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39|回覆: 0

[中國方言] 大話方言:易中天南北"通吃"

[複製連結]
沙舟 發表於 2007-10-15 16: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光明網
易中天的【大話方言】(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版),以生花妙筆、詼諧語言,引領讀者穿古越今,走州過省,追溯方言起源,展現方言特色,琢磨說話技巧,品味話中智慧。在這本書里,雜家易中天『朝秦暮楚』地去追溯方言的起源,『東拉西扯』地展現方言的特色,開始了他的『方言學普及工作』。

【大話方言】曾作爲【今日說話】叢書的一種――【西北風與東南雨:方言與文化】,初版於2002年。當年的書名起得中規中矩――【西北風東南雨――方言與文化】,當時賣得也不溫不火。中國地廣人眾,歷史悠久,五千年的文明史不僅留下了浩如煙海的物質文化遺產,還傳承了豐富的至今仍活在人們生活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譬如方言。老鄉見老鄉,之所以『兩眼淚汪汪』,就因爲方言――鄉音。這些方言緣何生成,因何而有,且聽易中天教授娓娓道來。在書中,易中天對中國各地方言文化進行了全面考察,並以其風趣詼諧的一貫風格解析了話語技巧和話語智慧。
易中天本不是專門研究方言的,只能算是一個對方言感興趣的人。打小易中天就愛琢磨方言。先是隨父母離開家鄉,住在一個九省通衢的城市裡,後來又外出謀生,居無定所,學無恆業,走南闖北的,也就有了些『積累』。和人說不上三句話,就想猜人家是哪裡人。猜對了自然洋洋得意,有時還要冒充人家的老鄉。猜錯和露餡的時候也多。爲了改正錯誤,提高命中率,就得更加留意。久而久之,也就知道了一些方言的事。就憑這麼一點本錢,也要寫方言的書,那叫自不量力。如果不是林愛蓮女士的再三敦促,這本書是寫不出來的。即使如此,易中天也不指望它能有多深的研究和多新的見解。易中天所做和能做的,只不過幫語言學家們做一點普及工作,捎帶著發表些許一孔之見。
在這本書中,易中天對於方言起源的敘述,頗有獨特的見解和概括。他首先關注的是南方和北方的差異,認爲『中國歷來就有關於南方和北方的種種說法:南轅北轍、南征北戰、南來北往、南下北上等等。這些說法都不能顛倒或互換。』『同樣,南腔北調也不能說成南調北腔。』那麼,爲什麼『南是腔而北是調』。易中天則進一步發現北方話內部分歧小,語法結構差別不大,詞彙方面比較一致,剩下的就是調門的差別了。譬如,西北官話、西南官話、江淮官話和北方方言的差別就主要在說話的聲調上。而南方方言不僅調不同,腔更是五花八門,不同方言的詞彙、語序都不一樣。就外來語與原住民語的關係而言,『北方有點像水和面,南方有點像水和油。水和面弄到一起,開始也一塌糊塗,但揉著揉著,也就不分彼此;水和油兌起來,你就是再攪和,那油珠子還在水面上漂著』。如果縱向地看南方方言,易中天覺得更像雞尾酒,『一層一層的。比如閩南話中,不少字有三種讀音,秦漢音、南朝音、唐宋音』。
也許是因爲易中天教授本人出生在南方,工作、生活在南方,因而【大話方言】對南方話的描述很是生動,『贛語像刀,客家話像圈子,閩語像石頭,而且是活化石』。對於客家話,作者更是由衷地感慨:『一個族群從西晉開始就南下「做客」,一做做了上千年,而且還到處做客,這可真是個奇蹟。』我們還是『英雄不問出處』吧。總之,北方趨同,南方多樣;北方融合,南方積澱。
方言費解、難懂、易生歧義,所以易中天也強調還是要說普通話,但他同時又認爲方言很有趣。『同一件事情,用方言說,就可能比普通話有趣。』因爲方言往往是用來說閒話的,說閒話的特點是放鬆,是百無禁忌。而『說話一旦隨便,也就容易出彩』。比如北京話某某『隔兒屁著涼一個大海棠』是講的這個人死了,爲了避諱而張冠李戴,上海話得說『儂先汰』,不能說『儂先洗』,那會讓人家感覺以爲你在說『你先死』。又如『打』在粵語中就有十幾種說法――舂、撻、摑、鑿、做、砌,不一而足……正所謂『怎一個「打」字了得』?又比如北京話中的『給臉不兜著』,就比『給臉不要臉』生動得多,鄙夷的成分也更重。
可以說【大話方言】以學者的功力,文化人類學家的視野,易中天『通吃』了南北方言,而且『吃』得環環相扣,深入淺出,妙語如珠,圓融渾成。讀時忍俊不禁,欲罷不能,讀後回味無窮讓人眼界大開,其被業內人士評價爲是一部很有可讀性的學術著作,很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一番!(潘啟雯)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