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27|回復: 0

[中国方言] 大话方言:易中天南北"通吃"

[複製鏈接]
沙舟 發表於 2007-10-15 16: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光明网
易中天的《大话方言》(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版),以生花妙笔、诙谐语言,引领读者穿古越今,走州过省,追溯方言起源,展现方言特色,琢磨说话技巧,品味话中智慧。在这本书里,杂家易中天“朝秦暮楚”地去追溯方言的起源,“东拉西扯”地展现方言的特色,开始了他的“方言学普及工作”。

《大话方言》曾作为《今日说话》丛书的一种――《西北风与东南雨:方言与文化》,初版于2002年。当年的书名起得中规中矩――《西北风东南雨――方言与文化》,当时卖得也不温不火。中国地广人众,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明史不仅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物质文化遗产,还传承了丰富的至今仍活在人们生活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譬如方言。老乡见老乡,之所以“两眼泪汪汪”,就因为方言――乡音。这些方言缘何生成,因何而有,且听易中天教授娓娓道来。在书中,易中天对中国各地方言文化进行了全面考察,并以其风趣诙谐的一贯风格解析了话语技巧和话语智慧。
易中天本不是专门研究方言的,只能算是一个对方言感兴趣的人。打小易中天就爱琢磨方言。先是随父母离开家乡,住在一个九省通衢的城市里,后来又外出谋生,居无定所,学无恒业,走南闯北的,也就有了些“积累”。和人说不上三句话,就想猜人家是哪里人。猜对了自然洋洋得意,有时还要冒充人家的老乡。猜错和露馅的时候也多。为了改正错误,提高命中率,就得更加留意。久而久之,也就知道了一些方言的事。就凭这么一点本钱,也要写方言的书,那叫自不量力。如果不是林爱莲女士的再三敦促,这本书是写不出来的。即使如此,易中天也不指望它能有多深的研究和多新的见解。易中天所做和能做的,只不过帮语言学家们做一点普及工作,捎带着发表些许一孔之见。
在这本书中,易中天对于方言起源的叙述,颇有独特的见解和概括。他首先关注的是南方和北方的差异,认为“中国历来就有关于南方和北方的种种说法:南辕北辙、南征北战、南来北往、南下北上等等。这些说法都不能颠倒或互换。”“同样,南腔北调也不能说成南调北腔。”那么,为什么“南是腔而北是调”。易中天则进一步发现北方话内部分歧小,语法结构差别不大,词汇方面比较一致,剩下的就是调门的差别了。譬如,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和北方方言的差别就主要在说话的声调上。而南方方言不仅调不同,腔更是五花八门,不同方言的词汇、语序都不一样。就外来语与原住民语的关系而言,“北方有点像水和面,南方有点像水和油。水和面弄到一起,开始也一塌糊涂,但揉着揉着,也就不分彼此;水和油兑起来,你就是再搅和,那油珠子还在水面上漂着”。如果纵向地看南方方言,易中天觉得更像鸡尾酒,“一层一层的。比如闽南话中,不少字有三种读音,秦汉音、南朝音、唐宋音”。
也许是因为易中天教授本人出生在南方,工作、生活在南方,因而《大话方言》对南方话的描述很是生动,“赣语像刀,客家话像圈子,闽语像石头,而且是活化石”。对于客家话,作者更是由衷地感慨:“一个族群从西晋开始就南下‘做客’,一做做了上千年,而且还到处做客,这可真是个奇迹。”我们还是“英雄不问出处”吧。总之,北方趋同,南方多样;北方融合,南方积淀。
方言费解、难懂、易生歧义,所以易中天也强调还是要说普通话,但他同时又认为方言很有趣。“同一件事情,用方言说,就可能比普通话有趣。”因为方言往往是用来说闲话的,说闲话的特点是放松,是百无禁忌。而“说话一旦随便,也就容易出彩”。比如北京话某某“隔儿屁着凉一个大海棠”是讲的这个人死了,为了避讳而张冠李戴,上海话得说“侬先汰”,不能说“侬先洗”,那会让人家感觉以为你在说“你先死”。又如“打”在粤语中就有十几种说法――舂、挞、掴、凿、做、砌,不一而足……正所谓“怎一个‘打’字了得”?又比如北京话中的“给脸不兜着”,就比“给脸不要脸”生动得多,鄙夷的成分也更重。
可以说《大话方言》以学者的功力,文化人类学家的视野,易中天“通吃”了南北方言,而且“吃”得环环相扣,深入浅出,妙语如珠,圆融浑成。读时忍俊不禁,欲罢不能,读后回味无穷让人眼界大开,其被业内人士评价为是一部很有可读性的学术著作,很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一番!(潘启雯)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