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05|回覆: 0

[國學灌水] 古代的特供:中國明清兩朝皇帝到底吃什麼?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2-7-3 22: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南方都市報
本文摘自【南方都市報】2011年5月29日A21版 作者:十年砍柴 原題為:古代的皇帝到底吃什麼?

我大學時,聽教民間文學的老師講過一笑話,說兩位陝北老農在閒談皇帝怎樣過日子。一位老農說,皇帝坐在屋裏,肯定前面一油鍋後面一油鍋,想吃油條炸油條,想吃麻花炸麻花。
老師用這個笑話來證明想像力受生活的局限。一輩子沒出過遠門的老農想像人生奢華的享受無非如此,不必嘲笑。不過,『皇帝吃什麼』,確實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天子富有四海,所吃的食品品種之豐富、質地之優良,超過一般百姓應屬正常。但皇帝也是肉身凡胎,生理結構與常人無異,其日常所食和一般人不會有太大差別。
明末清初的史學家談遷在【棗林雜俎】中記載明代『南京貢船』所載上貢皇宮的貨物種類和數量,其中以食品為主,有:
『司禮監製帛二十扛,船五,筆料船二。內守備鮮梅、枇杷、楊梅各四十扛,或三十五扛,各船八,俱用冰。尚膳監鮮筍四十五扛,船八,鯽魚先後各四十四扛,各船七,俱用冰。內守備鮮橄欖等物五十五扛,船六,鮮筍十二扛,船四,木樨花十二扛,船二,石榴、柿四十五扛,船六,柑橘、甘蔗五十扛,船一。尚膳監天鵝等物二十六扛,船三,醃菜薹等物百有三壇,船七,筍如上,船三,蜜餞、櫻桃等物七十壇,船四,鰣魚等百三十合,船七,紫蘇糕等物二百四十八壇,船八,木樨花煎百有五壇,船四,鸕鶿鴇等物十五扛,船二。司苑局荸薺七十扛,船四,姜種、芋苗等物八十扛,船五,苗姜百扛,船六,鮮藕六十五扛,船五,十樣果百四十扛,船六。內府供應庫香稻五十扛,船六,苗姜等物百五十五扛,船六,十樣果百十五扛,船五。御馬監苜蓿種四十扛,船二。共船百六十六隻,龍衣、板方、黃魚等船不預焉。兵部馬快船六百隻,俱供進貢。』
這些貢品送到北京供大內享用,每年南京一地的貢品就如此繁多,以大明朝之廣闊疆域,各地進貢食品之多,可想而知。但大內不僅僅是皇帝一張口,嬪妃、皇子、公主、太監、宮女所食,再加上經辦官員的貪污剋扣,全國各地每年進貢的食品還遠遠不夠。進貢,僅僅是皇宮食物的來源之一,甚至不是最主要的。
明朝皇宮食品另外一大來源是『上林苑』所產,上林苑就是專為皇宮生產食品的『皇家農場』,同為【棗林雜俎】所載:
『上林苑蕃育署畜養戶二千三百五十七家,牧地一千五百二十頃三十四畝,鵝八千四百七十隻,鴨二千六百二十四隻,雞五千五百四十隻。光祿寺取孳生鵝一萬八千隻,鴨八千隻,雞五千隻,線雞二十隻,雞子十二萬。太常寺薦新奉先殿新雁十二隻,雉嫩雞各十三隻,鴨子二百四十,雞子二百八十。本監歲進貢鵝六十五隻,鴨黃七十五隻,雞黃五十隻,大雌雞十五隻,鵝子九百五十,鴨子二萬五千。內府供應鴨子三萬。
嘉蔬署栽種地一百十八頃九十九畝,歲造宮菜十三萬七千五百八十三斤。又光祿寺青菜二十四萬七千五百斤,芥子七石八斗。
良牧署牧戶二千四百七十六家,草場地二千三百九十九頃十三畝,牛九百二十九隻,牯牛九十七隻,寂0稅偃唬蚨灝倭胖唬嘌蚨倬攀唬蚨偎氖酥唬稈蛞話儻迨咧唬砹唬鋼砬е弧9飴凰濾耆℃萇0稅僦唬蛭灝僦唬蚋岫唬韁磯Э凇U⒍兩諶庵砬Э凇D詬∽摯饉曄昭蠣氖鎪牧健LK錄魴祿鍆冒聳恢弧!
可見皇家農場裏,豢養着各類家禽家畜,栽種着各類蔬菜。全部的牧場和菜地,加起來4000多頃,看起來數字驚人,但對一個統治着當時星球上最富饒的帝國的皇家來說,也不算太過分。
各地貢品加上皇家農場所產,依然不能完全滿足宮廷需要,那麼不足的部分則由負責皇家飲食的光祿寺向民間採辦。採辦是一種商業活動,按道理說比皇家自己辦農場更節省成本,比向各地官府索貢更仁慈,但由於在權力通吃一切的體制下,皇家採辦和賣東西的商戶並非平等的民事主體。一方面,採辦的光祿寺官員勾結中介,虛報價格,所吃的回扣驚人。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言:『天家營建,比民間加數百倍。曾聞乾清宮窗一扇,稍損欲修,估價至五千金。』宮廷修房子如此,採辦食品亦是如此,這是缺乏有效監督機制下一切政府採購的通病。而另一方面,又如白居易【賣炭翁】所描寫的那樣,把持這一買賣的官商欺壓那些小供貨商,先拿貨後給錢,而且給錢時七扣八減。明朝皇帝中最為體恤民情的孝宗曾下令:『買辦供應,即宜給價,不許行頭用強賒買。今後但有指稱報頭等名目,強賒害人,所司嚴以法治之。』
清代的皇室,相比較明朝節儉得多,康熙朝的一年宮廷用度,不到晚明的十分之一。這當然是前期,到了後期,政治腐敗導致皇室和官僚腐化驚人,這也是一種歷史規律。
清朝相比較明朝,疆域更為廣闊,各地進貢皇室的食品更為豐富,如皇帝的主食有:東北的黏高粱米粉,散高粱米粉,山西的飛羅白面,寶雞的玉麥,蘭州、西安的掛麵,山東的恩面、博粉,廣西的葛仙米,河南的玉麥麵,山東的耿餅,安徽的青餅。在北京郊區有玉泉山下產的稻米。但滿清時期的『上林苑』似乎已成為皇家郊遊的『農家樂』,其專司皇家食品生產的功能相比明朝已弱化,清朝皇宮的食品向民間採購的比例更大。和明朝不一樣,清朝有個特殊的機構內務府,專司皇宮日常生活的用品採購和管理,是一大肥缺。而光祿寺便邊緣化了,淪落為僅僅負責朝廷節慶、典禮等大型政治活動的飲食。這類『國宴』並不常有,所以光祿寺的油水比起內務府差多了。因此清代民謠中,『光祿寺的茶湯』居『十大可笑』之首,說它完全是擺設,中看不中吃―――好不容易有機會揩油,光祿寺官員連茶湯也不會放過。
明清兩代,皇家從民間索來的貢品和採辦的食品,其品質比一般老百姓吃的好一些,但產地和老百姓吃的也沒什麼區別。那時候,不用說皇家,即使多數百姓,似乎不需要對食品安全擔心,腐爛變質的食品憑肉眼和鼻子就能察覺,而化工技術很落後,再聰明的人也造不出蘇丹紅鴨蛋、三聚氰胺奶粉、吊白塊米粉。那時候連農藥、化肥都沒有,皇帝和老百姓一樣,除了吃純天然的食品外別無選擇。那麼,皇家的食品來源渠道,也不必太『特殊』了。

        來源:南方都市報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