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76|回復: 0

[儒学动态] 李振宏:“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章是伪作 之二、关于“十有五而志于学”

[複製鏈接]
历史学研究通讯 發表於 2022-12-14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二 、关于“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是不是15岁才志于学,开始自己的求学之路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理由提出怀疑。《史记·孔子世家》载曰:

也就是说,孔子17岁的时候,就已经以好礼而闻名了,以至于使得三桓之一的鲁国世卿孟釐子,在病危之时,想到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他,拜师求学。如果孔子15岁才志于学,才开始自己的求学之路,两年之后是不可能达到令孟釐子仰慕的水平的。

孔子很年轻时就以学闻名的另一例证,就是其20岁时生子,得到鲁昭公的贺礼 ... ...

孔子很年轻时就以学闻名的另一例证,就是其20岁时生子,得到鲁昭公的贺礼 ... ...

孔子很年轻时就以学闻名的另一例证,就是其20岁时生子,得到鲁昭公的贺礼。《孔子家语·本姓解》载:

“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鱼之生也,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荣君之贶,故因以名曰鲤,而字伯鱼。”

孔子是下层贵族,或者说也只是有个士的身份,能够获得国君的贺礼,当然是因为其学问之闻名。因为此时的孔子甚至还没有资格参加季氏的一次宴请。

能在十七八岁就学成而闻名的人,可能是在15岁才志于学吗?“十有五而志于学”,显然有后人编造的痕迹,而且编造者并不聪明。15岁是个什么年龄?是古人进学的规定性年龄,是个一般年龄。

《大戴礼记·保傅篇》:

《白虎通·辟雍篇》:

皇侃《论语义疏》曰:

朱熹《四书集注》:

当然,关于古代或曰孔子时代的成童年龄,入学年龄,也有不同说法。《论语集释》所集“余论”载《论语偶记》引《尚书周传》云:

《礼记·王制》注引《尚书传》:

“年十五始入小学,十八入大学。”

以上关于入学年龄的矛盾,只是在于15岁入小学还是入大学的问题,15岁入学是没有问题的。也就是说,在孔子的时代,15岁是入学的一般年龄。用这个一般年龄,来套孔子是否合适呢?而事实上,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不是一般的入学的问题,而是“志于学”。何谓“志于学”?前引皇侃《论语义疏》:“志者,在心之谓也。”近人钱穆曰:“志于学:志者,心所欲往,一心常在此目标上而向之趋赴之谓。”有志于学,应该说是一种清醒的自觉的理性追求。不是一般的入学读书的问题,而是有明确的读书目的,为着肩负某种历史使命而求学。用一个年龄一般,来套具有独立人格和远大志向的“圣人”是不合适的。所以,编造这句话的人,缺乏对孔子“圣者人格”的理性认同。

编造者可能还有另外一种考虑,即十有五而志于学是孔子认可的读书年龄。《论语·述而》篇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段话自古以来都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解释认为“自行束脩”,是自愿提着一束腊肉来求学的,孔子都不会拒绝,把“束脩”解释为薄礼(“十脡脯”,十条干肉),即给孔子的拜师礼;一种解释认为,束脩就是约束修饬,“自行束脩”是指能行束带修饰之礼,表示已经是年15以上的成童。这两种解释古皆有之,并且后者的说法,在秦汉时期就比较流行。

程树德《论语集释》“别解”辑清人黄式三《论语后案》曰:

“自行束脩以上,谓年十五以上能行束带修饰之礼。郑君《注》如此,汉时相传之师说也。”

后汉书》载,东汉光武六年,南阳太守杜诗上书荐伏湛曰:

《后汉书》卷六四载,延笃在给越巂太守李文德的书中说:

“吾自束脩已来,为人臣不陷于不忠,为人子不陷于不孝……”

李贤注曰:

“束脩谓束带修饰。郑玄注《论语》曰「谓年十五已上」也。”

按照后一种解释,“自行束脩以上”,就是孔子认可的收徒授学年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编造者,是不是就是以此为据,塑造了孔子志于学的年龄呢?当然,这是我们的一种推测。无论这句话是如何编造出来的,它的可信性则都是一个问题。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