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49|回覆: 0

[漢語言文學] 漢語口語修辭中的民族文化信息解析(1)

[複製連結]
真衣 發表於 2010-12-16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漢學網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又是民族文化重要的表現形式,它最能體現出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徵。作為靜態的語言,語言負載的文化因素是固定在語音、詞彙、語法這些要素中的;作為動態的語言,就產生了言語和言語行為,民族文化就伴隨着言語行為表現出來。口語修辭活動中,口語表達者說什麼,怎麼說,先說什麼,後說什麼,認為這樣說是合適的,那樣說是不合適的,也就是說對修辭材料、修辭手段和修辭方法的選擇運用,無不浸染着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蘊涵着豐富的民族文化信息,在口語交際的動態過程中折射出一個民族特有的哲學思想、思維模式、民族心理、風俗民情、審美情趣等文化特徵。本文試從口語修辭的角度解讀言語交際中蘊涵的漢民族文化信息。  
    一、具象、整體、聯想比附的漢民族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穩定的思維習慣、思維方法、思維趨向的綜合表現。具象思維和整體的系統思維是漢民族傳統思維的基本特徵。所謂『具象』就是通過對外界事物的反覆觀察和體悟來對事物作出判斷,然後將其概括、提煉成意向,在這種形象的提煉中,完成未知到已知的認知過程。它既不是對事物的簡單描繪,也不是脫離事物形象的純粹抽象符號,而是一種象徵。漢民族在口語表達上不注重抽象的分析和形式的論證,而是領悟多於理喻、含蓄多於直露、模糊多於明確,重視內心體驗,講究沉思與感悟,不像西方修辭那樣注重客觀再現,講究直截了當、追求準確嚴密。在口語修辭中表現為口語交際中譴詞造句重形象輕抽象,喜用形象色彩鮮明突出,具有極強的具象審美特徵的詞語,從而產生鮮明而真切的形象美感,在修辭方式上大量運用比喻、比擬、通感、象徵等修辭手法。如口語中常用的『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驕傲就像地裏的野草』『髒得像個泥猴』『臉像蘋果似的』『科學的堡壘』『問題的瓶頸』等,由於具象的思維方式,口語修辭中喜用這些與具體形象交織在一起的詞語。再如雞冠花、櫻桃嘴、喇叭褲、龍鬚麵、鴨舌帽、獅子頭等。就是對抽象事物的概括表達也經常藉助具體的形象,如:垂涎三尺、緊鑼密鼓、瞳目結舌、鼠竊狗偷、怒髮衝冠、水深火熱、驚弓之鳥、瓮中捉鱉、探囊取物等。在口頭熟語中更是豐富,如歇後語:風箱裏的老鼠―兩頭受氣,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蜜糖嘴巴刀子心―陰毒,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收回不得,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等等。俗語:半瓶醋、牆頭草、敲邊鼓、開綠燈、吃大鍋飯、穿小鞋、鐵飯碗、擠牙膏、馬後炮等等。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用的一個比喻:『不管白貓黑貓,逮住老鼠就是好貓。』沒有講抽象的大道理,用了一個!功的比喻道出了深刻的道理,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比如啟功先生曾自喻為熊貓,有人就問他:『你把自己比喻成熊貓,那可是國寶啊!』啟功先生回答說:『什麼國寶呀,還不是現在寫字的人少了物以稀為貴嘛!如果熊貓能像豬羊一樣常見,人們還不食其肉,寢其皮呀!』啟功先生是德高望重的書法大師,他很謙虛地道出言外之意,寫字的人多了就顯示不出自己了。啟功先生用了形象生動的比喻含蓄又不失幽默風趣的表達了自己的意思,在意會不在言傳,從中可看出啟老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口語修辭中大量的形象詞句,無不反映出漢民族具象思維的顯著特徵。  
    漢民族生活的地理環境是半封閉的海岸型大陸,家庭手工業與小農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形態和家國同構的宗法專制社會組織形式,直接或間接地形成了漢民族從整體出發的辯證的整體性思維特點。口語修辭要適應語境,這是修辭的最高原則,口語交際中,力求合位、合俗、合式、合禮,強調整體把握、互相協調,把言語交際與題旨情景視為一個整體,特別重視言語交際中的各個要素以及功能關係,在言理、物理、心理各方面做整體觀照,這正是漢民族從整體出發的辯證的整體性思維特點的體現。漢民族很早就形成了『物生有兩』『剛柔相摩』『一陰一陽謂之道』的樸素的辯證思想。認為世界是一個整體的有機的系統,這個整體系統又由許多小系統構成,世界上的萬事萬物相互對立又相互滲透,互存互補,相輔相成,天地、日月、男女等等都是在渾然一體中往復變化,反映在口語修辭中就是既要注意事物各部分與整體自然和諧的關係,又要重視事物各部分之間的對立統一關係。這正是漢民族從整體出發的又要辯證認識世界思維特點的體現。在口語修辭中,一個詞,一句話靜態的看無好壞之分,只有在動態的言語中才能判斷出運用的優劣來,判斷的標準就是是否符合語境,口語修辭中的得體性原則,就是在漢民族整體思維特點的觀照下口語修辭要適應語境,合位得體,整體把握,主觀語境和客觀語境相互協調。  
    漢民族在口語修辭中還表現出為追求美好而好聯想善比附的思維特點。語言本是人類社會的交際工具,但在人們的使用過程中,總是把語言的功能神秘化、誇大化,對語言有一種崇拜和信仰的心理,認為語言和它指向的物體是一體的,語言有着超自然的精神力量,能降福也能招災。自古以來,每個民族都有對語言的崇拜心理,但漢民族在口語交際中好聯想善比附、講究有說頭、討個好口彩的用法特別廣泛,如漢語中『8』諧音『發』,+9;諧音『久』,『1』諧音『要』,"5』諧音『我』,帶『8""9』數字的日子、號碼、名稱就認為是吉祥號,能帶來好運氣,帶有『8』的日子街上開業的商店最多,帶有『888" " 158" " 168" " 198』的車號、牌號、卡號等許多人不惜重金買下。還如結婚時在床上撒上紅棗、花生、桂圓、蓮子,為的就是取諧音『早生貴子』,發糕、髮菜、發財樹受到人們的喜愛,都是為圖個吉利。漢語中存在大量的同音和近音詞語或語素,為把不同事物聯繫在一起奠定了客觀基礎,漢民族好聯想善比附的思維特點,就把不同的的事物和現象通過同音或近音聯繫到了一起成為可能,口語交際中諧音的大量存在,已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諧音文化,口語中的諧音修辭正是漢民族這一思維特點的充分體現。  
    二、含蓄、謙讓、以和為貴的漢民族文化心理  
    中國是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為人處世講究『知禮數』『懂禮貌』,交戰雙方也要『先禮後兵』,深諳『禮多人不怪』的道理。儒家視『禮』為立國之本,其中就包括待人接物的禮儀內容。受儒家思想的長期薰陶,漢民族在言語交際中,深知『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口語修辭中的禮貌表達在漢民族為人處世中佔有重要地位,講究談吐文雅,彬彬有禮是道德高尚有修養的表現,漢民族言語交際中講究禮節的心理,積累了豐富多彩的禮俗詞語,並且怎麼表達頗有講究,亂不得,錯不得,濫不得,否則就要失禮,這種注重言語禮節,講究言語禮貌的心理在言語交際中處處體現。如對人的稱呼,是漢民族禮貌表達的重要標誌,小孩見到大人,學生見到老師,下級見到上級等熟人相見,首先要有個稱呼表示禮貌,有些場合恰當適度的稱呼,對整體的交際效果起到關鍵作用。漢民族在交際中為表示對對方尊敬有禮,形成了漢民族獨有的內容豐富的有明顯區分的敬稱和謙稱。敬稱和謙稱早在秦代就廣泛使用,如敬稱『足下、殿下、執事』等,謙稱有『寡、孤、不毅、不才、在下』等。現在我們口語中還常用敬稱有『令尊、令堂、貴姓、貴公司、貴校』,謙稱有『敝人、愚弟、寒舍、掘作』等等。漢民族注重長幼有序和血緣宗親關係,見到長輩一定要有稱呼,以示尊敬,而不像西方為表示親切,對父母或其他長輩都可以直呼其名,在漢民族看來,這樣是少教無禮。對無親屬關係的人使用親屬稱呼,就顯得與說話人特別親近,無形中拉近了雙方的距離,如平常稱呼的『老伯、叔叔、大哥、大姐、大嫂、大嬸』等,上街購物,個體老闆為體現服務態度之熱情誠懇,常『大媽、大姐、老哥、老弟、老妹』地叫,以體現有禮貌或親近的人才能有這樣稱呼,符合漢民族的文化心理,心理愉快,購物熱情也會大增。表示禮貌的敬稱和謙稱還有許多,像『惠顧、借光、勞駕、拜託、指教、冒昧』等等。漢民族在言語交際中講究禮節,注重禮節,力求談吐文雅,彬彬有禮的心理,在口語交際中隨處可見,還有在問候語、道謝語、恭維語等中都有充分體現。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