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35|回復: 0

[史學] 古代与时下中国的卖官鬻爵有何不同?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2-7-23 19: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光明网
“卖官鬻爵”这个事,在中国历史上,名声很大。鬻(yu),卖也。官,官职。爵,爵位,君主国家封的社会地位等级。
《辞源》对“卖官鬻爵”的经典释意:“纳贿,而授人以官爵也。”这就是说,这是纳贿的一种形式。总体上说,源于政治腐败,统治阶级靠出卖官职、爵位来搜刮财富,维持其腐败统治。具体而言,即当权者个人,以纳贿形式,出卖官职、爵位以聚敛财富,中饱私囊。
“卖官鬻爵”这个词,最早见于史书是《宋书》(南朝梁朝沈约撰,成书于公元487-488年)。《宋书?邓琬传》:“琬性鄙,贪吝过甚,财货酒食,皆身自量较。至是父子并卖官鬻爵,使婢仆出市道贩卖。”
中国的卖官鬻爵的事实,要早得多,始于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那年蝗灾大疫,皇府准许百姓交纳粟米千石者,进爵位一级。《史记?秦始皇纪》载:“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
秦代爵重于官,并且“官、爵合一”。拥有爵位,就等于拥有许多权益,包括益田宅、给庶子、赐邑赐税、免除徭役、豢养家客、减刑抵罪、赎取奴隶等等,这明显比居官俸禄要优厚得多了。更重要的是“爵”依然被视为地位之根本。
汉初承秦制,汉代军功爵拥有的特权和优待虽不及秦代,但仍具有实际价值。汉代的卖官鬻爵始于惠帝六年(元前189年)。《汉书?惠帝本纪》载:“令民得卖爵”。
到了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即位,边塞粮食运输困难,他便采纳晁错的建议,以爵换粟,使天下入粟于边。《汉书?食货志上》载:“文帝从错之言,令民入粟于边,六百石,爵上造;(爵二级为上造,乘兵车也);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九级官爵,与县令平起平坐,无须叩礼)万二千石,为大庶长(十八级高等官爵)各以多少级数有差。”
时下中国,在反腐败过程中,发现卖官鬻爵之风,不仅死灰复燃,而且有越演越烈之势。例证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卖官鬻爵的官员,各级政府都有,早已频见于媒体。拙文只举市、具、区三个例子。一个是山东省齐河县县委书记、原县长李凤臣,数年来,卖官所得脏款一千三百余万元。再一个是安徽省阜阳市颖泉区区委书记张治安,自己靠买官升官,升官后又大肆卖官,翻本滚利,还对举报他卖官的一个下级,大加打击报复,使这个下级被诬下z,被逼自杀于z中。区检察院的检察长,成了他的一个重要帮凶。另一个是深圳市长许宗衡。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许宗衡早于案发前,内地作家师东兵曾撰文告发许宗衡是“买官卖官的老行家”,声称许宗衡看准他与中央的关系密切,不断巴结他,最终爬上市长的位置。许宗衡在市长任内更伙同亲属大肆进行权钱交易,甚至列出卖官标价:一个区的正职不低于1千万,一般局长在5百万至6百万之间。
古今卖官鬻爵不尽相同。作为重农的国家,汉的卖官鬻爵其主要目的还是刺激农业生产。臣民们可以用粮食买爵,向朝廷缴纳的粮食越多,买的爵位就越高。汉文帝展开了全面的卖爵工作,卖爵多多并不心疼,只求刺激全国的粮食生产。汉文帝认为,爵位由他的口而出,而粮食则是由农民经过一年四季劳作后从地里长出来的,“劳作”要比“口出”辛苦一万倍。国民们还可以用粮食赎罪。若人们犯了一般罪行,缴些粮食就可以豁免,用不着受刑或坐牢。老百姓还可以用粮食顶差役、顶赋税。文帝把粮食作为进入统治阶级的入伍券,作为国家的奖惩手段,大大刺激和推进了全国务农重农的积极性。
卖官鬻爵,一开始就埋下政治隐患。虽在当时恢复农业生产上起了些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为国家积累了财富。然而,这样以来,赐爵制度也日趋轻滥。朝廷有所谓“大事”之时,一般都要赐民爵一级,吏爵则更多。除大规模赐爵外,又正式实行卖爵制度,出钱可以买爵,入粟可以买爵,用奴婢也可以买爵。爵位的泛滥成灾,军功爵制也失去了原来奖励军功的作用。汉武帝时期,与匈奴战争,朝廷需要一些鼓励政策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但因旧有爵制已滥,不为人们所重,故于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又置武功爵,以宠战士。这就使整个卖官鬻爵做法,更加混乱,进而成为走向政治败腐败深渊的催化剂了。
时下中国,卖官鬻爵,一不是中央政府的制度,二没有激励农耕、生产的效用,三不增加国库财富。只不过是中饱某些贪官污吏个人、家族的私囊而已。其行径,毒化官场,污染社会,诱发民愤,不仅没有一点“积极意义”,而且是彻头彻尾的腐败――纳贿――之登峰造极之犯罪行径。是破坏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大炸药库。完全有必要列入新时代的官场“十恶不赦”罪。
推进政治改革,开放媒体监督,采取切实有效的法律与制度措施,把权力运行放在笼子里,遏制时下中国的卖官鬻爵之歪风,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