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50|回覆: 3

[思想啟蒙] 季謙先生台中師範講『近思錄』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1-4-24 16: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財貴,字季謙

教育的思想最重要的是哲理,稱爲教育哲學。哲學是文化的核心、行動的指導,因此任何學問都有它的哲學。只是有的經過反省而整理出來,稱爲某某哲學,有的沒有經過整理,不過只要是有意識的行動,其實都可以追索出它的哲學來,就是它根據的是什麼。因此,我們如果講教育,就需要從教育哲學去反省,或是從了解教育哲學開始。意思就是說,我們講教育,要看他根據於什麼樣的基礎,那麼一想到這個問題,我們立刻又想到,既然教育哲學是教育行動的基礎,那教育哲學又基於什麼樣的基礎而可以成立呢?我們會想到這個問題。如果真想到這個問題,對教育的問題就想得更透徹了,假如依照這樣做,教育就能夠做得更合乎道理。

什麼叫作教育更合乎道理?就是它的根據是經過反省的,而這個反省是盡其可能的向更高層次反省。不過反省到最後,一層還有一層的根系,不能無限制的後退啊,那返到什麼地步可以停下來?假如我們要檢討教育的問題,比如說現在的教育行動妥當不妥當,你要根據一個道理,我們說這個道理就是你的教育哲學,而教育哲學是不是最後的呢?如果不是,它又根據什麼?那麼這個所根據的又再找根據,一直後返,請問返到什麼地步爲止?其它問題也一樣,比如政治,你爲什麼這樣做政治,這個根據叫作政治哲學,凡是政治的行動都有政治哲學,意思就是說,**政治有**政治根據的道理,民主政治有民主政治根據的道理,如果各有各的道理,那麼你憑什麼去採取某一種的政治模式,這裡顯然有一個更高的根據來判斷。那麼這樣一直往後返,返到什麼地步爲止呢?再來,我們說東方人有東方人的哲學,西方人有西方人的哲學,尤其是生活哲學或文化哲學,他之所以有這樣的生活,有這樣的文化一定有所根據,假如有東方的哲學又有西方的哲學,到底孰是孰非,你如何來判斷,這樣的人生往現實表現上走,你怎麼面對這種人生,往高層次上走,你怎麼面對這種文化,再往高層次走,怎麼面對這種哲學,你總是要再憑一個更高的根據,這個更高根據是什麼?隨時要有這種警覺,這樣才能站在一個最清明的地方,走最清明的路,這樣就不會盲從,也不會跟著某個時代走,當然更不會像中國人這近百年來,只跟著西方走,跟著美國走。當然,整個西方也都美國化了,美國太厲害了,原來歐洲還可以擋得住,好像越來越擋不住,美國化了。我們中國總說要趕得上世界潮流,其實就是追趕的意思,沒有超越的意思。中國人近一百年來,絕不敢說超越這兩個字,我們如果能夠跟在西方的屁股後頭走,跟得上,聞到他的屁的味道,我們就覺得了不起了,你太遠了聞不到嘛,你就落伍嘛。這叫盲從嘛。西方對,你跟著走,也是盲從。西方不對,你跟著走,是盲從。只有西方對,你知道他對而跟著走,才叫不盲從。所以現在先不說跟不跟的問題,先說對不對的問題,假如對不對的問題都不談,只談跟不跟得上,這都沒有意義,你就是跟上了也沒有意義,它對,你知道它對然後跟上了,這才有意義,就只有在這一點上有意義。所以你看人生意義很難尋求嘛。但是有多少人考慮這個問題呢?假如都不考慮,那人生究竟怎麼活的呢?

考慮這個問題,你一定要有一個根據,這個根據請問在什麼地方?所以張橫渠說那四句話很重要——『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沒有人爲天地立心了,所以生民的命就遊蕩忘返,不要說爲生民,不要說別人,先說自己,你也是生民之一,你的命在哪裡呢?『命』就是你的遭遇,這輩子的運行,你是毫無依據、毫無目標,就跟著流行走,就是路人甲路人乙啦,所以你是世界流變當中的路人甲路人乙,這樣你的存在就毫無意義了嘛。沒有警覺到自己的存在性,我們也可以說他不存在,這就是存在主義的意思。

當然芸芸眾生不一定都能警覺自己的存在,但是孔子說,君子無『意必固我』,所謂的君子、仁者,都有一個自覺。所以『古之學者爲己』,他爲自己的生命負責任,這才能夠叫作存在。孔子『踐仁以知天』,實踐仁來符合天道,像這樣才叫作有所存在,所謂『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存著什麼東西呢?天理、良知,這叫作心中有所存,這是諸葛武侯的句子,『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惻然』就是怵惕惻隱之心、仁德,這樣子才算作存在了。

孔子的『仁』可以說明存在之所以爲存在的本質。假如都是順著潮流走,就是不知道存在的意義,不知道生命在做什麼,要往哪裡走,就可以叫作不存在。不存在就是虛無。所以人生爲什麼感覺空虛?因爲他不知道所爲何來,縱使有一時之間有『所爲』,就是他要爭取個什麼名、利、地位,爭取到了,到最後,他還是覺得空虛,因爲人生的意義恐怕不在這裡。

所以人要有充實感,就是存在感,他必須有所自覺,所謂『爲天地立心』——這天地之心,王陽明所謂是良心——那就能爲自己

『立命』,你生命的運行就有一個軌道,這就立命,你就能安了,叫『安身立命』。那麼,什麼叫『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這有個參考點,就是『往聖之絕學』,往聖之學啦。什麼叫往聖,什麼叫聖人?那我們就說那兩句能夠『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的人謂之聖人啦,能夠通於天心,能夠充實自我,能夠爲自己立下生命的目標,尋求生命的意義,這樣不是一個可敬重而且可遵循的人嗎,這樣的人就是聖人,所以,能夠『繼往聖之絕學』,就能夠『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如果人人都有這種心,過這種命,就能夠『爲萬世開太平』,所以這四句話是連成一體的,是有深度意義的。

好了,我們剛才講到,我們反省一個問題,反省一個學問,是一個現象。只要你的心靈是靈活的,或者說是活著的,你真的願意活著,那麼你必須對每一種人生現象,或者每一種學問,都要去考察,考察它依於何處,而這『依於何處』又依於何處,到最後的所依就是立生民之命了。所以落實了說,人生有它應當有的道理,叫作『人性』。任何學問,都應該依於人性而開發出來,人性如果還要往上推,就是『天命』。所以,剛才才說爲天地立心了,天心就是人心,而人心合乎天心之所在,就是人的命所應該走的路。

所謂的『爲生民立命』的『命』,我們說是他所應走的路。從所應走的路來講,它是一種『命令』的『命』,就仿佛有一種命令,非如此不可,他有一條必定要走的路,這叫『命』,你命該如此。命該如此有兩種意義,一種是,這是你的天職之所在,人生有一條必定要走的路,這規定是什麼規定的?你說天地的規定,這叫『天命之謂性』,這樣解也可以,如果你解說這是我自我規定的——在什麼條件下自我規定?是因爲現實上的各種目標要去追求,所以要自我規定呢,還是有更深的理由,就是本當如此呢。假如是後者,那麼這『本當如此』就是道德的規定,道德的規定是一種定然的規定,所謂『定然律令』,像一個法律的規範一樣,這命就是命令之命。再有所謂『天命之謂性』,這個命就是命令之命。我們說『爲生民立命』,假如說是爲自己立命,我們也可以說爲自己立一個人生方向,立一個人生應走的路,我們命令自己,應有這種命,就是天生命定如此,也可以說我有這個命運,在命之下就有這個運作,這是命運,可以這樣解釋。

另外一種解釋,是『命限』之『命』,我們一般所說的命運——不是剛才所說的上提的命運,我們就一般說的命運,就在你現實當中,你的現實生命與現實環境相順或相違的狀況,就是普通說的命運了——萬事如意是你的命好,禍不單行是你的厄運,這不是你的現實命運和現實環境是順或逆麼。你有命、有運,你的命運哪裡來,剛才說是非如此不可的規定,這個規定可以說從天而來,也可以說從你的內在良知而來,到最後兩者是一樣的,人心就是天心,這樣你不是自有一種路要走嗎?假如有這樣的路要走,你就有這樣走下去的動力,就叫運。所以這叫作命運。而從這裡講的命運,是超越的、理想的、自主的命運,假如講一般的命運是被動的命運了。那麼在這個地方,兩種對命的看法,就有兩種運作的可能性。

到最後,我們說現實的可能性是可以變動的,但又是很難變動的。現實命運你很難違背嘛,當你很難違背的時候,你就說這種命運是後天之命,所以『後天而奉天時』。當你說前一種命的時候呢?是先天的,先於天地,天地之本,造化之源,這種命運是『先天而天弗違』,天都不能違背,因爲這就是天心之所在,人心所在就是天心所在。那麼這裡的『命』,天心所在,命令之命,你也可以說老天命給人有這種人性,你也可以說你命你自己走這條路。那麼在現實中走這條路,,必定有現實的限制,所以你有自主命運,也有現實命運,當這兩種命運相接觸、相會合、相影響的時候,你說他是有限制呢,還是沒有限制?這要自己體會一下。你怎麼可以說沒有限制呢?後天要『奉天時』啊,怎麼可以說沒有限制,限制可大了。所以孔子也有很大限制,不能一切如他的理想,包括聖人,他也不是萬事如意啊,聖人反而常常不得志啊。但聖人常常不得志是從現實上說,而聖人要盡他的本分,是無所限制的。所以他無所限制的本分,就要在有所限制的環境中去完成、去實現。這是兩種命接觸的結果。

假如你內在沒有你的命,沒有你的人生目標,那麼所有的人生就順著現實人生所走,如果你有你的人生目標,你雖然不能脫離現實限制,但是你的人生目標在走,你安知道它不能轉移現實的壓力呢?現實的干擾呢?所以在這裡,人很難,或者說人不可能去轉變現實的限制,但是人可以儘自己的本分。所以孟子說『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這是我自己可以主張的。爲什麼呢?這是求在於你的德,所以你自己的得是可以自己主張的。那麼『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你雖然依照很正常很規矩的,依照『求』的規律去求,但是『得之有命』,它還是有限制的,所以『求無益於得』,求並不一定有得,『是求之在外者也』。『求之在外』就是命限,『求之在內』就是自己對人生的抉擇。

對自己的人生抉擇,我們叫做『義』,你依照自己的抉擇做,叫作『盡義』。你按照自己的抉擇一直往前走,你安知道這個環境不會因著你的抉擇而有所變化?所謂『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你安知道沒有變化呢?但能變化多少,這很難用數據衡量,不過它總是有變化。變化到了最頂端的那一個地方,就是由你的道德的抉擇往前走,他必定會推動現實限制,而你盡你的義而推動到頂端,就隨時盡你的義,隨時感覺到有個限制。其實也只有盡了義的人才可以感覺到這個限制,你沒有盡義怎麼能講限制在哪裡呢?當一切都是順著限制而走時,就感覺不到這個限制了嘛。所以唯有盡義的人可以感受到限制,唯有盡義的人才知道命,所以『盡義而後知命』,這個觀念很重要。一般人是不能夠知命的,他既不知道天命在哪裡,他的當行而行的路在哪裡,他也不知道人生道路在哪裡,爲什麼?一切都順著走,有什麼限制可言。只有你想衝破而沖不破的地方才叫限制,你什麼都沒有努力,怎麼知道限制呢?所以一切都在限制中。

所以人要從他的命覺醒過來,他只有信他的義,只要不盡義處都不可以委諸於命,不可以推諉。但是假如一個人盡了義、知了命,他會不會推諉呢?一個盡義的人只顧盡義,就不會推諉命了。所以一方面知道命在那裡,他還不推諉給命,他還是盡他的義,所以他只知道盡義,他不知道命,也不管命到了哪裡,總之這一刻沖不破,下一刻或許可以衝破,這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好了,我們再回頭講,人如果有個『性』,什麼是『人性』?對於人性這個概念,有不同的檢討方式。有所謂的『本質說』,人性的本質是先天的,這叫『本質先於存在』,人還沒有存在,已經有了本質了,叫『本質先於存在』,你的人生意義是什麼,要依據人生來說,而人生是什麼已經定了,叫『本質先於存在』。我們剛才說的存在主義者呢?是『存在先於本質』。

『本質先於存在』是先給人下個定義,人是什麼,你就應該怎麼走。比如人是理性的動物,以理性作爲人的本質,所以你的本質決定你的存在,你有這個本質才是人,存在必須爲本質服務,存在遵照本質行動,叫本質先於存在。『天命之謂性』,這叫本質先於存在。你的生命存在了,你有人的性,從哪裡來?天命,老天規定好了,就是本質先於存在。

近代哲學家反對這種講法,他認爲沒有所謂人的本質,假如有,人也不能夠了解。尤其在西方傳統中,大部分說人的本質的,有一種是哲學家說法,有一種是宗教家說法。哲學家的說法遭受到懷疑了,因爲哲學家本著他的思考來講人的本質,等於憑著人的能力來說天的意志,這已經遭到懷疑了,尤其是康德的批判,你不能說老天規定人的本質;而宗教家的說法呢,也是可疑的,宗教家是憑先知或上帝的獨生子,他們說人的本質是上帝所造,這也遭受思想家質疑,當時不要說思想家,就是耶穌的弟子也質疑,所以耶穌的弟子曾經問耶穌,說你常常給我們講上帝,開口閉口都是上帝,請問上帝在哪裡,爲什麼不讓我們看一看,就對信心起懷疑了。這很難解決的問題啊,因爲這兩難,爲什麼?第一耶穌不能把上帝搬來給你看,這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耶穌說抱歉我不能搬來,弟子就不恭敬他了嘛,所以也不能說拿來,也不能說不拿來,所以兩難。那耶穌怎麼解決?耶穌就是耶穌,聖人就是聖人,四兩撥千斤,他說你天天跟我在一起,你沒有看見上帝嗎?解決了問題。他這個問題解決很妙的,就是一貫說法,我就是上帝的私生子,我的所作所爲就是上帝的所作所爲。他的信心這麼堅強。但是縱使如此,依照思想家的想法,這也不一定可信。所以,本質是什麼,假如你在沒有存在以前就規定好了,那是誰規定的呢?不就可疑了嗎?所以他們就講,『存在先於本質』。什麼意思?存在表現什麼,就是人的本質是什麼,不能說人有一個本質,存在到哪裡,人的本質就到哪裡。所以『存在先於本質』就是『存在決定本質』。這個講得有道理哦。所以叫作『人無定義』,這麻煩了。最後講出這句話,人沒有一定的意義,你不能規定人生是什麼,那麼最後會走向什麼?走向『虛無主義』,一切沒有意義了。當然了,存在主義不一定要讓你走向這裡,但存在主義這樣講這樣講一直走下去,什麼人從哪裡來,人的意義是什麼,誰來規定人,從這裡想到最後,人都不認識人生了,人就對自己陌生了。所以每個人都是陌生人,他對自己陌生,對世界陌生,每個人都成爲異鄉人,這就卡繆爾的作品【異鄉人】,他的宗旨所在。

【異鄉人】不是講一個故事,而是講一個人生態度,講一個哲學,所以【異鄉人】這本書要看。以前我教大學生問說,你們有人喜歡近代文學,不喜歡古典小說,所以不叫你們讀水滸紅樓了,問你們看過【異鄉人】沒有,幾百個學生沒有一個看過的,有一個學生期末考的時候寫心得說,老師給我們提過兩三次【異鄉人】,我倒是真的去看了,但是還看不出所以,覺得它真的不一樣,但還不知道老師所說的意義那麼重大,以後還要看。當然已經到期末考了,我沒有時間給他回答,如果給他回答,我要說你當然現在還看不懂,你還年輕,對人生沒有很深體會,對哲學還沒有了解怎麼懂呢。所以他不是文學作品,是哲學作品啊,卡繆爾不是文學家,是哲學家,這不是很深刻的反省嗎?存在先於本質,人無定義,你要了解這個問題,請去看牟宗三先生【道德的理想主義】,就在這本書裡面,有一篇叫作,『論無人性與人無定義』,論這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要不這個問題不能解決啊!你人有定義不能解決啊!大家不信了嘛,人哪有定義,怎麼定義呢?天命之謂性,有人就質疑了,天命之謂性,這叫『以存有規定道德』,這個存有是最高存有,你拿一個天來壓人啊,這已經不可信了嘛,康德批判掉了嘛,所以『中庸不可信』,這已經很普遍了,這在現代人頭腦中要很警覺了。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4-24 16:02 | 顯示全部樓層

所以爲什麼西方的文化日漸沒落,也有道理的,因爲他們不信宗教了嘛,爲什麼?人無定義了嘛,你爲什麼要告訴我人是上帝所造,講不出理由,一反省就講不出理由,講不出理由就宗教情操淡薄,宗教情操淡薄到最後就人無定義,我要怎麼做就怎麼做,存在規定我的本質,任何人都可以表現他的存在。我們表面看就是放肆的人生,人無定義了,我可以規定我的人生。所以這個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世界上的哲學家幾乎不能解決,眼看著人心敗壞,爲什麼?遠離天地,遠離耶穌,遠離上帝。人心遠離上帝還得了嗎?用中國話來講,人心遠離天心還得了嗎?這人心就變成現實的人心了,就不是人心合於天心的人心,你的生命就沒有方向了。你所謂方向就是我爲主了,你爲主是哪一個層次的你呢?不知道了。這不是很可怕的事情嗎?美國就天天做這一套,所以美國宗教沒落了,個人主義嘛。這個也都相關的。所以哲學的風潮一方面好像是反省時代,一方面它也帶領時代。很多學生不好管理,或者很多人很難和他說道理,往往你反省到這個道理了,他自以爲是還振振有詞,這反省到最後會想到人沒有一個定義,人沒有一個本質可以追求、可以規定。你不能規定他,他也不規定自己,他問你要規定你憑什麼規定?這不是很麻煩嗎。所以,要去反省人到底有沒有定義,重新來定義人。

那麼重新定義人是不是走向亞里斯多德,『人是理性的動物』這樣定義呢?還是【中庸】所說『天命之謂性』來定義人?或者勞施光先生所了解的中庸天命之謂性?我爲什麼補充這一句呢?因爲勞施光先生所了解的『中庸』並不一定是『中庸』的原義了。以前上課有沒有講過【中庸】這句話,『天命之謂性』可信不可信?這要了解啊,這是中國文化最大公案了,以前沒有人提出來過,現在勞施光先生就學康德,批判了,這個批判很厲害的,一下子就判到經典上面去。等一下,有機會再講中庸『天命之謂性』。現在先說人有定義還是沒定義。

『本質先於存在』被批判掉後,人很難說有定義,『天命之謂性』被批判掉之後,很難說本質先於存在。那我們就說人如果沒有個定義,就好象說人沒有個方向,各自說自己的,每個人都可以規定我人生的意義,我存在是什麼,人的意義本質就在我這裡表現。這當然是一種人生的解放自由,有相當可貴的意義在裡面,但也有相當可怕的結果會隨之而來。那麼人是有定義還是沒有定義,牟宗三先生就解釋這個問題,所以我們覺得眼光非常敏銳,那他憑什麼解釋這個問題,到最後還是歸宗於中國哲學,歸宗於儒家來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人無定義而有定義了。

這兩個矛盾嗎?前面所說的定義就是人不可以用你的思想、用你的猜測,就是不能用你的哲學、也不可以用你的宗教來定你的定義,就是『人無定義』。而說『人有定義』,假如人的心是像孟子所說的『四端之心』,那麼你就不可以隨便亂走了,到最後還是『非禮勿視聽言動』,到最後還有一個方向嘛,你還有個規矩嘛。這規矩誰定的?你的心定的。這心是什麼心,這心是無所來由的心,它是隨時當下呈現的心。所以從當下呈現的心來肯定你的人性,牟宗三先生最後還是走孟子的路了。也只有孟子能夠解決這問題了。孟子解決的問題不是哲學家用理智的思考、宗教家用神秘的體驗來規定一個人的定義,人的本性到最後還是自我規定嘛,你的怵惕惻隱不是自己的怵惕惻隱嗎,所以是自我規定。而自我規定有沒有變成遊蕩無所歸呢?每個人有自己的規定呢?所以孟子就說,『怵惕惻隱人皆有之』,這人皆有之的四端心,它無所來由處,從無所來由的這條路來說,寄託給人之本質了。這個性是虛說,心是實說,你實在的感受就是你的心,那麼從『心』來規定『性』,所以性是虛說,寄託給一個來由,你心的來由是什麼,就說個性。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其實孟子是道『心善』,從『心善』說『性善』,這樣來規定『性』,如果這樣規定『性』,就不是從天命規定性,是從人心來規定性。從天來規定性你可以說是假的,不可靠,不能驗證的,可以批判的,但是從心來規定性你就不能批判,你不能批判你的心啊,因爲你的心是那麼實在,這叫『逆覺』,逆回來察覺,這也叫『自覺』,自己覺察自己。而且這個自己覺察自己是有很明確的實在性,這叫證明。你的證明是身體力行的證明,是親自的證明,從主體上來證明,體證,所以叫『逆覺體證』。這裡如果說不可靠,那天下再沒有比這個更可靠的東西了。只是這個可靠不是一般數理邏輯的可靠,不是經驗邏輯的可靠,是你的體證的可靠。所以講道德要從另外一條路講。

如果講證據,那麼證據要分兩種,現在我們只有一種證據,這證據是知識的證據,知識的證據有兩類,一類是邏輯數學的,一類是經驗的,所以現在知識好像只有兩類,知識的證據才是證據,那麼你心靈自我的自覺的體證,一般現在的西方知識界,邏輯實證論者,他不承認嘛。以後中國文化要重新講,就必定要存在兩種證據。所以胡適之往往說你拿證據來,他就只知道數理邏輯的證據,經驗實驗的結果,他不能承認,或者說現在的中國**體上不能承認,這個所謂自覺的、道德的證據。這兩種證據是不同性質的證據,假如不能承認兩種不同性質的證據,那麼人生就很難擺平,很難完滿,你的人生就有缺憾了。

講到人有定義還是沒定義,人可以說有定義,也可以說沒定義,兩個定義方式不同。所以人可以自我定義,他也是存在先於本質,你怵惕惻隱四端之心一發,就可以定義人之性爲仁義禮智之性,這不是你的存在先於你的本質嗎?那這存在先於本質是不是人人都有自己一套呢?所以說人皆有之嘛,四端之心人皆有之,四種人性人皆有之嘛。四端之心是主觀的,又是客觀的,主觀是心,客觀就是理。所以,假如人性又是客觀的,而人又必須順著人性而走,人的性發出來就是人的這顆心,那麼四端之心又是必然的,這必然是什麼意思?這是人的本質,所以這裡又是『本質先於存在』。

所以它既是『存在先於本質』,又是『本質先於存在』。『存在先於本質』是你體證的立場,『本質先於存在』是你從印證之後而體悟到的存在的說明,所以從存在說是本質先於存在,從你的印證說是存在先於本質,這兩條路本來就不必互相衝突。西方人把它看成衝突,就不能解決問題。如果人性是如此,剛才講人性如此建立,就不是一個思想家或宗教家來告訴你的人性,人性在這裡就是一個既主觀又客觀,乃至於絕對。所謂『絕對』,就是通於天地了,超越的了。發於主觀,有客觀性,而通於絕對性。所以牟宗三先生說良知有三性,也就是說道德意識有三性,一個是『主觀性』,因爲他發自於主觀生命,而他所發出來的,是一個理,這理是『共理』,這理可以稱爲『性』,所以人性是普遍的,客觀而普遍,那麼從這裡如果可以驗證出天心,那麼他又是『絕對的』,依照儒家的理論,或依照聖人的示現,也就是孟子的理論跟孔子的示現,我們就可以認定,儒家的人性通於天命,所以他又是絕對的。

如果儒家的人性通於天性,從這裡上來說『天命之謂性』,那這是虛說,實說是『盡其心者知其性,知性則知天』,這是實在說,那麼虛說或者體證後再說,就可以說『天命之謂性』,所以如果這樣了解【中庸】,中庸就不是以本質規定存在,就不是以宇宙的演化來規定人的道德,所以要有見識,不能夠死於句下,假如你只是追著天命之謂性這句話來講,要麼就是猜測的,要麼就是宗教的,這是康德批判的範圍之內,但是假如像剛才說的,『盡其心者知其性,知性則知天』,那麼知天了以後,又知人心就是天心,人性就是天性,說一句『人性就是天性』,有何不可?所以你說存在先於本質,可,說本質先於存在,也可,就化解了這個問題。

中國的儒家是這樣來看人性,我們說,一切活動歸於活動哲學,而一切哲學基於人性,那麼人性就是合乎天性,人心就合乎天心。假如這樣來看人性,而從人性開發出哲學,用哲學指導人生,這樣人生豈不是就有了很紮實的依據了嗎?假如你不從這樣全面而深入的探索來成就一個學問,那請問你的學問可靠還是不可靠?你的學問是否可以爲天地立了心呢?假如不能爲天地立了心,你這個學問能知道生民來立命嗎?所以學問不簡單。一方面學問內容不簡單,其實最不簡單的是,檢討這個學問它是不是基於人性,這更不簡單。

注意這個問題哦,教育如果是人生的一種重要活動,請問教育要根據什麼?它必須根據一個哲學,哲學就是對教育的看法,那麼對教育的看法來自於哪裡?來自於對人生的看法,乃至於所有的活動都是人生的活動了。所以現在我們是從教育來說起而已了,教育是直接面對人的生命,其他還間接面對呢,經濟還間接面對呢,至少面對的深度還不夠,教育是直接面對,所以教育更應該接近人性,是不是?

好了,教育基於教育哲學,教育哲學應該基於人性,那麼請問,你們讀過教育哲學,假如你沒有讀過教育專業,你要考我們這個研究所你要考教育哲學吧,你研究過教育哲學,你想一想,哪一門教育哲學,那一個教育哲學家,他是用這種方式來討論教育的?讀教育哲學讀過皮亞傑,皮亞傑有沒有告訴你這樣,來建立他的學說,他的認知心理學?你讀過到現在還影響很大的杜威,杜威也可以號稱一個哲學家,但是他又是教育家,因爲他對教育用很多心,討論教育討論得文章很多,他影響一個世紀的教育,他影響美國乃至於整個世界。他的教育思想,指導了教育的活動,而他的教育思想,也就是他的教育哲學,是根據他的哲學了,其實就是根據他對人生的看法了。請問他這種哲學,對於我們剛才所說的人性的總體範圍,這高度的層次,請問他達到多少?這就可以檢討出來,檢討出我們要不要跟著杜威走了。那麼你說還有比較有名的,像盧梭,教育哲學提到盧梭嘛,自然主義嘛,請問盧梭有沒有根據人性來談他的教育?還是因爲他自己的生活經驗,他自己對人生的想法來說我們應該怎麼指導教育問題?現在不是有很多盧梭信徒在做教育嗎?他們一提到就盧梭怎麼講,人天生是善良的,人天生是美好的,一經過人的手就壞了,(笑),這是他最基本的對教育的看法,其實也是對人生的看法,這種哲學來指導教育,能令你安心嗎?他們是『爲天地立心』了嗎?『爲生民立命』了嗎?所以眾生要走到哪裡去,這不是很嚴肅的問題嗎?還有許多哲學家變成教育哲學家,他本來不是做教育的,但是教育研究者他看到很多哲學家有他對人生的看法,凡是對人生的看法就可以取來用於對教育的看法,因爲他對人的意義是這種看法,他對人生目的是這種看法,於是可以拿來做對人的教育,所以哲學家都可以成爲教育家,因此到最後是哲學在指導教育。我們看這些教育家,能不能指導教育?他所指導出來的教育合理不合理?我們是不是要再更深一層的反省?那麼你們都考過教育哲學,整個師範學校都在傳授教育哲學,你把教育哲學書拿來看,到底他是在介紹教育哲學家的各種思想?還是有一種教育哲學的哲學反省?假如沒有這些反省,那你何去何從呢?所以我看現在的師範教育,或許沒有到教育哲學的深度,都只是教材的教法。教材的教法根據教育哲學,有什麼樣的教育哲學,就有什麼樣的教材跟教法啦,那就教出什麼樣的學生,成就什麼樣的時代嘛,是不是?但是很少人對這個教材教法反省到它的哲學是什麼,如果反省到哲學,又反省到哲學的根據,或者哲學有沒有對人生深度的探究,而根據於人性的本然,還要問一問,有沒有人性的本然。假如沒有人性的本然,不是個說個話了嗎?假如有人性的本然,你怎麼可以拿出人性本然呢?誰規定的呢?剛才不是解決了嗎。

假如你說還沒有解決,你再去思考,看你還有沒有解決的辦法。假如你懷疑這樣的解決方法是不徹底的,不夠的,那這個人就是自己沒有人生的實踐,他不知道所謂怵惕惻隱是什麼,他不承認嘛。所以人生只有一條路了,就是中國人所說的四端心。你如果說認爲這只是道德,而人生不應該只是道德,那麼你要知道道德有優先性,這是康德所說的。道德意識跟知識意識,道德有優先性。陽明所說的良知,在陽明那裡都是走道德的路,而當今新儒家,像牟宗三反省良知。這『良知』之『知』可以有兩個意義,良知之知的本色,是道德之知、德性之知,而良知在人的心靈運作中,他的自由活潑的運用是道德的運用,所謂『自由無限心』。但是一在人的現實生命中,良知也可以凝聚,不是所謂運用之妙,不再是妙用,而是凝聚起來。良知一凝聚,就成爲鏡子一樣,清明的鏡子,他就可以『照』,反照,映照這個世界。

本來良知之知,無限心的應用,與萬物爲一體了,而這凝聚的映照的心,就成爲認識的心,與世界相對,這叫『一心開二門』,或者『良知的坎陷』,良知的陷落,或者良知自我的凝聚。我們平常人是不知不覺自我凝聚,你就以自我凝聚的這個清明之心,爲你的本性了,一般人如此了。而一個德性心的發揚,他必定是超越、突破這種凝聚而恢復他的本性,自由無限。既恢復本性,就是『先天而天弗違』,但是他既有現實生命,他就也要『後天而奉天時』,所以在『先天而天弗違』那裡講道德,在『後天而奉天時』這裡,他也要用清明之心來面對世界。尤其他道德必定要在事件中展現,必定在現實中有所限制,然後在現實中展現無限。所以在有限中展現無限。

而在有限中展現無限,你也必定帶動有限的知識,或者說我們再把這清明的心抽象化。抽象化的意思就是,不只是要面對現實的事物來完成他的道德,也可以抽象化,單純以清明的心來面對世界、研究世界,這樣就成就知識。所以知識的心靈也是客觀的,因爲都是天心之所凝聚,凝聚的過程,凝聚的模式是一樣的。良心是一樣的,天心是一樣的,你凝聚成一個人,面對世界的心靈,也是一樣的,就是老天的作用啦。這裡也是本質先於存在了,要不然你怎麼有這個認識心呢?你的認識心從哪裡來的?剛才就不討論認識心從哪裡來,他只討論認識心怎麼運作,認識心怎麼面對世界,怎麼成就知識。但是他不想,我們爲什麼有這個認識心來認識世界,成就知識。佛教就講了,識心的來由,無明嘛,但是現在科學太發達了,不好說無明了,你說無明就出家去了嘛,離開世界了嘛。但是世界還是有他的意義啊,人的現實生命還是要過嘛,所以你還是要有知識。所以中國以前沒有開出知識,是中國文化的不圓滿啦,要這樣看,因爲人類本來就有知識的心嘛,你本來就是有清明的思考力嘛,爲什麼不好好用呢?所以你沒有盡其性嘛,假如沒有開出知識,就是沒有盡人的本性啊,剛才一直從道德上講,現在又講到知識啦,它上去還要下來。所以道德的世界就包含了知識的世界了。不只道德行爲要在現實中實現,你就是爲了你的良知的凝聚的清明之心的完全開展,你也必須把知識開出來,這樣才滿足於人心人性的全面意義,所以人心的全面意義就這兩個,道德跟知識。康德還有個美的意義,牟先生說這兩個都做到就是美了。

教育如果要成人成材,首先要知道什麼叫成人成材,然後你才能覺得你的教材跟教法吧,你要知道教育要教出什麼樣的人了,現在這個都不談了。我們現在的教育以什麼爲主?以教育部的教育宗旨爲主,小學就是『國民小學教育標準』那個爲主,再沒人去反省了,它據於什麼,好像別人都替我們想好了。你如果是一般人,這樣想也無可厚非,因爲人如果每件事都想那麼多,就寸步難行了,所以只好由師範學校來培養師範生嘛。那師範學校就照這個做法,但是一個真正的師範生,就不應該如此而已。剛才說這個對嗎?你要問一問了,縱使對你也要知道對了。現在就是不思不考就照單全收了,這樣你的人生就沒有意義了,縱使教出好學生也沒有意義,對你自己沒有意義嘛,因爲你沒有活過、存在過嘛。所以教育哲學之重要,所有師範生都應該修教育哲學。

問題就在這裡,現在整個中華民族,教育哲學就是這些。當然學西方教育家的思想也沒有錯,但是你只有這些就不對了,把材料都堆在那裡,讓學生何去何從?考完試,或許全部忘記,或許沒有忘記,你也不知道有什麼意義。假如有意義,你信了某一家,也不知道這是正信還是盲信,沒辦法。所以我一直提醒大家說,你們既然到了博士班做學問,要做真正的學問,要做自己明白的學問,這不容易啊!什麼叫自己明白?你連明白別人的都不容易,還要明白他到底明白不明白,而明白他到底明白不明白,你的根據在哪裡?你沒有到這個地步,就很難判斷。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要走到這裡,你說沒走到這裡就沒有學問嗎?不是,但是我說過一句話,盡其可能往上翻一層,你有這個心你就是好學之士了,沒有這個心,你的學問統統是垮的,人云亦云了。每一次都想更近一步,隨時提醒這顆心,這叫『此心常在腔子裡』,這也是『活潑潑的』,這也是常覺醒,他對嗎?他對嗎?你這樣挪來挪去,到最後某一天悟了,噢,還是以聖人爲標準,那你就了不起了,你就能夠爲往聖繼絕學了,那時候你就能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了,你才可以自信我這樣做是對的,你人生的意義就朗然了嘛!要不然你人生意義是昏滅的,也無所謂意義,你做教育工作是亂作的,有的人在體制內亂作,有人是開補習班亂作,這麻煩了。(笑)所以什麼叫人生?人是來這裡受苦的,人本來是無明,迷糊的。但是佛家指出一條路,可以讓你轉無明爲明,轉識成智,道家給你指出一條路,你可以致虛極守靜篤,你不要執著,但是這些都也是渺渺茫茫的,只有儒家指出一條路,當下即是。

談到這裡才可以談教育問題。你從這個方向去看你所接受的教育的所有理論,你就會有判斷,。我們這個課程談儒家的教育思想,我倒認爲,只有儒家可以有教育思想,其他都不可以談教育思想。因爲如果教育是要從人性出發的話,其他家不通人性的,只有儒家,大中至正,充實飽滿,從人性出發。至於古人有沒有做到徹底,這個我們可以存疑,但是你不能夠放棄這樣一個學派,不能忽略這樣的歷史,而去談——不要說儒家教育不能談,你就是普遍的說的教育,你就談教育一般都不可能,都是妄作,你沒有通於天心,所有都是妄作。老子說妄作就凶,爲什麼?因爲你不明白。當然老子的明白是走別的路,走這個路,我說是渺渺茫茫,致虛守靜,怎麼致虛守靜?『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你怎麼達到這個地步呢?『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你要知『常』曰明,這已經是人心合於天心的時候了。那麼不知常呢,就是不明,不明就是妄作,妄作就一個結果,就凶了,那麼什麼叫不妄作,就是知常曰明,什麼叫常?人生的常理常道。人生的常理常道在哪裡?誰也不能規定,所以不能用本質來決定存在,所以我們也不信哲學家宗教家,只有一條路,你從自己的『逆覺體證』進入,這也是知常了,知常道,這是儒家的知常,不是道家的知常,道家的知常不可靠的,或者說道家的知常沒有路可以走的,你怎麼致虛?怎麼守靜?你虛從哪裡來?你本來不虛怎麼能虛呢?你本來不靜怎麼能靜呢?就是你不虛不靜,才要致虛守靜嘛,但是不虛不靜你怎麼能夠虛靜?所以走這條路就糊塗了,所以道家之途啊是似是而非,因爲他沒有個規矩,沒有個標準。走佛家的路,你也可以說釋迦牟尼佛是個偉大的教育家,對的,淨空法師說,佛學非哲學、非宗教,但是既哲學又宗教,講得很漂亮,那麼佛學就是一種教育,學佛就是一種受教育,講的也好像很踏實,但結果落實不下來。因爲像淨土宗,淨空法師淨土宗,他叫你念阿彌陀佛,可以往生,請問阿彌陀佛在哪裡?你也可以像耶穌的弟子問,阿彌陀佛你天天念,到底在哪裡?他說有人有感受,那麼這個感受或者很真實,但是你去求這個真實感受的真實性,有沒有效?是否像『乍見孺子將入於井,必有怵惕惻隱之心』那麼真實呢?假如沒有,你怎麼求這個真實呢?你怎麼定你的人生呢?

所以人生只有一條路,就是儒家之路,當下即是,任何人不能夠推諉,自己證明的,不是別人定義的,不是先讓別人給我,我做看看,到最後證明,我相信我能證明他給我的是對的,這樣也是渺茫的啊。所以必須有這個深度,這個深度自己去抉擇,都很可敬佩,儒釋道三家以及耶穌教,都是已經相當高度了,我們也不必做太多判教,但是,這種意義隨時要講,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什麼是實什麼是虛,假如道家跟佛家不是假的,至少是虛的,如果不承認是虛的,你就是謗佛,你就非老子之途,因爲老子就告訴你,致虛極守靜篤,他是虛的,走虛的路,佛家就告訴你,色即是空,他走空的路。那麼虛的路跟空的路,都不是正路,都是反路,只有儒家是正的,正的容易,反的難。所以我們走容易的路,走明白的路。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4-24 16:04 | 顯示全部樓層

好了,這講太多了,講得太遠了,要講教育思想,就講到教育哲學,要講教育哲學,就講到哲學之所以成立、之所以可信的原點基礎是什麼,那麼就講到人生、人性、天性,你怎麼去了解這個人性天性,既然了解人性天性,他的內容是什麼,這是不定而有定。那麼從有定的地方你再來思考人生問題,然後來決定教育的內容、教育的方向、教育的目的,這樣才能叫教育思想,如果每個師範生都能夠給他這一套,或者他都有這一套能力,至少有這一套興趣,就是他每一次,他常常這樣來反省,那麼我們中華民族的教育立刻是平步青雲,立刻解決問題。我們的教改立刻走向正路,不需要再改,而這不需要再改是隨時在改,所以隨時變異,隨時改,爲什麼呢?因爲世間的事情隨時變異,但是做什麼呢?以從道,『隨時變異以從道』,因爲你有個道,所以你就可以隨時變,如果道不變,你也可以說事情就不變,你也可以說因爲事情的多變,所以我們的方法也要多變。那變來變去不出於道,所以變與不變不重要,你的教材教法不重要,『道』是重要的。那麼道既然不變,我們也可以說教材教法也可以不變,至少他有一定規矩模型,所以變與不變都可以說,這樣我們的教育就可以解決問題。我們教育的教改一定要從這裡思想起。

但是我們教改人士呢,統統沒有這個思考模式,沒有這個思考能力,甚至連要思考都不懂得,只懂得抄,一般的國民呢,只要從外國抄來的就不敢講話,只要不是外國的他就質疑,他站在什麼觀點質疑,反正他隨時變異不從道,你走東邊他就批評,爲什麼不走西邊,你走西邊他就批評爲什麼不走南邊,所以整個社會就是混亂的,因此我們要把它再凝聚起來。

這個凝聚起來其實是最大的解放,讓人人回歸他自己,當人人回歸他自己的時候,就是回歸一個客觀的理的時候,而回歸客觀的理,又不是限制每個人都做同樣的事,所以隨時可以變異,只是人人都從道,所以道是不變,事是可變,道理就這麼簡單,但是要真的落實,而且隨時應用在每一種學問上。現在教育最重要,教育問題衍生各種問題,要解決各種問題,一定要解決教育問題,所以我們學教育的人是人間之寶,你要自己認定,我是國寶,(笑),好了,下課了,謝謝各位!

沙坡 發表於 2011-5-23 07:42 手機頻道 | 顯示全部樓層
這個探討讓我想起一個話題來,則道與術,這裡的教育哲學用教育之道來表達或許更加適合。教育方法或者說教育實踐究竟依據何在,很多人想不通,以致二十一世紀的人教育知識還比不上兩千年前的聖賢。從道與術的層面上看,這種現象歸因爲人們把道術的本末關係顛倒了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