賜民爵一級,吏爵則更多。除大規模賜爵外,又正式實行賣爵制度,出錢可以買爵,入粟可以買爵,用奴婢也可以買爵。爵位的泛濫成災,軍功爵制也失去了原來獎勵軍功的作用。漢武帝時期,與匈奴戰爭,朝廷需要一些鼓勵政策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但因舊有爵制已濫,不為人們所重,故於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又置武功爵,以寵戰士。這就使整個賣官鬻爵做法,更加混亂,進而成為走向政治敗腐敗深淵的催化劑了。
時下中國,賣官鬻爵,一不是中央政府的制度,二沒有激勵農耕、生產的效用,三不增加國庫財富。只不過是中飽某些貪官污吏個人、家族的私囊而已。其行徑,毒化官場,污染社會,誘發民憤,不僅沒有一點『積極意義』,而且是徹頭徹尾的腐敗――納賄――之登峰造極之犯罪行徑。是破壞建設和諧社會的一個大炸藥庫。完全有必要列入新時代的官場『十惡不赦』罪。
推進政治改革,開放媒體監督,採取切實有效的法律與制度措施,把權力運行放在籠子裡,遏制時下中國的賣官鬻爵之歪風,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了。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