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22|回覆: 0

[史學] 古代『兩會』議案很難一致通過 可指責皇帝(2)

[複製連結]
裏人 發表於 2012-7-18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北京晚報
董仲舒的『提案』在古代影響最大

  古代共商國是,除了『朝參』和『集議』這樣的『兩會』形式外,還有一種『諫議』制度。所謂『諫』本義就是規勸君主,諫議自然就是給皇帝行為和決策提意見,專挑毛病和不足。諫議既有會議形式,也可個人約談,有時還會與集議混在一起,但與集議明顯的不同是,諫議多有『提案』。

  與『集議』相比,諫議制度在古代中國影響很深,這與皇帝的重視是分不開的。實際上此制度原本就是皇帝提出來的,諫官往往也由皇帝親自挑選和委任。諫議制度要求拿出提案供皇帝和中央決策時參考,開會時的味道有點兒像今天全國政協會議。諫官也都會積極建言獻策,其所扮演的『民主監督』角色,有點像古代中國的『政協委員』。

  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諫議制度其實早在先秦時便出現了。秦中央設置了中大夫、太中大夫、諫議大夫、中常侍、給事中等權力大小不等的專職諫官,起初並無固定編制,多時達數十人。

  西漢中早期皇帝都重視諫議制度的建設,漢武帝劉徹對『政協委員』十分重視,出現了不少出色的諫官。當時,最著名的一位是『新儒學』的代表人物董仲舒,他上交給漢武帝的提案【舉賢良對策三】,可以說是古代中國影響最大的提案,提案的中心觀點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觀點得到了漢武帝的肯定,提案被採納,儒家地位驟升,從此開始左右古代中國人的意識。

  白居易當『諫官左拾遺』最窩囊

  到了唐代,諫議制度趨於成熟,諫官的地位被進一步抬升。唐太宗李世民規定,諫官可以隨宰相入朝議事,可見,諫官事實上已進入了唐代中央政權的決策層。但是,古代中國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並不好當。

  諫官的權力是皇帝給的,因而皇上想聽時會『納諫』,不想聽時便會『拒諫』。所以,遇到開明的好皇帝,諫官便很瀟灑,連皇帝都敢罵。唐太宗是個好皇帝,主政期間湧現出了魏徵、王、姚思廉、褚遂良等一批著名人士。

  魏徵本是太子黨集團中的成員,為太子李建成洗馬官。唐太宗並未因此冷落他,奪得皇位後,提拔他為『諫議大夫』,後繼任『侍中』。魏徵生前給唐太宗拿出了不少提案。如『明德慎罰』提案,主張加強社會道德建設,提高公民素質,慎用刑罰,因為法律並不能解決一切社會問題。魏徵所交提案中,最著名的當屬『民如水』理論,他稱『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規勸唐太宗要吸取隋朝亡國的教訓,善待老百姓。

  相反若遇到昏君庸主便不好當,或遭貶或丟官,搞不好自己還得主動把老命交出來,美其名曰『尸諫』。如隋煬帝楊廣就不喜歡『兩會』制度這樣的諫議,他當皇帝時竟然將諫官全部廢除。當然,聽不進『民意』的隋煬帝結局很慘。

  實際上,即便皇帝很開明,也很難不被暗箭中傷。如西漢時的賈誼、晁錯遇到的都是明君,他們二人均當過『博士』諫官,提案也都很出名。前者有給漢文帝劉恆的『三農』提案【論積貯疏】,後者有給漢景帝劉啟的『擴大內需』的經濟提案【論貴粟疏】。可以說,西漢盛世『文景之治』就是在賈誼、晁錯這些『代表們』的暢所欲言中出現的。但是,他們的結局都不好,賈誼因建言有功,被漢文帝破格提為太中大夫一年後,便因遭群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晁錯貴為漢景帝的『智囊』,因上交【削藩策】『提案』,在『七國之亂』中由漢景帝親自下詔,斬殺於西安街頭。

  古代諫官中,當得最窩囊的大概是中唐時的著名詩人白居易。白居易於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被唐憲宗李純破格提拔為諫官左拾遺,當上了從八品的『副科級幹部』。白居易當時太把自己當回事了,大事小事都『建言』,李純要提拔寵臣吐突承璀,他堅決反對,結果被李純斥罵為『小臣不遜』,貶為江州司馬,逐出京城。此後白居易再也沒有為民請願、仗義執言、上交提案的機會,只能寫寫【長恨歌】,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中作自我安慰。

  宋代以後,諫議制度變成了擺設,元代乾脆取消諫院。到明清時,古代中國的『兩會』和諫議制度所散發出的民主精神幾乎不存,明世宗朱厚猩踔漣殉植煌⒎炊願感訟淄踔斕vz上尊號的朝臣當場杖斃16人,另外134人被關進監獄。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