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楼主: 休竹客

[二十四史] 金史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休竹客 发表于 2012-6-18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金史  卷二十‧志第一  天文 日薄食煇珥云气 月五星凌犯及星变
自伏羲仰观俯察,黄帝迎日推策,重黎序天地,尧历象日月星辰,舜齐七政,周武王访箕子,陈洪范,协五纪,而观天之道备矣。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故孔子因鲁史作春秋,于日星风雨霜雹雷霆皆书变而不书常,所以明天道、验人事也。秦汉而下,治日患少,阴阳愆违,天象错迕,无代无之。金百有十九年,而日食四十二,星辰风雨霜雹雷霆之变不知其几。金九主,莫贤于世宗,二十九年之间,犹日食者十有一,日珥虹贯者四五。然终金之世,庆云环日者三,皆见于世宗之世。
羲、和之后,汉有司马,唐有袁、李,皆世掌天官,故其说详。且六合为一,推步之术不见异同。金、宋角立,两国置历,法有差殊,而日官之选亦有精粗之异。今奉诏作金史,于志天文,各因其旧,特以春秋为准云。
日薄食煇珥云气
太祖天辅三年夏四月丙子朔,日食。
四年冬十月戊辰朔,日食。
六年春二月庚寅朔,日食。
七年秋八月辛巳朔,日食。
太宗天会七年三月己卯朔,日中有黑子。九月丙午朔,日食。
十三年正月丙午朔,日食。
熙宗天会十四年十一月丙寅,日中有黑子,斜角交行。
天眷三年七月癸卯朔,日食。
皇统三年十二月癸未朔,日食。
四年六月辛巳朔,日食。
五年六月乙亥朔,日食。
八年四月戊子朔,日食。
九年三月癸未朔,日食。
海陵庶人天德二年正月甲辰,日有晕珥,白虹贯之。十一月丙戌,白虹贯日。十二月乙卯,庆云见,状如鸾凤,五彩。
三年正月丁酉,白虹贯日。
贞元二年五月癸丑朔,日食。 
三年四月丁丑朔,昏雾四塞,日无光,凡十有七日乃霁。
五月丁未朔,日食。
正隆三年三月辛酉朔,司天奏日食,候之不见。海陵敕,自今日食皆面奏,不须颁告中外。
五年八月丙午朔,日食。庚午,日中有黑子,状如人。 
六年二月甲辰朔,日有晕珥,戴背。十月丙午,庆云见。
世宗大定二年正月戊辰朔,日食,伐鼓用币,命寿王京代拜行礼。为制,凡遇日月亏食,禁酒、乐、屠宰一日。
三年六月庚申朔,日食,上不视朝,命官代拜。有司不治务,过时乃罢。后为常。四年六月甲寅朔,日食。
七年四月戊辰朔,日食,上避正殿、减膳,伐鼓应天门内,百官各于本司庭立,明复乃止。闰七月己卯午刻,庆云环日。八月辛亥午刻,庆云环日。
九年八月甲申朔,有司奏日当食,以雨不见。为近奉安太社,乃伐鼓于社,用币于应天门内。
十三年五月壬辰朔,日食。 
十四年十一月甲申朔,日食。 
十六年三月丙午朔,日食。 
七年九月丁酉朔,日食。
二十三年十月己未,庆云见于日侧。十一月壬戌朔,日食。
二十八年八月甲子朔,日食。 

  二十九年正月乙卯巳初,日有晕,左右有珥,上有背气两重,其色青赤而厚。复有白虹贯之亘天,其东有戟气长四尺余,五刻而散。丁巳巳初,日有两珥,上有背气两重,其色青赤而淡。顷之,背气于日上为冠,已而俱散。二月辛酉朔,日食。甲子辰刻,日上有重晕两珥,抱而复背,背而复抱,凡二三次。乙丑,日晕两珥,有负气承气,而白虹亘天,左右有戟气。
章宗明昌三年十二月丙辰,北方微有赤气。
四年九月癸未,日上有抱气二,戴气一,俱相连。左右有珥,其色鲜明。 六年三月丙戌朔,日食。
承安三年正月己亥朔,日食,阴云不见。 
五年十一月癸丑,日食。宋史作六月乙酉朔。
泰和二年五月甲辰朔,日食。 
三年十月戊戌,日将没,色赤如赭。甲辰,申酉间,天色赤,夜将旦复然。 
四年三月丁卯,日昏无光。 

  五年九月戊子戌时,西北方黑云间有赤气如火,次及西南、正南、东南方皆赤,中有白气贯彻,乍隐乍见。既而为雨,随作风。至二更初,黑云间赤气复起于西北方,及正西、正东、东北,往来游曳,内有白气数道,时复出没。其赤气又满中天,约四更皆散。
六年正月,北京申,龙山县西见有云结成车牛行帐之状,或如前后摧损之势,晡时乃散。二月壬子朔,日食。七月癸巳,申刻,日上有背气一,内赤外青,须臾散。九月乙酉,夜将曙,北方有赤白气数道,历王良下,徐行至北斗开阳、摇光之东而散。
八年四月癸卯,巳刻,日晕二重,内黄外赤,移时而散。
卫绍王大安元年四月壬申,北方有黑气如大道,东西竟天,至五更散。十二月辛酉朔,日食。三年三月辛酉辰刻,北方有黑气如堤,内有白气三,似龙虎之状。十月己卯,东北、西北每至初更如月将出之状,明至夜半而灭,经月乃已。
宣宗贞祐元年十月丙午,夜有白气三,冲紫微而不贯。十一月丙申,白气东西竟天,移时散。
二年九月壬戌朔,日食,大星皆见。
三年正月壬戌,日有左右珥,上有冠气,移刻散。二月丁巳,日初出赤如血,将没复然。六月戊申,夜有黑气,广如大路,自东南至于西北,其长竟天。
四年二月甲申朔,日食。闰七月壬午朔,日食。
兴定元年七月丙子朔,日食。
二年七月庚午朔,日食。
三年七月庚申,五色云见。十月乙丑,平凉府庆云见,遣官验实,以告太庙,诏国中。
五年正月,山东行省蒙古纲奏庆云见,命图以进。四月丙子,日正午,有黄晕四匝,其色鲜明。五月甲申朔,日食。六月戊寅,日将出,有气如大道,经丑未,历虚危,东西不见首尾,移时没。十二月己巳,北方有白气,广三尺余,东西亘天。
元光元年十一月丁未,东北有赤云如火。
二年五月辛未,日晕不匝而有背气。九月庚子朔,日食。
哀宗正大二年正月甲申,有黄黑祲。
三年三月庚午,省前有气微黄,自东北亘西南,其状如虹,中有白物十余,往来飞翔,又有光倏见如二星,移时方灭。
四年十一月乙未,日上有虹,背而向外者二,约长丈余,两旁俱有白虹贯之。是年六月丙辰,有白气经天,或云太白入井。
五年十二月庚子朔,日食。
八年三月庚戌酉正,日忽白而失色,乍明乍暗,左右有气似日而无光,与日相凌,而日光四出摇荡至没。
天兴元年正月壬午朔,日有两珥。
三年正月己酉,日大赤无光,京、索之间雨血十余里。是日,蔡城陷,金亡。
月五星凌犯及星变
太宗天会七年十一月甲寅,天旗明,河鼓直。
十年闰四月丙申,荧惑入氐。八月辛亥,彗星出于文昌。
十一年五月乙丑,月忽失行而南,顷之复故。七月己巳昏,有大星陨于东南,如散火。十二月丙戌,月食昴。
熙宗天会十三年十一月乙酉,月食,命有司用币以救,著为令。十四年正月辛巳,太白昼见,凡四十余日伏。壬辰,荧惑入月。三月丁酉夜,中星摇。九月癸未,有星大如缶,起西南,流于正西。十一月己巳,狼星摇。
十五年正月戊辰,岁星犯积尸气。
天眷二年三月辛巳朔,岁星留逆在太微。五月戊子,太白昼见。八月丁丑,太白昼见;九月辛巳,犯轩辕左星;乙巳,犯左执法;十一月戊寅,入氐。
三年七月壬戌,月犯毕。十二月壬午,月掩东井东辕南第一星。
皇统元年二月甲戌,月掩毕大星。
二年十一月己酉,月犯轩辕大星。甲寅,月犯氐东北星。
三年正月己丑,荧惑逆犯轩辕次北一星。二月乙丑,月犯毕大星。闰四月癸巳,月掩轩辕左角星。八月丙申,老人星见。九月丁丑,月犯轩辕大星。
四年八月癸未,荧惑入舆鬼。
五年四月丙申,彗星见于西北,长丈余,至五月壬戌始灭。六月甲辰,荧惑犯左执法。
六年九月戊寅,荧惑犯西垣上将。己丑,月犯轩辕第二星。
七年正月辛未,彗星出东方,长丈余,凡十五日灭。丁亥,太白经天。七月己巳,太白经天。庚辰,荧惑犯房第二星。十一月壬戌,岁星逆犯井东扇第二星。
八年闰八月丙子,荧惑入太微垣。十月甲申,太白昼见;十一月壬辰,经天。十二月丙寅,太白昼见。
九年二月癸亥,月掩轩辕第二星。七月甲辰,太白、辰星、岁星合于张。丁未,荧惑犯南斗第四星。八月壬子,又历南斗第三星。
海陵天德元年十二月甲子,土犯东井东星。
二年正月乙酉,月犯昴;壬辰,犯木;乙未,犯角;二月丙寅,犯心大星。九月乙亥,太白昼见,至明年正月辛卯后不见。丁酉,月犯轩辕左角;十月乙丑,犯太微上将;十二月癸丑,犯昴。
三年二月丙辰,月食。十月丁亥,月犯轩辕左角。
四年正月癸卯,太白经天。二月乙亥,月掩鬼,犯镇星。五月己亥,太白经天;丁巳,又经天。六月癸巳,太白犯井东第二星。八月辛未,太白犯轩辕大星。十一月甲辰,荧惑犯钩钤。丙午,月犯井北第一星。十二月乙卯朔,太白经天。丙子,月食。闰月己亥,太白经天。
贞元元年正月辛丑,月犯井东第一星。四月戊寅,有星如杯,自氐入于天市,其光烛地。十二月乙卯,太白经天。庚午,月食。闰月乙酉,太白经天。
二年正月庚申,太白经天。是夜,月掩昴;二月辛丑,犯心前星,三月辛巳,食。七月癸丑,太白昼见,凡三十有三日伏。八月戊戌,荧惑入井,凡十一日而出。十一月甲子,月食。
三年八月乙酉,月犯牛;九月辛亥,犯建星;十一月戊午,掩井钺星。
正隆二年正月庚辰,太白昼见,凡六十七日伏。
三年正月丁亥,有流星如杯,长二丈余,其光烛地,出太微,没于梗河之北。二月乙卯,荧惑入鬼。辛巳,月食。甲午,月掩岁星;六月丁酉,犯氐。九月己未,太白经天,至明年正月二十一日不见。十二月戊申,月入氐。
四年九月壬寅,月掩轩辕右角;十一月壬辰,入毕,犯大星。十二月,太白昼见,凡七日。
五年正月,海陵问司天提点马贵中曰:‘朕欲自将伐宋,天道如何?’贵中对曰:‘去年十月甲戌,荧惑顺入太微,至屏星,留退西出。占书荧惑常以十月入太微庭,受制出伺无道之国。又去年十二月,太白昼见经天,占为兵丧,为不臣,为更主。又主有兵兵罢,无兵兵起。’甲午,月食。二月丁卯,太白昼见。四月甲戌,复见,凡百六十有九日乃伏。
六年七月乙酉,月食。九月丙申,太白昼见。先是,海陵问司天马贵中曰:‘近日天道何如?’贵中曰:‘前年八月二十九日太白入太微右掖门,九月二日至端门,九日至左掖门出,并历左右执法。太微为天子南宫,太白兵将之象,其占:兵入天子之庭。’海陵曰:‘今将征伐,而兵将出入太微,正其事也。’贵中又言:‘当端门而出,其占为受制,历左右执法为受事,此当有出使者,或为兵,或为贼。’海陵曰:‘兵兴之际,小贼固不能无也。’是岁,海陵南伐,遇弑。
世宗大定元年十月丙午,荧惑入太微垣,在上将东。丁巳,月犯井西扇北第二星。
二年正月癸巳,太白昼见。闰二月戊寅,月掩轩辕大星;三月戊申,掩太微东藩南第一星;八月乙酉,犯井西扇北第二星;九月庚戌,犯毕距星。十月戊辰,有大星如太白,起室壁间,没于羽林军,尾迹长丈余。
三年正月庚子,太白昼见,凡百有十日乃伏。五月辛丑,月入氐。七月庚戌,太白昼见,百二十有七日乃伏。八月丁未,月犯井距星。丙寅,太白昼见,经天。十月庚辰,月犯太微垣西上将星。十一月庚寅,太白昼见,经天。岁星入氐,凡二十四日伏。壬子,月入氐。
四年正月戊子,荧惑、岁星同居氐。己丑,荧惑出氐。二月壬午,岁星退入氐,凡二十九日。九月丙午,月犯轩辕大星北次星。十一月丙申,月食,既。十二月辛卯,太白昼见经天。癸卯,月掩房北第一星。
五年正月癸亥,月掩轩辕大星北次星;八月丁酉,犯井东扇第一星。十一月癸丑,荧惑入氐,凡二十一日。
六年二月丙申,月犯南斗东南第二星;三月己未,入氐。四月辛丑,太白昼见,八十有八日伏。六月辛巳,太白昼见;经天。九月壬子,太白昼见,百有三日乃伏;丙辰,经天;十月壬辰,复昼见,经天。十一月辛亥,金入氐,凡七日。庚申,太白昼见,经天;十二月戊子,复见,经天。癸巳,月犯房北第二星。
七年十月乙巳,火入氐,凡四日。十一月壬申,太白昼见,九十有一日伏。丁丑,岁星昼见,二日。
八年正月癸未,月掩心大星;三月庚午,掩轩辕大星北一星。己丑,太白昼见,百五十有八日乃伏。五月丁卯,岁星昼见。八月甲午,太白犯轩辕大星。十月庚子,月掩荧惑;十一月庚午,犯昴。
九年正月戊寅,月掩心后星;四月庚子,掩心前星;八月癸卯,掩昴;十二月丙戌,犯土。丁酉,太白昼见,十有六日伏。
十年正月丙寅,月掩轩辕大星;七月庚子,犯五车东南星。八月戊申朔,木星掩荧惑,在参毕间。
十一年二月壬戌,荧惑犯井东扇北第一星。八月癸卯,太白昼见。
十二年五月辛巳,月犯心后星;八月癸卯,犯心大星。辛亥,荧惑掩井东扇北第二星。九月丁亥,太白昼见,在日前,九十有八日伏。十月己酉,荧惑掩鬼西北星。岁星昼见,在日后,四十有七日伏。
十三年闰正月辛酉,太白昼见,四十有九日伏。二月己丑,荧惑犯鬼西北星;三月癸巳朔,入鬼;次日,犯积尸气。六月辛未,月犯心前星。十月乙丑,岁星昼见于日后,五十有三日伏。
十四年三月辛丑,太白岁星昼见,十有八日伏;丙辰,二星经天,凡二日。六月己未,太白昼见,三十有九日;八月己卯,昼见,又百三十二日乃伏。庚辰,荧惑犯积尸气。十月丙寅,岁星昼见,六日。
十五年十一月甲子,太白昼见,八十有六日伏。十二月乙丑,月掩井西扇北第一星。
十六年三月庚申,月食。五月甲寅,太白昼见,五十有四日伏。庚午,月掩太白;七月丁未,犯角宿距星;甲子,掩毕宿距星。八月丙子,太白犯轩辕大星。九月丁巳,月食。十月丁丑,荧惑入太微。十一月甲寅,月掩毕距星。戊辰,荧惑犯太微上将。十二月己丑,月掩太微左执法。
十七年春正月丙寅,荧惑犯太微西藩上相。九月庚戌,岁星、荧惑、太白聚于尾。十二月己巳,太白昼见,四十有四日伏。
十八年七月庚辰,土星犯井东扇北第二星。九月己丑,荧惑犯左执法。十二月甲午,镇星掩井西扇北第一星,凡十日。
十九年正月甲戌,月食,既。三月甲戌,荧惑犯氐距星。四月丁巳,岁星昼见,凡七日。七月丙子,太白昼见,四十有五日伏;八月癸卯,犯轩辕御女。辛亥,荧惑掩南斗杓第二星。九月壬申,月掩毕大星。十一月辛未,荧惑掩岁星。十二月丁亥,月犯岁星。
二十年二月己丑,月掩毕大星;三月丙辰,掩毕西第二星。
二十一年二月戊子,月犯镇星。戊戌,太白昼见。三月甲子,太白昼见。四月壬申,荧惑掩斗魁第二星,十有四日。六月甲戌,客星见于华盖,凡百五十有六日灭。七月乙亥朔,荧惑顺入斗魁中,五日。以下史阙。
二十二年五月甲申,太白昼见,六十有四日伏。七月戊子,岁星昼见,二日。八月戊辰,太白昼见,百二十有八日,其经天者六十四日。十一月辛未,荧惑行氐中。乙亥,太白入氐。辛巳夜,月食,既。癸未,荧惑太白皆出氐中。十二月戊戌,荧惑犯钩钤。
二十三年五月己卯,月食,既。九月甲申,岁星昼见,五十有五日伏。十月辛酉,太白昼见,百四十有九日乃伏。十一月丁卯,岁星昼见,三十有三日伏。闰十一月庚申,岁星昼见,九十日伏。
二十四年四月己未朔,太白昼见,百四十有五日乃伏。甲申,月掩太白。九月庚子,岁星犯轩辕大星,甲辰昼见,凡五十二日伏。十月壬申,太白、辰星同度。
二十五年三月乙酉,太白与月相犯。九月丁亥,月在斗魁中,犯西第五星。十一月庚辰朔,岁星昼见,在日后,凡七十四日。壬午,太白昼见,在日后,百十有一日乃伏。十二月己未,月犯荧惑。甲子,太白昼见经天。
二十六年三月丙戌,荧惑入井。镇星犯太微东藩上相。壬辰,月食。四月丁丑,荧惑犯鬼西南星。七月丙申,月掩心前星。八月乙亥朔,日月五星会于轸。十二月乙未,月掩心前大星,又犯于后星。
二十七年五月壬子,月犯心大星。六月庚辰,太白昼见,百七十有三日乃伏。癸巳,月掩昴;七月丙午,犯房南第一星。是日,太白昼见经天。十月己丑,太白入氐。十二月丁丑,月掩昴。
二十八年正月己未,岁星留于房;甲子,守房北第一星。十一月丙申,镇星入氐。庚子,太白昼见,在日前,四十有九日伏。十二月壬申,月掩昴。
二十九年正月丁酉,土星留氐中,三十有七日逆行,后七十九日出氐。五月庚寅朔,太白昼见,在日后。六月丙辰,月犯太白,月北星南,同在柳宿。十一月己未,荧惑守轩辕,至戊辰退行,其色稍怒。十二月辛丑,月食,既。
章宗明昌元年二月丁亥,太白昼见。六月丁酉,月食,既。十二月乙未,月食。
二年六月壬辰,月食。十一月乙丑,金木二星见在日前,十三日方伏而顺行,危宿在羽林军上、垒壁阵下,光芒明大。十二月戊子,木金相犯,有光芒。
三年三月戊戌,荧惑顺行犯太微西藩上将。四月丁巳,月食。己未,荧惑掩右执法,色怒而稍赤。
四年正月丙子,月有晕,白虹贯其中。八月己亥,卯初三刻,岁星见,未正二刻,太白见,俱在午位。其夜岁星留胃十三度,守天廪。十月戊申,月食。
五年十月癸卯,月食。十一月癸丑,太白昼见,在日前,三十有三日伏。
六年正月庚寅,太白昼见,在日前,百有二日乃伏。六月庚辰,复昼见,在日后,百六十七日,唯是日经天。
承安元年四月,司天奏河津星象事,上谕宰相曰:‘天道不测,当预防之。’八月壬戌,月食。九月壬午,太白昼见,在日前,百有七日乃伏。
二年二月丁巳,太白昼见,在日后,百九十有五日乃伏;己未,经天。是夜,月食,既。
三年正月甲寅,月食。七月庚戌,月食。
五年五月庚午,月食。六月庚戌,月掩太白。
泰和元年十一月辛酉,月食。
二年五月己未,月食。
三年三月癸未,月食。六月戊戌,太白昼见,在日后,百有十日乃伏。
四年九月乙亥,月食。五年三月壬申,月食。闰八月己巳,月食。
六年五月甲申,太白昼见,在日前,七十有六日;庚戌,经天。六月辛未,岁星昼见,在日后;七月戊申,经天。八月癸卯,月晕围太白、荧惑二星。辛亥,岁星辰见,至夜五更,与东井距星相去七寸内。癸丑,夜半有流星如太白,其色赤,起于娄宿。己未卯正初刻,太白昼见,在日前。其夜五更,荧惑与舆鬼、积尸气相犯,在七寸内。庚申卯正初刻,太白昼见,在日后。其夜五更初,荧惑在舆鬼、积尸气中。壬申,太白昼见,经天,在日后。十月丙午,岁星犯东井距星。十一月壬午,太白入氐。
七年正月丙戌初更,月有晕围岁、镇二星,在参毕间。辛卯,月食。三月癸丑,月掩轩辕大星。七月戊子,月食。九月己卯初更,月在南斗魁中。旦,岁星在舆鬼中。
八年正月丙戌,月食。七月戊戌朔,太白昼见,在日后。八月壬戌,太白、岁星光芒相及,同在张一度。十一月庚子未刻,有流星如太白者二,光芒如炬,几一丈,起东北没东南。
卫绍王大安元年正月辛丑,有飞星如火,起天市垣,尾迹如赤龙之状,移刻散。二月乙丑朔,太白昼见,经天。六月丁丑,月食。十月乙丑,月食荧惑。丙寅,岁星犯左执法。
二年正月庚戌朔,日中有流星出,大如盆,其色碧,西行,渐如车轮,尾长数丈,没于浊中,至地复起,光散如火,移刻灭。二月,客星入紫微中,其光散如赤龙之状。
三年正月乙酉,荧惑入氐中,凡十有一日乃出。二月,荧惑犯房;闰月,犯键闭星;十月癸巳,犯垒壁阵。
崇庆元年春三月,日正午,日、月、太白皆相去咫尺。
宣宗贞祐元年十一月丙子,荧惑入垒壁阵。
二年二月庚戌,月食。八月丁未,月食。九月丁亥,太白昼见于轸。十一月庚辰,镇星犯太微东垣上相。辛巳,荧惑犯房、钩钤。
三年七月庚申,有流星如太白,其色青白,有尾出紫微垣北极之旁,入贯索中。己卯,月入毕,至戊夜犯毕大星。八月辛丑,月食,既。十二月庚寅,太白昼见于危,八十有五日伏。
四年正月乙卯夜,中天有流星大如十,色赤长丈余,坠于西南,其声如雷。二月己亥,月食。四月丁酉,太白昼见于奎,百九十有六日乃伏。六月丙申,岁星昼见于奎,百有一日乃伏。闰七月乙未,月食;辛丑,犯毕。十一月丙戌,月晕岁星,岁在奎,月在壁;己丑,犯毕大星;十二月戊午,复犯毕大星。
兴定元年正月乙酉,月犯毕左股第二星。四月戊辰,太白昼见于井,百六十有二日乃伏。八月戊申,岁星昼见于昴,六十有七日伏。九月癸巳,月犯东井西扇第二星。十月癸丑,夜有流星大如杯,尾长丈余,自轩辕起贯太微,没于角宿之上。十一月癸未,月晕岁星、荧惑二星,木在胃,火在昴。丙戌,太白昼见。十二月戊午,月食。
二年六月乙卯,月食。八月壬戌,有流星大如杯,尾长丈余,其光烛地,起建星没尾中。一云自东北至西北而坠,其光如塔状,先有声如风,后若雷者三,窗纸皆震。十月庚申,月犯轩辕左角之少民星。十二月壬子,月食,既。
三年五月庚戌,月食,既。壬子,太白昼见于参,三十有六日经天,又百八十四日乃伏。七月壬寅初昏,有星自西南来,其光烛地,状如月而稍不圆,色青白,有小星千百环之,若迸火然,坠于东北,少顷有声如鼓。八月丁卯,岁星犯舆鬼东南星。己巳,岁星昼见于柳,百有九日乃伏。十一月乙巳,月食。癸丑,白虹二,夹月,寻复贯之。
四年正月庚子,月犯东井。三月甲寅,岁星犯鬼、积尸气。五月甲辰,月食;六月戊辰,犯镇星。己巳,太白昼见于张,百八十有四日乃伏。十一月壬辰,岁星昼见于翼,六十有七日,夜又犯灵台北第一星。
五年正月辛丑,太白昼见于牛,二百三十有二日乃伏。司天夹谷德玉等奏以为臣强之象,请致祭以禳之。宣宗曰:‘斗、牛吴分,盖宋境也。他国有灾,吾禳之可乎。’九月庚戌,岁星犯左执法。闰十二月戊子,荧惑犯轩辕。甲午,月犯荧惑。戊戌,镇星昼见于轸。己亥,太白昼见于室。
六年正月辛酉,月犯荧惑;壬戌,犯轩辕。三月壬子,月食太白。癸亥,月食。丙寅,岁星犯太微左执法。七月乙亥,太白经天,与日争光。八月己卯,彗星出于亢宿、右摄提、周鼎之间,指大角。太史奏:‘除旧布新之象,宜改元修政以消天变。’于是,改是年为元光元年。九月丁未,灭。壬申,月食岁星。
元光二年八月乙亥,荧惑入舆鬼,掩积尸气;十月壬午,犯灵台;十一月,又犯心大星。
哀宗正大元年正月丙午,月犯昴;三月癸丑,犯荧惑。是月,荧惑逆行犯左执法。四月癸酉,荧惑犯右执法。乙未,太白、辰星相犯。
三年十一月丙辰,月掩荧惑。丁巳,荧惑犯岁星;庚申,犯垒壁阵。癸酉,五星并见于西南。十二月,荧惑入月。
四年正月壬戌,荧惑犯太白。六月丙辰,太白入井。七月丁亥,荧惑犯斗从西第二星。
五年五月乙酉,月掩心大星。
七年十月己巳,月晕,至五更复有大连环贯之,络北斗,内有戟气。十二月庚寅,有星出天津下,大如镇星而色不明,初犯辇道,二日见于东北,在织女南;乙未,入天市垣,戊申方出;癸丑,历房北,复东南行,入积薪,凡二十五日而灭。
天兴元年七月乙巳,太白、岁星、荧惑、太阴俱会于轸、翼,司天武亢极言天变,上惟叹息,竟亦不之罪也。八月甲戌,太白、岁星交。闰九月己酉,彗星见东方,色白,长丈余,弯曲如象牙,出角、轸南行,至十二日长二丈,十六日月烛不见,二十七日五更复出东南,约长四丈余,至十月一日始灭,凡四十有八日。司天奏其咎在北,哀宗曰:‘我亦北人,今日之事我当灭也,何乃不先不后适丁此乎。’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休竹客 发表于 2012-6-18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金史  卷二十一‧志第二  历上 步气朔 步卦候 步日躔 步晷漏
昔者圣人因天道以授人时,釐百工以熙庶政,步推之法,其来尚矣。自汉太初迄于前宋,治历者奚啻七十余家,大概或百年或数十年,率一易焉。盖日月五星盈缩进退,与夫天运,至不齐也,人方制器以求之,以俾其齐,积寡至多不能无爽故尔。
金有天下百余年,历惟一易。天会五年,司天杨级始造大明历,十五年春正月朔,始颁行之。其法,以三亿八千三百七十六万八千六百五十七为历元,五千二百三十为日法。然其所本,不能详究,或曰因宋纪元历而增损之也。正隆戊寅三月辛酉朔,司天言日当食,而不食。大定癸巳五月壬辰朔,日食,甲午十一月甲申朔,日食,加时皆先天。丁酉九月丁酉朔,食乃后天。由是占候渐差,乃命司天监赵知微重修大明历,十一年历成。时翰林应奉耶律履亦造乙未历。二十一年十一月望,太阴亏食,遂命尚书省委礼部员外郎任忠杰与司天历官验所食时刻分秒,比校知微、履及见行历之亲踈,以知微历为亲,遂用之。明昌初,司天又改进新历,礼部郎中张行简言:‘请俟他日月食,覆校无差,然后用之。’事遂寝。是以终金之世,惟用知微历,我朝初亦用之,后始改授时历焉。今其书存乎太史,采而录之,以为历志。

步气朔第一

   演纪:上元甲子距今大定庚子,八千八百六十三万九千六百五十六年。
   日法:五千二百三十分。
   岁实:一百九十一万二百二十四分。
   通余:二万七千四百二十四分。
   朔实:一十五万四千四百四十五分。
   通闰:五万六千八百八十四分。
   岁策:三百六十五日,余一千二百七十四分。
   朔策:二十九日,余二千七百七十五分。
   气策:一十五日,余一千一百四十二分,六十秒。
   望策:一十四日,余四千二分,四十五秒。
   象策:七日,余二千一分,二十二秒半。
   没限:四千八十七分,三十秒。
   朔虚分:二千四百五十五分。
   旬周:三十一万三千八百分。
   纪法:六十。
   秒母:九十。
求天正冬至置上元甲子以来积年,岁实乘之,为通积分。满旬周去之,不尽以日法约之为日,不盈为余。命甲子算外,即所求天正冬至日大小余。
求次气置天正冬至大小余,以气策累加之,秒盈秒母从分,分满日法从日,即得次气日及余秒。 求天正经朔以朔实去通积分,不尽为闰余,以减通积分为朔积分。满旬周去之,不尽如日法而一为日,不盈为余,即所求天正经朔大小余也。
求弦望及次朔置天正经朔大小余,以象策累加之,即各得弦、望及次朔经日及余秒也。
求没日置有没之恒气小余,如没限以上,为有没之气。以秒母乘之,内其秒,用减四十七万七千五百五十六,余满六千八百五十六而一,所得并恒气大余,命为没日。
求灭日置有灭之朔小余,(经朔小余不满朔虚分者。)六因之,如四百九十一而一,所得并经朔大余,命为灭日。
步卦候第二
候策:五,余三百八十,秒八十。
卦策:六,余四百五十七,秒六。
贞策:三,余二百二十八,秒四十八。
秒母:九十。
辰法:二千六百一十五。
半辰法:一千三百七半。
刻法:三百一十三,秒八十。
辰刻:八,一百四分,秒六十。
半辰刻:四,五十二分,秒三十。
秒母:一百。
求七十二候
置中气大小余,命之为初候,以候策累加之,即次候及末候也。
求六十四卦
置中气大小余,命之为公卦;以卦策累加之,得辟卦;又加之,得侯内卦。以贞策加之,得节气之初,为侯外卦;又以贞策加之,得大夫卦。又以卦策加之,为卿卦。
求土王用事
以贞策减四季中气大小余,即土王用事日也。
求发敛
置小余,以六因之,如辰法而一为辰。如不尽,以刻法除之为刻。命子正算外,即得加时所在辰刻及分。如加半辰法,即命子刻初。
二十四气卦候
恒气月中节四正卦初候次候末候始卦中卦终卦
冬至十一月中,坎初六。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公中孚辟复侯屯内
小寒十二月节,坎九二。雁北乡鹊始巢野鸡始雊侯屯外大夫谦卿睽
大寒十二月中,坎六三。鸡始乳鸷鸟厉疾水泽腹坚辟临侯小过内
立春正月节,坎六四。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侯小过外大夫蒙卿益
雨水正月中,坎九五。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公渐辟泰侯需内
惊蛰二月节,坎上六。桃始华仓庚呜鹰化为鸠侯需外大夫随卿晋
春分二月中,震初九。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公解辟大壮侯豫内
清明三月节,震六二。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侯豫外大夫讼卿蛊
谷雨三月中,震六三。萍始生呜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公革辟夬侯旅内
立夏四月节,震九四。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侯旅外大夫师卿比
小满四月中,震六五。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公小畜辟干侯大有内
芒种五月节,震上六。螳螂生蜩始呜反舌无声侯大有外大夫家人卿井
夏至五月中,离初九。鹿角解蜩始呜半夏生公咸辟姤侯鼎内
小暑六月节,离六二。温风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侯鼎外大夫丰卿涣
大暑六月中,离九三。腐草化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公履辟遁侯恒内
立秋七月节,离九四。凉风至白露降寒蝉呜侯恒外大夫节卿同人
处暑七月中,离六五。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公损辟否侯巽内
白露八月节,离上九。鸿雁来玄鸟归傸鸟养羞侯巽外大夫萃卿大畜
秋分八月中,兑初九。雷乃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公贲辟观侯归妹内
寒露九月节,兑九二。鸿雁来賔雀入大水化为蛤鞠有黄华侯归妹外大夫无妄卿明夷
霜降九月中,兑六三。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公困辟剥侯艮内
立冬十月节,兑九四。水始俣地始冻野鸡入水化为蜃侯艮外大夫既济卿噬嗑
小雪十月中,兑九五。虹藏不见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闭塞而成冬公大过辟坤侯未济内
大雪十一月节,兑上六。鹖鸟不呜虎始交荔挺出侯未济外大夫蹇卿颐
步日躔第三
周天分:一百九十一万二百九十三分,五百三十秒。
岁差:六十九,五百三十秒。秒母一万。
周天度: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六十八秒。
象限:九十一,三十一分,九秒。
二十四气日积度及盈缩
恒气日积度秒分损益率初末率日差盈缩积
冬至益七千五十九初四百九十八八十六十五盈空
  
末四百二十八八十八 一十一九十一七十九
小寒一十五益五千九百二十初四百二十五 八十九 七十二盈七千五十九
   
九十二四十三末三百五十二 一十四十一一十八九十九
   
   
大寒三十一益四千七百一十八初三百四十八 八十四 八十盈一万二千九百七十九
   
七十三四十八 末二百七十一 一十八 七十四四十六一十九
   
   
立春四十七益三千四百五十三初二百六十七 六十二 八十六盈一万七千六百九十七
   
四十二五十一末一百八十六 一十六 一十六七十二九十六
雨水六十二益二千一百二十六初一百八十二 二十七 三十八盈二万一千一百五十
   
九十八八十九末九十七一十二 三十二九十八八十七
惊蛰七十八  益七百三十九初九十一一十三 四十六  五盈二万三千二百七十六
   
四十二空末五  九十八 四十 九十八八十七
   
   
春分九十三损七百三十九初五  九十八 四十盈二万四千一十五
   
七十一二十四末九十一一十三 四十六九十八八十七
清明一百八损二千一百二十六 初九十八九十六 五十 盈二万三千二百七十六
   
八十五六十九 末一百八十四十三 二十七十二九十六
谷雨一百二十三损三千四百五十三初一百八十八 六四十八盈二万一千一百五十
   
八十六二十八末二百六十五 七十二 五十四四十六一十九
立夏一百三十八损四千七百一十八初二百七十三 一十一 九十七盈一万七千六百九十七
   
七十三六十末三百四十六 九十一 四十三一十八九十九
小满一百五十三损五千九百二十初三百五十四 三七十九盈一万二千九百七十九
   
四十八二十七末四百二十三 九十六 三十二九十一七十九
芒种一百六十八损七千五十九初四百二十八 八十八一十一四 盈七千五十九
   
一十九十二末四百九十八 八十六十五九十一七十九
夏至一百八十二益七千五十九初四百九十八 八十 六十五四 缩空
   
六十二一十八 末四百二十八 八十八 一十一九十一七十九
小暑一百九十七益五千九百二十初四百二十五 八十九 七十二缩七千五十九
   
一十三四十三 末三百五十二 一十四十一一十八九十九
大暑二百一十一益四千七百一十八初三百四十八 八十四 八十缩一万二千九百七十九
   
七十六八末二百七十一 一十八 七十四四十六一十九
立秋二百二十六益三千四百五十三初二百六十七 六十二 八十六缩一万七千六百九十七
   
五十七十五末一百八十六 一十六 一十六七十二九十六
处暑二百四十一益二千一百二十六初一百八十二 二十七 三十八缩二万一千一百五十
   
三十八七 末九十七一十二 三十二 九十八八十七
白露二百五十六益七百三十九初九十一一十三四十六缩二万三千二百七十六
   
三十八六十六末五九十八 四十九十八八十七
秋分二百七十一损七百三十九初五九十八 四十缩二万四千一十五
   
五十三十二末九十一一十三 四十六九十八八十七
寒露 二百八十六损二千一百二十六初九十八九十六 五十缩二万三千二百七十六
   
八十二三十五 末一百八十四十三 二十七十二九十六
霜降三百二损三千四百五十三初一百八十八 六四十八缩二万一千一百五十
   
二十五四十六末二百六十五 七十二 五十四四十六一十九
立冬三百一十七损四千七百一十八初二百七十三 一十一 九十一缩一万七千六百九十七
   
八十一八十四 末三百四十六 九十一 四十三一十八九十九
小雪三百三十三损五千九百二十初三百五十四 三七十九缩一万二千九百七十九
   
五十八十七末四百二十三 九十六 三十二九十一七十九
大雪 三百四十九损七千五十九初四百二十八 八十八 一十一缩七千五十九
   
三十一九十二 末四百九十八 八十六十五九十一七十九
二十四气中积及朓朒
恒气中积经分约分 损益率日差 初末率朓朒积
冬至空 益二百七十六初一十九 四十八 六十四一十九空朒空
 
末一十六 七十八 五十二
小寒十五日益二百三十二初一十六 六十八 七十四二十二十九朒二百七十六
  
一千一百四十二六十末一十三 八十一十九
  
二十一 八十四 
大寒三十益一百八十五初一十三 六十九 一十一二十一五十九朒五百八
  
二千二百八十五 三十末十六十二 一十四
  
四十三  六十九 
立春四十五益一百三十五初十四十六 七十二十二四十五朒六百九十三
  
三千四百二十八六十五 五十四末七二十七 四十五
雨水六十益八十三初七一十一 一十四二十三三十二朒八百二十八
  
四千五百七十末三七十九 六十三
  
六十 
  
八十七  三十九 
惊朒 七十六益二十九初三五十六。三十一 二十三三十二朒九百一十一
  
四百八十三  三十末空二十四 八十
  
九 二十四  
春分九十一损二十九初空二十四 八十二十三三十二朒九百四十
  
一千六百二十六末三五十六 三十一
  
三十一 九 
  
  
清明一百六二千七百六十八六十损八十三初三八十五 七十六二十二四十五朒九百一十一
  
五十二 九十三 末七五一
谷雨一百二十一损一百三十五初七三十三 五十九 二十一五十九朒八百二十八
  
三千九百一十一 三十末一十四十一 五十六
  
七十四  七十八 
立夏一百三十六损一百八十五初十七十一三十六二十二十九 朒六百九十三
  
五千五十四末一十三 五十九 九十一
  
九十六  六十三  
小满一百五十二损二百三十二初一十三 八十九 四十一十九空朒五百八
  
九百六十六六十末十六五十九 五十二
  
一十八  四十八  
芒种一百六十七损二百七十六初十六七十八 五十二一十九空朒二百七十六
  
二千一百九三十末一十九 四十八 六十四
  
 四十三十三 
夏至一百八十二益二百七十六初十九四十八 六十四一十九空朓空
  
三千二百五十二末一十六 七十八 五十二
  
六十二  一十八 
小暑一百九十七益二百三十二初一十六 六十八 七十四二十二十九朓二百七十六
  
四千三百九十四 六十末一十三 八十一十九
  
八十四  二   
大暑 二百一十三益一百八十五初十三六十九 一十一二十一五十九朓五百八
  
三百七  三十末十六十二 一十四
  
五 八十七  
立秋二百二十八益一百三十五初十四十六 七十二十二四十五朓六百九十三
  
一千四百五十 末七二十七 四十五
  
二十七七十二 
处暑二百四十三益八十三 初七一十一 一十四二十三三十二朓八百二十八
  
二千五百九十二 六十末三七十九 六十三
  
四十九五十七 
白露二百五十八益二十九初三五十六 三十一 二十三三十二朓九百一十一
  
三千七百三十五 三十末空二十四 八十
  
七十一四十二 
秋分二百七十三损二十九 初空二十四八十二十三三十二朓九百四十
  
四千八百七十八末三五十六 三十一
  
九十三二十七  
寒露二百八十九损八十三初三八十五七十六二十二四十五朓九百一十一
  
七百九十六十一十五一十二末七五一
  
  
霜降三百四损一百三十五初七三十三五十九 二十一五十九朓八百二十八
  
一千九百三十三 三十末十四十五十六
  
三十六  九十六 
立冬三百一十九损一百八十五 初十七十一三十六二十二十九朓六百九十三
  
三千七十六末一十三 五十九 九十一
  
五十八八十一 
小雪 三百三十四损二百三十二初十三八十九 四十一十九空朓五百八
  
四千三百一十八 六十末十六五十九 五十二
  
八十六十六 
大雪三百五十损二百七十六初十六七十八 五十二一十九空朓二百七十六
  
一百三十一 末一十九四十八 六十四
  
三十二五十一 
求每日盈缩朓朒各置其气损益率,求盈缩用盈缩之损益,求朓朒用朓朒之损益。六因,如象限而一,为气中率。与后气中率相减,为合差。半合差加减其气中率,为初末汎率。至后:加初,减末。分后:减初,加末。又置合差,六因,如象限而一,为日差。半之,加减初末汎率,为初末定率。至后:减初,加末。分后:加初,减末。以日差累加减其气初末定率,为每日损益分。至后减,分后加。各以每日损益分加减气下盈缩、朓朒,为每日盈缩、朓朒。二分前一气无后率相减为合差者,皆用前气合差。
求经朔弦望入气置天正闰余,以日法除为日,不满为余。如气策以下,以减气策,为入大雪气。以上去之,余亦减气策,为入小雪气。即得天正经朔入气日及余也。以象策累加之,满气策去之,即得弦、望入次气日及余。因加,后朔入气日及余也。
求每日损益、盈缩、朓朒以日差益加减损加减其气初损益率,为每日损益率。驯积损益其气盈缩、朓朒积,为每日盈缩、朓朒积。
求经朔弦望入气朓朒定数各以所入恒气小余,以乘其日损益率,如日法而一,以所得损益其下朓朒积为定数。
赤道宿度
斗二十五度
牛七度少
女十一度少
虚九度少
秒六十八
危十五度半
室十七度
壁八度太
右北方七宿九十四度 秒六十八
奎十六度半
娄十二度
胃十五度
昴十一度少
毕十七度少
觜半度
参十度半
右西方七宿八十三度
井三十三度少
鬼二度半
柳十三度太
星六度太
张十七度少
翼十八度太
轸十七度
右南方七宿一百九度少
角十二度
亢九度少
氐一十六度
房五度太
心六度少
尾十九度少
箕十度半
右东方七宿七十九度
求冬至赤道日度
置通积分,以周天分去之,余日法而一为度,不满退除为分秒。以百为母。命起赤道虚宿七度外去之,至不满宿,即所求年天正冬至加时日躔赤道宿度及分秒。
求春分夏至秋分赤道日度
置天正冬至加时赤道日度,累加象限,满赤道宿次去之,即各得春分、夏至、秋分加时日在宿度及分秒。
求四正赤道宿积度
置四正赤道宿全度,以四正赤道日度及分减之,余为距后度。以赤道宿度累加之,各得四正后赤道宿积度及分。
求赤道宿积度入初末限
视四正后赤道宿积度及分,在四十五度六十五分秒五十四半以下为入初限,以上者用减象限,余为入末限。
求二十八宿黄道度
以四正后赤道宿入初末限度及分,减一百一度,余以初末限度及分乘之,进位,满百为分,分满百为度。至后以减、分后以加赤道宿积度,为其宿黄道积度。以前宿黄道积度减之,其四正之宿,先加象限,然后前宿减之。为其宿黄道度及分。其分就近约为太、半、少。
黄道宿度
斗二十三度
牛七度
女十一度
虚九度少
秒六十八
危十六度
室十八度少
壁九度半
右北方七宿九十四度六十八秒
奎十七度太
娄十二度太
胃十五度半
昴十一度
毕十六度半
觜半度
参九度太
右西方七宿八十三度太 一百七十七、七十五、六十八
井三十度半
鬼二度半
柳十三度少
星六度太
张十七度太
翼二十度
轸十八度半
右南方七宿一百九度少 二百八十七、六十八
角十二度太
亢九度太
氐十六度少
房五度太
心六度
尾十八度少
箕九度半
右东方七宿七十八度少 三百六十五、二十五、六十八
前黄道宿度,依今历岁差所在算定。如上考往古,下验将来,当据岁差,每移一度,依术推变当时宿度,然后可步七曜,知其所在。
求天正冬至加时黄道日度
以冬至加时赤道日度及分秒,减一百一度,余以冬至赤道日度及分秒乘之,进位,满百为分,分满百为度。命曰黄赤道差。用减冬至加时赤道日度及分秒,即所求年天正冬至加时黄道日度及分秒。
求二十四气加时黄道日度
置所求年冬至日躔黄赤道差,以次年黄赤道差减之,余以所求气数乘之,二十四而一,所得以加其气中积及约分,又以其气初日盈缩数盈加缩减之,用加冬至加时黄道日度,依宿次去之,即各得其气加时黄道日躔宿度及分秒。(如其年冬至加时赤道宿度空分秒在岁差以下者,即加前宿全度,然后求黄赤道差,余依术算。)
求二十四气每日晨前夜半黄道日度
副置其气小余,以其气初日损益率乘之,(盈缩之损益。)万约之为分,应益者盈加缩减,应损者盈减缩加其副,日法除之为度,不满退除为分秒,以减其气加时黄道日度,即各得其气初日晨前夜半黄道日度。每日加一度,以百约每日损益率,(盈缩之损益。)应益者盈加缩减,应损者盈减缩加,为每日晨前夜半黄道日度及分秒。
求每日午中黄道日度
置一万分,以所入气日盈缩损益率,应益者盈加缩减,应损者盈减缩加,皆加减损益率,余半之,满百为分,不满为秒,以加其日晨前夜半黄道日度,即其日午中日躔黄道宿度及分秒。
求每日午中黄道积度
以二至加时黄道日度,距至所求日午中黄道日度,为入二至后黄道积度及分秒。
求每日午中黄道入初末限
视二至后黄道积度,在四十三度一十二分秒八十七以下为初限,以上,用减象限,余为入末限。其积度满象限去之,为二分后黄道积度,在四十八度一十八分秒二十二以下为初限,以上,用减象限,余为入末限。
求每日午中赤道日度
以所求日午中黄道积度,入至后初限,分后末限,度及分秒,进三位,加二十万二千五十少,开平方除之,所得,减去四百四十九半,余在初限者,直以二至赤道日度加而命之。在末限者,以减象限,余以二分赤道日度加而命之。即每日午中赤道日度。以所求日午中黄道积度,入至后末限,分后初限,度及分秒,进三位,用减三十万三千五十少,开平方除之,所得,以减五百五十半,其在初限者,以所减之余,直以二分赤道日度加而命之。在末限者,以减象限,余以二至赤道日度加而命之。即每日午中赤道日度。
太阳黄道十二次入宫宿度
雨水 危十三度三十九分五十九秒外,入卫分,陬訾之次,辰在亥。
春分 奎二度三十五分八十五秒外,入鲁分,降娄之次,辰在戌。
谷雨 胃四度二十四分三十三秒外,入赵分,大梁之次,辰在酉。
小满 毕七度九十六分六秒外,入晋分,实沈之次,辰在申。
夏至 井九度四十七分一十秒外,入秦分,鹑首之次,辰在未。
大暑 柳四度九十五分一十六秒外,入周分,鹑火之次,辰在午。
处暑 张十五度五十六分三十五秒外,入楚分,鹑尾之次,辰在巳。
秋分 轸十度四十四分五秒外,入郑分,寿星之次,辰在辰。
霜降 氐一度七十七分七十七秒外,入宋分,大火之次,辰在卯。
小雪 尾三度九十七分九十二秒外,入燕分,析木之次,辰在寅。
冬至 斗四度三十六分六十六秒外,入吴越分,星纪之次,辰在丑。
大寒 女二度九十一分九十一秒外,入齐分,玄枵之次,辰在子。
求入宫时刻
各置入宫宿度及分秒,以其日晨前夜半日度减之,(相近一度之间者求之。)余以日法乘其分,其秒从于下,亦通乘之,为实;以其日太阳行分为法,实如法而一,所得,依发敛加时求之,即得其日太阳入宫时刻及分秒。
步晷漏第四
中限:一百八十二日,六十二分,一十八秒。
冬至初限,夏至末限:六十二日,二十分。
夏至初限,冬至末限:一百二十日,四十二分。
冬至地中晷影常数:一丈二尺八寸三分。
夏至地中晷影常数:一尺五寸六分。
周法:一千四百二十八。
内外法:一万八百九十六。
半法;二千六百一十五。
日法四分之三:三千九百二十二半。
日法四分之一:一千三百七半。
昏明分:一百三十分,七十五秒。
昏明刻:二刻,一百五十六分,九十秒。
刻法:三百一十三分,八十秒。
秒母:一百。
求午中入气中积
置所求日大余及半法,以所入之气大小余减之,为其日午中入气。以加其气中积,为其日午中中积。(小余以日法除为约分。)
求二至后午中入初末限
置午中中积及分,如中限以下,为冬至后。以上,去中限,为夏至后。其二至后,如在初限以下,为初限。以上,覆减中限,余为入末限也。
求午中晷影定数
视冬至后初限、夏至后末限,百通日,内分,自相乘,副置之。以一千四百五十除之,所得加五万三百八十,折半限分并之;除其副为分。分满十为寸,寸满十为尺,用减冬至地中晷影常数,为所求晷影定数。视夏至后初限、冬至后末限,百通日,内分,自相乘为上位。下置入限分,以二百二十五乘,百约之,加一十九万八千七十五为法。(夏至前后半限以上者,减去半限,列于上位。下位置半限。各百通日,内分,先相减,后相乘。以七千七百除之,所得以加其法。)反除上位,为分。分满十为寸,寸满十为尺,用加夏至地中晷影常数,为所求晷影定数。
求四方所在晷影
各于其处测冬夏二至晷影,乃相减之余,为其处二至晷差。亦以地中二至晷数相减,为地中二至晷差。其所求日在冬至后初限、夏至后末限者,如在半限以下,倍之;半限以上,覆减半限,余亦倍之,并入限日,三因折半,以日为分,十为寸,以减地中二至晷差为法。置地中冬至晷影常数,以所求日地中晷影定数减之,余以其处二至晷差乘之为实。实如法而一,所得,以减其处冬至晷数,即得其处其日晷影定数。所求日在夏至后初限、冬至后末限者,如在半限以下,倍之;半限以上,覆减半限,余亦倍之,并入限日,三因四除,以日为分,十为寸,以加地中二至晷差为法。置所求日地中晷影定数,以地中夏至晷影常数减之,余以其处二至晷差乘之为实。实如法而一,所得,以加其处夏至晷数,即得其处其日晷影定数。
二十四气陟降及日出分
   恒气
  增损差
  加减差
  陟降率
  初末率
  日出分
   冬至
增 初九 二十六
末七 九十六
减十
陟一十四十
初空 五 五十
末一 二十六 四
一千五百六十七九十二
   小寒
增 初七 八十九
末六 五十九
减十
陟二十八七十三
初一 三十六
末二 三十七 三十六
一千五百五十七五十二
   大寒
增 初六 五十二
末五 二十二
减十
陟四十三五十六
初二 四十三
末三二十五 一十八
一千五百二十八七十九
   立春
增 初五 一十八
末三 八十八
减十
陟五十五一十九
初三 二十九
末三 九十二 四十二
一千四百八十五二十三
   雨水
增 初三 八十二
末二 五十二
减十
陟六十三九十
初三 九十五 五十
末四 三十九 八十八
一千四百三十四
   惊蛰
增 初二 四十八
末一 三十八
减十
陟六十九一十八
初四 四十四
末四 六十七 一十六
一千三百六十六一十四
   春分
损 初一 三十六
末二 四十
加八
陟六十四六十九
初四 三十七
末四 一十 六十八
一千二百九十六九十六
   清明
损 初二 五十
末三 五十四
加八
陟五十九九
初四 八 五十
末三 六十六 二十二
一千二百三十二二十七
   谷雨
损 初三 六十五
末四 六十九
加八
陟五十八十四
初三 六十二
末三 三 六十二
一千一百七十三一十八
   立夏
损 初四 八十
末五 八十四
加八
陟三十九八十六
初二 九十八 五十
末二 二十四二
一千一百二十二三十四
   小满
损 初五 九十八
末七 二
加八
陟二十六六
初二 一十六
末一 二十五
一千八十二四十八
   芒种
损 初七 一十九
末八 二十三
加八
陟九三十五
初一 一十五
末空 七 六
一千五十六四十二
   夏至
增 初八 三十七
末七 三十三
减八
降九三十五
初空 四 五十
末一 一十四 四十
一千四十七七
   小暑
增 初七 二十
末六 一十六
减八
降二十六六
初一 二十三
末二 一十六 五十二
一千五十六四十二
   大暑
增 初六 空
末四 九十六
减八
降三十九八十六
初二 二十二 五十
末二 九十九 二十二
一千八十二四十八
   立秋
增 初四 八十
末三 七十六
减八
降五十八十四
初三 三
末三 六十二 九十二
一千一百二十二三十四
   处暑
增 初三 六十
末二 五十六
减八
降五十九九
初三 六十五 五十
末四 八 六十二
一千一百七十三一十八
   白露
增 初二 四十
末一 三十六
减八
降六十四六十九
初四 一十 五十
末四 三十六 八十二
一千二百三十二二十七
   秋分
损 初一 六十
末二 六十
加十
降六十九一十八
初四 六十八
末四 四十四 九十
一千二百九十六九十六
          寒露
损 初二 六十二
末三 九十二
加十
降六十三九十
初四 四十二
末三 九十六 二十二
一千三百六十六一十四
   霜降
损 初三 九十八
末五 二十八
加十
降五十五一十九
初三 九十四
末三 二十九 一十八
一千四百三十四
   立冬
损 初五 三十二
末六 六十二
加十
降四十三五十六
初三 二十七
末二 四十三 四十二
一千四百八十五二十三
   小雪
损 初六 六十六
末七 九十六
加十
降二十八七十三
初二 三十九 五十
末一 三十七 一十六
一千五百二十八七十九
   大雪
损 初八 二
末九 三十二
加十
降一十四十
初一 二十八 五十
末空 七 一十二
一千五百五十七五十 二
  二分前后陟降率
春分前三日太阳入赤道内,秋分后三日太阳出赤道外,故其陟降与他日不伦,今各别立数而用之。
惊蛰,十二日,陟四(六十七,一十六。)此为末率,于此用毕。(其减差亦止于此。)十三日,陟四(四十一,六。)十四日,陟四(三十六,九十。)十五日,陟四一。
秋分,初日,降四(三十八。)一日,降四(三十九。)二日,降四(五十七。)三日,降四(六十八。)此为初率,始用之。(其加差亦始于此。)
求每日日出入晨昏半昼分
各以陟降初率,陟减降加其气初日日出分,为一日下日出分。以增损差,(仍加减加减差。)增损陟降率,驯积而加减之,即为每日日出分。覆减日法,余为日入分。以日出分减日入分而半之,为半昼分。以昏明分减日出分为晨分,加日入分为昏分。
求日出入辰刻
置日出入分,以六因之,满辰法而一,为辰数。不尽,刻法除之为刻数,不满为分,命子正算外,即得所求。
求昼夜刻
置日出分,十二乘之,刻法而一,为刻,不满为分,即为夜刻。覆减百刻,余为昼刻。
求更点率
置晨分,四因,退位为更率。二因更率,退位为点率。
求更点所在辰刻
置更点率,以所求更点数因之,又六因,内加昏明分,满辰法而一,为辰数。不尽,满刻法除之为刻数,不满为分,命其辰刻算外,即得所求。
求四方所在漏刻
各于所在下水漏,以定其处冬至或夏至夜刻,乃与五十刻相减,余为至差刻。置所求日黄道去赤道内外度及分,以至差刻乘之,进一位,如二百三十九而一,为刻,不尽以刻法乘之,退除为分,内减外加五十刻,即所求日夜刻。以减百刻,余为昼刻。(其日出入辰刻及更点差率算等,并依术求之。)
求黄道内外度
置日出分,如日法四分之一以上,去之,余为外分。如日法四分之一以下,覆减之,余为内分。置内外分,千乘之,如内外法而一,为度,不满退除为分,即为黄道去赤道内外度。内减外加象限,即得黄道去极度。
求距中度及更差度
置半法,以晨分减之,余为距中分,百乘之,如周法而一,为距中度。用减一百八十三度一十二分八十四秒,余四因退位,为每更差度。
求昏明五更中星
置距中度,以其日午中赤道日度加而命之,即昏中星所格宿次,因为初更中星。以更差度累加之,命赤道宿次去之,即得逐更及明中星。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休竹客 发表于 2012-6-18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金史  卷二十二‧志第三  历下 步月离 步交会 步五星 浑象
步月离第五
   转终分:一十四万四千一百一十,秒六千六十六。
   转终日:二十七日,余二千九百,秒六千六十六。
   转中日:一十三日,余四千六十五,秒三千三十三。
   朔差日:一,余五千一百四,秒三千九百三十四。
   象策:七日,余二千一分,二十二秒半。
   秒母:一万。
   上弦:九十一度,三十一分,四十二秒。
   望:一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八十四秒。
   下弦:二百七十三度,九十四分,二十六秒。
   月平行度:十三度,三十六分,八十七秒半。
   分、秒母:一百。
   七日:初数,四千六百四十八。末数,五百八十二。
   十四日:初数,四千六十五。末数,一千一百六十五。
   二十一日:初数,三千四百八十三。末数,一千七百四十七。
   二十八日:初数,二千九百一。末数,二千三百二十九。
求经朔弦望入转
置天正朔积分,以转终分及秒去之,不尽,如日法而一,为日,不满为余秒,即天正十一月经朔入转日及余秒。以象策累加之,去命如前,即得弦、望经日加时入转日及余秒。径求次朔入转,以朔差加之。
转定分及积度朓朒率
  一日  一千四百六十八  初度  疾初  益五百一十三  朓初    二日  一千四百五十七  一十四度六十八  疾一度三十一  益四百六十九  朓五百一十三    三日  一千四百四十二  二十九度二十五  疾二度五十一  益四百一十一  朓九百八十二    四日  一千四百二十二  四十三度六十七  疾三度五十六  益三百三十二  朓一千三百九十三    五日  一千三百九十九  五十七度八十九  疾四度四十一  益二百四十三  朓一千七百二十五    六日  一千三百七十三  七十一度八十八  疾五度三  益一百四十一  朓一千九百六十八    七日  一千三百四十七  八十五度六十一  疾五度三十九  初益四十三末损四  朓二千一百九    八日  一千三百二十一  九十九度八  疾五度四十九  损六十三  朓二千一百四十八    九日  一千二百九十五  一百一十二度二十九  疾五度三十三  损一百六十四  朓二千八十五    十日  一千二百七十一  一百二十五度二十四  疾四度九十一  损二百五十八  朓一千九百二十一    十一日  一千二百四十七  一百三十七度九十五  疾四度二十五  损三百五十二  朓一千六百六十三    十二日  一千二百二十八  一百五十度四十二  疾三度三十五  损四百二十七  朓一千三百一十一    十三日  一千二百一十四  一百六十二度七十  疾二度二十六  损四百八十一  朓八百八十四    十四日  一千二百四  一百七十四度八十四  疾一度三  初损四百0三末益一百一十七  朓四百三    十五日  一千二百八  一百八十六度八十八  迟空三十  益五百0五  朒一百一十七    十六日  一千二百一十九  一百九十八度九十六  迟一度五十九  益四百六十二  朒六百二十二    十七日  一千二百三十六  二百一十一度十五  迟二度七十七  益三百九十五  朒一千八十四    十八日  一千二百五十八  二百二十三度五十一  迟三度七十八  益三百0九  朒一千四百七十九    十九日  一千二百八十一  二百三十六度九  迟四度五十七  益二百一十九  朒一千七百八十八    二十日  一千三百七  二百四十八度九十  迟五度十三  益一百一十七  朒二千0七    二十一日  一千三百三十三  二百六十一度九十七  迟五度四十三  初益二十七末损一十一  朒二千一百二十四    二十二日  一千三百五十九  二百七十五度三十  迟五度四十七  损八十六  朒二千一百四十    二十三日  一千三百八十四  二百八十八度八十九  迟五度二十五  损一百八十四  朒二千五十四    二十四日  一千四百八  三百二度七十三  迟四度七十八  损二百七十八  朒一千八百七十    二十五日  一千四百三十一  三百一十六度八十一  迟四度七  损三百六十八  朒一千五百九十二    二十六日  一千四百四十九  三百三十一度十二  迟三度十三  损四百三十八  朒一千二百二十四    二十七日  一千四百六十三  三百四十五度六十一  迟二度一  损四百九十三  朒七百八十六    二十八日  一千四百七十二  三百六十度二十四  迟空七十五  损二百九十三  朒二百九十三   求朔弦望入转朓朒定数
置入转小余,以其日算外,损益率乘之,如日法而一,所得,以损益朓朒积为定数。其四七日下余,如初数以下,初率乘之,初数而一,以损益朓朒积为定数。如初数以上,初数减之,余乘末率,末数而一,用减初率,余加朓朒为定数。其十四日下余,如初数以上者,初数减之,余乘末率,末数而一,便为朓朒定数。
求朔弦望定日
置经朔、弦、望小余,朓减朒加入气入转朓朒定数,满与不足,进退大余,命甲子算外,各得定朔、弦、望日辰及余。定朔前干名与后干名同者,其月大;不同者,其月小。月内无中气者为闰。视定朔小余:秋分后,在日法四分之三以上者,进一日。春分后,定朔日出分与春分日出分相减之余,三约之,用减四分之三,定朔小余及此数以上者,亦进一日。或有交,亏初在日入前者,不进之。
定弦、望小余在日出分以下者,退一日。望或有交,亏初在日出前者,小余虽在日出后,亦退之。如十七日望者,又视定朔小余在四分之三以下之数,(春分后用减定之数。)与定望小余在日出分以上之数相较之;朔少望多者,望不退,而朔犹进之。望少朔多者,朔不进,而望犹退之。(日月之行,有盈有缩,迟疾加减之数,或有四大三小;若随常理,当察其时早晚,随所近而进退之,使不过三大二小。)
求定朔弦望中积
置定朔、弦、望大小余与经朔、弦、望大小余相减之余,以加减经朔、弦、望入气日余,(经朔、弦、望少即加之,多即减之。)即为定朔、弦、望入气。以加其气中积,即为定朔、弦、望中积。(其余以日法退除为分秒。)
求定朔弦望加时日度
置定朔、弦、望约余,以所入气日损益率乘,盈缩损益。万约之,以损益其下盈缩积,乃盈加缩减定朔弦望中积;又以冬至加时日躔黄道宿度加之,依宿次去之,即得定朔、弦、望加时日所在度及分秒。又置定朔、弦、望约余,副置之。以乘其日盈缩之损益率,万约之,应益者盈加缩减,应损者盈减缩加其副,满百为分,分满百为度,以加其日夜半日度,命之,各得其日加时日躔黄道宿次。(若先于历注定每日夜半日度,即为妙也。)
求定朔弦望加时月度
凡合朔加时日月同度,其定朔加时黄道日度,即为定朔加时黄道月度。弦、望各以弦、望度加定弦、望加时黄道日度,依宿次去之,即得定朔、弦、望加时黄道月度及分秒。
求夜半午中入转
置经朔入转,以经朔小余减之,为经朔夜半入转。又经朔小余与半法相减之余,以加减经朔加时入转,(经朔少,如半法加之;多,如半法减之。)为经朔午中入转。若定朔大余有进退者,亦加减转日,否则因经为定。每日累加一日,满转终日及余秒去命如前,各得每日夜半、午中入转。(求夜半,因定朔夜半入转累加之。求午中,因定朔午中入转累加之。求加时入转者,如求加时入气术。)
求加时及夜半月度
置其日入转算外转定分,以定朔、弦、望小余乘之,如日法而一,为加时转分。(分满百为度。)减定朔、弦、望加时月度,为夜半月度。以所得转定分累加之,即得每日夜半月度。(或朔至弦、望,或至后朔,皆可累加之。然近则差少,远则差多。置所求前后夜半相距月度为行度,计其相距入转积度,与行度相减,余以相距日数除为日差,行度多以日差加每日转定分,行度少以日差减每日转定分,然后用之可中。或欲速求,用此数,欲究其故,宜用后术。)
求晨昏月度
置其日晨分,乘其日算外转定分,日法而一,为晨转分。用减转定分,余为昏转分。又以朔、弦、望定小余,乘转定分,日法而一,为加时分。以减晨、昏转分,为前;不足,覆减之,为后。乃前加后减加时月度,即晨昏月所在宿度及分秒。
求朔弦望晨昏定程
各以其朔昏定月,减上弦昏定月,余为朔后昏定程。以上弦昏定月,减望昏定月,余为上弦后昏定程。以望晨定月,减下弦晨定月,余为望后晨定程。以下弦晨定月,减后朔晨定月,余为下弦后晨定程。
求每日转定度
累计每程相距日下转积度,与晨昏定程相减,余以相距日数除之,为日差,定程多加之,定程少减之。以加减每日转定分,为转定度。因朔、弦、望晨昏月,每日累加之,满宿次去之,为每日晨昏月度及分秒。(凡注历:朔日以后注昏月,望后一日注晨月。古历有九道月度,其数虽繁,亦难削去,具其术如后。)
求平交日辰
置交终日及余秒,以其月经朔加时入交汎日及余秒减之,为平交入其月经朔加时后日算及余秒。以加其月经朔大小余,其大余命甲子算外,即平交日辰及余秒。(求次交者,以交终日及余秒加之,大余满纪法去之,命如前,即次平交日辰及余秒。)
求平交入转朓朒定数
置平交小余,加其日夜半入转余,以乘其日损益率,日法而一,所得,以损益其下朓朒积,为定数。
求正交日辰
置平交小余,以平交入转朓朒定数,朓减朒加之,满与不足,进退日辰,即正交日辰及余秒,与定朔日辰相距,即所在月日。
求经朔加时中积
各以其月经朔加时入气日及余,加其气中积及余,其日命为度,其余以日法退除为分秒,即其经朔加时中积度及分秒。
求正交加时黄道月度
置平交入经朔加时后日算及余秒,以日法通日,内余,进二位,如三万九千一百二十一分而一为度,不满退除为分秒,以加其月经朔加时中积,然后以冬至加时黄道日度加而命之,即得其月正交加时月离黄道宿度及分秒。如求次交者,以交终度及分秒加而命之,即得所求。
求黄道宿积度
置正交时黄道宿全度,以正交加时月离黄道宿度及分秒减之,余为距后度及分秒,以黄道宿度累加之,即各得正交后黄道宿积度及分秒。
求黄道宿积度入初末限
置黄道宿积度及分秒,满交象度及分秒去之,如在半交象以下,为初限;以上者,以减交象度及分秒,余为入末限。(入交积度交象度并在交会术中。)
求月行九道宿度
凡月行所交:冬入阴历,夏入阳历,月行青道。(冬至夏至后,青道半交在春分之宿,当黄道东。立冬立夏后,青道半交在立春之宿,当黄道东南。至所冲之宿亦如之。)冬入阳历,夏入阴历,月行白道。(冬至夏至后,白道半交在秋分之宿,当黄道西。立冬立夏后,白道半交在立秋之宿,当黄道西北。至所冲之宿亦如之。)春入阳历,秋入阴历,月行朱道。(春分秋分后,朱道半交在夏至之宿,当黄道南。立春立秋后,朱道半交在立夏之宿,当黄道西南。至所冲之宿亦如之。)春入阴历,秋入阳历,月行黑道。(春分秋分后,黑道半交在冬至之宿,当黄道北。立春立秋后,黑道半交在立冬之宿,当黄道东北。至所冲之宿亦如之。)四序离为八节,至阴阳之所交,皆与黄道相会,故月行有九道。
各以所入初末限度及分秒,减一百一度,余以所入初末限度及分乘之,半而退位为分,分满百为度,命为月道与黄道汎差。凡日以赤道内为阴,外为阳;月以黄道内为阴,外为阳。故月行正交,入夏至后宿度内为同名,入冬至后宿度内为异名。其在同名者,置月行与黄道汎差,九因八约之,为定差。半交后,正交前,以差减;正交后,半交前,以差加。(此加减出入六度,正,如黄赤道相交同名之差,若较之渐异,则随交所在,迁变不同也。)仍以正交度距秋分度数,乘定差,如象限而一,所得为月道与赤道定差。前加者为减,减者为加。其在异名者,置月行与黄道汎差,七因八约之,为定差。半交后,正交前,以差加;正交后,半交前,以差减。(此加减出入六度,异,如黄道赤道相交异名之差,较之渐同,则随交所在迁变不常。)仍以正交度距春分度数,乘定差,如象限而一,所得为月道与赤道定差。前加者为减,减者为加。各加减黄道宿积度,为九道宿积度。以前宿九道积度减之,为其宿九道度及分。(其分就近约为太半少。论春夏秋冬以四时日所在宿度为正。)
求正交加时月离九道宿度
以正交加时黄道日度及分,减一百一度,余以正交度及分乘之,半而退位为分,分满百为度,命为月道与黄道汎差。其在同名者,置月行与黄道汎差,九因八约之,为定差,以加;仍以正交度距秋分度数,乘定差,如象限而一,所得为月道与赤道定差,以减。其在异名者,置月行与黄道汎差,七因八约之,为定差,以减;仍以正交度距春分度数,乘定差,如象限而一,所得为月道与赤道定差,以加。置正交加时黄道月度及分,以二差加减之,即为正交加时月离九道宿度及分。
求定朔弦望加时月所在度
置定朔加时日躔黄道宿次,凡合朔加时,月行潜在日下,与太阳同度,是为加时月离宿次。各以弦、望度及分秒,加其所当弦、望加时月躔黄道宿度,满宿次去之,命如前,各得定朔、弦、望加时月所在黄道宿度及分秒。
求定朔弦望加时九道月度
各以定朔、弦、望加时月离黄道宿度及分秒,加前宿正交后黄道积度,为定朔、弦、望加时正交后黄道积度。如前求九道积度,以前宿九道积度减之,余为定朔、弦、望加时九道月离宿度及分秒。(其合朔加时,若非正交,则日在黄道,月在九道,所入宿度,虽多少不同,考其两极,若应绳准。故云:月行潜在日下,与太阳同度,即为加时九道月度。其求晨昏夜半月度,并依前术。)
步交会第六
交终分:一十四万二千三百一十九,秒九千三百六十八。
交终日:二十七日,余一千一百九分,秒九千三百六十八。
交中日:十三,余三千一百六十九,秒九千六百八十四。
交朔日:二,余一千六百六十五,秒六百三十二。
交望日:十四,余四千二,秒五千。
秒母:一万。
交终:三百六十三度,七十九分,三十六秒。
交中:一百八十一度,八十九分,六十八秒。
交象:九十度,九十四分,八十四秒。
半交象:四十五度,四十七分,四十二秒。
日蚀既前限:二千四百。定法:二百四十八。
日蚀既后限:三千一百。定法:三百二十。
月蚀限:五千一百。
月蚀既限:一千七百。定法:三百四十。
分秒母:一百。
求朔望入交
置天正朔积分,以交终分去之,不尽,如日法而一,为日,不满为余,即天正十一月经朔加时入交汎日及余秒。交朔加之,得次朔。交望加之,得次望。再加交望,亦得次朔。各为朔、望入交汎日及余秒。
求定朔每日夜半入交
各置入交汎日及余秒,减去经朔、望小余,即为定朔、望夜半入交汎日及余秒。若定朔、望有进退者,亦进退交日,否则因经为定。大月加二日,小月加一日,余皆加四千一百二十秒六百三十二,即次朔夜半入交。累加一日,满交终日及余秒去之,即每日夜半入交汎日及余秒。
求定朔望加时入交
置经朔、望加时入交汎日及余秒,以入气入转朓朒定数,朓减朒加之,即定朔望加时入交汎日及余秒。
求定朔望加时入交积度及阴阳历
置定朔、望加时入交汎日,以日法通之,内余,进二位,如三万九千一百二十一而一为度,不满退除为分秒,即定朔、望加时月行入交积度。以定朔、望加时入转迟疾度,迟减疾加之,即月行入交定积度。如交中度以下,入阳历积度;以上,去之,余为入阴历积度。(每日夜半,准此求之。)
求月去黄道度
视月入阴阳历积度及分,如交象以下,为少象;以上,覆减交中,余为老象。置所入老少象度于上,列交象度于下,相减相乘,倍而退位为分,满百为度,用减所入老少象度及分,余又与交中度相减相乘,八因之,以百一十除为分,分满百为度,即得月去黄道度。
求朔望加时入交常日及定日
置朔望入交汎日,以入气朓朒定数,朓减朒加之,为入交常日。又置入转朓朒定数,进一位,一百二十七而一,所得朓减朒加入交常日,为入交定日及余秒。
求入交阴阳历交前后分
视入交定日,如交中以下,为阳历;以上,去之,为阴历。如一日上下,(以日法通日为分。)为交后分。十三日上下,覆减交中,为交前分。
求日月蚀甚定余
置朔、望入气入转朓朒定数,同名相从,异名相消,以一千三百三十七乘之,定朔、望加时入转算外转定分除之,所得,以朓减朒加经朔、望小余,为汎余。
日蚀:视汎余如半法以下,为中前分;半法以上,去半法,为中后分。置中前后分,与半法相减相乘,倍之,万约为分,曰时差。中前,以时差减汎余为定余,覆减半法,余为午前分。中后,以时差加汎余为定余,减去半法,为午后分。
月食:视汎余在日入后、夜半前者,如日法四分之三以下,减去半法,为酉前分;四分之三以上,覆减日法,余为酉后分。又视汎余在夜半后、日出前者,如日法四分之一以下,为卯前分,四分之一以上,覆减半法,余为卯后分。其卯酉前后分,自相乘,四因,退位,万约为分,以加汎余,为定余。各置定余,以发敛加时法求之,即得日月所蚀之辰刻。
求日月食甚日行积度
置定朔、望食甚大小余,与经朔、望大小余相减之余,以加减经朔、望入气日小余,经朔、望日少加多减。即为食甚入气。以加其气中积,为食甚中积。又置食甚入气小余,以所入气日损益率盈缩之损益。乘之,日法而一,以损益其日盈缩积;盈加缩减食甚中积,即为食甚日行积度及分。
求气差
置日食甚日行积度及分,满中限去之,余在象限以下,为初限;以上,覆减中限,为末限。皆自相乘,进二位,如四百七十八而一,所得,用减一千七百四十四,余为气差恒数。以午前后分乘之,半昼分除之,所得,以减恒数为定数。(不及减,覆减之,为定数。应加者减之,减者加之。)春分后,阳历减,阴历加;秋分后,阳历加,阴历减。(春分前、秋分后各二日二千一百分为定气,于此加减之。)
求刻差
置日食甚日行积度及分,满中限去之,余与中限相减相乘,进二位,如四百七十八而一,所得,为刻差恒数。以午前后分乘之,日法四分之一除之,所得为定数。(若在恒数以上者,倍恒数,以所得之数减之为定数,依其加减。)冬至后,午前阳加阴减,午后阳减阴加。夏至后,午前阳减阴加,午后阳加阴减。
求日食去交前后定分
气刻二差定数,同名相从,异名相消,为食差。依其加减去交前后分,为去交前后定分。视其前后定分,如在阳历,即不食;如在阴历,即有食之。如交前阴历不及减,反减之,(反减食差。)为交后阳历;交后阴历不及减,反减之,为交前阳历;即不食。交前阳历不及减,反减之,为交后阴历;交后阳历,不及减,反减之,为交前阴历;即日有食之。
求日食分
视去交前后定分,如二千四百以下,为即前分,以二百四十八除为大分。二千四百以上,覆减五千五百,(不足减者不食。)为既后分,以三百二十除为大分。不尽,退除为秒,即得日食之分秒。
求月食分
视去交前后分,(不用气刻差者。)一千七百以下者,食既。以上,覆减五千一百,(不足减者不食。)余以三百四十除为大分,不尽,退除为秒,即为月食之分秒也。去交分在既限以下,覆减既限,亦以三百四十除,为既内之大分。
求日食定用分
置日食之大分,与三十分相减相乘,又以二千四百五十乘之,如定朔入转算外转定分而一,所得,为定用分。减定余,为初亏分。加定余,为复圆分。各以发敛加时法求之,即得日食三限辰刻。
月食定用分
置月食之大分,与三十五分相减相乘,又以二千一百乘之,如定望入转算外转定分而一,所得,为定用分。加减定余,为初亏、复圆分。各如发敛加时法求之,即得月食三限辰刻。
月食既者,以既内大分与十五相减相乘,又以四千二百乘之,如定望入转算外转定分而一,所得,为既内分。用减定用分,为既外分。置月食定余减定用分,为初亏。因加既外分,为食既。又加既内分,为食甚。(即定余分也。)再加既内分,为生光。复加既外分,为复圆。各以发敛加时法求之,即得月食五限辰刻。
求月食入更点
置食甚所入日晨分,倍之,五约为更法。又五约更法,为点法。乃置月食初末诸分,昏分以上减昏分,晨分以下加晨分。如不满更法为初更。不满点法为一点。依法以次求之,即各得更点之数。
求日食所起
食在既前,初在西南,甚于正南,复于东南;食在既后,初在西北,甚于正北,复于东北。其食八分以上,皆起正西,复于正东。(此据正午地而论之。)
求月食所起
月在阳历:初起东北,甚于正北,复于西北。月在阴历:初起东南,甚于正南,复于西南。其食八分以上,皆起正东,复于正西。(此亦据正午地而论之。)
求日月出入带食所见分数
各以食甚小余,与日出入分相减,余为带食差,以乘所食之分,满定用分而一,(月食既者,以既内分减带食差,余乘所食分,如既外分而一。不及减者,为带食既出入。)以减所食分,即日月出入带食所见之分。(其食甚在昼,晨为渐进,昏为已退。食甚在夜,晨为已退,昏为渐进。)
求日月食甚宿次
置日月食甚日行积度,(望即更加半周天。)以天正冬至加时黄道日度,加而命之,依黄道宿次去之,即各得日月食甚宿度及分。
步五星第七
木星
   周率:二百八万六千一百四十二,五十四秒。
   历率:二千二百六十五万五百七。
   历度法:六万二千一十四。
   周日:三百九十八日,八十八分。
   历度:三百六十五度,二十四分,八十二秒。
   历中:一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四十一秒。
   历策:一十五度,二十一分,八十七秒。
   伏见:一十三度。
  段目  段日  平度  限度  初行率    合伏  一十六日八十六分  三度八十六  二度九十三  二十三    晨顺疾  二十八日  六度一十一  四度六十四  二十二    晨次疾  二十八日  五度五十一  四度一十九  二十一    晨顺迟  二十八日  四度三十一  三度二十八  一十八    晨末迟  二十八日  一度九十一  一度四十五  一十二    晨留  二十四日             晨退  四十六日五十八  四度八十八 一十八 空三十二八十二      夕退  四十六日五十八  四度八十八 一十八 空三十二八十二 一十八    夕留  二十四日             夕末迟  二十八日  一度九十一  一度四十五       夕顺迟  二十八日  四度三十一  三度二十八  一十二    夕次疾  二十八日  五度五十一  四度一十九  一十八    夕顺疾  二十八日  六度一十一  四度六十四  二十一    夕伏  一十六日八十六  三度八十六  二度九十三  二十二   
  策数  损益率  盈积度  损益率  缩积度    一  益一百五十九  初  益一百五十九  初    二  益一百四十二  一度五十九  益一百四十二  一度五十九    三  益一百二十  三度一  益一百二十  三度一    四  益九十三  四度二十一  益九十三  四度二十一    五  益六十一  五度一十四  益六十一  五度一十四    六  益二十四  五度七十五  益二十四  五度七十五    七  损二十四  五度九十九  损二十四  五度九十九    八  损六十一  五度七十五  损六十一  五度七十五    九  损九十三  五度一十四  损九十三  五度一十四    十  损一百二十  四度二十一  损一百二十  四度二十一    十一  损一百四十二  三度一  损一百四十二  三度一    十二  损一百五十九  一度五十九  损一百五十九  一度五十九   火星
   周率:四百七万九千四十一,秒九十七。
   历率:三百五十九万二千七百五十八,秒三十二。
   历度法:九千八百三十六半。
   周日:七百七十九日,九十三分,一十六秒。
   历度:三百六十五度,二十四分,七十六秒。
   历中:一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三十八秒。
   历策:一十五度,二十一分,八十六秒。
   伏见:一十九度。
  段目  段日  平度  限度  初行率    合伏  六十七日  四十八度  四十五度四十八  七十二    晨顺疾  六十三日  四十四度六十  四十二度二十六  七十一    晨次疾  五十八日  四十度九  三十七度九十九  七十    晨中疾  五十二日  三十四度六  三十二度三十二  六十八    晨末疾  四十五日  二十六度三十二  二十四度九十九  六十三    晨顺迟  三十七日  一十六度六十八  一十五度八十  五十四    晨末迟  二十八日  五度七十五  五度四十五  三十七    晨留  一十一日             晨退  二十八日九十六  五十八 八度一十五六十 三度五 四十    夕退  二十八日九十六  五十八 八度一十五 六十 三度五 四十 四十一    夕留  一十一日             夕末迟  二十八日  五度七十五  五度四十五       夕顺迟  三十七日  一十六度六十八  一十五度八十  三十七    夕末疾  四十五日  二十六度三十二  二十四度九十九  五十四    夕中疾  五十二日  三十四度六  三十二度三十二  六十三    夕次疾  五十八日  四十度九  三十七度九十九  六十八    夕顺疾  六十三日  四十四度六十  四十二度二十六  七十    夕伏  六十七日  四十八度  四十五度四十八  七十一   
  策数  损益率  盈积度  损益率  缩积度    一  益一千一百六十卷  初  益四百五十八  初    二  益八百  一十一度六十  益四百五十三  四度五十八    三  益四百六十四  一十九度六十  益四百三十三  九度一十一    四  益一百五十二  二十四度二十四  益三百九十六  一十三度四十四    五  损五十七  二十五度七十六  益三百四十一  一十七度四十    六  损一百七十二  二十五度一十九  益二百六十六  二十度八十一    七  损二百六十六  二十三度四十七  益一百七十二  二十三度四十七    八  损三百四十一  二十度八十一  益五十七  二十五度一十九    九  损三百九十六  十七度四十  损一百五十二  二十五度七十六    十  损四百三十三  十三度四十四  损四百六十四  二十四度二十四    十一  损四百五十三  九度一十一  损八百  十九度六十    十二  损四百五十八  四度五十八  损一千一百六十卷  十一度六十   土星
   周率:一百九十七万七千四百一十二,秒四十六。
   历率:五千六百二十二万三千二百一十九。
   历度法:一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八。
   周日:三百七十八日,九分,三秒。
   历度: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六十六秒。
   历中:一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八十三秒。
   历策:一十五度,二十一分,九十秒。
   伏见:一十七度。
  段目  段日  平度  限度  初行率    合伏  十九日四十八  二度四十八  一度五十六  一十三    晨顺疾  二十七日五十  三度二十二  二度二  一十二    晨次疾  二十七日五十  二度六十四  一度六十五  一十一    晨迟  二十七日五十  一度四十八  空度九十一  八    晨留  三十六日             晨退  五十一日六  五十一半 三度三十九 六十六半 空度二十八 三十三半      夕退  五十一日六  五十一半 三度三十九 六十六半 空度二十八 三十三半 九七十五    夕留  三十六日             夕迟  二十七日五十  一度四十八  空度九十一     夕次疾  二十七日五十  二度六十四  一度六十五  八    夕顺疾  二十七日五十  三度二十二  二度二  一十一    夕伏  一十九日四十八  二度四十八  一度五十六  一十二   
  策数  损益率  盈积度  损益率  缩积度    一  益二百一十三  初  益一百六十三  初    二  益一百九十七  二度一十三  益一百四十九  一度六十三    三  益一百六十八  四度一十  益一百二十八  三度一十二    四  益一百二十八  五度七十八  益一百  四度四十    五  益八十一  七度六  益六十五  五度四十    六  益三十三  七度八十七  益二十三  六度五    七  损三十三  八度二十  损二十三  六度二十八    八  损八十一  七度八十七  损六十五  六度五    九  损一百二十八  七度六  损一百  五度四十    十  损一百六十八  五度七十八  损一百二十八  四度四十    十一  损一百九十七  四度一十  损一百四十九  三度一十二    十二  损二百一十三  二度一十三  损一百六十三  一度六十三   金星
   周率:三百五万三千八百四,秒二十三。
   历率:一百九十一万二百四十一,秒一十一。
   历度法:五千二百三十。
   周日:五百八十三日,九十分,一十四秒。
   合日:二百九十一日,九十五分,七秒。
   历度:三百六十五度,二十四分,六十八秒。
   历中:一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三十四秒。
   历策:一十五度,二十一分,八十六秒。
   伏见:一十度半。
  段目  段日  平度  限度  初行率    合伏  三十九日二十五  四十九度七十五  四十七度七十六  一百二十七    夕顺疾  四十七日七十五  六十度一十六五十 五十七度七十六  一百二十六    夕次疾  四十七日七十五  五十九度三十九  五十七度一  一百二十五    夕中疾  四十七日七十五  五十七度空  五十四度七十二  一百二十三    夕末疾  三十九日二十五  四十二度二十九  四十度六十  一百一十五    夕顺迟  二十九日二十五  二十四度七十二  二十三度七十三  一百    夕末迟  一十八日二十五  六度九十三五十 六度六十六  六十九    夕留  七日             夕退  九日七十 七 三度七十九 九十三 一度六十九 七    夕退伏  六日  四度五十  二度二  六十八    合退伏  六日  四度五十  二度二  八十二    晨退  九日七十 七 三度七十九 九十三 一度六十九 七 六十八    晨留  七日             晨末迟  一十八日二十五  六度九十三 五十 六度六十六       晨顺迟  二十九日二十五  二十四度七十二  二十三度七十三  六十九    晨末疾  三十九日二十五  四十二度二十九  四十度六十  一百    晨中疾  四十七日七十五  五十七度空  五十四度七十二  一百一十五    晨次疾  四十七日七十五  五十九度三十九  五十七度一  一百二十三    晨顺疾  四十七日七十五  六十度一十六 五十 五十七度七十六  一百二十五    晨伏  三十九日二十五  四十九度七十五  四十七度七十六  一百二十六   
  策数  损益率  盈积度  损益率  缩积度    一  益五十二  初  益五十二  初    二  益四十八  空度五十二  益四十八  空度五十二    三  益四十一半  一度空  益四十一半  一度空    四  益三十二半  一度四十一半  益三十二半  一度四十一半    五  益二十一  一度七十四  益二十一  一度七十四    六  益七  一度九十五  益七  一度九十五    七  损七  二度二  损七  二度二    八  损二十一  一度九十五  损二十一  一度九十五    九  损三十二半  一度七十四  损三十二半  一度七十四    十  损四十一半  一度四十一半  损四十一半  一度四十一半    十一  损四十八  一度空  损四十八  一度空    十二  损五十二  空度五十二  损五十二  空度五十二   水星
  周率:六十万六千三十一,秒八十四。
  历率:一百九十一万二百四十二,秒三十五。
  历度法:五千二百三十。
  周日:一百一十五日,八十七分,六十秒。
  合日:五十七日,九十三分,八十秒。
  历度:三百六十五度,二十四分,七十一秒。
  历中:一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三十五秒半。
  历策:一十五度,二十一分,八十六秒。
  晨伏夕见:一十四度。
  夕伏晨见:一十九度。
  段目  段日  平度  限度  初行率    合伏  一十五日  二十九度  二十四度三十六  二百五    夕顺疾  一十五日  二十三度七十五  一十九度九十五  一百八十一    夕顺迟  一十五日  一十三度二十五  一十一度一十三  一百三十五    夕留  二日             夕退伏  一十日九十三 八十 八度六 二十 二度四十九 八十      合退伏  一十日九十三 八十 八度六 二十 二度四十九 八十 一百八    晨留  二日             晨顺迟  一十五日  一十三度二十五  一十一度一十三       晨顺疾  一十五日  二十三度七十五  一十九度九十五  一百三十五    晨伏  一十五日  二十九度  二十四度三十六  一百八十一   
   策数
  损益率
  盈积度
  损益率
  缩积度
   一
益五十七

益五十七

   二
益五十三
空度五十七
益五十三
空度五十七
   三
益四十五
一度一十
益四十五
一度一十
   四
益三十五
一度五十五
益三十五
一度五十五
   五
益二十二
一度九十
益二十二
一度九十
   六
益八
二度一十二
益八
二度一十二
   七
损八
二度二十
损八
二度二十
   八
损二十二
二度一十二
损二十二
二度一十二
   九
损三十五
一度九十
损三十五
一度九十
   十
损四十五
一度五十五
损四十五
一度五十五
   十一
损五十三
一度一十
损五十三
一度一十
   十二
损五十七
空度五十七
损五十七
空度五十七
  求五星天正冬至后平合及诸段中积中星
置通积分,各以其星周率去之,不尽,为前合分。覆减周率,余为后合分。如日法而一,不满退除为分秒,即其星天正冬至后平合中积、中星。(命为日,曰中积。命为度,曰中星。)以段日累加中积,即为诸段中积。以平度累加中星,经退减之,即为诸段中星。
求五星平合及诸段入历
置前通积分,各加其星后合分,以历率去之,不尽,各以其星历度法除为度,不满退为分秒,即为其星平合入历度及分秒。以诸段限度累加之,即得诸段入历。
求五星平合及诸段盈缩差
各置其星其段入历度及分秒,如在历中以下,为在盈;以上,减去历中,余为在缩。以其星历策除之为策数,不尽为入策度及分,命策数算外,以其策数下损益率乘之,如历策而一为分,以损益其下盈缩积度,即为其星其段盈缩定差。
求五星平合及诸段定积
各置其星其段中积,以其盈缩定差盈加缩减之,即其段定积日及分。以加天正冬至大余及约分,满纪法六十去之,不尽,即为定日及加时分秒。不满命甲子算外,即得日辰。
求五星及诸段所在日月
各置其段定积日及分,以加天正闰日及分,满朔策及约分除之为月数,不尽,为入月已来日数及分。其月数命天正十一月算外,即得其段入月经朔日数及分,以日辰相距为所在定朔月日。
求五星平合及诸段加时定星
各置中星,以盈缩定差盈加缩减之,金星倍之,水星三因之,然后加减。(即为五星诸段定星。以加天正冬至加时黄道日度,依宿命之,即其星其段加时所在宿度及分秒。)
求五星诸段初日晨前夜半定星
各以其段初行率,乘其段定积日下加时分,百约之,乃顺减退加其日加时定星,即为其段初日晨前夜半定星所在宿度。
求诸段日率度率
各以其段日辰距后段日辰为日率。以其段夜半宿次与后段夜半宿次相减,余为度率。
求诸段平行分
各置其段度率及分秒,以其段日率除之,即其段平行度及分秒。
求诸段緫差日差
以本段前后平行分相减,余为其段汎差。(假令求木星次疾汎差,乃以顺疾、顺迟平行分相减,余为次疾汎差。他皆仿此。)倍而退位为增减差,加减其段平行分,为初末日行分。(前多后少者,加为初,减为末。前少后多者,减为初,加为末。)倍增减差为緫差,以日率减一除之,为日差。
求前后伏迟退段增减差
前伏者,置后段初日行分,加其日差之半,为末日行分。后伏者,置前段末日行分,加其日差之半,为初日行分。以减伏段平行分,余为增减差。前迟者,置前段末日行分,倍其日差减之,为初日行分。后迟者,置后段初日行分,倍其日差减之,为末日行分。以迟段平行分减之,余为增减差。(前后近留之迟段。)
木、火、土三星退行者,六因平行分,退一位,为增减差。
金星前后伏退,三因平行分,半而退位,为增减差。前退者,置后段初日行分,以其日差减之,为末日行分。后退者,置前段末日行分,以其日差减之,为初日行分。以本段平行分减,余为增减差。
水星,半平行分为增减差,皆以增减差加减平行分,为初末日行分。(前多后少,加初减末;前少后多,减初加末。又倍增减差为緫差,以日率减一除之,为日差。)
求每日晨前夜半星行宿次
各置其段初日行分,以日差累损益之,(后少则损之,后多则益之。)为每日行度及分秒。乃顺加退减之,满宿次去之,即得每日晨前夜半星行宿次。(视前段末日、后段初日行分相较之数,不过一二日差为妙。或多日差数倍,或颠倒不伦,当类会前后增减差稍损益之,使其有伦,然后用之。或前后平行俱多俱少,则平注之。或緫差之秒,不盈一分,亦平注之。若有不伦而平注之得伦者,亦平注之。)
求五星平合及见伏入气
置定积,以气策及约分除之,为气数,不满为入气日及分秒,命天正冬至算外,即所求平合及伏见入气日及分秒。
求五星平合及见伏行差
各以其段初日星行分与其太阳行分相减,余为行差。若金在退行,水在退合者,相并为行差。如水星夕伏晨见者,直以太阳行分为行差。
求五星定合见伏汎积
木、火、土三星,各以平合晨疾夕伏定积,便为定合定见定伏汎积。金、水二星,置其段盈缩差,(水星倍之。)各以行差除之,为日,不满退除为分秒。若在平合夕见晨伏者,盈减缩加;如在退合夕伏晨见者,盈加缩减。皆以加减定积,为定合定见定伏汎积。
求五星定合定积定星
木、火、土三星,各以平合行差除其日太阳盈缩差,为距合差日。以太阳盈缩差减之,为距合差度。日在盈历,以差日差度减之。在缩,加之。加减其星定合汎积,为定合定积定星。
金、水二星顺合退合,各以平合退合行差除其日太阳盈缩差,为距合差日。顺加退减太阳盈缩差,为距合差度。顺在盈历,以差日差度加之;在缩,减之。退在盈历,以差日减之,差度加之;在缩,以差日加之,差度减之。皆以加减其星定合及再定合汎积,为定合再定合定积定星。以冬至大余及约分,加定积,满纪法去,命,即得定合日辰。以冬至加时黄道日度,加定星,满宿次去之,即得定合所在宿次。(其顺退所在盈缩,太阳盈缩也。)
求木火土三星定见伏定积日
各置其星定见伏汎积,晨加夕减象限日及分秒,(半中限为象限。)如中限以下,自相乘,以上,覆减岁周日及分秒,余亦自相乘,满七十五而一,所得,以其星伏见度乘之,十五除之,为差。其差如其段行差而一,为日,不满退除为分秒。见加伏减汎积为定积。加命如前,即得日辰也。
求金水二星定见伏定积日
各以伏见日行差,除其日太阳盈缩差,为日。若晨伏夕见,日在盈历,加之,在缩,减之。如夕伏晨见,日在盈历,减之,在缩,加之。加减其星汎积为常积。视常积,如中限以下,为冬至后,以上,去之,余为夏至后。其二至后,如象限以下,自相乘,以上,覆减中限,亦自相乘,各如法而一,为分。(冬至后晨,夏至后夕,以一十八为法。冬至后夕,夏至后晨,以七十五为法。)以伏见度乘之,十五除之,为差。差满行差而一,为日,不满退除为分秒。加减常积为定积。(冬至后晨见夕伏,加之;夕见晨伏,减之。夏至后晨见夕伏,减之;夕见晨伏,加之也。)加命如前,即得定见伏日辰。
其水星,夕疾,在大暑气初日至立冬气九日三十五分以下者,不见。晨留,在大寒气初日至立夏气九日三十五分以下者,春不晨见,秋不夕见者,亦旧有之矣。
浑象
古之言天者有三家:一曰盖天,二曰宣夜,三曰浑天。汉灵帝时,蔡邕于朔方上书,言‘宣夜之学,绝无师法’;周髀术数具存,考验天状多所违失;惟浑天为近,最得其情,近世太史候台铜仪是也。立八尺体圆而具天地之形,以正黄道赤道之表里,以行日月之度数,步五纬之迟速,察气候之推迁,精微深妙,百代所不可废者也。然传历久远,制造者众,测候占察,互有得失。张衡之制谓之灵宪,史失其传。魏、晋以来官有其器,而无本书,故前志亦阙。吴中常侍王蕃云:‘浑天仪者,羲和之旧器,谓之机衡。’积代相传,沿革不一。宋太平兴国中,蜀人张思训首创其式,造之禁中,逾年而成,诏置文明殿东鼓楼下,题曰‘太平浑仪’。自思训死,玑衡断坏,无复知其法制者。景德中,历官韩显符依仿刘曜时、孔挺、晁崇之法,失之简略。景祐中,冬官正舒易简乃用唐梁令瓒、僧一行之法,颇为详备,亦失之于密而难为用。元祐时,尚书右丞苏颂与昭文馆校理沈括奉敕详定浑仪法要,遂奏举吏部勾当官韩公廉通九章勾股法,常以推考天度与张衡、王蕃、僧一行、梁令瓒、张思训法式,大纲可以寻究。若据算术考案象器,亦能成就,请置局差官制造。诏如所言。奏郑州原武主簿王沇之,太史局官周日严、于太古、张仲宣,同行监造。制度既成,诏置之集英殿,緫谓之浑天仪。公廉将造仪时,先撰九章勾股验测浑天书一卷,贮之禁中,今失其传,故世无知者。
旧制浑仪,规天矩地,机隐于内,上布经躔,次具日月五星行度,以察其寒暑进退,如张衡浑天、开元水运铜浑仪者,是也。久而不合,乖于施用。
公廉之制则为轮三重:一曰六合仪,纵置地浑中,即天经环也,与地浑相结,其体不动;二曰三辰仪,置六合仪内;三曰四游仪,置三辰仪内。植四龙柱于地浑之下,又置鳌云于六合仪下。四龙柱下设十字水趺,凿沟道通水以平高下。别设天常单环于六合仪内,又设黄道赤道二单环,皆置三辰仪内,东西相交随天运转,以验列舍之行。又为四象环,附三辰仪,相结于天运环,黄赤道两交为直距二纵置于四游仪内。北属六合仪地浑之上,以正北极出地之度。南属六合仪地浑之下,以正南极入地之度。此浑仪之大形也。直距内夹置望筒一,于筒之半设关轴,附直距上,使运转低昂,筒常指日,日体常在筒窍中,天西行一周,日东移一度,仍以窥测四方星度,皆斟酌李淳风、孔挺、韩显符、舒易简之制也。
三辰仪上设天运环,以水运之。水运之法始于汉张衡,成于唐梁令瓒及僧一行,复于太平兴国中张思训,公廉今又变正其制,设天运环,下以天柱关轴之类上动浑仪,此新制也。
旧制浑象,张衡所谓置密室中者,推步七曜之运,以度历象昏明之候,校二十四气,考昼夜刻漏,无出于浑象。隋志称梁秘府中有宋元嘉中所造者,以木为之,其圆如丸,遍体布二十八宿、三家星色、黄赤道、天河等,别为横规绕于外,上下半之,以象地也。开元中,诏僧一行与梁令瓒更造铜浑象,为圆天之象,上具列宿周天度数,注水激轮令其自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又别置日月五星循绕,络在天外,令得运行。每天西转一匝,日正东行一度,月行一十三度有奇,凡二十九转而日月会,三百六十五转而日行一匝。仍置木柜以为地平,令象半在地上,半在地下,又立二木偶人于地平之前,置锺鼓使木人自然撞击以报辰刻,命之曰水运浑天俯视图。既成,命置之武成殿。
宋太史局旧无浑象,太平兴国中,张思训准开元之法,而上以盖为紫宫,旁为周天度,而东西转之,出新意也。
公廉乃增损隋志制之,上列二十八宿周天度数,及紫微垣中外官星,以俯窥七政之运转,纳于六合仪天经地浑之内,同以木柜载之。其中贯以枢轴,南北出浑象外,南长北短,地浑在木柜面,横置之,以象地。天经与地浑相结,纵置之,半在地上,半隐地下,以象天。其枢轴北贯天经上杠中,末与杠平,出柜外三十五度稍弱,以象北极出地。南亦贯天经出下杠外,入柜内三十五度少弱,以象南极入地。就赤道为牙距,四百七十八牙以衔天轮,随机轮地毂正东西运转,昏明中星既应其度,分至节气亦验应而不差。
王蕃云:‘浑象之法,地当在天内,其势不便,故反观其形,地为外郭,于已解者无异,诡状殊体而合于理,可谓奇巧者也。’今地浑亦在浑象外,盖出于王蕃制也。其下则思训旧制,有枢轮关轴,激水运动,以直神摇铃扣钟击鼓,置时刻十二神司辰象于轮上,时初、正至,则执牌循环而出,报随刻数以定昼夜长短。至冬水凝,运转迟涩,则以水银代之。
今公廉所制,共置一台,台中有二隔,浑仪置其上,浑象置其中,激水运转,枢机轮轴隐于下。内设昼夜时刻机轮五重;第一重曰天轮,以拨浑象赤道牙距;第二重曰拨牙轮,上安牙距,随天柱中轮转动,以运上下四轮;第三重曰时刻锺鼓轮,上安时初、时正百刻拨牙,以扣钟击鼓摇铃;第四重曰日时初、正司辰轮,上安时初十二司辰、时正十二司辰;第五重曰报刻司辰轮,上安百刻司辰。以上五轮并贯于一轴,上以天束束之,下以铁杵臼承之,前以木阁五层蔽之,稍增异其旧制矣。五轮之北,又侧设枢轮,其轮以七十二辐为三十六洪,束以三辋,夹持受水三十六壶。毂中横贯铁枢轴一,南北出轴为地毂,运拨地轮。天柱中轮动,机轮动浑象,上动浑天仪。又枢轮左设天池、平水壶,平水壶受天池水,注入受水壶,以激枢轮。受水壶落入退水壶,由壶下北窍引水入昇水下壶,以昇水下轮运水入昇水上壶,上壶内昇水上轮及河车同转上下轮,运水入天河,天河复流入天池,每一昼一夜周而复始。此公廉所制浑仪、浑象二器而通三用,緫而名之曰浑天仪。
金既取汴,皆辇致于燕,天轮赤道牙距拨轮悬象锺鼓司辰刻报天池水壶等器久皆弃毁,惟铜浑仪置之太史局候台。但自汴至燕相去一千余里,地势高下不同,望筒中取极星稍差,移下四度才得窥之。明昌六年秋八月,风雨大作,雷电震击,龙起浑仪鳌云水趺下,台忽中裂而摧,浑仪仆落台下,旋命有司营葺之,复置台上。贞祐南渡,以浑仪镕铸成物,不忍毁拆,若全体以运则艰于辇载,遂委而去。
兴定中,司天台官以台中不置浑仪及测候人数不足,言之于朝,宜铸仪象,多补生员,庶得尽占考之实。宣宗召礼部尚书杨云翼问之,云翼对曰:‘国家自来铜禁甚严,虽罄公私所有,恐不能给。今调度方殷,财用不足,实未可行。’他日,上又言之,于是止添测候之人数员,铸仪之议遂寝。
初,张行简为礼部尚书提点司天监时,尝制莲花、星丸二漏以进,章宗命置莲花漏于禁中,星丸漏遇车驾巡幸则用之。贞祐南渡,二漏皆迁于汴,汴亡废毁,无所稽其制矣。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休竹客 发表于 2012-6-18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金史  卷二十三‧志第四  五行 五行之精气,在天为五纬,在地为五材,在人为五常及五事。五纬志诸天文,历代皆然。其形质在地,性情在人,休咎各以其类,为感应于两间者,历代又有五行志焉。两汉以来,儒者若夏侯胜之徒,专以洪范五行为学,作史者多采其说,凡言某征之休咎,则以某事之得失系之,而配之以五行。谓其尽然,其弊不免于傅会;谓其不然,‘肃,时雨若’、‘蒙,恒风若’之类,箕子盖尝言之。金世未能一天下,天文灾祥犹有星野之说,五行休咎见于国内者不得他诿,乃汇其史氏所书,仍前史法,作五行志。至于五常五事之感应,则不必泥汉儒为例云。
初,金之兴,平定诸部,屡有祯异,故世祖每与敌战,尝以梦寐卜其胜负。乌春兵至苏速海甸,世祖曰:‘予夙昔有异梦,不可亲战,若左军有力战者当克。’既而与肃宗等击之,敌大败。
太祖之生也,常有五色云气若二千斛囷廪之状,屡见东方。辽司天孔致和曰:‘其下当生异人,建非常之事,天以象告,非人力所能为也。’
温都部跋忒畔,穆宗遣太祖讨之,入辞,奏曰:‘昨夕见赤祥,往必克。’遂与跋忒战,杀之。
穆宗攻阿踈日,辰巳间,忽暴雨昏曀,雷电环阿踈所居,是夕有巨火声如雷,坠阿踈城中,遂攻下之。
太祖尝往宁江,梦斡带之禾场焚,顷刻而尽。觉而大戚,即驰还,斡带己寝疾,翌日不起。
斡塞伐高丽,太祖卧而得梦,亟起曰:‘今日捷音必至。’乃为具于球场以待。有二獐渡水而至,获之,太祖曰:‘此休征也。’言未既,捷书至,众大异之。
他日军宁江,驻高阜,撒改仰见太祖体如乔松,所乘马如冈阜之大,太祖亦视撒改人马异常,撒改因白所见,太祖喜曰:‘此吉兆也。’即举酒酹之曰:‘异日成功,当识此地。’师次唐括带斡甲之地,诸军介而立,有光起于人足及戈矛上,明日,至札只水,光复如初。
收国元年,上在宁江州,有光正圆,自空而坠。八月己卯,黄龙见空中。十二月丁未,上候辽军还至熟结泺,有光复见于矛端。
天辅六年三月,师攻西京,有火如斗,坠其城中。是月,城降而复叛,四月辛卯,取之。
太宗天会二年,曷懒移鹿古水霖雨害稼,且为蝗所食。秋,泰州潦,害稼。三年七月,锦州野蚕成茧。九月,广宁府进嘉禾。四年十月,中京进嘉禾。六年冬,移懒路饥。九年七月丙申,上御西楼听政,闻咸州所贡白鹊音忽异常,上起视之,见东楼外光明中有像巍然高五丈许,下有红云承之,若世所谓佛者,乃擎跽修虔,久之而没。十年冬,移懒、曷懒等路饥。
熙宗天会十三年五月,甘露降于卢州熊岳县。十五年七月辛巳,有司进四足雀。丙戌夜,京师地震。
天眷元年夏,有龙见于熙州野水,凡三日。初,于水面见一苍龙,良久而没。次日,见金龙一,爪承一婴儿,儿为龙所戏,略无惧色,三日如故。又见一人,乘白马,红袍玉带,如少年官状,马前有六蟾蜍,凡三时乃没,郡人竞往观之。七月丁酉,按出浒河溢,坏民庐舍。三年十二月丁丑,地震。
皇统元年秋,蝗。十一月己酉,稽古殿火。二年二月,熙河路饥。三月辛丑,大雪。秋,燕、西东二京、河东、河北、山东、汴、平州大熟。三年,陕西旱。五月丁巳,京兆府贡瑞麦。七月丙寅,太原进獬豸及瑞麦。四年正月乙丑,陕西进嘉禾,十有二茎,一本七颖。十月甲辰,地震。五年闰月戊寅,大名府进牛生麟。壬辰,怀州进嘉禾。七年十一月,完颜秉德进三角牛。九年四月壬申夜,大风雨,雷电震寝殿鸱尾坏。有火入帝寝,烧帷幔,上惧,徙别殿。丁丑,有龙鬬于利州榆林河上。大风坏民居官舍十六七,木瓦人畜皆飘扬十余里,死伤者数百,同知州事石抹里压死。
海陵天德二年十二月,野人采石炭,获异香。
贞元三年五月癸丑,南京大内灾。三年十二月己丑,雨,木冰。
正隆二年六月壬辰,蝗飞入京师。秋,中都、山东、河东蝗。四年十一月庚寅,霜附木。五年二月辛未,河东、陕西地震。镇戎、德顺等军大风,坏庐舍,民多压死。海陵问司天马贵中等曰:‘何为地震?’贵中等曰:‘伏阳逼阴所致。’又问:‘震而大风,何也?’对曰:‘土失其性,则地以震。风为号令,人君严急则有烈风及物之灾。’六年六月壬戌,大风坏承天门鸱尾。
是岁,世宗居贞懿皇后忧,在辽阳,一日方寝,有红光照其室,及黄龙见于室上,又夜有大星流入其邸。八月,复有云气自西来,黄龙见其中,人皆见之。是时,临潢府闻空中有车马声,仰视见风云杳霭,神鬼兵甲蔽天,自北而南,仍有语促行者。未几,海陵下诏南征。
世宗大定二年闰二月辛卯,神龙殿十六位焚,延及太和、厚德殿。三年三月丙申,中都以南八路蝗。四年三月庚子夜,京师地震。七月辛丑,大风雷雨,拔木。临潢府境禾黍稆生。岚州进白兔二。八月,永兴进嘉禾,异亩同颖。中都南八路蝗飞入京畿。十一月辛丑,尚书省火。是岁,有年。五年六月戊子,河南府进芝草十三本,得于芝田石上,荐之太庙。六月甲辰,大安殿楹产芝,其色如玉。丙午,京师地震,有声自西北来,殷殷如雷,地生白毛。七月戊申,又震。十一月癸酉,大雾,昼晦。七年九月庚辰,地震。八年五月甲子,北望淀大风,雨雹,广十里,长六十里。六月,河决李固渡,水入曹州。十年正月,邓州进芝草。十一年六月戊申,西南路招讨司苾里海水之地雨雹三十余里,小者如鸡卵。其一最大,广三尺,长丈余,四五日始消。十二年三月庚寅,雨土。四月,旱。十三年正月,尚书省奏:‘宛平张孝善有子曰合得,大定十二年三月旦以疾死,至暮复活,云是本良乡人王建子喜儿。而喜儿前三年已死,建验以家事,能具道之,此盖假尸还魂,拟付王建为子。’上曰:‘若是则奸幸小人竞生诈伪,渎乱人伦。’止付孝善。八月丁丑,策试进士于悯忠寺,夜半忽闻音乐声起东塔上,西达于宫。考官完颜蒲捏、李晏等以为文运始开,得贤之兆。十四年八月丁巳朔,次乣里舌,日午,白龙见于御帐之东小港中,既而乘雷云而上,尾犹曳地,良久北去。十六年三月戊申,雨豆于临潢之境,其形上锐而赤,食之味颇苦。五月戊申,南京宫殿火。是岁,中都、河北、山东、陕西、河东、辽东等十路旱、蝗。十七年七月,大雨,滹沱、卢沟水溢,河决白沟。二十年四月己亥,太宁宫门火。五月丙寅,京师地震,生黑白毛。七月,旱。秋,河决卫州。二十二年五月,庆都蝗蝝生,散漫十余里。一夕大风,蝗皆不见。二十三年正月辛巳,广乐园灯山焚,延及熙春殿。三月乙酉,氛埃雨土。四月庚子亦如之。五月丁亥,雨雹,地生白毛。二十四年正月辛卯朔,徐州进芝十有八茎。真定进嘉禾二本,异亩同颖。二十六年正月庚辰,河南府进芝三本。秋,河决,坏卫州城。二十七年四月辛丑,京师地微震。
章宗大定二十九年五月丁未,地生白毛。五月,曹州河溢。十二月,密州进白鹑、白雉各一。河间府进嘉禾。是冬无雪。
明昌元年正月,怀州、河间等处进芝草、嘉禾。二月,地生白毛。六月庚子,都水进异卵。夏,旱。七月,淫雨伤稼。二年五月,桓、抚等州旱。秋,山东、河北旱,饥。三年秋,绥德虸蚄虫生。旱。四年三月,御史中丞董师中奏:‘迺者太白昼见,京师地震,北方有赤气,迟明始散。天之示象,冀有以警悟圣主也。’上问‘所言天象何从得之?’师中曰:‘前监察御史陈元升得之于一司天长行。’上曰:‘司天台官不奏固有罪,其以语人尤非。朕欲令自今司天有事而不奏者长行得言之,何如?’师中曰:‘善。’五月,霖雨,命有司祈晴。六月,河决卫州,魏、清、沧皆被害。是岁,河北、山东、南京、陕西诸路大稔。邢、洺、深、冀及河北西路十六谋克之地,野蚕成茧。十一月壬午,木冰。五年七月丙戌,天寿节,先阴雨连日,至是开霁,有龙曳尾于殿前云间。八月,河决阳武故堤,灌封丘而东。六年二月丁丑,京师地震,大雨雹,昼晦,大风,震应天门右鸱尾坏。六年八月,大雨震电,有龙起于浑仪鳌趺,台忽中裂而摧,仪仆于台下。
承安元年五月,自正月不雨,至是月雨。六月,平晋县民利通家蚕自成绵段,长七尺一寸五分,阔四尺九寸。二年,自正月至四月不雨。六月丙午,雨雹。四年三月戊午,雨雹。五月,旱。五年五月庚辰,地震。十月庚子,天久阴,是日云色黄而风霾。癸卯晨,阴霜附木,至日入亦如之。
泰和二年八月丙申,磁州武安县鼓山石圣台,有大鸟十集于台上,其羽五色烂然,文多赤黄,赭冠鸡项,尾阔而修,状若鲤鱼尾而长,高可逾人,九子差小侍傍,亦高四五尺。禽鸟万数形色各异,或飞或蹲,或步或立,皆成行列,首皆正向如朝拱然。初自东南来,势如连云,声如殷雷,林木震动,牧者惊惶,即驱牛击物以惊之,殊不为动。俄有大鸟如雕鹗者怒来搏击之,民益恐,奔告县官,皆以为凤凰也,命工图上之。留二日西北去。按视其处,粪迹数顷,其色各异。遗禽数千,累日不能去。所食皆巨鲤,大者丈余,鱼骨蔽地。章宗以其事告宗庙,诏中外。三年四月,旱。十月己亥,大风。四年正月壬申,阴雾,木冰。三月丁卯,大风,毁宣阳门鸱尾。四月,旱。壬戌,万宁宫端门灾。十一月丁卯,阴。木冰凡三日。五年夏,旱。八年闰四月甲午,雨雹。河南路蝗。六月戊子,飞蝗入京畿。八月乙酉,有虎至阳春门外,驾出射获之。时又有童谣云:‘易水流,汴水流,百年易过又休休。两家都好住,前后緫成留。’至贞祐中,举国迁汴。
卫绍王大安元年,徐、邳界黄河清五百余里,几二年,以其事诏中外。临洮人杨珪上书曰:‘河性本浊,而今反清,是水失其性也。正犹天动地静,使当动者静,当静者动,则如之何,其为灾异明矣。且传曰:“黄河清,圣人生。”假使圣人生,恐不在今日。又日“黄河清,诸侯为天子”。正当戒惧,以销灾变,而复夸示四方,臣所未喻。’宰相以为妖言,议诛之,虑绝言路,即诏大兴府锁还本管。十一月丙申,平阳地震,有声自西北来。戊戌夜,又震,自此时复震动,浮山县尤剧,城廨民居圮者十七八,死者凡二三千人。二年二月乙酉,地大震,有声殷殷然。六月、七月至九月晦,其震不一。十一月,京师民周修武宅前渠内火出,高二尺,焚其板桥。又旬日,大悲阁幡竿下石隙中火出,高二三尺,人近之即灭,凡十余日。自是都城连夜燔爇二三十处。是岁四月,山东、河北大旱,至六月,雨复不止,民间斗米至千余钱。三年二月乙亥夜,大风从西北来,发屋折木,吹清夷门关折。三月戊午,大悲阁灾,延烧万余家,火五日不绝。山东、河北、河东诸路大旱。是岁,有男子郝赞诣省言:‘上即位之后,天变屡见,火焚万家,风折门关,非小异也,宜退位让有德。’有司问:‘尔狂疾乎?’赞大言曰:‘我不狂疾,但为社稷计,宰相皆非其才。’每日省前大呼,凡半月。上怒,诛之隐处。
崇庆元年七月辛未未时,有风从东来,吹帛一段高数十丈,宛转如龙,坠于拱辰门内。是岁,河东、陕西、山东、南京诸路旱。二年二月,放进士榜,有狂僧公言:‘杀天子。’求之不知所在。是岁,河东、陕西大旱,京兆斗米至八千钱。
至宁元年,宣宗彰德故园竹开白花,如鹭鸶藤。紫云覆城上数日,俄而入继大统。七月,以河东、陕西诸处旱,遣工部尚书高朵剌祈雨于岳渎,至是雨足。时斗米有至钱万二千者。八月癸巳,卫绍王遇弑。是日,海水不潮,宝坻盐司惧其亏课,致祷无应。九月丙午,宣宗即位乃潮。初,卫王即位改元大安,四年改曰崇庆,既而又改曰至宁,有人谓曰:‘三元大崇至矣。’俄而有胡沙虎之变。
宣宗贞祐元年八月戊子夜,将曙,大雾苍黑,跂步无所见,至辰巳间始散。十二月乙卯,雨,木冰。时卫州有童谣曰:‘团恋冬,劈半年。寒食节,没人烟。’明年正月,元兵破卫,遂丘墟矣。二年六月,潮白河溢,漂古北口铁裹关门至老王谷。庚申,南京宝镇阁灾。壬戌,上次宜村,有黄龙见于西北。冬,黄河自陕州界至卫州八柳树,清十余日,纤鳞皆见。十二月己酉,雨,木冰。三年二月戊午,大风,隆德殿鸱尾坏。三月戊辰,大风,霾。四月,自去冬不雨,至于是月。五月,河南大蝗。六月,京城中夜妄相惊逐狼,月余方息。十月丙申昏,西北有雾气如积土,至二更乃散。四年正月己未旦,黑雾四塞,巳时乃散。是春,河朔人相食。五月,河南、陕西大蝗。凤翔、扶风、岐山、郿县 45e3.gif 虫伤麦。七月,旱。癸丑,飞蝗过京师。
兴定元年三月,宫中有蝗。四月,单州雹伤稼。陈州商水县进瑞麦,一茎四穗。开封府进瑞麦,一茎三穗、二茎四穗。五月乙丑,河南大风,吹府门署以去。延州原武县雹伤稼。七月癸卯,大社坛产嘉禾,一茎十五穗。秋,霖雨。十月,邠州进白兔。丹州进嘉禾,异亩同颖。二年四月,河南诸郡蝗。五月,秦、陕狼害人。六月,旱。是岁,京师屡火,遣礼部尚书杨云翼禜之。三年春,吏部火。四月癸未,陕右黑风昼起,有声如雷,顷之地大震,平凉、镇戎、德顺尤甚,庐舍倾,压死者以万计,杂畜倍之。夏,旱。十二月壬申,雨,木冰。四年正月戊辰二更,天鸣有声。壬子,昼晦,有顷大雷风雨。四月丁丑,大风吹河南府署飞百余步,户案门钥开,文牍飘散,不知所在。六月,旱。七月,河南大水,唐、邓尤甚。十二月癸酉,火。是岁,华州渭南县民裴德宁家伐树,破其中有赤色‘太’字,表里合。有司言与唐大历中成都瑞木有文‘天下太平’者其事颇同,盖太平之兆也。乞付史馆。五年三月,以久旱,诏中外,仍命有司祈祷。十一月壬寅,京师相国寺火。十二月丁丑,霜附木。先是,有童谣云:‘青山转,转山青。耽误尽,少年人。’盖言是时人皆为兵,转鬬山谷,战伐不休,当至老也。
元光元年四月,京畿旱。十月,上猎近郊,获白兔,群臣以为瑞。明日,御便殿,置铃于项,将纵之,兔惊跃不已,忽毙几上。二年正月辛酉日午,有鹤千余翔于殿庭,移刻乃去。七月乙卯,丹凤门坏,压死者数人。十一月,开封有虎害人。是时屡有妖怪,二年之中,白日虎入郑门,吏部及宫中有狐狼,鬼夜哭于辇路,乌鹊夜惊,飞鸣蔽天。十二月,宣宗崩。
哀宗正大元年正月戊午,上初视朝,尊太后为仁圣宫皇太后,太元妃为慈圣宫皇太后。是日,大风飘端门瓦,昏霾不见日,黄气塞天。仁圣又梦乞丐万数踵其后,心恶之,占者曰:‘后为天下母,百姓贫窭,将谁诉焉。’遂敕京城设粥与冰药以应之,人以为壬辰、癸巳之兆。又有人衣麻衣,望承天门大笑者三,大哭者三,有司拘而问之,其人曰:‘我先笑者,笑许大天下将相无人。后哭者,哀祖宗家国破荡至此也。’有司以为妖言,处之重典。上曰:‘近诏草泽之士并许直言,虽涉讥讪亦不治罪,况此人言亦有理,止不应哭笑阙下耳。’乃杖之。二年正月甲申,有黄黑之祲。四月,旱。京畿大雨雹。三年春,大寒。三月乙丑,有火自吏部中出,大如斛,流行展转,人皆惊避,逾时而灭。四月,旱、蝗。六月,京东雨雹,蝗死。四年六月丙辰,地震。八月癸亥,大风吹左掖门鸱尾坠,丹凤门扉坏。是日,风、霜损禾皆尽。 五年春,大寒。二月,雷而雪,木之华者皆败。四月,郑州大雨雹,桑柘皆枯。京畿旱。八月,御座上闻若有言者曰:‘不放舍则何?’索之不见。七年十二月,新卫州北三里许,有影在沙上,如旧卫州城状,寺塔宛然,数日乃灭。
天兴元年正月丁酉,大雪。二月癸丑,又雪。戊午,又雪。是时,钧州、阳邑、卢氏兵皆大败。五月,大寒如冬。七月庚辰,兵刃有火。闰八月己未,有箭射入宫中。九月辛丑夜,大雷,工部尚书蒲乃速震死。二年六月,上迁蔡,自发归德,连日暴雨,平地水数尺,军士漂没。及蔡始晴,复大旱数月。识者以为不祥。初,南京未破一二年间,市中有一僧不知所从来,持一布囊贮枣,日散与市人无穷,所在儿童百十从之。又有一人拾街中破瓦,复以石击碎之。人皆以为狂,不晓其理,后乃知之,其意盖欲使人早散,国家将瓦解矣。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休竹客 发表于 2012-6-18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金史  卷二十四‧志第五  地理上 上京路 咸平路 东京路 北京路 西京路 中都路
金之壤地封疆,东极吉里迷兀的改诸野人之境,北自蒲与路之北三千余里,火鲁火疃谋克地为边,右旋入泰州婆卢火所浚界壕而西,经临潢、金山,跨庆、桓、抚、昌、净州之北,出天山外,包东胜,接西夏,逾黄河,复西历葭州及米脂寨,出临洮府、会州、积石之外,与生羌地相错。复自积石诸山之南左折而东,逾洮州,越盐川堡,循渭至大散关北,并山入京兆,络商州,南以唐邓西南皆四十里,取淮之中流为界,而与宋为表里。
袭辽制,建五京,置十四緫管府,是为十九路。其间散府九,节镇三十六,防御郡二十二,刺史郡七十三,军十有六,县六百三十二。后复尽升军为州,或升城堡寨镇为县,是以金之京府州凡百七十九,县加于旧五十一,城寨堡关百二十二,镇四百八十八。虽贞祐、兴定危亡之所废置,既归大元,或有因之者,故凡可考必尽著之,其所不载则阙之。
上京路,即海古之地,金之旧土也。国言‘金’曰‘按出虎’,以按出虎水源于此,故名金源,建国之号盖取诸此。国初称为内地,天眷元年号上京。海陵贞元元年迁都于燕,削上京之号,止称会宁府,称为国中者以违制论。大定十三年七月,复为上京。其山有长白、青岭、马纪岭、完都鲁,水有按出虎水、混同江、来流河、宋瓦江、鸭子河。府一,领节镇四,防御一,县六,镇一。旧有会平州,天会二年筑,契丹之周特城也,后废。其宫室有乾元殿,天会三年建,天眷元年更名皇极殿。庆元宫,天会十三年建,殿曰辰居,门曰景晖,天眷二年安太祖以下御容,为原庙。朝殿,天眷元年建,殿曰敷德,门曰延光,寝殿曰宵衣,书殿曰稽古。又有明德宫、明德殿,熙宗尝享太宗御容于此,太后所居也。凉殿,皇统二年构,门曰延福,楼曰五云,殿曰重明。东庑南殿曰东华,次曰广仁。西庑南殿曰西清,次曰明义。重明后,东殿曰龙寿,西殿曰奎文。时令殿及其门曰奉元。有泰和殿,有武德殿,有薰风殿。其行宫有天开殿,爻剌春水之地也。有混同江行宫。太庙、社稷,皇统三年建,正隆二年毁。原庙,天眷元年以春亭名天元殿,安太祖、太宗、徽宗及诸后御容。春亭者,太祖所尝御之所也。天眷二年作原庙,皇统七年改原庙乾文殿曰世德,正隆二年毁。大定五年复建太祖庙。兴圣宫,德宗所居也,天德元年名之。兴德宫,后更名永祚宫,睿宗所居也。光兴宫,世宗所居也。正隆二年命吏部郎中萧彦良尽毁宫殿、宗庙、诸大族邸第及储庆寺,夷其趾,耕垦之。大定二十一年复修宫殿,建城隍庙。二十三年以甓束其城。有皇武殿,击球校射之所也。有云锦亭,有临漪亭,为笼鹰之所,在按出虎水侧。
会宁府,下。初为会宁州,太宗以建都,升为府。天眷元年,置上京留守司,以留守带本府尹,兼本路兵马都緫管。后置上京曷懒等路提刑司。户三万一千二百七十。旧岁贡秦王鱼,大定十二年罢之。又贡猪二万,二十五年罢之。东至胡里改六百三十里,西至肇州五百五十里,北至蒲与路七百里,东南至恤品路一千六百里,至曷懒路一千八百里。县三:
  会宁倚,与府同时置。有长白山、青岭、马纪岭、勃野淀、绿野淀。有按出虎河,又书作阿术浒。有混同江、涞流河。有得胜陀,国言忽土皑葛蛮,太祖誓师之地也。
  曲江初名镇东,大定七年置,十三年更今名。
  宜春大定七年置。有鸭子河。
肇州,下,防御使。旧出河店也。天会八年,以太祖兵胜辽,肇基王绩于此,遂建为州。天眷元年十月,置防御使,隶会宁府。海陵时,尝为济州支郡。承安三年,复以为太祖神武隆兴之地,升为节镇,军名武兴。五年,置漕运司,以提举兼州事。后废军。贞祐二年复升为武兴军节镇,置招讨司,以使兼州事。户五千三百七十五。县一:
  始兴倚,与州同时置。有鸭子河、黑龙江。
隆州,下,利涉军节度使。古扶余之地,辽太祖时,有黄龙见,遂名黄龙府。天眷三年,改为济州,以太祖来攻城时大军径涉,不假舟楫之祥也,置利涉军。天德三年置上京路都转运司,四年,改为济州路转运司。大定二十九年嫌与山东路济州同,更今名。贞祐初,升为隆安府。户一万一百八十。县一:
利涉倚,与州同时置。有混同江、涞流河。镇一与县同时置,有混同馆。
信州,下,彰信军刺史。本渤海怀远军,辽开泰七年建,取诸路汉民置。户七千三百五十九。县一:
武昌本渤海怀福县地。镇一八十户。
蒲与路,国初置万户,海陵例罢万户,乃改置节度使。承安三年,设节度副使。南至上京六百七十里,东南至胡里改一千四百里,北至北边界火鲁火疃谋克三千里。
合懒路,置緫管府。贞元元年,改緫管为尹,仍兼本路兵马都緫管。承安三年,设兵马副緫管。旧贡海葱,大定二十七年罢之。有移鹿古水。西北至上京一千八百里,东南至高丽界五百里。
恤品路,节度使。辽时,为率賔府,置刺史。本率賔故地,太宗天会二年,以耶懒路都孛堇所居地瘠,遂迁于此。以海陵例罢万户,置节度使,因名速频路节度使。世宗大定十一年,以耶懒、速频相去千里,既居速频,然不可忘本,遂命名石土门亲管猛安曰押懒猛安。承安三年,设节度副使。西北至上京一千五百七十里,东北至胡里改一千一百,西南至合懒一千二百,北至边界斡可阿怜千户二千里。‘耶懒’又书作‘押懒’。
曷苏馆路,置节度使。天会七年,徙治宁州,尝置都统司,明昌四年废。有化成关,国言曰曷撒罕关。
胡里改路,国初置万户,海陵例罢万户,乃改置节度使。承安三年,置节度副使。西至上京六百三十里,北至边界合里賔忒千户一千五百里。
乌古迪烈统军司,后升为招讨司,与蒲与路近。
咸平路,府一,领刺郡一,县十。
咸平府,下,緫管府,安东军节度使。本高丽铜山县地,辽为咸州,国初为咸州路,置都统司。天德二年八月,升为咸平府,后为緫管府。置辽东路转运司、东京咸平路提刑司。户五万六千四百四。县八:
平郭倚,旧名咸平,大定七年更。
铜山辽同州镇安军,本汉襄平县,辽太祖时以东平寨置,因名东平,军曰镇东。章宗大定二十九年,以与东平重,故更。南有柴河,北有清河,西有辽河。
新兴辽银州富国军,本渤海富州,熙宗皇统三年废州,更名来属。有范河,北有柴河,西有辽河。
庆云辽祺州祐圣军,本以所俘檀州密云民建檀州密云,后更名。有辽河。
清安辽肃州信陵军,熙宗皇统三年降为县。
荣安东有辽河。
归仁辽旧隶通州安远军,本渤海强师县,辽更名,金因之。北有细河。
玉山章宗承安三年,以乌速集、平郭、林河之间相去六百余里之地置,贞祐二年四月升为节镇,军曰镇安。
韩州,下,刺史。辽置东平军,本渤海鄚颉府。户一万五千四百一十二。旧有营。县二:
临津倚,未详何年置。
柳河本渤海粤喜县地,辽以河为名。有狗河、柳河。
东京路,府一,领节镇一,刺郡四,县十七,镇五。皇统四年二月,立东京新宫,寝殿曰保宁,宴殿曰嘉惠,前后正门曰天华、曰乾贞。七月,建宗庙,有孝宁宫。七年,建御容殿。
辽阳府,中,东京留守司。本渤海辽阳故城,辽完葺之,郡名东平。天显三年,升为南京,府曰辽阳。十三年,更为东京。太宗天会十年,改南京路平州军帅司为东南路都统司之时,尝治于此,以镇高丽。后置兵马都部署司,天德二年,改为本路都緫管府,后更置留守司。产白兔、师姑布、鼠毫、白鼠皮、人参、白附子。户四万六百四。县四、镇一:
辽阳倚。东梁河,国名兀鲁忽必剌,俗名太子河。
鹤野 
镇一长宜,曷苏馆在其地。
宜丰辽旧衍州安广军,皇统三年废为县。有东梁河。
石城兴定三年九月,以县之灵岩寺为岩州,名其倚郭县曰东安,置行省。
澄州,南海军刺史,下。本辽海州,天德三年改州名。户一万一千九百三十五。县二、镇一:
临溟 镇一新昌。
析木辽铜州广利军附郭析木县也,皇统三年废州来属。有沙河。
沈州,昭德军刺史,中。本辽定理府地,辽太宗时置军曰兴辽,后为昭德军,置节度。明昌四年改为刺史,与通、贵德、澄三州皆隶东京。户三万六千八百九十二。县五:
乐郊辽太祖俘三河之民建三河县于此,后改更今名。有浑河。
章义辽旧广州,皇统三年降为县来属。有辽河、东梁河、辽河大口。
辽濵辽旧辽州东平军,辽太宗改为始平军,皇统三年废为县。有辽河。
12-4629.gif 楼故地,大定二十九年章宗更名。有范河、清河国名叩隈必剌。
双城辽双州保安军也,皇统三年降为县,章宗时废。
贵德州,刺史,下。辽贵德州宁远军,国初废军,降为刺郡。户二万八百九十六。县二:
贵德倚。有范河。
奉集辽集州怀远军奉集县,本渤海旧县。有浑河。
盖州,奉国军节度使,下。本高丽盖葛牟城,辽辰州。明昌四年,罢曷苏馆,建辰州辽海军节度使。六年,以与‘陈’同音,更取盖葛牟为名。户一万八千四百五十六。县四、镇二:
汤池辽铁州建武军汤池县。镇一神乡。
建安辽县。镇一大宁。
秀岩本大宁镇,明昌四年升。泰和四年废为镇,贞祐四年复陞置。
熊岳辽卢州玄德军熊岳县。辽属南女直汤河司。
复州,下,刺史。辽怀远军节度,明昌四年降为刺史。旧贡鹿筋,大定八年罢之。户一万三千九百五十。县二、镇一:
永康倚。旧名永宁,大定七年更。
化成辽苏州安复军,本高丽地,兴宗置。皇统三年降为县来属。贞祐四年五月升为金州,兴定二年升为防御。镇一归胜。
来远州,下。旧来远城,本辽熟女直地,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军,后升为州。
婆速府路,国初置统军司,天德二年置緫管府,贞元元年与曷懒路緫管并为尹,兼本路兵马都緫管。此路皆猛安户。
北京路,府四,领节镇七,刺郡三,县四十二,镇七,寨一。
大定府,中,北京留守司。辽中京。统和二十五年建为中京,国初因称之。海陵贞元元年更为北京,置留守司、都转运司、警巡院。产鼦鼠、螺杯、茱萸梳、玳瑁鞍、酥乳饼、五味子。户六万四千四十七。县十一、镇二:
大定倚,辽县旧名。有土河、七金山、阴凉河。镇一恩化。
长兴有涂河。
富庶有心河。镇一文安。
松山辽松山州胜安军松山县,开泰中置,旧置刺史。太祖天辅七年置观察使。皇统三年废州来属。承安三年隶高州,泰和四年复。有阴凉河、落马河。
神山辽泽州神山县,辽太祖俘蔚州之民置。章宗承安二年尝置惠州,升孩儿馆为滦阳县,以隶之。泰和四年罢州及滦阳县。
惠和皇统三年以辽惠州惠和县置。
金源唐青山县,辽开泰二年置,以地有金甸为名。有骆驼山。
和众辽榆州和众县,皇统三年罢州来属。
武平辽筑城杏埚,初名新州,统和间更为武安州。皇统三年降为武安县来属,大定七年更名。承安三年隶高州,泰和四年复来属。
静封承安二年以胡设务置,隶全州,三年隶高州,泰和四年来属。
三韩辽伐高丽,迁马韩、辰韩、弁韩三国民为县,置高州。太祖天辅七年以高州置节度使,皇统三年废为县,承安三年复升为高州,置刺史,为全州支郡,分武平、松山、静封三县隶焉。泰和四年废。有落马河、涂河。
利州,下,刺史。辽统和十六年置。户二万一千二百九十六。县二、镇一、寨一:
阜俗辽统和四年置,金因之。
龙山辽故潭州广润军县故名,熙宗皇统三年废州来属。有榆河。寨一兰州。镇一漆河。
义州,下,崇义军节度使。辽宜州,天德三年更州名。户三万二百三十三。县三、镇一:
弘政有凌河。
开义辽海北州广化军县故名,熙宗皇统三年废州来属。镇一饶庆。
同昌辽成州兴府军县故名,国初隶川州,大定六年罢川州,隶懿州,承安二年复隶川州,泰和四年来属。
锦州,下,临海军节度使。旧隶兴中府,后来属。户三万九千一百二十三。县三:
永乐本慕容皝之西乐县地。
安昌
神水辽开泰二年置,皇统三年废为镇,大定二十九年复升为县。有土河。
瑞州,下,归德军节度使。本来州,天德三年更为宗州,泰和六年以避睿宗讳,谓本唐瑞州地,故更今名。户一万九千九百五十三。县三、镇一:
瑞安旧名来賔,唐来远县也。明昌六年更为宗安,泰和六年复更今名。
海阳辽润州海阳军故县,皇统三年废州来属。镇一迁民。
海濵本慕容皝集宁县地,辽隰州海平军故县,皇统三年废州来属。
广宁府,散,下,镇宁军节度使。本辽显州奉先军,汉望平县地,天辅七年升为府,因军名置节度。天会八年改军名镇宁。天德二年隶咸平,后废军隶东京。泰和元年七月来属。户四万三千一百六十一。县三、旧有奉玄县,天会八年改为钟秀县。镇六、寨四、镇二欢城、辽西。
广宁旧名山东县,大定二十九年更名。有辽世宗显陵。寨二闾城、兔儿窝。
望平大定二十九年升梁渔务置。镇二梁渔务、山西店。
闾阳辽乾州广德军,以奉乾陵故名奉陵县。天会八年废州更名来属。有凌河。有辽景宗乾陵。镇二闾阳、衡家。寨二大斧山、北川。
懿州,下,宁昌军节度使。辽尝更军名庆懿,又为广顺,复更今名。金因之,先隶咸平府,泰和末来属。户四万二千三百五十一。县二:大定六年罢川州,以宜民、同昌二县来属。承安二年复以二县隶川州。泰和四年罢川州,以宜民隶兴中,同昌隶义州。
顺安
灵山本渤海灵峰县地。
兴中府,散,下。本唐营州城,辽太祖迁汉民以实之,曰霸州彰武军,重熙十一年升为府,更今名,金因之。户四万九百二十七。县四、镇三:
兴中本汉柳城地。南有凌河。镇一黔城。
永德辽安德州化平军安德县,世宗大定七年更今名。北有凌河。镇一阜安。
兴城辽严州保肃军县故名,皇统三年废州隶锦州。有桃花岛。
宜民辽川州长宁军,会同中尝名白川州,天禄五年去‘白’字,国初因之,与同昌县皆隶焉。大定六年降为宜民县,隶懿州。承安二年复置川州,改徽川寨为徽川县,为懿州支郡。泰和四年罢州及徽川县来属。镇一咸康,辽县也,国初废为镇。
建州,下,保靖军刺史。辽初名军曰武宁,后更,金因之。户一万一千四百三十九。县一:
永霸本唐昌黎县地。
全州,下,盘安军节度使。承安二年置,改胡设务为静封县,黑河铺为卢川县,拨北京三韩县烈虎等五猛安以隶焉。贞祐二年四月尝侨置于平州。户九千三百一十九。县一:
安丰承安元年十月改丰州铺为安丰县,隶临潢府,二年置全州盘安军节度使治。有黄河、黑河。
临潢府,下,緫管府。地名西楼,辽为上京,国初因称之,天眷元年改为北京。天德二年改北京为临潢府路,以北京路都转运司为临潢府路转运司,天德三年罢。贞元元年以大定府为北京后,但置北京临潢路提刑司。大定后罢路,并入大定府路。贞祐二年四月尝侨置于平州。有天平山、好水川,行宫地也,大定二十五年命名。有撒里乃地,熙宗皇统九年尝避暑于此。有陷泉,国言曰落孛鲁。有合袅追古思阿不漠合沙地。户六万七千九百七。县五、堡三十七:大定间二十四,后增。
临潢倚。有金粟河。
长泰有立列只山,其北千余里有龙驹河,国言曰喝必剌。有撒里葛睹地。
卢川承安二年以黑河铺升,隶全州,后复来属。有潢河。
宁塞泰和元年五月置。有滑河。
长宁辽永州永昌军县故名,太祖天辅七年尝置节度使,皇统三年废州来属。
庆州,下,玄宁军刺史。境内有辽祖州,天会八年改为奉州,皇统三年废,辽太祖祖陵在焉。境内有辽怀州,旧置奉陵军,天会八年更为奉德军,皇统三年废,辽太宗、穆宗怀陵在焉。北山有辽圣宗、兴宗、道宗庆陵。城中有辽行宫,比他州为富庶,辽时刺此郡者非耶律、萧氏不与,辽国宝货多聚藏于此。北至界二十里,南至卢川二百二十,西至桓州九百,东至临潢一百六十。户二千七。县一:旧有孝安县,天会八年改为庆民县,皇统三年废。
朔平有榷场务。
兴州,宁朔军节度使。本辽北安州兴化军,皇统三年降军置兴化县,承安五年升为兴州,置节度,军名宁朔,改利民寨为利民县,拨梅坚河徒门必罕、宁江、速马剌三猛安隶焉。贞祐二年四月侨置于密云县。户一万五千九百七十。县二:又有利民县,承安五年以利民寨升,泰和四年废。
兴化倚。辽旧县,皇统三年降兴化军置,隶大定府,承安五年建兴州于县,为倚郭。旧有白檀镇。
宜兴本兴化县白檀镇,泰和三年升为县来属。
泰州,德昌军节度使。辽时本契丹二十部族牧地,海陵正隆间,置德昌军,隶上京,大定二十五年罢之。承安三年复置于长春县,以旧泰州为金安县,隶焉。北至边四百里,南至懿州八百里,东至肇州三百五十里。户三千五百四。县一、旧有金安县,承安三年置,寻废。堡十九:
长春辽长春州韶阳军,天德二年降为县,隶肇州,承安三年来属。有挞鲁古河、鸭子河。有别里不泉。
边堡,大定二十一年三月,世宗以东北路招讨司十九堡在泰州之境,及临潢路旧设二十四堡障参差不齐,遣大理司直蒲察张家奴等往视其处置。于是东北自达里带石堡子至鹤五河地分,临潢路自鹤五河堡子至撒里乃,皆取直列置堡戍。评事移剌敏言:‘东北及临潢所置,土塉樵绝,当令所徙之民姑逐水草以居,分遣丁壮营毕,开壕堑以备边。’上令无水草地官为建屋,及临潢路诸堡皆以放良人戍守。省议:‘临潢路二十四堡,堡置户三十,共为七百二十,若营建毕,官给一岁之食。’上以年饥权寝,姑令开壕为备。四月,遣吏部郎中奚胡失海经画壕堑,旋为沙雪堙塞,不足为御。乃言:‘可筑二百五十堡,堡日用工三百,计一月可毕,粮亦足备,可为边防久计。泰州九堡、临潢五堡之地斥卤,官可为屋外,自撒里乃以西十九堡,旧戍军舍少,可令大盐泺官木三万余,与直东堡近岭求木,每家官为构室一椽以处之。’
西京路,府二,领节镇七,刺郡八,县三十九,镇九。大定五年建宫室,名其殿曰保安,其门南曰奉天,东曰宣仁,西曰阜成。天会三年建太祖原庙。
大同府,中,西京留守司。晋云州大同军节度,辽重熙十三年,升为西京,府名大同,金因之。皇统元年,以燕京路隶尚书省,西京及山后诸部族隶元帅府。旧置兵马都部署司,天德二年,改置本路都緫管府,后更置留守司。置转运司及中都西京路提刑司。贡玛瑙环子、玛瑙数珠。产白驼、安息香、松明、松脂、黄连、百药煎、芥子煎、盐、捞盐、石绿、绿矾、铁、甘草、枸杞、碾玉砂、地蕈。户九万八千四百四十四。县七、镇三:
大同倚。辽析云中置,金因之。有牛皮关、武周山、方山、奚望山、盛乐城、御河、鬬鸡台、平城外郭盐场、如浑水、桑干河、纥真山。有辽帝后像,在华严寺。镇一奉义。
云中晋旧县名。
宣宁辽德州昭圣军宣德县,大定八年更名。有官山、弥陀山、石绿山,产碾玉砂。镇一窟龙城。
怀安晋故县名。
天成辽析云中置。
白登本名长清,大定七年更。有白登台、采掠山。
怀仁辽析云中置,贞祐二年五月升为云州。有黄花岭、锦屏山、清凉山、金龙山、早起城、日中城。镇一安七疃。
丰州,下,天德军节度使。辽尝更军名应天,寻复,金因之。皇统九年升为天德緫管府,置西南路招讨司,以天德尹兼领之。大定元年降为天德军节度使,兼丰州管内观察使,以元管部族直撒、军马公事,并隶西南路招讨司。产不灰木、地蕈。户二万二千六百八十三。县一、镇一:
富民晋旧名。有黑山、神山。镇一振武。
弘州,下,刺史。辽名军曰宁,本襄阴村,统和中建。国初置保宁军,后废军。产玛瑙。户二万二千二。县二、镇二:
襄阴倚。本名永宁,大定七年改。
顺圣本安塞军故地,辽应历中置,金因之。镇二阳门,贞祐二年七月升为县。大罗。
净州,下,刺史。大定十八年以天山县升,为丰州支郡,刺史兼权讥察。北至界八十里。户五千九百三十八。县一:
天山旧为榷场,大定十八年置,为倚郭。
桓州,下,威远军节度使。军兵隶西北路招讨司。明昌七年改置刺史。北至旧界一里半。户五百七十八。县一:曷里浒东川,更名金莲川,世宗曰:‘莲者连也,取其金枝玉叶相连之义。’景明宫,避暑宫也,在凉陉,有殿、扬武殿,皆大定二十年命名。有查沙。有白泺,国言曰勺赤勒。
清塞倚。明昌四年以罢录事司置。
抚州,下,镇宁军节度使。辽秦国大长公主建为州,章宗明昌三年复置刺史,为桓州支郡,治柔远。明昌四年置司候司。承安二年升为节镇,军名镇宁,拨西北路招讨司所管梅坚必剌、王敦必剌、拿怜术花速、宋葛斜忒浑四猛安以隶之。户一万一千三百八十。县四:有旺国崖,大定八年五月更名静宁山。有麻达葛山,大定二十九年更名胡土白山。有冰井。
柔远倚。大定十年置于燕子城,隶宣德州,明昌三年来属。有燕子城国言曰吉甫鲁湾城,北羊城国言曰火唵榷场,查剌岭,沔山,大渔泺行宫有枢光殿。有双山,七里河,石井,虾蟆山,昂吉泺又名鸳鸯泺,得胜口旧名北望淀,大定二十年更。
集宁明昌三年以春市场置,北至界二百七十里。
丰利明昌四年以泥泺置。有盖里泊。
威宁承安二年以抚州新城镇置。
德兴府,晋新州,辽奉圣州武定军节度,国初因之。大安元年升为府,名德兴。户八万八百六十八。县六、有漫天埚,泰和二年更名拂云,平恶崖更名垒翠岩。镇一:
德兴倚。旧名永兴县,大安元年更名。有涿鹿定、方水镇。有鸡鸣山。
妫川辽可汗州清平军,本晋妫州,会同元年辽太祖尝名可汗州,县旧曰怀戎,更名怀来,明昌六年更今名。西北有合河龟头馆石桥,明昌四年建。
缙山辽儒州缙阳军县故名,皇统元年废州来属,崇庆元年升为镇州。镇一永安。
望云本望云川地,辽帝尝居,号曰御庄,后更为县,金因之。
矾山晋故县,国初隶弘州,明昌三年来属。
龙门晋县,国初隶弘州,后来属。明昌三年割隶宣德州。有庆宁宫,行宫也,泰和五年以提举兼龙门令。
昌州,天辅七年降为建昌县,隶桓州。明昌七年以狗泺复置,隶抚州,后来属。户一千二百四十一。县一:
宝山有狗泺,国言曰押恩尼要。其北五百余里有日月山,大定二十年更曰抹白山,国言涅里塞一山。
宣德州,下,刺史。辽改晋武州为归化州雄武军,大定七年更为宣化州,八年复更为宣德。户三万二千一百四十七。县二:
宣德旧文德县,大定二十九年更名。
宣平承安二年以大新镇置,以北边用兵尝驻此地也。
朔州,中,顺义军节度使。贞祐三年七月,尝割朔州广武县隶代州。产铁、荆三棱、枸杞。户四万四千八百九十。县二:
鄯阳晋故县。有桑干河、大和岭、天池、雁门关、霸德山。
马邑晋故县,贞祐二年五月升为固州。有洪涛山、灅水─又曰桑干河。
武州,边,下,刺史。大定前仍置宣威军。户一万三千八百五十一。县一:宁远晋故县。黄河。
应州,下,彰国军节度使。户三万二千九百七十七。县三:金城晋故县。有黄瓜堆、复宿山、桑干河、浑河、崞川水、黄花城。山阴本名河阴,大定七年以与郑州属县同,故更焉。贞祐二年五月升为忠州。有黄花岭、桑干河。浑源晋县,贞祐二年五月升为浑源州。产盐。
蔚州,下,忠顺军节度使。辽尝更为武安军,寻复。贡地蕈。户五万六千六百七十四。县五:
灵仙北有桑干河、代王城、薄家村。
广灵亦作‘陵’,辽统和三年析灵仙置。
灵丘晋县,贞祐二年四月升为成州,四年割为代州支郡。
定安晋县。有桑干河。贞祐二年四月升为定安州。
飞狐晋县。
云内州,下,开远军节度使。天会七年徙奚第一、第三部来戍。产青镔铁。户二万四千八百六十八。县二、镇一:
柔服夹山在城北六十里。镇一宁仁,旧县也,大定后废为镇。
云川本曷董馆,后升为裕民县,皇统元年复废为曷董馆,大定二十九年复陞,更为今名。
宁边州,下,刺史。国初置镇西军,贞祐三年隶岚州,四年二月升为防御。户六千七十二。县一:
宁边正隆三年置。
东胜州,下,边,刺史。国初置武兴军,有古东胜城。户三千五百三十一。县一、镇一:东胜 镇一宁化。
部族节度使:
乌昆神鲁部族节度使,军兵事属西北路招讨司,明昌三年罢节度使,以招讨司兼领。
乌古里部族节度使。
石垒部族节度使。
助鲁部族节度使。
孛特本部族节度使。
计鲁部族节度使。
唐古部族,承安三年改为部罗火扎石合节度使。
迪烈又作迭剌女古部族,承安三年改为土鲁浑扎石合节度使。
详稳九处:
咩乣详稳,贞祐四年六月改为葛也阿邻猛安。
木典乣详稳,贞祐四年改为抗葛阿邻谋克。
骨典乣详稳,贞祐四年改为撒合辇必剌谋克。
唐古乣详稳。
耶剌都乣详稳。
移典乣详稳。
苏木典乣详稳,近北京。
胡都乣详稳。
霞马乣详稳。
群牧十二处:
斡独碗群牧,大定四年改为斡睹只群牧。
蒲速斡群牧。本斡睹只地,大定七年分置。
耶鲁碗群牧。
讹里都群牧。
乣斡群牧。
欧里本群牧。
乌展群牧。
特满群牧。
驼驼都群牧。
讹鲁都群牧。
忒恩群牧。承安四年创置。
蒲鲜群牧。承安四年创置。
中都路,辽会同元年为南京,开泰元年号燕京。海陵贞元元年定都,以燕乃列国之名,不当为京师号,遂改为中都。府一,领节镇三,刺郡九,县四十九。天德三年,始图上燕城宫室制度,三月,命张浩等增广燕城。城门十三,东曰施仁、曰宣曜、曰阳春,南曰景风、曰丰宜、曰端礼,西曰丽泽、曰颢华、曰彰义,北曰会城、曰通玄、曰崇智、曰光泰。浩等取真定府潭园材木,营建宫室及凉位十六。应天门十一楹,左右有楼,门内有左、右翔龙门,及日华、月华门,前殿曰大安,左、右掖门,内殿东廊曰敷德门。大安殿之东北为东宫,正北列三门,中曰粹英,为寿康宫,母后所居也。西曰会通门,门北曰承明门,又北曰昭庆门。东曰集禧门,尚书省在其外,其东西门左、右嘉会门也,门有二楼,大安殿后门之后也。其北曰宣明门,则常朝后殿门也。北曰仁政门,傍为朵殿,朵殿上为两高楼,曰东、西上阁门,内有仁政殿,常朝之所也。宫城之前廊,东西各二百余间,分为三节,节为一门。将至宫城,东西转各有廊百许间,驰道两傍植柳,廊脊覆碧瓦,宫阙殿门则纯用碧瓦。应天门旧名通天门,大定五年更。七年改福寿殿曰寿安宫。明昌五年复以隆庆宫为东宫,慈训殿为承华殿,承华殿者皇太子所居之东宫也。泰和殿,泰和二年更名庆宁殿。又有崇庆殿。鱼藻池、瑶池殿位,贞元元年建。有神龙殿,又有观会亭。又有安仁殿、隆德殿、临芳殿。皇统元年有元和殿。有常武殿,有广武殿,为击球、习射之所。京城北离宫有太宁宫,大定十九年建,后更为寿宁,又更为寿安,明昌二年更为万宁宫。琼林苑有横翠殿。宁德宫西园有瑶光台,又有琼华岛,又有瑶光楼。皇统元年有宣和门,正隆三年有宣华门,又有撒合门。
大兴府,上。晋幽州,辽会同元年升为南京,府曰幽都,仍号卢龙军,开泰元年更为永安析津府。天会七年析河北为东、西路时属河北东路,贞元元年更今名。户二十二万五千五百九十二。大定四年十月,命都门外夹道重行植柳各百里。产金银铜铁。药产滑石、半夏、苍术、代赭石、白龙骨、薄荷、五味子、白牵牛。县十、镇一:
大兴倚。辽名析津,贞元二年更今名。有建春宫。镇一广阳。
宛平倚。本晋幽都县,辽开泰元年更今名。有玉泉山行宫。
安次晋旧名。
漷阴辽太平中,以漷阴村置。
永清晋旧名。
宝坻本新仓镇,大定十二年置,以香河县近民附之。承安三年升置盈州,为大兴府支郡,以香河、武清隶焉。寻废州。
香河辽以武清县之孙村置。
昌平有居庸关,国名查剌合攀。
武清晋县。
良乡有料石冈、阎沟。
通州,下,刺史。天德三年升潞县置,以三河隶焉。兴定二年五月升为防御。户三万五千九十九。县二:
潞晋县名。有潞水。
三河晋县名。
蓟州,中,刺史。辽置上武军。户六万九千一十五。产栗。县五、旧又有永济县,大定二十七年以永济务置,未详何年废。又有黎豁县,废置皆未详。镇二:
渔阳倚。
遵化辽景州清安军。镇一石门。
丰润泰和间置。
玉田有行宫、偏林,大定二十年改为御林。镇一韩城。
平峪大定二十七年,以渔阳县大王镇陞。
易州,下,刺史。辽置高阳军。户四万一千五百七十七。县二:易有易水。涞水有涞水。
涿州,中,刺史。辽为永泰军。贡罗。户一十一万四千九百一十二。县五、镇一:范阳倚。晋县。有湖梁河。有刘李河。镇一政满。固安
新城
定兴大定六年以范阳县黄村置,割涞水、易县近民属之。有巨马河。
奉先大定二十九年置万宁县以奉山陵,明昌二年更今名。有房山、龙泉河、盘宁宫。
顺州,下,刺史。辽置归化军。户三万三千四百三十三。县二:温阳旧名怀柔,明昌六年更。有螺山、溆水、兔耳山。密云辽檀州武威军。有古北口,国言曰留斡岭。
平州,中,兴平军节度使。辽为辽兴军。天辅七年以燕西地与宋,遂以平州为南京,以钱帛司为三司。天会四年复为平州,尝置军帅司。天会十年徙军帅司治辽阳府,后置转运司。贞元元年以转运司并隶中都路。贞祐二年四月置东面经略司,八月罢。贡樱桃、绫。户四万一千七百四十八。县五、镇一:
卢龙倚。
抚宁本新安镇,大定二十九年置。
海山本汉海阳故城,辽以所俘望都县民置,故名望都,大定七年更名。
迁安本汉令支县故城,辽以所俘安喜县民置,因名安喜,大定七年更今名。镇一建昌。
昌黎辽营州邻海军,以所俘定州民置广宁县。皇统二年降州来属,大定二十九年以与广宁府重,故更今名。
滦州,中,刺史。本黄落故城,辽为永安军,天辅七年因置节度使。户六万九千八百六。县四、有松亭关,国名斜烈只。镇二:
义丰倚。
石城有长春行宫。长春淀旧名大定淀,大定二十年更。镇一榛子。
马城
乐亭 镇一新桥。
雄州,中。宋名易阳郡。天会七年置永定军节度使。隶河北东路,贞元二年来属。户二万四百一十一。县三:
归信倚。有易水、巨马河。
容城泰和八年割隶安州,贞祐二年隶安肃州。有南易水、大泥淀、浑泥城。
保定宋保定军,后废为县。
霸州,下,刺史。辽益津郡。隶河北东路,贞元二年来属。户四万一千二百七十六。县四:
益津倚。大定二十九年创置,倚郭。
文安
大城
信安国初因宋为信安军,大定七年降为信安县,隶霸州。元光元年四月升为镇安府,所以重高阳公张甫也。
保州,中,顺天军节度使。宋旧军事,天会七年置顺天军节度使,隶河北东路,贞元二年来属。海陵赐名清苑郡。户九万三千二十一。县二:
清苑倚。宋名保塞,大定十六年更。有抱阳山、沉水、馈军河。
满城大定二十八年以清苑县塔院村置。
安州,下,刺史。宋顺安军治高阳,天会七年升为安州,隶河北东路,后置高阳军。大定二十八年徙治葛城,因陞葛城为县,作倚郭。泰和四年改混泥城为渥城县,来属,八年移州治于渥城,以葛城为属县。户三万五百三十二。县三:
渥城倚。泰和四年置。
葛城大定二十八年置。
高阳泰和八年正月改隶莫州,四月复。有徐河、百济河。
遂州,下,刺史。宋广信军,天会七年改为遂州,隶河北东路,贞元二年来隶,号龙山郡。泰和四年废为遂城县,隶保州,贞祐二年复置州。户一万一千一百七十四。县一:
遂城倚。有光春宫行宫。有遂城山、易水、漕水、鲍河。
安肃州,下,刺史。宋安肃军,天会七年升为徐州,军如旧,隶河北东路,贞元二年来属。天德三年改为安肃州,军名徐郡军。大定后降为刺郡,废军。户一万二千九百八十。县一:
安肃按金初州郡志,雄、霸、保、安、遂、安肃六州皆隶广宁府。太宗纪载天会七年分河北为东、西路,则隶河北东路,岂以平州为南京之后,以六州隶广宁也?不然,则郡志误。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休竹客 发表于 2012-6-18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金史  卷二十五‧志第六  地理中 南京路 河北东路 河北西路 山东东路 山东西路
南京路,国初曰汴京,贞元元年更号南京。府三,领节镇三,防御八,刺史郡八,县一百五。都城门十四,曰开阳,曰宣仁,曰安利,曰平化,曰通远,曰宜照,曰利川,曰崇德,曰迎秋,曰广泽,曰顺义,曰迎朔,曰顺常,曰广智。宫城门,南外门曰南薰,南薰北新城门曰丰宜,桥曰龙津桥,北门曰丹凤,其门三。丹凤北曰舟桥,桥少北曰文武楼,遵御路而北横街也。东曰太庙,西曰郊社,正北曰承天门,其门五,双阙前引,东曰登闻检院,西曰登闻鼓院。检院东曰左掖门,门南曰待漏院。鼓院西曰右掖门,门南曰都堂。直承天门北曰大庆门,门东曰日精门,又东曰左升平门。大庆门西曰月华门,又西曰右升平门。正殿曰大庆殿,前有龙墀,又南有丹墀,又南曰沙墀,东庑曰嘉福楼,西庑曰嘉瑞楼。大庆后曰德仪殿。殿东曰左昇龙门,西曰右昇龙门。正门曰隆德,内有隆德殿,有萧墙,有丹墀。隆德殿左曰东上阁门,右曰西上阁门,皆南向。鼓楼在东,钟楼在西。隆德之次曰仁安门、仁安殿,东则内侍局,又东曰近侍局,又东则严祗门,宫中则称曰撒合门,少南曰东楼,则授除楼也。西曰西楼。仁安之次曰纯和殿,正寝也。纯和西曰雪香亭,亭北则后妃位也,有楼,楼西曰琼香亭,亭西曰凉位,有楼,楼北少西曰玉清殿。纯和之次曰福宁殿,殿后曰苑门,内曰仁智殿,有二太湖石,左曰敷锡神运万岁峰,右曰玉京独秀太平岩,殿曰山庄,其西南曰翠微阁。苑门东曰仙韶院,院北曰翠峰,峰之洞曰大涤涌翠,东连长生殿,又东曰涌金殿,又东曰蓬莱殿。长生西曰浮玉殿,又西曰瀛洲殿。长生殿南曰阅武殿,又南曰内藏库。严祗门东曰尚食局,又东曰宣徽院,院北曰御药院,又北右藏库,东则左藏库。宣徽院东曰点检司,司北曰秘书监,又北曰学士院,又北曰谏院,又北曰武器署。点检司南曰仪鸾局,又南曰尚辇局。宣徽院南曰拱卫司,又南曰尚衣局。其南为繁禧门,又南曰安泰门,门与左昇龙门相直。东则寿圣宫,两宫太后位也,本明俊殿,试进士之所。宫北曰徽音院,又北曰燕寿殿,殿垣后少西曰振肃卫司,东曰中卫尉司。仪鸾局东曰小东华门,更漏在焉。中卫尉司东曰祗肃门,少东南曰将军司。徽音、寿圣东曰太后苑,苑殿曰庆春,与燕寿殿并。小东华与正东华门对。东华门内正北尚厩局,其西北曰临武殿。左掖门北,尚食局南曰宫苑司。其西北尚酝局、汤药局。侍仪司少西曰符宝局、器物局,又西则撒合门也。嘉瑞楼西曰三庙,正殿曰德昌,东曰文昭,西曰光兴。德昌后,宣宗庙也。宫西门曰西华,与东华相直,北门曰安贞。
开封府,上。留守司留守带本府尹,兼本路兵马都緫管。天德二年罢行台尚书省,置转运司、提刑司。天德二年置统军司。有药市四,榷场。产蜜蜡、香茶、心红、朱红、地龙、黄柏。天德四年,户二十三万五千八百九十。泰和末,户百七十四万六千二百一十。县十五、镇十五:
开封东附郭。有古通津、临蔡关、汴河。镇一延嘉。
祥符西附郭。有岳台、浚水、沙台、崇台、夷门山、蔡河、金水河、广济河、寒泉河。镇三陈桥、八角、郭桥。
阳武有沙池、黑阳山、黄河、汴河、白沟河。
通许宋名咸平,大定二十九年以与咸平府重,更。有牛首城、裘亭。
泰康有鲁沟、蔡河、涡河。镇一崔桥。
中牟有汴河、郑河、中牟台。镇四圃田、阳武、万胜、白沙镇。
杞宋雍丘县,杞国也,正隆后更今名。镇一圉城。
鄢陵有洧水、潩水、太丘城。镇一马栏桥。
尉氏有惠民河、长明沟。镇二朱家曲、宋楼。
扶沟有祁耶山、洧水、白亭。镇二建雄、义店。旧有赤仓镇。
陈留有皇柏山、狼丘、汴河。
延津贞祐三年七月升为延州。有土山、黄河。
洧川贞祐二年置惠民仓,兴定二年四月以尉氏县之宋楼镇陞。
长垣
封丘
睢州,下,刺史。宋拱州保庆军,国初犹称拱州,天德三年更。户四万六千三百六十。县三、镇一:
襄邑古襄牛地。有汴河、睢水、涣水、承匡城。镇一重华。
考城宋隶东京,正隆前隶曹州,后来属。有葵丘、黄河、黄陵冈─元光二年改为通安堡。
柘城古株林,首止地在焉。有涣水、泡水、泓水。
归德府,散,中,宣武军。故宋州,宋南京应天府河南郡归德军,国初置宣武军。户七万六千三百八十九。县六、镇四:
睢阳宋名宋城,承安五年更名。有鹰鹭池、汴水、睢水、涣水。镇一葛驿。
宁陵大定二十二年徙于汴河堤南古城。有汴水、睢水、涣水。
下邑有汴水、黄水。镇一会亭。
虞城有孟诸薮。
谷熟有汴水、穀水。镇二营城、洛场。又有旧高辛镇。
楚丘国初隶曹州,海陵后来属,兴定元年以限河不便,改隶单州。有景山、京冈。
单州,中,刺史。宋砀郡,贞祐四年二月升为防御,兴定五年二月置招抚司,以安集河北遗黎。户六万五千五百四十五。县四:
单父有栖霞山、泡沟。
成武有堂沟。
鱼台有泗水、涓沟、五丈沟。
砀山兴定元年以限河不便,改隶归德府。有芒砀山、古汴渠、午沟。
寿州,下,刺史。宋隶寿春府,贞元元年来属,泰和六年六月升为防御。户八千六百七十七。县二、镇一:
下蔡有硖石山、颍水、淮水。
蒙城宋隶亳州,国初来属。有狼山、涡水。镇一蒙馆。
陕州,下,防御。宋陕郡保平军节度,皇统二年降为防御,贞祐二年七月升为节镇。户四万一千一十。县四、镇七:
陕倚。有虢山、岘头山、三崤山、底柱山、黄河、橐水。镇一石壕。
灵宝有夸父山、黄河、稠桑泽、古函谷关。镇二干壕、关东。
湖城有荆山、铸鼎原、凤林泉、鼎湖。镇二三门、集津。
阌乡有太华山、黄河、玉涧水、潼关、太谷关。镇二张店、故镇。旧又有曹张镇,恐误。
邓州,武胜军节度使。宋南阳郡,尝置榷场。户二万四千九百八十九。县三、镇六:
穰城倚。有五垄山、覆釜山、湍水、朝水。镇四顺阳、新野、穰东、板桥。
南阳有豫山、百重山、丰山、梅溪水、白水、清泠水。镇一张村。
内乡有高前山、熊耳山、黄水、菊水、淅水、富水。镇一峡口。
唐州,中,刺史。宋淮安郡,尝置榷场。户一万一千三十一。县四、镇四:
泌阳倚。有泌水、醴水。镇一胡阳。
比阳有大明湖、中阳山、比水。镇一羊棚。
湖阳贞祐元年废。镇一罗渠。
桐柏大定十年始置正官,兴定五年六月废。有桐柏山、淮水、柘河。镇一许封。大定二十八年命规措界壕于唐、邓间。
裕州,本方城县,泰和八年正月升置,以方城县为倚郭,割汝州叶县、许州舞阳隶焉。户八千三百。县三、镇四:
方城倚。有方城山、衡山、堵水。镇一青台。
叶本隶汝州,泰和八年来属。有方城山、石塘河、沣水。镇一临坟。
舞阳本隶许州,泰和八年来属。有伏牛山、马鞍山、舞水、汝水、渫水、滍水。镇二吴城、北舞。
河南府,散,中。宋西京河南府雒阳郡。初置德昌军,兴定元年八月升为中京,府曰金昌。户五万五千六百三十五。县九、正隆郡志有寿安县,纪录皆无。镇四:
洛阳倚。有北邙山,正隆六年更名太平山,称旧名者以违制论。有伊、洛、、涧、金水,铜驼街,金粟山,金谷。镇一龙门。
渑池有天坛山、广阳山、黄河、渑河。
登封有太室山、箕山、阳城山、少室山,宣宗置御寨其上。旧有颍阳镇,后废。
孟津贞祐三年七月升为陶州,十二月复为县。镇一长泉。旧有河清镇,后废。
芝田宋名永安,贞元元年更。有轘辕山、青龙山。
新安有阙门山、长石山、金水、穀水、陂水。
偃师有北邙山、缑氏山、半石山、景山、黄河、洛水。镇一缑氏。
宜阳有锦屏山、鹿蹄山、憩鹤山、女几山、洛水、昌水、少水。
巩有侯山、九山、黄河、洛水。镇一洛口。
嵩州,中,刺史。旧名顺州,天德三年更。户二万六千六百四十九。县四、镇四:伊阳宋隶河南府。有三涂山、陆浑山、鼓钟山、伊水、淯阳水。镇一鸣皋。旧有伊阙镇,后废。
永宁宋隶河南府,正隆六年以前寄治于府,后即镇为县。有三肴山、熊耳山、嶕峣山、天柱山、黄河、杜阳水。镇一府店。
福昌宋隶河南府。有女几山、金门山。镇二韩城、三乡。
长水宋隶河南府。有坛山、松阳山、洛水、松阳水。
汝州,上,刺史。宋临汝郡陆海军节度,国初为刺郡,贞祐三年八月升为防御。户三万五千二百五十四。县四、镇二:
梁有霍阳山、崆峒山、紫逻山、汝水、广润河。正隆六年,敕环汝州百五十里内州县商贾,赴温汤置市。
郏城宋隶许州。有汝水、扈涧河。镇一黄道。
鲁山有尧山、滍水、鸦河。
宝丰有豢龙城。镇一汝南。
许州,下,昌武军节度使。宋颍昌府许昌郡忠武军。户四万五千五百八十七。县五、镇七:
长社倚。有潩水、颍水。镇二许田、椹涧。
郾城有长沙河、五沟水。镇二驼口、新寨。
长葛有小陉、洧水。
临颍 镇二合流、繁城。
襄城本隶汝州,泰和七年来属。镇一颍桥。
钧州,中,刺史。旧阳翟县,伪齐升为颍顺军。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州,仍名颍顺,二十四年更今名。户一万八千五百一十。县二、镇一:
阳翟倚。有具茨山、三封山、荆山、颍水。
新郑宋隶郑州。有溱、洧、潩三水。镇一郭店。
亳州,上,防御使。宋谯郡集庆军,隶扬州。贞祐三年升为节镇,军名集庆。户六万五百三十五。县六、镇五:旧有福宁、马头二镇。
谯倚。有涡水、泡水。镇一双沟。
鹿邑有涡水、明水。镇一郸城。
卫真有洵水、沙水。镇一谷阳。
城父有涡水、淝水、父水。
酂有睢水、汴河、白龙潭。镇一酂阳。
永城兴定五年十二月升为永州,以下邑、砀山、酂县隶焉。有芒山、汴河。镇一保安。
陈州,下,防御使。宋淮宁府淮阳郡镇安军。户二万六千一百四十五。县五、镇二:宛丘有蔡河、颍水、洧水。项城有颍水、百尺堰。南顿 镇一殄寇。商水本水,宋避宣祖讳改。有商水、颍水。西华有宜阳山、蔡河、颍水。镇一长平。
蔡州,中,防御使。宋汝南郡淮康军,泰和八年升为节度,军曰镇南,尝置榷场。户三万六千九十三。县六、镇二:
汝阳有溱水、澺水。镇一保城。
遂平有吴房山、吴城山、龙泉水、瀙水。
上蔡
西平有九头山、水、邓艾陂。
确山有确山、煮水、溱水。镇一毛宗。
平舆
息州,本新息县,泰和八年升为息州,以新息为倚郭,割真阳、褒信、新蔡隶焉,为蔡州支郡。户九千六百八十五。县四、镇一:
新息倚。镇一王务。
真阳本隶蔡州,泰和八年来属。有淮水、汝水、石塘陂。
褒信本隶蔡州,泰和八年来属。有汝水、葛陂。
新蔡本隶蔡州,泰和八年来属。有汝水。
郑州,中,防御。宋荥阳郡奉宁军节度。户四万五千六百五十七。县七、镇三:
管城。倚。贞祐四年更名故市。有圃田泽。
荥阳有鸿沟,京、索二水。
密有大騩山、溱水、洧水。镇二大騩、锁水。
河阴
原武 镇一陈桥。
氾水有虎牢关。
荥泽有广武涧。旧有许桥、贾谷二镇,在郑境。
颍州,下,防御。宋顺昌府汝阴郡。尝置榷场,正隆四年罢榷场。户一万六千七百一十四。县四、镇十一:旧有万善镇,后废。汝阴倚。有颍水、淮水、淝水、汝水。
颍上元光二年十一月改隶寿州。有颍水、淮水。镇十永宁、漕口、王家市、栎头、永清、椒陂、正阳、江陂、界沟、斤沟。
泰和有颍水。
沈丘有武丘。镇一永安。
宿州,中,防御。宋符离郡保静军节度,隶扬州。国初隶山东西路,大定六年来属。贞祐三年升为节镇,军曰保静。户五万五千五十八。县四、镇八:旧有荆山镇。
符离倚。有诸阳山、汴河、睢水、陴湖。镇三曲沟、符离、黄团。
临涣有嵇山、汴河、肥水。镇三柳子、蕲泽、桐墟。
灵璧宋元祐元年置。镇一西固。
蕲有涣水、涡水、蕲水。镇一静安。
泗州,中,防御使。宋临淮郡。正隆四年正月罢凤翔府、唐、邓、颍、蔡、巩、洮等州并胶西县诸榷场,但置榷场于泗州。先隶山东西路,大定六年来属。户八千九十二。县四、镇六:
淮平旧盱眙县,明昌六年以宋有盱眙军,故更。
虹有朱山、汴河、淮水、广济渠。镇二千仙、通海。
临淮 镇四安河、吴城、青阳、翟家湾。
睢宁兴定二年四月以宿迁县之古城置。又有淮濵,兴定二年四月以桃园置,元光二年四月废。
边戍,皇统元年十月,都元帅宗弼与宋约,以淮水中流为界,西自邓州南四十里、西南四十里为界。泰和八年设沿淮巡检使,及朐山县完渎村创立巡路,置巡检。
河北东路。天会七年析河北为东、西路,各置本路兵马都緫管。府一,领节镇二,防御一,刺郡五,县三十,镇三十五。
河间府,中,緫管府,瀛海军。宋河间郡瀛海军。天会七年置緫管府。正隆间升为次府,置瀛州瀛海军节度使兼緫管,置转运司。后复置緫管府,河北东西大名等路提刑司。产无缝绵、沧盐、蔺席、马蔺花、香附子、钱戏蟹、干鱼。户三万一千六百九十一。县二、镇三:
河间倚。有滹沱河、君子馆。镇三束城、永宁、北林。
肃宁
蠡州,下,刺史。宋永宁军,国初因之,天会七年升为宁州博野郡军,天德三年更为蠡州。户二万九千七百九十七。县一、镇一:
博野倚。有沙河、唐河。镇一新桥。
莫州,下,刺史。宋文安郡军防御,治任丘。贞祐二年五月降为鄚亭县。户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三。县一、镇一:
任丘 镇一长丰。
献州,下,刺史。本乐寿县,天会七年升为寿州,天德三年更今名。户五万六百三十二。县二、镇十:
乐寿倚。有徒骇河、房渊、汉献王陵。
交河大定七年以石家圈置。镇十景城、南大树、刘解、槐家、参军、贯河、北望、夹滩、策河、沙涡。
冀州,上。宋信都郡,天会七年仍旧置安武军节度。户三千六百七十。县五、镇三:
信都倚。有胡卢河、降水。镇一来远,后废。
南宫有降水枯渎。镇三唐阳,后增宁化、七公二镇。
衡水有长芦河、降水。
武邑有漳河、长芦河。镇一观津,后废。
枣强 镇一广川,后废。
深州,上,刺史。宋饶阳郡防御,国初为刺郡。户五万六千三百四十。县五、镇一:
静安倚。有衡漳水、大陆泽。镇一下博。
束鹿有衡漳水、滹沱河。
武强置河仓。有衡漳水、武强泉。
饶阳有滹沱河。
安平有沙水、滹沱河。
清州,中。宋乾宁郡军,国初因置军,天会七年以守边置防御。户四万七千八百七十五。县三、镇一:
会川本名乾宁,贞元元年更名。置河仓。镇一范桥。
兴济本隶沧州,大定六年来属。
靖海明昌四年以清州窝子口置。
沧州,上,横海军节度。宋景城郡。贞元二年来属。户一十万四千七百七十四。县五、镇十一:
清池置河仓。有浮阳水、徒骇河。镇五长芦、新饶安、旧饶安、乾符、郭疃。旧有郭桥,后废。
无棣有老乌山、鬲津河。镇一分水。
盐山有盐山、浮水。镇四海丰、海润,后增利丰、扑头二镇。
南皮置河仓。有大、小台山、永济渠、洁河。镇一马明。
乐陵有鬲津河、笃马河、钩盘河。旧有会宁河、永利、东中三镇,后废。
景州,上,刺史。宋永静军同下州,治东光。国初升为景州,贞元二年来属。大安间更为观州,避章庙讳也。户六万五千八百二十八。县六、镇四:
东光倚。置河仓。有永济渠、漳河。镇一建桥。
阜城有衡水、漳水河。刘豫祖茔在县南十二里。
将陵置河仓。有永济渠、钩盘河。
吴桥有永济渠。
蓨宋隶冀州。有漳河、蓨市。
宁津 镇三西保安、广平、会津。
河北西路。天会七年析为西路。府三,领节镇二,防御二,刺郡五,县六十一。
真定府,上,緫管府,成德军。宋常山郡镇州成德军节度,正隆间依旧次府,置本路兵马都緫管府、转运司。产瓷器、铜、铁。有丹粉场、乌梨。药则有茴香、零陵香、御米壳、天南星、皂角、木瓜、芎、井泉石。户一十三万七千一百三十七。县九、镇三:
真定倚。有大茂山、滋水、滹沱水。
槁城有滋水、滹沱水。
平山
栾城有泜水、洨水。
获鹿兴定三年三月升为镇宁州,权河北西路,以经略使武仙驻焉。有萆山、滹沱水。
行唐有玉女山、常山。镇二嘉祐、北镇。旧有行台、新年二镇,后废。
阜平明昌四年以北镇置。
灵寿 镇一慈谷。
元氏有封龙山、槐河。
威州,下,刺史。天会七年以井陉县升,置陉山郡军,后为刺郡。户八千三百一十。县一:
井陉
沃州,上,刺史。宋徽宗升为庆源府赵郡庆源军,治平棘。天会七年改为赵州,天德三年更为沃州,盖取水沃火之义,军曰赵郡军。后废军。户三万八千一百八十五。县七、镇一:
平棘倚。有洨水、槐水。
临城有敦舆山、彭山、泜水。
高邑有赞皇山、济水。
赞皇
宁晋有洨水、寝水。镇一奉城。
柏乡
隆平
邢州,上,安国军节度。宋信德府钜鹿郡安国军节度,天会七年降为邢州,仍置安国军节度。产玄精石。户八万二百九十二。县八、镇四:
邢台有石门山、百岩山、蓼水、涡水。
唐山有尧山、泜水。
内丘有干言山、内丘山、泜水、渚水。
平乡 镇一道武。
任有水、任水。镇一新店。
沙河有汤水、湡水。镇一綦村。
南和有任水、泜水。
钜鹿有大陆泽、漳河、落漠水。镇一团城。
洺州,上,防御,广平郡。治永年。天会七年以守边置防御使。户七万三千七十。县九、镇四:
永年有榆溪山、洺水、漳水。镇一西临洺。
广平本魏县,大定七年更。
宗城
新安
成安
肥乡 镇一新安。
鸡泽有洺水、漳水、沙河。
曲周 镇二平恩、白家滩。
洺水
彰德府,散,下。宋相州邺郡彰德军节度,治安阳。天会七年仍置彰德军节度,明昌三年升为府,以军为名。户七万七千二百七十六。县五、镇五:
安阳倚。有韩陵山、龙山、洹水、防水。镇三天禧、永和、丰乐。
林虑旧林虑镇,贞祐三年十月升为林州,置元帅府。兴定三年九月升为节镇,以安阳县水冶村为辅岩县隶焉。
 有隆虑山、洹水、漳水。
汤阴有牟山、羑水、荡水、通漕、羑里。镇一鹤壁。
临漳东山、漳水。镇一邺镇。
辅岩本水冶村,兴定三年置。
磁州,中,刺史。宋滏阳郡,国初置滏阳郡军。户六万三千四百一十七。县三、镇八:
滏阳有滏山、磁山、漳水、滏水。镇四台城、观城、昭德,后废二祖增临水镇。
武安有锡山、武安山。镇一固镇。
邯郸有邯山、灵山、漳水、牛首山。镇三大赵、北阳、邑城。士民须知惟有邯山镇。
中山府。宋府,天会七年降为定州博陵郡定武军节度使,后复为府。户八万三千四百九十。县七、镇二:
安喜倚。有滱水、卢奴水、长星川。
新乐有泒水、木刀沟。
无极有澬河。
永平贞祐二年四月升为完州。
庆都有尧山、都山、唐水。
曲阳剧。有常山、曲防水。镇一龙泉。
唐有孤山、唐山、滱水。镇一军城。
祁州,中,刺史。宋蒲阴郡,国初置蒲阴郡军。户二万三千三百八十二。县三:
鼓城
蒲阴
深泽
濬州,中,防御。宋大邳郡通利军,又改平川军。天会七年以边境置防御使。皇统八年,嫌与宗峻音同,更为通州,天德三年复。户二万九千三百一十九。县二、镇二:
黎阳有大伾山、枉人山。
卫有苏门山、鹿台、糟丘酒池、枋头城。镇二卫桥、淇门。
卫州,下,河平军节度。宋汲郡,天会七年因宋置防御使,明昌三年升为河平军节度,治汲县,以滑州为支郡。大定二十六年八月以避河患,徙于共城。二十八年复旧治。贞祐二年七月城宜村,三年五月徙治于宜村新城,以胙城为倚郭。正大八年以石甃其城。户九万一百一十二。县四、镇二:
汲有苍山、黄河。
新乡
苏门本共城,大定二十九年改为河平,避显宗讳也。明昌三年改为今名。贞祐三年九月升为辉州,兴定四年置山阳县隶焉。有白鹿山、天门山、淇水、百门陂。镇一早生。
获嘉 镇一大宁。
胙城本隶南京,海陵时割隶滑州,泰和七年复隶南京,八年以限河来属。贞祐五年五月为卫州倚郭,增置主簿。兴定四年以修武县重泉村置县,来隶。
滑州,下,刺史。宋灵河郡武成军。本南京属郡,大定六年割隶大名府。户二万二千五百七十。县二、镇二:
白马 镇二卫南、武城。
内黄本隶大名府,大定六年来属。
山东东路,宋为京东东路,治益都。府二,领节镇二,防御二,刺郡七,县五十三,镇八十三。
益都府,上,緫管府。宋镇海军,国初仍旧置军,置南青州节度使,后升为緫管府,置转运司。大定八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产石器、玉石、沙鱼皮、天南星、半夏、泽泻、紫草。户一十一万八千七百一十八。县七、镇七:
益都
临朐有朐山、几山、洱水、般水。
穆陵贞祐四年四月升临朐之穆陵置。
寿光有甘水、渑水。镇一广陵,有盐场。
博兴有济水、时水。镇二博昌、淳化。
临淄有南郊山、牛山、天齐渊、康浪水。
乐安 镇四新镇、高家港、清河、王家。
潍州,中,刺史。户三万九百八十九。县三、镇一:
北海倚。有浮烟山、溉源山、溉水、汶水。镇一固底。
昌邑有霍侯山、潍水。
昌乐有方山、聚角山、丹水、朐水。
濵州,中,刺史。宋军事。户一十一万八千五百八十九。县四、镇十:
渤海有黄河。镇五丰国、宁海、濵海、蒲台、安平。
利津明昌三年十二月以永和镇升置。
蒲台 镇二安定、合波。
霑化本名招安,明昌六年更。镇三永丰、永阜、永科。
沂州,上,防御。宋琅邪郡。户二万四千三十五。县二、镇三:
临沂剧。镇三长任、向城、利城。

密州,宋为密州高密郡安化军节度。户一万一千八十二。县四、镇七:
诸城剧。有琅邪山、潍水、荆水、卢水。镇三普庆、信阳、草桥。
安丘有安丘山、刘山,汶、潍、浯水。镇一李文。
高密有砺阜山、密水、胶水。
胶西 镇三张仓、梁乡、陈村。
海州,中,刺史。户三万六百九十一。县五、镇四:
朐山。
赣榆本怀仁,大定七年更。镇二荻水、临洪。
东海
涟水本涟水军,皇统二年降为县来属。镇二太平、金城。
莒州,中,刺史。本城阳军,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城阳州,二十四年更今名。户四万三千二百四十。县三、镇三:

日照 镇一涛洛。
沂水 镇一沂安。旧有扶沟、洛镇二镇,后废。
棣州,上,防御。宋安乐郡。户八万二千三百三。县三、镇九:
猒次 镇五清河、归化、达多、永利、脂角。
阳信有黄河、钩盘河。镇二钦风、西界。
商河有黄河、马颊河、商河。镇二归仁、官口。
济南府,散,上。宋齐州济南郡。初置兴德军节度使,后置尹,置山东东西路提刑司。户三十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县七、镇二十九:
历城 镇六盘水、中宫、老僧口、上洛口、王舍人店、遥墙。
临邑 镇三新镇、安肃、新市。
齐河 镇三晏城、刘宏、新孙耿。
章丘有长白山、东陵山、百脉水、杨绪水。镇四普济、延安、临济、明水。
禹城有黄河、济河、淇河、湿水。镇三新安、仁水寨、黎济寨。
长清剧。有劘笄山、隔马山、黄河、清水。镇六赤庄、莒镇、李家庄、归德、丰济、阴河。济阳 镇四回河、曲堤、旧孙耿、仁丰。
淄州,中,刺史。宋淄川郡军。户一十二万八千六百二十二。县四、镇六:
淄川倚。有黉山、夹谷山、商山、淄水。镇三金岭、张店、颜神店。
长山有长白山、栗水。
邹平有系河、济河。镇三淄乡、齐东、孙家岭。旧有啀店镇,后废。
高苑有济河。
莱州,上,定海军节度。宋东莱郡。户八万六千六百七十五。县五、镇一:
掖倚。有三山、夜居山、掖水。
莱阳有高丽山、七子山。镇一衡村。旧有海仓、西由、移风三镇。
即墨有牢山、不其山、天室山、沽水、曲里盐场。
胶水
招远
登州,中,刺史。宋东牟郡。户五万五千九百一十三。县四、镇二:
蓬莱有巨风盐场。
福山 镇一孙大川。
黄有莱山、蹲狗山。镇一马停。
栖霞
宁海州,上,刺史。本宁海军,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州。户六万一千九百三十三。县二、镇二:
牟平有东牟山、之罘山、清阳水。镇一汤泉。
文登剧。有文登山、成山、昌阳山。镇一温水。
山东西路,府一,领节镇二,防御二,刺郡五。
东平府,上,天平军节度。宋东平郡,旧郓州,后以府尹兼緫管,置转运司。产天麻、全蝎、阿胶、薄荷、防风、丝、绵、绫、锦、绢。户一十一万八千四十六。县六、镇十九:
须城有梁山、济水、清河。
东阿有吾山、谷城山、黄河、阿井。镇五景德、木仁、关山、铜城、阳刘。
阳谷有黄河、碻磝津。镇二乐安、定水。
汶上本名中都,贞元元年更为汶阳,泰和八年更今名。有汶水、大野陂。镇一柴城。
寿张大定七年河水坏城,迁于竹口镇,十九年复旧治。镇一竹口。
平阴有郁山、鸱夷山。镇九但欢、安宁、宁乡、翔鸾、固留、滑口、广里、石横、澄空、傅家岸。
济州,中,刺史。宋济阳郡,旧治钜野,天德二年徙治任城县,分钜野之民隶嘉祥、郓城、金乡三县。户四万四百八十四。县四、镇二:
任城倚。有承注山、泗水、新河。镇一鲁桥。
金乡有桓沟。镇一昌邑。
嘉祥旧有合来、山口二镇,后废。
郓城大定六年五月徙治盘沟村以避河决。有马颊河、濮水。
徐州,下,武宁军节度使。宋彭城郡,贞祐三年九月改隶河南路。户四万四千六百八十九。县三、镇五:
彭城倚。有九里山、赭土山、泗水、猴水、沛泽。镇三吕梁、利国、卞唐。又有厥堌镇,元光二年升为永固县。
萧有绥舆山、丁公山、古汴渠。镇二白土、安民。旧有晋城、双沟二镇。
丰有泡水、大泽。
邳州,中,刺史。宋淮阳军,贞祐三年九月改隶河南路。户二万七千二百三十二。县三:
下邳有峄阳山、磬石山、艾山、沂水、泗水、沭水、睢水。
兰陵本承县,明昌六年更名。贞祐四年三月徙治土娄村。
宿迁元光二年四月废。有泗水、氾水。
滕州,上,刺史。本宋滕阳军,大定二十二年升为滕阳州,二十四年更今名。贞祐三年九月为兖州支郡。户四万九千九。县三、镇一:
滕旧名滕阳,大定二十四年更。有桃山、抱犒山、漷水。
沛有微山、泗水、泡水、漷水。镇一陶阳。
邹宋隶泰宁军。有峄山、凫山、泗水、漷水。
博州,上,防御。宋博平郡。户八万八千四十六。县五、镇十一:
聊城倚。有茌山、黄河、金沙水。镇二王馆、武水。
堂邑 镇二回河、侯固。
博平有漯河。镇一博平。
茌平 镇二广平、兴利。
高唐有黄河、鸣犊沟。镇四固河、齐城、灵城、夹滩。
兖州,中,泰定军节度使。宋袭庆府鲁郡。旧名泰宁军,大定十九年更。户五万九十九。县四:
嵫阳本瑕丘。
曲阜宋名仙源。有防山、曲阜山,泗、洙、沂水。
泗水有陪尾山、尼丘山、泗水、洙水。
宁阳旧名龚县,大定二十九年以避显宗讳改。
泰安州,上,刺史。本泰安军,大定二十二年升。户三万一千四百三十五。县三、镇二:
奉符倚。有泰山、社首山、龟山、徂徕山、亭亭山。有汶水、梁水。镇二太平、静封。
莱芜有肃然山、安期山、嬴汶水、牟汶水。
新泰
德州,上,防御。宋平原郡军。户一万五千五十三。县三、镇七:
安德有鬲津河。镇四磁博、向化、盘河、德安。
平原有金河。镇一水务。
德平 镇二怀仁、孔家镇。
曹州,中,刺史。宋兴仁府济阴郡彰信军。本隶南京,泰和八年来属。大定八年城为河所没,迁州治于古乘氏县。户一万二千六百七十七。县三、镇一:
济阴倚。有曹南山、定濮冈、左山、祝丘、荷水、氾水、飨城、鄸城。镇一濮水。
定陶本宋广济军,熙宁间废为定陶县。城中有梁王台。有髣山、独孤山。
东明初隶南京,后避河患,徙河北冤句故地。后以故县为兰阳、仪封,有旧东明城。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休竹客 发表于 2012-6-18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金史  卷二十六‧志第七  地理下 大名府路 河东北路 河东南路 京兆府路 凤翔路 鄜延路 庆原路 临洮路
大名府路,宋北京魏郡。府一,领刺郡三,县二十,镇二十二。贞祐二年十月置行尚书省。
大名府,上,天雄军。旧为散府,先置统军司,天德二年罢,以其所辖民户分隶旁近緫管府。正隆二年升为緫管府,附近十二猛安皆隶焉,兼漕河事。产皱、縠、绢、梨肉、樱桃煎、木耳、硝。户三十万八千五百一十一。县十、镇十三:旧有柳林、侯固二镇。
元城有惬山、漕运御河、屯氏河。镇二安定、安贤。
大名倚。镇一
魏县
冠氏有弇山水、沙河。镇四普通、清水、博宁、桑桥。
南乐 镇一南乐。
馆陶有漕运御河。镇一馆陶。
夏津有屯氏河、润沟河。镇一孙生。
朝城 镇一韩张。
清平有新渠金堤。镇一清平。
莘 镇一马桥。
恩州,中,刺史。宋清河郡军事,治清河,今治历亭。户九万九千一百一十九。县四、镇六:
历亭倚。有永济渠,置河仓。镇四漳南、新安乐、旧安乐、王杲。
武城有永济渠、沙河。镇一武城。
清河有永济渠、漳渠。
临清有河仓。镇一曹仁。
濮州,下,刺史。宋濮阳郡。户五万二千九百四十八。县二、镇三:
鄄城倚。有旄丘、陶丘、金堤。镇二临濮、雷泽,皆旧县,贞元二年为镇。
范 镇一定安。
开州,中,刺史。宋开德府澶渊郡镇宁军节度,降为澶州,皇统四年复更今名。户三万三千八百三十六。县四、镇一:
濮阳倚。有卫阳山、鲋鰅山、黄河、淇河、瓠子口。
清丰有广阳山、黄河。
观城有泉源河。镇一武乡。
长垣本隶南京,泰和八年以限河不便,来属。
河东北路。宋河东路,天会六年析河东为南、北路,各置兵马都緫管。府一,领节镇三,刺郡九,县三十九,镇四十,堡十,寨八。
太原府,上,武勇军。宋太原郡河东军节度,国初依旧为次府,复名并州太原郡河东军緫管府,置转运司。有造墨场、炼银洞、玛瑙石。药产松脂、白胶香、五灵脂、大黄、白玉石。户一十六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县十一、镇八:
阳曲倚。有罕山、蒙山、汾水。镇五阳曲、百井、赤塘关、天门关、陵井驿。
太谷有太谷山、蒋水。
平晋贞祐四年七月废,兴定元年复置。有龙山、晋水。镇二晋宁、晋祠。
清源有清源水、汾水。
徐沟本清源县之徐沟镇,大定二十九年升。
榆次有麓台山、涂水。
祁有帻山、太谷水。镇一团柏。
文水有隐泉山、汾水、文水。
交城有少阳山、狐突山、汾水。
盂兴定中升为州,听绛州元帅府节制,置刺史,寻复。有白马山、原仇山、滹沱水。
寿阳兴定二年九月尝割隶平定州。有方山、洞过水。
晋州。兴定四年正月以寿阳县西张寨置。
忻州,下,刺史。旧定襄郡军。户三万二千三百四十一。县二、镇四:
秀容有程候山、云母山、忻水、滹沱水。镇四忻口、云内、徒合、石岭。
定襄
平定州,中,刺史。本宋平定军,大定二年升为州。兴定二年为防御,十一月复降为刺郡。户一万八千二百九十六。县二、镇三:
平定倚。有浮山、浮泺水。镇二承天、东百井。
乐平兴定四年正月升为皋州。有乐平山、清漳水。镇一净阳。
汾州,上。宋西河郡军事,天会六年置汾阳军节度使,后又置河东、南、北路提刑司。户八万七千一百二十七。县五、镇二:
西河有谒泉山、比干山、文水、汾水。镇一郭栅。
孝义有胜水。
介休有介山、汾水。镇一洪山。
平遥有鹿台山、汾水。
灵石贞祐三年割隶霍州,四年五月复来属。有静岩山、汾水。
石州,上,刺史。旧昌化军,兴定五年复隶晋阳,从郭文振之请也。户三万六千五百二十八。县六、镇四:
离石倚。有胡公山、离石水。镇一石窟。
方山贞祐四年徙治于积翠山。有方山、赤洪水。
孟门旧名定胡,明昌六年更。宋隶晋宁军。有黄河、宁乡水。镇二吴保、天泽。
温泉贞祐四年五月改隶汾州。有远望山、温泉。
临泉宋隶晋宁军。有黄河、临泉水。镇一克胡。
  宁乡旧名平夷,明昌六年更。
葭州,下,刺史。本晋宁军,贞元元年隶汾州,大定二十二年升为晋宁州,二十四年更今名。在黄河西,兴定二年五月以河东残破,改隶延安府。户八千八百六十四。寨八、堡九:神泉寨、永祚堡、乌龙寨、康定堡、宁河寨、宁河堡、太和寨、神木寨、通津堡、弥川寨、护川堡、强川堡、清川保、通秦寨、通秦堡、晋安堡、吴堡寨,已上皆在黄河西,临西夏界。
代州,中。宋雁门郡防御,天会六年置震武军节度使。贞祐二年四月侨置西面经略司,八月罢。户五万七千六百九十。县五、镇十三:
雁门倚。有夏屋山、雁门山,滹沱水。镇三雁门、西陉、胡谷。
崞有崞山、石鼓山、滹沱河、沙河。镇一楼板。
五台贞祐四年三月升为台州。有五台山、虑虒水。镇二兴善、石觜。
广武贞祐三年七月来属。
繁畤贞祐三年九月升为坚州。镇七茹越、大石、义兴、麻谷、瓶形、梅回、宝兴。
隩州,下。本宋旧火山军,大定二十二年升为火山州,后更今名。兴定二年九月改隶岚州,四年以残破徙治于黄河滩许父寨。户七千五百九十二。县一、镇一:
河曲贞元元年置。有火山、黄河。镇一邺镇。
宁化州,下,刺史。本宁化军,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州。户六千□百。县一、镇一:宁化 镇一窟谷。
岚州,下。宋旧楼烦郡军事,天会六年置镇西节度使。户一万七千五百五十七。县三、镇四:
宜芳 镇一飞鸢。
合河 镇三合河津、乳浪、盐院渡。
楼烦
岢岚州,下,刺史。本宋岢岚军,大定二十二年为州,贞祐三年九月升为防御,四年正月升为节镇,五月复为防御。户五千八百五十一。县一、堡一:
岚谷有岢岚山、雪山、岢岚水。堡一寒光。
保德州,下,刺史。本宋保德军,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州,元光元年六月升为防御。户三千一百九十一。县一:
保德大定十一年置。有大堡津、沙谷津。
管州,下,刺史。本宋宪州静乐郡,天德三年更。兴定三年升为防御。户五千八百八十一。县一:
静乐
河东南路,府二,领节镇三,防御一,刺郡六,县六十八,镇二十九,关六。
平阳府,上。宋平阳郡建雄军节度。本晋州,初为次府,置建雄军节度使。天会六年升緫管府,置转运司。兴定二年十二月以残破降为散府。有书籍。产解盐、隰州绿、卷子布、龙门椒、紫团参、甘草、苍术。户一十三万六千九百三十六。县十、镇一:
临汾天会六年定临汾为次赤,余并次畿,置丞、簿、尉各一。有姑射山、平水、壶口山、汾水。
襄陵倚。有浮山、汾水、潏水。镇一故关。
洪洞有霍山、汾水。
赵城有姑射山、汾水、霍水。
霍邑贞祐三年七月升为霍州,以赵城、汾西、灵石隶焉。兴定元年七月升为节镇,军曰镇定。有霍山、汾水、彘水。
汾西有汾西山、汾水。
岳阳有乌岭山、通军水。
浮山旧名神山,大定七年更为浮山,兴定四年更名曰忠孝。
和川
冀氏
隰州,上,刺史。宋大宁郡,团练。旧大宁郡军刺史,天会六年改为南隰州,以与北京隰州重也,天德三年去‘南’字。户二万五千四百四十五。县六、关四:
隰川倚。有石马山、石楼山。
仵城兴定五年正月升隰川之午城镇置。
蒲兴定五年正月升为蒲州,以大宁隶焉。有孤石山、横木岭。
大宁有孔山、黄河、日斤水。关一马门关。
永和有楼山、黄河、仙芝水。关一永和关。
石楼有石楼山、黄河、龙泉。关二永宁、上平关。
吉州,下,刺史。宋置团练。旧名慈州,天德三年改为耿州,置文成郡军,明昌元年更名吉。户一万三千三百二十四。县二:
吉乡有壶口山、孟门山、黄河、蒲水。
乡宁
河中府,散,上。宋河东郡。旧置护国军节度使,天会六年降为蒲州,置防御使。天德元年升为河中府,仍旧护国军节度使。大定五年置陕西元帅府。户十万六千五百三十九。县七、镇四:
河东倚。有中条山、五老山、黄河、妫水、汭水。镇二永乐、合河。
荣河贞祐三年升为荣州,以河津、万泉隶焉。有黄河、汾水、睢丘。镇一北郎。
虞乡有雷首山、中条山、坛道山。
万泉 镇一胡壁。
临晋有三疑山、黄河。
河津
猗氏有涑水。
绛州,上。宋置绛郡防御。天会六年置绛阳军节度使。兴定二年十二月升为晋安府,緫管河东南路兵马,三年三月置河东南路转运司。户一十三万一千五百一十。县七、镇五、关一:
正平倚。剧。有定境山、汾水、浍水、鼓水。镇一泽掌。
曲沃剧。有绛山、绛水、汾水、浍水。镇二柴村、九王。
稷山有稷山、汾水。
翼城兴定四年七月升为翼州,以垣曲、绛县隶焉。元光二年升为节镇,军曰翼安。有浍高山、清野山、乌岭山。
太平有汾水。
垣曲有王屋山、清廉山、黄河、清水。镇一皋落。关一行台。
绛有太阴山、教山、降水。镇一绘交。
平水兴定四年七月徙置汾河之西,从平阳公胡天作之请也。
解州,上,刺史。宋庆成军防御,国初置解梁郡军,后废为刺郡。贞祐三年复升为节镇,军名宝昌。兴定四年徙治平陆县。户七万一千二百三十二。县六、镇四:
解倚。有坛道山、盐池。
平陆有吴山、黄河。镇一张店。
芮城宋隶陕州。有中条山、黄河、龙泉。
夏有巫咸山、中条山、淡水。镇一曹张。
安邑有中条山、稷山、盐池、涑水。
闻喜有九龙山、汤山、涑水。镇二东镇、刘庄。
泽州,上,刺史。宋高平郡。天会六年以与北京泽州同,加‘南’字,天德三年复去‘南’字。贞祐四年隶潞州昭义军,后又改隶孟州。元光二年升为节镇,军曰忠昌。户五万九千四百一十六。县六、镇二:
晋城倚。有太行山、丹水、白水、天井关。镇二周村、巴公。旧又置星轺镇。
端氏有石门山、巨峻山。
陵川有太行山、九仙山。
阳城元光二年十一月升为𪟝州。有王屋山、濩泽。
高平有头颅山、米山、丹水。
沁水有鹿台山、沁水、马邑山。
潞州,上。宋隆德府上党郡昭德军节度使。天会六年,节度使兼潞南辽沁观察处置使。户七万九千二百三十二。县八、镇四:
上党倚。镇一八义。
壶关有抱犊山、紫团山、赤壤山。
屯留有盘秀山、绛水。镇一寺底。
长子有羊头山、发鸠山、尧水。镇一横水。
潞城有三垂山、伏牛山、潞水、漳水。
襄垣有鹿台山、涅水、漳水。镇一褫亭。
黎城有白岩山、故壶口关。
涉贞祐三年七月升为崇州,以黎城县隶焉。四年八月以残破复为县。兴定五年九月复升为州。有崇山、涉水。
辽州,中,刺史。宋本乐平郡刺史,天会六年以与东京辽州同,加‘南’字,天德三年复去‘南’字。户一万五千八百五十。县四、镇一、关一:
辽山倚。有箕山、青谷水。镇一平城,旧县也,贞元间废为镇,属辽山县,及废旧芹泉镇。关一黄泽。
榆社有武乡水、石勒沤麻池。
和顺有九原山。
仪城旧为平城县,贞元二年废入辽山为镇,贞祐四年复升为县,更今名。
沁州,中,刺史。锦山郡。宋威胜军,天会六年升为州。元光二年升为节镇,军曰义胜。户一万八千五十九。县四、镇一:
铜鞮倚。有铜鞮山、石梯山、洹水、交水。
武乡有胡甲山、武乡水。镇一南关。
沁源元光二年十一月升为谷州。有霍山、沁水。
绵上有羊头山、沁水。
怀州,上。宋河内郡防御,天会六年以与临潢府怀州同,加‘南’字,仍旧置沁南军节度使,天德三年去‘南’字。皇统三年闰四月置黄沁河堤都大管勾司。大定五年置行元帅府。兴定五年置招抚司。户八万六千七百五十六。县四、镇六:
河内倚。有太行陉、太行山、黄河、沁水、湨水。镇四武德、柏乡、万善、清化。
修武有浊鹿城。镇一承恩。
山阳兴定四年以修武县重泉村为山阳县,隶辉州。
武陟有太行山、天门山、黄河、沁水。镇一宋郭。
孟州,上。宋济源郡节度,天会六年降河阳府为孟州,置防御,守盟津。宣宗朝置经略司。户四万一千六百四十九。县四、镇二:
河阳倚。有岭山、黄河、湛水、同水。镇二縠罗、沇河。
王屋有王屋山、天坛山、析城山、黄河。
济源有太行山、孔山、济水、湨水、沁水。
温有黄河、泲水。
京兆府路,宋为永兴军路。皇统二年省并陕西六路为四,曰京兆,曰庆原,曰熙秦,曰鄜延。府一,领节镇一,防御一,刺郡四,县三十六,镇三十七。
京兆府,上。宋京兆郡永兴军节度使。皇统二年置緫管府,天德二年置陕西路统军司、陕西东路转运司。产白芷、麻黄、白蒺藜、茴香、细辛。户九万八千一百七十七。县十二、镇十:旧又有中桥、临泾二镇,后废。
长安倚。有终南山、龙首山、沣水、渭水、镐水。镇一子午。
咸宁倚。本万年,后更名。泰和四年废,寻复。镇二鸣犊、乾祐。
兴平有渭水、醴泉。
泾阳
临潼有骊山、渭水、戏水。镇一零口。
蓝田有蓝田山、蒉山、灞水。
云阳 镇一孟店。
高陵有泾水、渭水、白渠。镇二毗沙、渭城。
终南宋清平军。镇一甘河。
栎阳有渭水、沮河、清泉陂。镇一粟邑。
鄠有终南山、牛首山、渼陂、渭水。镇一秦渡。
咸阳
商州,下,刺史。宋上洛郡军事。贞祐四年升为防御,寻隶陕州,兴定二年正月复来属,元光二年五月改隶河南路。户三千九百九十九。县二、镇二:旧又有西市、黄川、青云三镇,后废。
上洛有楚山、熊耳山、丹水、峣关。镇二商洛、丰阳,皆旧为县,贞元二年废为镇。
洛南有冢岭山、洛水。
虢州,下,刺史。宋虢郡军事。贞祐二年割为陕州支郡,以备潼关。户一万二十二。县三、镇五:
虢略有鹿蹄山、黄河、烛水。镇三靖远、玉城、朱阳。
卢氏有朱阳山、熊耳山、洛水、鄢水。镇二社管,栾川旧为县,海陵贞元二年废为镇。
朱阳海陵时尝废,后复置。有地肺山。
乾州,中,刺史。宋尝改为醴州,天德三年复。户二万六千八百五十六。县四、镇三:
奉天有梁山、莫谷水、甘谷水。镇一薛禄。
醴泉有九嵕山、浪水。镇一甘北。
武亭本武功,大定二十九年以嫌显宗讳更。有敦物山、武功山、渭水。镇一长宁。
好畤有梁山、武亭河。
同州,中。宋冯翊郡定国军节度,治冯翊。后改安国军节度使。旧贡圆箸茧耳羊,大定十一年罢之。户三万五千五百六十一。县六、镇九:
冯翊倚。有洛水、渭水。镇二沙苑并监。
朝邑有黄河、渭水。镇四朝邑、新市、延祥、洿谷。
白水有五龙山、洛水、白水。
郃阳有非山、瀵水、黄河。镇一夏阳。
澄城有梁山、洛水。
韩城贞祐三年升为桢州,以郃阳县隶焉。镇二寺前、良辅。
耀州,上,刺史。宋华原郡感德军节度,皇统二年降为军事,后为刺史州。户五万二百一十一。县四、镇二:
华原有土门山、漆水、沮水。
同官有白马山、同官川。镇一黄堡。
美原有频阳山。
三原有尧门山、中白渠。镇一龙桥。
华州,中。宋华阴郡镇潼军节度,治郑,国初因之,后置节度使,皇统二年降为防御使。贞祐三年八月升为节镇,军曰金安,以商州为支郡。户五万三千八百。县五、镇六:
郑倚。有少华山、圣山、渭水、符禺水。镇一赤水。
华阴有太华山、松果山、黄河、渭水、潼关。镇二关西、敷水。
下邽有渭水、太白渠。镇二素化、新市。
蒲城有金粟山、洛水。镇一荆姚。
渭南有灵台山、渭水。
凤翔路,宋秦凤路,治秦州。府二,领防御二,刺郡二,县三十三,城一,堡四,寨十四,镇十五。
凤翔府,中。宋扶风郡凤翔军节度。皇统二年升为府,军名天兴,大定十九年更军名为凤翔。大定二十七年升緫管府。产芎䓖、独活、灯草、无心草、升麻、秦艽、骨碎补、羌活。户六万二千三百三。县九、镇四:旧有横水、驿店、崔模、麻务、长清五镇,后废。
凤翔倚。有杜阳山、吴岳、雍水。旧名天兴县,大定十九年更。
宝鸡有陈仓山、渭水、汧水、大散关。镇一武城。
虢有楚山、渭水。镇一阳平。
郿有太白山、渭水。
盩厔南至巡马道二十里。贞祐四年升为恒州,以郿县隶焉。有终南山、渭水、浴谷。
扶风国初作扶兴。有渭水、𣲗水。镇一岐阳。
岐山有岐山、终南山、渭水、姜水、汧水。镇一马迹。
普润有杜水、漆水、岐水。
麟游有五将山、黝土山。
德顺州,上,刺史。宋德顺军,国初隶熙秦路,皇统二年升为州,大定二十七年来属。贞祐四年四月升为防御,十月升为节镇,军曰陇安。户三万五千四百四十九。县六、寨四、堡一:旧有上接镇、通安寨、王家城、牧龙城、同家堡,后废。
陇干倚。
水洛本中安堡城。堡一中安。
威戎本威戎堡城。
隆德本隆德寨。
通边本通边寨。寨三静边旧为县,得胜,宁安。
治平本治平寨。寨一怀远。
平凉府,散,中。宋渭州陇西郡平凉军节度。旧为军,后置陕西西路转运司、陕西东、西路提刑司。大定二十六年来属。户三万一千三十三。县五、镇五、寨一:
平凉倚。有笄头山、马屯山。
潘原有鸟鼠山、铜城山。
崇信有阁川水。镇一西赤城。
华亭有小陇山。
化平本名安化,大定七年更。镇四安化、安国、白岩河、耀武。寨一瓦亭
镇戎州,下,刺史。本镇戎军,大定二十二年为州,二十七年来属。户一万四百四十七。县二、堡三、寨八:
东山本东山寨。
三川本三川寨。堡三彭阳、乾兴、开远。寨八天圣、飞泉、熙宁、灵平、通峡、荡羌、九羊、张义。
秦州,下。宋天水郡雄武军节度,后置秦凤路。国初置节度,皇统二年置防御使,隶熙秦路,大定二十七年来属。元光二年四月升为节镇,军曰镇远,后罢,贞祐三年复置。户四万四百四十八。县八、城一、寨三、镇二:旧有甘谷城、甘泉城、结藏城、定西寨、西顾堡,后废。
成纪倚。有龙马泉。
冶坊
甘谷
清水宋旧县。有中陇山、嶓冢山、清水。
鸡川
陇城有大陇山、瓦亭山。寨一陇城。
西宁贞祐四年十月升为西宁州,以甘谷、鸡川、治平三县隶焉。
秦安 城一伏羌。寨二三阳务、弓门。镇二静戎、穰。
陇州,下。宋汧阳郡,防御。海陵时隶熙秦路,大定二十七年来属。户一万六千四百四十二。县三、镇五:
汧阳倚。有汧水、隃麋泽。镇二安化、新兴。
汧源有吴岳山、白环水。镇三吴山、定戎、陇西。
陇安泰和八年以陇安寨升。有秦岭山、渭水。
鄜延路,府一,领节镇一,刺郡四,县十六,镇五,城二,堡四,寨十八,关二。
延安府,下。宋延安郡彰武军节度使,皇统二年置彰武军緫管府。户八万八千九百九十四。县七、寨四、堡一、镇一。
肤施倚。有五龙山、伏龙山、洛水、清水、濯巾水。镇一乐盘。
延川有濯巾河、黄河、吐延水。寨一永平。
延长有独战山、濯巾水。
临真有库利川。
甘泉有洛水。
敷政有三山、洛水。
门山有重复山、黄河、渭牙川水。堡二安定,置第六正将。安寨。寨四万安,兴定二年废。德安,置第五副将。招安。永平,有丹阳驿。
丹州,中,刺史。宋咸宁郡军事,国初因之。户一万三千七十八。县一、镇一、关一:
宜川有云岩山、孟门山、黄河、库利川。镇一云岩。关一乌仁。
保安州,下,刺史。宋保安军,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州。户七千三百四十。县一、寨三、镇二、堡一、城一:保安大定十二年以保安军置。寨三德靖、顺宁、平戎。镇二静边、永和。堡一园林。城一金汤。
绥德州,下,刺史。唐绥州,宋绥德军,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州。户一万二千七百二十。县一、寨十、城一、堡一、关一:
清涧本宋清涧城,大定二十二年升。寨十暖泉,义合,清边,临夏,白草,米脂置第二将,怀宁,镇边,绥平,克戎置第四将。城一嗣武。堡一开光。关一永宁。
鄜州,下。宋洛交郡康定军节度,国初因之,置保大军节度使。户六万二千九百三十一。县四、镇一:
洛交倚。有踈属山、洛水、华池水。镇一三川。
直罗有大盘山、罗川水。
鄜城有杨班湫。
洛川有洛川水、圜水。
坊州,中,刺史。宋中部郡军事。户二万七百四十六。县二、镇一:
中部有沮河、桥山、石堂山、洛水、蒲谷水。
宜君有沮水。镇一玉华。
天会五年,元帅府宗翰、宗望奉诏伐宋,若克宋则割地以赐夏。及宋既克,乃分割楚、夏疆封,自麟府路洛阳沟距黄河西岸,西历暖泉堡,鄜延路米脂谷至累胜寨,环庆路威边寨逾九星原至委布谷口,泾原路威川寨略古萧关至北谷口,秦凤路通怀堡至古会州,自此距黄河,依见流分熙河路尽西边,以限楚、夏之封,或指定地名有悬邈者,相地势从便分画。
庆原路,旧作陕西西路。府一,领节镇二,刺郡三,县十八,镇二十三,城二,堡四,寨二十二,边将营八。
庆阳府,中。宋安化郡庆阳军节度。本庆州军事,国初改安国军,后置定安军节度使兼緫管,皇统二年置緫管府。户四万六千一百七十一。县三、城二、堡一、寨三、镇七:
安化倚。有马岭山、延庆水。
彭原有彭池原、睦阳川。镇二董志、赤城。
合水有子午山。镇五金柜、怀安、业乐、五交、景山。城二白豹、大顺。寨三安疆、华池、柔远。堡一荔原。
环州,上,刺史。宋军事,国初因之,大定间升为刺郡。户九千五百四。县一、堡三、寨六、镇三:
通远倚。有咸河、马岭阪、塔子平榷场。堡三木瓜、归德、兴平。旧有惠丁、射香、流井三堡,后废。寨六定边、平远、永和、洪德、乌伦、安边。镇三合道、马岭、木波。
宁州,中,刺史。宋彭原郡兴宁军节度,国初因之,皇统二年降为军,仍加‘西’字,天德二年去‘西’字,为刺郡。户三万四千七百五十七。县四、镇五:
安定本名定安,大定七年更。倚。有洛水、九陵水。镇一交城。
定平 镇二枣社、大昌。
真宁有子午山、罗川水。镇二要关、山河。
襄乐有延川水。
邠州,中。宋新平郡静难军节度使,国初因之。户四万七千二百九十一。县五、镇三、寨一:
新平倚。有泾水、潘水。
淳化有仲山、车箱阪。
宜禄有泾水、汭水。镇一亭口。
永寿宋醴州。有高泉山。镇一永寿。旧有邵寨镇,后割隶泾州。寨一常宁。
三水有石门山、泾水、罗川水。镇一清泉。
原州,上,刺史。宋平凉郡军事,大定二十七年为泾州支郡,后复军事。户一万七千八百。县二、镇三、寨五:
临泾倚。有阳晋水、朝那水。
彭阳有大湖河、蒲川河。镇三萧镇、柳泉、新城。寨五绥宁、平安、靖安、开边、西壕。
泾州,中,彰化军节度使。本治泾川,元光二年徙治长武。户二万六千二百九十。县四、寨一、镇二:
泾川本保定县,大定七年更。寨一官地。
长武
良原
灵台 镇二百里、邵寨。
边将:
第二将营,在荔原堡西,白豹城南七十五里,户三千七百一十六。
次西第四将营,户一千二百三十二。
次西第三将营,户二千一百五。
次西第八将营,户一千二百二十二。
次西第七将营,户八百五十。
次西第九将营,户七百二十七。
次西第六将营,户九百八十九。
次西第五将营,户三百六十四。
皇统六年,以德威城、西安州、定边军等沿边地赐夏国,从所请也。正隆元年,命与夏国边界对立烽候,以防侵轶。
临洮路,皇统二年改熙州为临洮府,置熙秦路緫管府,大定二十七年更今名。府一,领节镇一,防御一,刺郡四,县一十三,镇六,城六,堡十二,寨九,关二。
临洮府,中。宋旧熙州临洮郡镇洮军节度,后更为德顺军,皇统二年置緫管府。产甘草、菴子、大黄。户一万九千七百二十一。县三、镇一、城一、堡四:
狄道有白石山、洮水、浩亹河。镇一庆平。城一景骨。
当川 堡一通谷。
康乐 堡三渭源,临洮,南川临宋界。
积石州,下,刺史。本宋积石军溪哥城,大定二十二年为州。户五千一百八十五。县一、城三、堡三:
怀羌西至生羌界八十里。城三循化,西至生羌界一百里。大通、临河、夏界。来羌,临夏边。堡三通津、临滩、来同。
洮州,下。宋尝置团练。刺史。旧军事。临宋界,至西生羌界八十里。户一万一千三百三十七。堡二:通祐,临宋界,无民户,置军守。铁城,临宋界,无民户,置军守。
兰州,上,刺史。宋金城郡军事。户一万一千三百六十。县三、镇三、城二、堡三、关一:
定远兼第十将,去质孤堡一十五里。
龛谷宋旧寨。
阿干宋旧寨。城二宁远、安羌。堡三东关。质孤,临夏边,兼第八将。西关,临黄河、夏边。镇三原川、猪觜、纳米。关一京玉。
巩州,下,节度。宋通远军,皇统二年升军事为通远军节度使。户三万六千三百一。县五、寨四、镇一:
陇西宋旧县。
通渭
定西贞祐四年六月升为州,以通西、安西隶焉。镇一盐川。旧有赤觜镇,后废。
通西
安西 寨四熟羊,临宋界。来远,去宋界二十五里,旧为镇。永宁,去宋界三十里。南川。旧有平西、宁远二寨,及南三岔堡。
会州,上,刺史。宋前旧名汝遮。户八千九百一十八。县一、旧有会川城。寨二、关一:
保川 寨二平西、通安。关一会安,旧作会宁。
河州,下,防御。宋安乡郡军事。至都四千七百一十里。皇统二年升军事为防御,贞祐四年十月升为节镇,军曰平西。户一万四千九百四十二。县二、城一、寨三、镇一:
枹罕国初废,贞元二年复置。
宁河 城一安乡关。寨三南川、通会关、定羌城。镇一积庆。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休竹客 发表于 2012-6-18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金史  卷二十七‧志第八  河渠 黄河 漕渠 卢沟河 滹沱河 漳河
黄河。
金始克宋,两河悉畀刘豫。豫亡,河遂尽入金境。数十年间,或决或塞,迁徙无定。金人设官置属,以主其事。沿河上下凡二十五埽,六在河南,十九在河北,埽设散巡河官一员。雄武、荥泽、原武、阳武、延津五埽则兼汴河事,设黄汴都巡河官一员于河阴以莅之。怀州、孟津、孟州及城北之四埽则兼沁水事,设黄沁都巡河官一员于怀州以临之。崇福上下、卫南、淇上四埽属卫南都巡河官,则居新乡。武城、白马、书城、教城四埽属濬滑都巡河官,则处教城。曹甸都巡河官则緫东明、西佳、孟华、凌城四埽。曹济都巡河官则司定陶、济北、寒山、金山四埽者也。故都巡河官凡六员。后又特设崇福上下埽都巡河官兼石桥使。凡巡河官,皆从都水监廉举,緫统埽兵万二千人,岁用薪百一十一万三千余束,草百八十三万七百余束,桩杙之木不与,此备河之恒制也。
大定八年六月,河决李固渡,水溃曹州城,分流于单州之境。九年正月,朝廷遣都水监梁肃往视之。河南统军使宗室宗叙言:‘大河所以决溢者,以河道积淤,不能受水故也。今曹、单虽被其患,而两州本以水利为生,所害农田无几。今欲河复故道,不惟大费工役,又卒难成功。纵能塞之,他日霖潦,亦将溃决,则山东河患又非曹、单比也。又沿河数州之地,骤兴大役,人心动摇,恐宋人乘间构为边患。’而肃亦言:‘新河水六分,旧河水四分,今若塞新河,则二水复合为一。如遇涨溢,南决则害于南京,北决则山东、河北皆被其害。不若李固南筑堤以防决溢为便。’尚书省以闻,上从之。
十年三月,拜宗叙为参知政事,上谕之曰:‘卿昨为河南统军时,尝言黄河堤埽利害,甚合朕意。朕每念百姓凡有差调,吏互为奸,若不早计而迫期征敛,则民增十倍之费。然其所征之物,或委积经年,至腐朽不可复用,使吾民数十万之财,皆为弃物,此害非细。卿既参朝政,凡类此者皆当革其弊,择所利而行之。’
十一年,河决王村,南京孟、卫州界多被其害。
十二年正月,尚书省奏:‘检视官言,水东南行,其势甚大。可自河阴广武山循河而东,至原武、阳武、东明等县孟、卫等州增筑堤岸,日役夫万一千,期以六十日毕。’诏遣太府少监张九思、同知南京留守事纥石烈邈小字阿补孙监护工作。
十三年三月,以尚书省请修孟津、荥泽、崇福埽堤以备水患,上乃命雄武以下八埽并以类从事。
十七年秋七月,大雨,河决白沟。十二月,尚书省奏:‘修筑河堤,日役夫一万一千五百,以六十日毕工。’诏以十八年二月一日发六百里内军夫,并取职官人力之半,余听发民夫,以尚书工部郎中张大节、同知南京留守事高苏董役。
先是,祥符县陈桥镇之东至陈留潘岗,黄河堤道四十余里以县官摄其事,南京有司言,乞专设埽官,十九年九月,乃设京埽巡河官一员。
二十年,河决卫州及延津京东埽,弥漫至于归德府。检视官南京副留守石抹辉者言:‘河水因今秋霖潦暴涨,遂失故道,势益南行。’宰臣以闻。乃自卫州埽下接归德府南北两岸增筑堤以捍湍怒,计工一百七十九万六千余,日役夫二万四千余,期以七十日毕工。遂于归德府创设巡河官一员,埽兵二百人,且诏频役夫之地与免今年税赋。
二十一年十月,以河移故道,命筑堤以备。
二十六年八月,河决卫州堤,坏其城。上命户部侍郎王寂、都水少监王汝嘉驰传措画备御。而寂视被灾之民不为拯救,乃专集众以网鱼取官物为事,民甚怨嫉。上闻而恶之。既而,河势泛滥及大名。上于是遣户部尚书刘玮往行工部事,从宜规划,黜寂为蔡州防御使。
冬十月,上谓宰臣曰:‘朕闻亡宋河防一步置一人,可添设河防军数。’它日,又曰:‘比闻河水泛溢,民罹其害者,赀产皆空。今复遣官于被灾路分推排,何耶?’右丞张汝霖曰:‘今推排者皆非被灾之处。’上曰:‘虽然,必其邻道也。既邻水而居,岂无惊扰迁避者乎,计其赀产,岂有余哉,尚何推排为。’十一月,又谓宰臣曰:‘河未决卫州时尝有言者,既决之后,有司何故不令朕知。’命询其故。
二十七年春正月,尚书省言:‘郑州河阴县圣后庙,前代河水为患,屡祷有应,尝加封号庙额。今因祷祈,河遂安流,乞加褒赠。’上从其请,特加号曰昭应顺济圣后,庙曰灵德善利之庙。
二月,以卫州新乡县令张虡、丞唐括唐古出、主簿温敦偎喝,以河水入城闭塞救护有功,皆迁赏有差。御史台言:‘自来沿河京、府、州、县官坐视管内河防缺坏,特不介意。若令沿河京、府、州、县长贰官皆于名衔管勾河防事,如任内规措有方能御大患,或守护不谨以致踈虞,临时闻奏,以议赏罚。’上从之,仍命每岁将泛之时,令工部官一员沿河检视。于是以南京府及所属延津、封丘、祥符、开封、陈留、胙城、杞县、长垣,归德府及所属宋城、宁陵、虞城,河南府及孟津,河中府及河东,怀州河内、武陟,同州朝邑,卫州汲、新乡、获嘉,徐州彭城、萧、丰,孟州河阳、温,郑州河阴、荥泽、原武、氾水,濬州卫,陕州阌乡、湖城、灵宝,曹州济阴,滑州白马,睢州襄邑,滕州沛,单州单父,解州平陆,开州濮阳,济州嘉祥、金乡、郓城,四府、十六州之长贰皆提举河防事,四十四县之令佐皆管勾河防事。
初,卫州为河水所坏,乃命增筑苏门,迁其州治。至二十八年,水息,居民稍还,皆不乐迁。于是遣大理少卿康元弼按视之。元弼还奏:‘旧州民复业者甚众,且南使驿道馆舍所在,向以不为水备,以故被害。若但修其堤之薄缺者,可以无虞,比之迁治,所省数倍,不若从其民情,修治旧城为便。’乃不迁州,仍敕自今河防官司怠慢失备者,皆重抵以罪。
二十九年五月,河溢于曹州小堤之北。六月,上谕旨有司曰‘比闻五月二十八日河溢,而所报文字如此稽滞。水事最急,功不可缓,稍缓时顷,则难固护矣。’十二月,工部言:‘营筑河堤,用工六百八万余,就用埽兵军夫外,有四百三十余万工当用民夫。’遂诏命去役所五百里州、府差顾,于不差夫之地均征顾钱,验物力科之。每工钱百五十文外,日支官钱五十文,米升半。仍命彰化军节度使内族裔、都水少监大龄寿提控五百人往来弹压。
先是,河南路提刑司言:‘沿河居民多困乏逃移,盖以河防差役烦重故也。窃惟御水患者,不过堤埽,若土功从实计料,薪稿桩杙以时征敛,亦复何难。今春筑堤,都水监初料取土甚近,及其兴工乃远数倍,人夫惧不及程,贵价买土,一队之间多至千贯。又许州初科薪稿十八万余束,既而又配四万四千,是皆常岁必用之物,农隙均科则易输纳。自今堤埽兴工,乞令本监以实计度,量一岁所用物料,验数折税,或令和买,于冬月分为三限输纳为便。’诏尚书省详议以闻。
明昌元年春正月,尚书省奏:‘臣等以为,自今凡兴工役,先量负土远近,增筑高卑,定功立限,榜谕使人先知,无令增加力役。并河防所用物色,委都水监每岁于八月以前,先拘籍旧贮物外实阙之数,及次年春工多寡,移报转运司计置,于冬三月分限输纳。如水势不常,夏秋暴涨危急,则用相邻埽分防备之物,不足,则复于所近州县和买。然复虑人户道涂泥淖,艰于运纳,止依税内科折他物,更为增价,当官支付,违者并论如律,仍令所属提刑司正官一员驰驿监视体究,如此则役作有程,而河不失备。’制可之。
四年十一月,尚书省奏:‘河平军节度使王汝嘉等言“大河南岸旧有分流河口,如可踈导,足泄其势,及长堤以北恐亦有可以归纳排瀹之处,乞委官视之。济北埽以北宜创起月堤”。臣等以为宜从所言。其本监官皆以谙练河防故注以是职,当使从汝嘉等同往相视,庶免异议。如大河南北必不能开挑归纳,其月堤宜依所料兴修。’上从之。
十二月,敕都水监官提控修筑黄河堤,及令大名府差正千户一员,部甲军二百人弹压勾当。
五年春正月,尚书省奏:‘都水监丞田栎同本监官讲议黄河利害,尝以状上言,前代每遇古堤南决,多经南、北清河分流,南清河北下有枯河数道,河水流其中者长至七八分,北清河乃济水故道,可容三二分而已。今河水趋北,啮长堤而流者十余处,而堤外率多积水,恐难依元料增修长堤与创筑月堤也。可于北岸墙村决河入梁山泺故道,依旧作南、北两清河分流。然北清河旧堤岁久不完,当立年限增筑大堤,而梁山故道多有屯田军户,亦宜迁徙。今拟先于南岸王村、宜村两处决堤导水,使长堤可以固护,姑宜仍旧,如不能踈导,即依上开决,分为四道,俟见水势随宜料理。’尚书省以栎等所言与明昌二年刘玮等所案视利害不同,及令陈言人冯德舆与栎面对,亦有不合者,送工部议。复言‘若遽于墙村踈决,缘濒北清河州县二十余处,两岸连亘千有余里,其堤防素不修备,恐所屯军户亦卒难徙。今岁先于南岸延津县堤决堤泄水,其北岸长堤自白马以下,定陶以上,并宜加功筑护,庶可以遏将来之患。若定陶以东三埽弃堤则不必修,止决旧压河口,引导积水东南行,流堤北张彪、白塔两河间,碍水军户可使迁徙,及梁山泺故道分屯者,亦当预为安置’。宰臣奏曰:‘若遽从栎等所拟,恐既更张,利害非细。比召河平军节度使王汝嘉同计议,先差干济官两员行户工部事覆视之,同则就令计实用工物、量州县远近以调丁夫,其督趣春工官即充今岁守涨,及与本监官同议经久之利。’诏以知大名府事内族裔、尚书户部郎中李敬义充行户工部事,以参知政事胥持国都提控。又奏差德州防御使李献可、尚书户部郎中焦旭于山东当水所经州县筑护城堤,及北清河两岸旧有堤处别率丁夫修筑,亦就令讲究河防之计。
他日,上以宋阎士良所述黄河利害一帙付参知政事马琪曰:‘此书所言亦有可用者,今以赐卿。’
二月,上谕平章政事守贞曰:‘王汝嘉、田栎专管河防,此国家之重事也。朕比问其曾于南岸行视否?乃称“未也”。又问水决能行南岸乎?又云“不可知”。且水趋北久矣,自去岁便当经画,今不称职如是耶?可谕旨令往尽心固护,无致失备,及讲究所以经久之计。稍涉违慢,当并治罪。’
三月,行省并行户工部及都水监官各言河防利害事。都水监元拟于南岸王村、宜村两处开导河势,缘比来水势去宜村堤稍缓,唯王村岸向上数里卧卷,可以开决作一河,且无所犯之城市村落。又拟于北岸墙村踈决,依旧分作两清河入梁山故道,北清河两岸素有小堤不完,后当筑大堤。尚书省谓:‘以黄河之水势,若于墙村决注,则山东州县膏腴之地及诸盐场必被沦溺。设使修筑坏堤,而又吞纳不尽,功役至重,虚困山东之民,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况长堤已加固护,复于南岸踈决水势,已寝决河入梁山泺之议,水所经城邑已劝率作护城堤矣,先所修清河旧堤已遣罢之。监丞田栎言定陶以东三埽弃堤不当修,止言“决旧压河口以导渐水入堤北张彪、白塔两河之间,凡当水冲屯田户须令迁徙”。臣等所见,止当堤前作木岸以备之,其间居人未当迁徙,至夏秋水势泛溢,权令避之,水落则当各复业,此亦户工部之所言也。’上曰:‘地之相去如此其远,彼中利害,安得悉知?惟委行省尽心措画可也。’
四月,以田栎言河防事,上谕旨参知政事持国曰:‘此事不惟责卿,要卿等同心规划,不劳朕心尔。如栎所言,筑堤用二十万工,岁役五十日,五年可毕,此役之大,古所未有。况其成否未可知,就使可成,恐难行也。迁徙军户四千则不为难,然其水特决,尚不知所归,傥有溃走,若何枝梧。如令南岸两处踈决,使其水趋南,或可分杀其势。然水之形势,朕不亲见,难为条画,虽卿亦然。丞相、左丞皆不熟此,可集百官详议以行。’百官咸谓:‘栎所言弃长堤,无起新堤,放河入梁山故道,使南北两清河分流,为省费息民长久之计。臣等以为黄河水势非常,变易无定,非人力可以斟酌,可以指使也。况梁山泺淤填已高,而北清河窄狭不能吞伏,兼所经州县农民庐井非一,使大河北入清河,山东必被其害。栎又言乞许都水监符下州府运司,专其用度,委其任责,一切同于军期,仍委执政提控。缘今监官已经添设,又于外监署司多以沿河州府长官兼领之,及令佐管勾河防,其或怠慢已有同军期断罪的决之法,凡栎所言无可用。’遂寝其议。
八月,以河决阳武故堤,灌封丘而东,尚书省奏,都水监、行部官有失固护。诏命同知都转运使高旭、武卫军副都指挥使女奚列奕小字韩家奴同往规措。尚书省奏:‘都水监官前来有犯,已经戒谕,使之常切固护。今王汝嘉等殊不加意,既见水势趋南,不预经画,承留守司累报,辄为迁延,以至害民。即是故违制旨,私罪当的决。’诏汝嘉等各削官两阶,杖七十罢职。
上谓宰臣曰:‘李愈论河决事,谓宜遣大臣往,以慰人心,其言良是。向虑河北决,措画堤防,犹尝置行省,况今方横溃为害,而止差小官,恐失众望。自国家观之,虽山东之地重于河南,然民皆赤子,何彼此之间。’乃命参知政事马琪往,仍许便宜从事。上曰:‘李愈不得为无罪,虽都水监官非提刑司统摄,若与留守司以便宜率民固护,或申闻省部,亦何不可使朕闻之。徒能张皇水势而无经画,及其已决,乃与王汝嘉一往视之而还,亦未尝有所施行。问王村河口开导之月,则对以四月终,其实六月也,月日尚不知,提刑司官当如是乎。’寻命户部员外郎何格赈济被浸之民。
时行省参知政事胥持国、马琪言:‘已至光禄村周视堤口。以其河水浸漫,堤岸陷溃,至十余里外乃能取土。而堤面窄狭,仅可数步,人力不可施,虽穷力可以暂成,终当复毁。而中道淤淀,地有高低,流不得泄,且水退,新滩亦难开凿。其孟华等四埽与孟阳堤道,沿汴河东岸,但可施功者,即悉力修护,将于农隙兴役,及冻毕工,则京城不至为害。’
参知政事马琪言:‘都水外监员数冗多,每事相倚,或复邀功,议论纷纭不一,隳废官事。拟罢都水监掾,设勾当官二员。又自昔选用都、散巡河官,止由监官辟举,皆诸司人,或有老疾,避仓库之繁,行贿请托,以致多不称职。拟升都巡河作从七品,于应入县令廉举人内选注外,散巡河依旧,亦于诸司及丞簿廉举人内选注,并取年六十以下有精力能干者。到任一年,委提刑司体察,若不称职,即日罢之。如守御有方,致河水安流,任满,从本监及提刑司保申,量与升除。凡河桥司使副亦拟同此选注。’继而胥持国亦以为言,乃从其请。
闰十月,平章政事守贞曰:‘马琪措画河防事,未见功役之数,加之积岁兴功,民力将困,今持国复病,请别遣有材干者往议之。’上曰:‘堤防救护若能成功,则财力固不敢惜。第恐财殚力屈,成而复毁,如重困何。’宰臣对曰:‘如尽力固护,纵为害亦轻,若恬然不顾,则为害滋甚。’上曰:‘无乃因是致盗贼乎?’守贞曰:‘宋以河决兴役,亦尝致盗贼,然多生于凶歉。今时平岁丰,少有差役,未必至此。且河防之役,理所当然,今之当役者犹为可耳。至于科征薪刍,不问有无,督输迫切则破产业以易之,恐民益困耳。’上曰:‘役夫须近地差取,若远调之,民益艰苦,但使津济可也。然当俟马琪至而后议之。’庚辰,琪自行省还,入见,言:‘孟阳河堤及汴堤已填筑补修,水不能犯汴城。自今河势趋北,来岁春首拟于中道踈决,以解南北两岸之危。凡计工八百七十余万,可于正月终兴工。臣乞前期再往河上监视。’上以所言付尚书省,而治检覆河堤并守涨官等罪有差。
他日,尚书省奏事,上语及河防事,马琪奏言:‘臣非敢不尽心,然恐智力有所不及。若别差官相度,傥有奇画,亦未可知。如适与臣策同,方来兴功,亦庶几稍宽朝廷忧顾。’上然之,命翰林待制奥屯忠孝权尚书户部侍郎、太府少监温昉权尚书工部侍郎,行户、工部事,修治河防,且谕之曰:‘汝二人皆朕所素识,以故委任,冀副朕意。如有错失,亦不汝容。’
承安元年七月,敕自今沿河傍侧州、府、县官虽部除者皆勿令员阙。
泰和二年九月,敕御史台官:‘河防利害初不与卿等事,然台官无所不问,应体究者亦体究之。’
五年二月,以崔守真言,‘黄河危急,刍稿物料虽云折税,每年不下五六次,或名为和买,而未尝还其直’,敕委右三部司正郭澥、御史中丞孟铸讲究以闻。澥等言‘大名府、郑州等处自承安二年以来,所科刍稿未给价者,计钱二十一万九千余贯’。遂命以各处见钱差能干官同各州县清强官一一酬之,续令按察司体究。
宣宗贞祐三年十一月壬申,上遣参知政事侯挚祭河神于宜村。
三年四月,单州刺史颜盏天泽言:‘守御之道,当决大河使北流德、博、观、沧之境。今其故堤宛然犹在,工役不劳,水就下必无漂没之患。而难者若不以犯沧盐场损国利为说,必以浸没河北良田为解。臣尝闻河侧故老言,水势散漫,则浅不可以马涉,深不可以舟济,此守御之大计也。若曰浸民田,则河徙之后,淤为沃壤,正宜耕垦,收倍于常,利孰大焉。若失此计,则河南一路兵食不足,而河北、山东之民皆瓦解矣。’诏命议之。
四年三月,延州刺史温撒可喜言:‘近世河离故道,自卫东南而流,由徐、邳入海,以此,河南之地为狭。臣窃见新乡县西河水可决使东北,其南有旧堤,水不能溢,行五十余里与清河合,则由濬州、大名、观州、清州、柳口入海,此河之故道也,皆有旧堤,补其缺罅足矣。如此则山东、大名等路,皆在河南,而河北诸郡亦得其半,退足以为御备之计,进足以壮恢复之基。’又言:‘南岸居民,既已籍其河夫修筑河堰,营作戍屋,又使转输刍粮,赋役繁殷,倍于他所,夏秋租税,犹所未论,乞减其稍缓者,以宽民力。’事下尚书省,宰臣谓:‘河流东南旧矣。一旦决之,恐故道不容,衍溢而出,分为数河,不复可收。水分则浅狭易渡,天寒辄冻,御备愈难,此甚不可。’诏但令量宜减南岸郡县居民之赋役。
五年夏四月,敕枢密院,沿河要害之地,可垒石岸,仍置撒星桩、陷马堑以备敌。
漕渠。
金都于燕,东去潞水五十里,故为闸以节高良河、白莲潭诸水,以通山东、河北之粟。凡诸路濒河之城,则置仓以贮傍郡之税,若恩州之临清、历亭,景州之将陵、东光,清州之兴济、会川,献州及深州之武强,是六州诸县皆置仓之地也。其通漕之水,旧黄河行滑州、大名、恩州、景州、沧州、会川之境,漳水东北为御河,则通苏门、获嘉、新乡、卫州、濬州、黎阳、卫县、彰德、磁州、洺州之馈,衡水则经深州会于滹沱,以来献州、清州之饷,皆合于信安海壖,溯流而至通州,由通州入闸,十余日而后至于京师。其它若霸州之巨马河,雄州之沙河,山东之北清河,皆其灌输之路也。然自通州而上,地峻而水不留,其势易浅,舟胶不行,故常从事陆挽,人颇艰之。世宗之世,言者请开卢沟金口以通漕运,役众数年,竟无成功,事见卢沟河。其后亦以闸河或通或塞,而但以车挽矣。
其制,春运以冰消行,暑雨毕。秋运以八月行,冰凝毕。其纲将发也,乃合众,以所载之粟苴而封之,先以付所卸之地,视与所封样同则受。凡纲船以前期三日修治,日装一纲,装毕以三日启行。计道里分溯流、沿流为限,至所受之仓,以三日卸,又三日给收付。凡挽漕脚直,水运盐每石百里四十八文,米五十文一分二釐七毫,粟四十文一分三毫,钱则每贯一文七分二釐八毫。陆运佣直,米每石百里百一十二文一分五毫,粟五十七文六分八釐四毫,钱每贯三文九釐六毫。余物每百斤行百里,平路则春冬百三十一文五分,夏秋百五十七文八分,山路则春冬百四十九文,夏秋二百一文。凡使司院务纳课佣直,春冬九十文三分,夏秋百一十四文。诸民户射赁官船漕运者,其脚直以十分为率,初年克二分,二年克一分八釐,三年克一分七釐,四年克一分五釐,五年以上克一分。
初,世宗大定四年八月,以山东大熟,诏移其粟以实京师。十月,上出近郊,见运河湮塞,召问其故。主者云户部不为经画所致。上召户部侍郎曹望之,责曰:‘有河不加濬,使百姓陆运劳甚,罪在汝等。朕不欲即加罪,宜悉力使漕渠通也。’五年正月,尚书省奏,可调夫数万,上曰:‘方春不可劳民,令宫籍监户、东宫亲王人从、及五百里内军夫,濬治。’
二十一年,以八月京城储积不广,诏沿河恩献等六州粟百万余石运至通州,辇入京师。
明昌三年四月,尚书省奏:‘辽东、北京路米粟素饶,宜航海以达山东。昨以按视东京近海之地,自大务清口并咸平铜善馆皆可置仓贮粟以通漕运,若山东、河北荒歉,即可运以相济。’制可。
承安五年,边河仓州县,可令折纳菽二十万石,漕以入京,验品级养马于俸内带支,仍漕麦十万石,各支本色。乃命都水监丞田栎相视运粮河道。
泰和元年,尚书省以景州漕运司所管六河仓,岁税不下六万余石,其科州县近者不下二百里,官吏取贿延阻,人不胜苦,虽近官监之亦然。遂命监察御史一员往来纠察之。
五年,上至霸州,以故漕河浅涩,敕尚书省发山东、河北、河东、中都、北京军夫六千,改凿之。犯屯田户地者,官对给之。民田则多酬其价。
六年,尚书省以凡漕河所经之地,州县官以为无与于己,多致浅滞,使纲户以盘浅剥载为名,奸弊百出。于是遂定制,凡漕河所经之地,州府官衔内皆带‘提控漕河事’,县官则带‘管勾漕河事’,俾催检纲运,营护堤岸。为府三:大兴、大名、彰德。州十二:恩、景、沧、清、献、深、卫、濬、滑、磁、洺、通。县三十三:大名、元城、馆陶、夏津、武城、历亭、临清、吴桥、将陵、东光、南皮、清池、靖海、兴济、会川、交河、乐寿、武强、安阳、汤阴、临漳、成安、滏阳、内黄、黎阳、卫、苏门、获嘉、新乡、汲、潞、武清、香河、漷阴。
十二月,通济河创设巡河官一员,与天津河同为一司,通管漕河闸岸,止名天津河巡河官,隶都水监。
八年六月,通州刺史张行信言,‘船自通州入闸,凡十余日方至京师,而官支五日转脚之费’,遂增给之。
贞祐三年,既迁于汴,以陈、颍二州濒水,欲借民船以漕,不便。遂依观州漕运司设提举官,募船户而籍之,命户部勾当官往来巡督。
四年,从右丞侯挚言,开沁水以便馈运。上又念京师转输之劳,命出尚厩牛及官车,以助其力。
兴定四年十月,谕皇太子曰:‘中京运粮护送官,当择其人,万有一失,枢密官亦有罪矣。其船当用毛花辇所造两首尾者,仍张帜如渡军之状,勿令敌知为粮也。’
陕西行省把胡鲁言:‘陕西岁运粮以助关东,民力浸困,若以舟自渭入河,顺流而下,可以纾民力。’遂命严其侦候,如有警,则皆维于南岸。
时朝廷以邳、徐、宿、泗军储,京东县挽运者岁十余万石,民甚苦之。元光元年,遂于归德府置通济仓,设都监一员,以受东郡之粟。
定国军节度使李复亨言:‘河南驻跸,兵不可阙,粮不厌多。比年,少有匮乏即仰给陕西,陕西地腴岁丰,十万石之助不难。但以车运之费先去其半,民何以堪。宜造大船二十,由大庆关渡入河,东抵湖城,往还不过数日,篙工不过百人,使舟皆容三百五十斛,则是百人以数日运七千斛矣。自夏抵秋可漕三千余万斛,且无稽滞之患。’上从之。
时又于灵璧县潼郡镇设仓都监及监支纳,以方开长直沟,将由万安湖舟运入汴至泗,以贮粟也。
卢沟河。
大定十年,议决卢沟以通京师漕运,上忻然曰:‘如此,则诸路之物可径达京师,利孰大焉。’命计之,当役千里内民夫,上命免被灾之地,以百官从人助役。已而,敕宰臣曰‘山东岁饥,工役兴则妨农作,能无怨乎。开河本欲利民,而反取怨,不可。其姑罢之。’十一年十二月,省臣奏复开之,自金口踈导至京城北入壕,而东至通州之北,入潞水,计工可八十日。十二年三月,上令人覆按,还奏‘止可五十日’。上召宰臣责曰:‘所余三十日徒妨农费工,卿等何为虑不及此。’及渠成,以地势高峻,水性浑浊。峻则奔流漩洄,啮岸善崩,浊则泥淖淤塞,积滓成浅,不能胜舟。其后,上谓宰臣曰:‘分卢沟为漕渠,竟未见功,若果能行,南路诸货皆至京师,而价贱矣。’平章政事驸马元忠曰:‘请求识河道者,按视其地。’竟不能行而罢。
二十五年五月,卢沟决于上阳村。先是,决显通寨,诏发中都三百里内民夫塞之,至是复决,朝廷恐枉费工物,遂令且勿治。
二十七年三月,宰臣以‘孟家山金口闸下视都城,高一百四十余尺,止以射粮军守之,恐不足恃。傥遇暴涨,人或为奸,其害非细。若固塞之,则所灌稻田俱为陆地,种植禾麦亦非旷土。不然则更立重闸,仍于岸上置埽官廨署,及埽兵之室,庶几可以无虞也’。上是其言,遣使塞之。
夏四月丙子,诏封卢沟水神为安平侯。
二十八年五月,诏卢沟河使旅往来之津要,令建石桥。未行而世宗崩。章宗大定二十九年六月,复以涉者病河流湍急,诏命造舟,既而更命建石桥。明昌三年三月成,敕命名曰广利。有司谓车驾之所经行,使客商旅之要路,请官建东西廊,令人居之。上曰:‘何必然,民间自应为耳。’左丞守贞言:‘但恐为豪右所占,况罔利之人多止东岸,若官筑则东西两岸俱称,亦便于观望也。’遂从之。
六月,卢沟堤决,诏速遏塞之,无令泛溢为害。右拾遗路铎上踈言,当从水势分流以行,不必补修玄同口以下、丁村以上旧堤。上命宰臣议之,遂命工部尚书胥持国及路铎同检视其堤道。
滹沱河。
大定八年六月,滹沱犯真定,命发河北西路及河间、太原、冀州民夫二万八千,缮完其堤岸。
十年二月,滹沱河创设巡河官二员。
十七年,滹沱决白马岗,有司以闻,诏遣使固塞,发真定五百里内民夫,以十八年二月一日兴役,命同知真定尹鹘沙虎、同知河北西路转运使徐伟监护。
漳河。
大定二十年春正月,诏有司修护漳河闸,所须工物一切并从官给,毋令扰民。
明昌二年六月,漳河及卢沟堤皆决,诏命速塞之。
四年春正月癸未,有司言修漳河堤埽计三十八万余工,诏依卢沟河例,招被水阙食人充夫,官支钱米,不足则调碍水人户,依上支给。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休竹客 发表于 2012-6-18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金史  卷二十八‧志第九  礼一 郊
金人之入汴也,时宋承平日久,典章礼乐粲然备具。金人既悉收其图籍,载其车辂、法物、仪仗而北,时方事军旅,未遑讲也。既而,即会宁建宗社,庶事草创。皇统间,熙宗巡幸析津,始乘金辂,导仪卫,陈鼓吹,其观听赫然一新,而宗社朝会之礼亦次第举行矣。继以海陵狼顾,志欲并吞江南,乃命官修汴故宫,缮宗庙社稷,悉载宋故礼器以还。外而黩武,内而纵欲,其猷既失,奚敢议礼乐哉。
世宗既兴,复收向所迁宋故礼器以旋,迺命官参校唐、宋故典沿革,开‘详定所’以议礼,设‘详校所’以审乐,统以宰相通学术者,于一事之宜适、一物之节文,既上闻而始汇次,至明昌初书成,凡四百余卷,名曰金纂修杂录。凡事物名数,支分派引,珠贯棋布,井然有序,炳然如丹。又图吉、凶二仪:卤簿十三节以备大葬,小卤簿九节以备郊庙。而命尚书左右司、春官、兵曹、太常寺各掌一本,其意至深远也。是时,宇内阜安,民物小康,而维持几百年者实此乎基。呜呼,礼之为国也信矣夫。而况关雎、麟趾之化,其流风遗思被于后世者,为何如也。
宣宗南播,疆宇日蹙,旭日方升而爝火之燃,蔡流弗东而余烬灭矣。图籍散逸既莫可寻,而其宰相韩企先等之所论列,礼官张𬀩与其子行简所私著自公纪,亦亡其传。故书之存,仅集礼若干卷,其藏史馆者又残缺弗完,姑掇其郊社宗庙诸神祀、朝觐会同等仪而为书,若夫凶礼则略焉。盖自熙宗、海陵、卫绍王之继弑,虽曰‘卤簿十三节以备大葬’,其行乎否耶,盖莫得而考也,故宣孝之丧礼存,亦不复纪。噫,告朔饩羊虽孔子所不去,而史之缺文则亦慎之。作礼志。
南北郊。
金之郊祀,本于其俗有拜天之礼。其后,太宗即位,乃告祀天地,盖设位而祭也。天德以后,始有南北郊之制,大定、明昌其礼寖备。
南郊坛,在丰宜门外,当阙之巳地。圆坛三成,成十二陛,各按辰位。壝墙三匝,四面各三门。斋宫东北,摎库在南。坛、壝皆以赤土圬之。
北郊方丘,在通玄门外,当阙之亥地。方坛三成,成为子午卯酉四正陛。方壝三周,四面亦三门。
朝日坛曰大明,在施仁门外之东南,当阙之卯地,门壝之制皆同方丘。
夕月坛曰夜明,在彰义门外之西北,当阙之酉地,掘地污之,为坛其中。
大定十一年始郊,命宰臣议配享之礼。左丞石琚奏曰:‘按礼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祖配上帝也”。盖配之者,侑神作主也。自外至者无主不止,故推祖考配天,尊之也。两汉、魏、晋以来,皆配以一祖。至唐高宗,始以高祖、太宗崇配。垂拱初,又加以高宗,遂有三祖同配之礼。至宋,亦尝以三帝配,后礼院上议,以为对越天地,神无二主,由是止以太祖配。臣谓冬至亲郊宜从古礼。’上曰:‘唐、宋以私亲,不合古,不足为法。今止当以太祖配。’又谓宰臣曰:‘本国拜天之礼甚重。今汝等言依古制筑坛,亦宜。我国家绌辽、宋主,据天下之正,郊祀之礼岂可不行。’乃以八月诏曰:‘国莫大于祀,祀莫大于天,振古所行,旧章咸在。仰惟太祖之基命,诏我本朝之燕谋,奄有万邦,于今五纪。因时制作,虽增饰于国容,推本奉承,犹未遑于郊见。况天休滋至而年谷屡丰,敢不敷绎旷文、明昭大报。取阳升之至日,将亲享于圆坛,嘉与臣工,共图熙事。以今年十一月十七日有事于南郊,咨尔有司,各扬乃职,相予肆祀,罔或不钦。’乃于前一日,遍见祖宗,告以郊祀之事。其日,备法驾卤簿,躬诣郊坛行礼。
仪注。
斋戒:用唐制。大祀,散斋四日,致斋三日。中祀,散斋二日,致斋一日。
天子亲祀,皆前期七日,摄太尉誓亚终献官、亲王、陪祀皇族于宫省。皇族十五以上,官虽不至七品者亦助祭受誓。又誓百官于尚书省。摄太尉南向,司徒北向,监祭御史在西,监礼博士居东,皆相向。太常卿、光禄卿在司徒后,重行北向。司天监、光禄丞、太庙令丞、大乐令丞、太官令丞、良酝令、廪牺令、郊社丞、司尊、太祝、奉礼郎、协律郎、诸执事官皆重行西上北向。礼直官以誓文授摄太尉,乃誓曰:‘维某年岁次某甲,某月,某日,某甲,皇帝有事于南郊,各扬其职。其或不恭,国有常刑。’礼直官赞曰:‘七品以下官皆退。’
前致斋一日,尚舍设御坐于大安殿,当中南向。设东西房于御坐之侧,设御幄于室内,施帘于楹下。享前三日,陈设小次。享前一日,设拜褥,及皇帝版位、皇帝饮福位,及黄道褥,自玉辂下至升舆所。
及致斋之日,通事舍人引文武五品以上官,陪位如式。诸侍卫之官,各服其器服,并结珮,俱诣阁奉迎。上水二刻,侍中版奏‘外办’。皇帝服衮冕,结珮,乘舆出,警跸、侍卫如常仪。皇帝即御座,东向坐。通事舍人承传,殿上下俱拜,讫,西面,赞‘各祇候’。一刻顷,侍中跪奏:‘臣某言,请降就斋。’俛伏,兴,还侍位。皇帝降座,入室,群官皆退。诸执事官皆宿于正寝,治事如故,不吊丧问疾,不判署刑杀文字,不决罚罪人,不与秽恶事。致斋日,惟祀事则行,余悉禁。已斋而阙者,通摄行事。
陈设:前祀五日,仪鸾、尚舍陈设斋宫。有司设扈从侍卫次于宫东西。又设陪祀亲王次宫东稍南,西向北上,宗室子孙位于其后。又设司徒亚终献行事执事官次于坛南外壝门之西,东向北上,重行异位。又设天名房,在坛南外壝门之东,西向。大礼使次于其后,皆西向。又设席大屋于坛外西北,驻车辂以备风雪。
祀前三日,尚舍设大次于东壝外门内道北,南向。又设小次于坛下卯陛之北,南向。有司设馔幔于东壝中门之北,南向。设兵卫,各服其器服,守卫壝门,每门二人。郊社令帅其属,扫除坛之上下及壝之内外。乃为燎位,在南中壝东门之东,坛之巳位。又为瘗坎,在中壝内戌位。
祀前二日,太乐令帅其属,设登歌之乐于坛上稍南,北向。玉磬在午陛之西,金钟在午陛之东,柷一在钟前稍北,敔一在磬前稍北,东西相向,歌工次之,余工各位于县后。琴瑟在前,匏竹在后,于坛下第一等上,皆重行异位,北向。又设宫县乐南壝外门之外,八佾二舞表于乐前。又设采茨乐于应天门前。
祀前一日,奉礼郎升设皇帝版位于坛上辰巳之间,北向。又设皇帝饮福位于其左稍却,北向。又帅礼直官设亚终献位于卯陛之东北,西向北上。司徒位于卯陛之东,道南西向。礼部尚书、太常卿、光禄卿、礼部侍郎位各次之,太常丞、光禄丞又次之。又设大礼使位于小次之左少却,西向。又设分献官、司天监、读册中书侍郎位于中壝门道北,西向。郊社令、廪牺令、太官令、良酝令位于其后。又设郊社丞、太祝、奉礼郎以下诸执事官位于其后,皆西向,重行异位。又设从祀文武群官一品至五品位于中壝门内道南,西向,皆重行立。又设助奠祝史斋郎位于东壝门外道北,西向。又设陪祀皇族于道南,西向,六品至九品从祀群官,又于其南,皆西向,重行异位,各依其品。又设监祭御史二员,一员在午陛之西南,一员在子陛之西北,皆东向。又设监礼博士二员,一员在午陛之东南,一员在子陛之东北,皆西向。又设太乐令位于乐虡之间稍东,西向。协律郎位于乐虡之西,东向。又设奉礼郎位于坛南稍东,西向。赞者次之。司尊位于酌尊所,俱北向。又设牲榜于外壝东门之外,西向。馔榜于其北稍西,南向。牲榜之东,牲位。太史、太祝各位于牲后,俱西向。又设礼部尚书、太常卿、光禄卿位于牲榜南稍北,西向。太常丞、光禄丞、太官令位于其后。监祭御史、监礼博士于礼部尚书位之西稍却,北向。廪牺令位在牲位西南,北向。又陈礼馔于馔榜之前案上。
未后三刻,陈馔之时,又设礼部尚书、太常卿、光禄卿位于案前稍东,北上,西向,太常丞、光禄丞、太官令位于其后,西向。又设监祭御史、监礼博士位于案前稍西,北上,东向。又设异宝嘉瑞位于宫县西北,太府少监位于宝后。诸州岁贡位于宫县东北,户部郎中位于其后。天子八宝位于宫县西南,符宝郎八员各于宝后。伐国毁宝位于宫县东南,少府少监位于其后。又设大乐令位于宫县之北稍东,协律郎二在大乐令南,东西相向。
司天监,未后二刻,同郊社令升设昊天上帝、皇地祇神座于坛上北方南向,地祇位在东稍却,席皆以藁秸。太祖配位座于东方西向,席以蒲越。五方帝、日、月、神州地祇、天皇大帝、北极神座于坛上第一等,席皆藁秸。内官五十四座、五神、五官、岳镇海渎二十九座于坛上第二等,中官一百五十有八座、昆仑、山林川泽二十一座于坛上第三等,外官一百六座、丘陵坟衍原隰三十座于内壝之内,众星三百六十座在内壝之外,席皆以莞。神座版各设于座首。又设礼神玉。俟告洁毕,权彻去坛上及第一等神位,祀日丑前五刻重设。
奉礼郎同司尊及执事者设天、地、配位各左十有一笾,右十有一豆,俱为三行。豋三在笾豆间。簠一簋一于豋前,簠在左,簋在右。各于神座前藉以席,又设天、地位太尊各二、著尊各二、牺尊各二、山罍各二,坛上东南隅配位著尊二、牺尊二、象尊二,在天、地位酒尊之东,俱北向西上,皆有坫,加勺、羃,为酌尊所。又天、地位象尊各二、壶尊各二、山罍各四,在坛下午陛之南,北向西上。配位壶尊二、山罍四在酉陛之北,东向北上,皆有坫,设而不酌,亦左以明水,右以玄酒。
又设五方帝、日、月,神州地祇、天皇大帝、北极,第一等皆左八笾、右八豆,豋在笾豆间,簠一簋一在豋前,爵坫一在神座前。第二等内官五十四座,五神、五官、岳镇海渎二十九座,每座笾二、豆二、簠一、簋一、俎一、爵坫一。第三等中官一百五十八座,昆仑、山林川泽二十一座,及内壝内外官一百六座,丘陵坟衍原隰三十座,内壝外众星三百六十座,每位笾二、豆二、簠一、簋一、俎一、爵一。又设第一等每位太尊二、著尊二,皆有坫加勺。第二等每陛山尊二,第三等每位蜃尊二,内壝内外每辰概尊二,皆加勺。自第二等已下皆用匏爵,先洗拭讫,置于尊所,其尊所皆在神位之左。凡祭器皆藉以席,笾豆各加巾盖。又设天、地及配位笾一、豆一、簠一、簋一、俎四、及毛血豆各一,并第一等神位每位俎二,于馔幔内。
又设皇帝洗二于卯陛下,道北,南向。盥洗在东,爵洗在西,匜在东,巾在西。篚南肆,实玉爵坫。又设亚终献洗位在小次之东,南向。盥洗在东,爵洗在西,加勺。篚在西,南肆,加巾。又设第一等分献官盥洗爵洗位,及第二等分献官盥洗位,各于其辰陛道之左,罍在洗左,篚在洗右,俱内向,执罍篚者位于其后。
太府监、少府监祀前一日未后二刻,帅其属升坛陈玉币。昊天上帝以苍璧、苍币,皇地祇以黄琮、黄币,配位以苍币,黄帝以黄琮,青帝以青珪,赤帝以赤璋,大明以青珪璧,白帝以白琥,黑帝以玄璜,北极以青珪璧,天皇大帝以玄珪璧,神州地祇以玄色两珪有邸,皆置于匣。五帝之币各从其方色。凡币皆陈于篚。设讫,俟告洁讫权彻去,祀日重设。
祀日丑前五刻,礼部设祝册神座之右,皆藉以案。太常卿明灯燎。户部郎中设诸州岁贡于宫县东北,金为前列,玉帛次之,余为从列,皆藉以席,立于岁贡之后,北向。太府监、少府监设异宝嘉瑞于宫县西,北上,瑞居前,中下次之,皆藉以席,立于宝后,北向。少府少监设伐国毁宝于宫县东南,皆藉以席,立于宝后,北向。符宝郎设八宝于宫县西南,各分立于宝南,皆北向,司天监、太府监、少府监、郊社令、奉礼郎升设昊天上帝、皇地祇、配位、及坛上第一等神座,又设玉币,各于其位。太祝取瘗玉加于币,以礼神之玉各置于神座前,乃退。
光禄卿帅其属入实祭器。昊天上帝、皇地祇、配位每位笾三行,以右为上,形盐在前,鱼鱐糗饵次之,第二行榛实在前,干桃干干枣次之,第三行干菱在前,干芡干栗鹿脯次之。豆三行,以左为上,芹菹在前,笋菹葵菹次之,第二行韭菹在前,菁菹鱼醢兔醢次之,第三行豚胉在前,醓醢酏食鹿臡次之。簠黍,簋稷,豋皆大羹。第一等坛上一十位,每位皆实笾三行,以右为上,形盐在前,鱼鱐次之,第二行干在前,桃枣次之,第三行干芡在前,榛实鹿脯次之。豆三行以左为上,芹菹在前,笋菹次之,第二行菁菹在前,韭菹鱼醢次之,第三行豚胉在前,醓醢鹿臡次之。簠黍,簋稷,豋大羹。第二、第三等每位笾二,鹿脯、干枣。豆二,鹿臡、菁菹。俎,羊一段。内壝内、内壝外每位笾鹿脯,豆鹿臡,俎羊一段。
良酝令帅其属入实尊罍,昊天上帝、皇地祇大尊为上,实以汎齐;著尊次之,实以醴齐;牺尊次之,实以盎齐;象尊次之,实以醍齐;壶尊次之,实以沈齐;山罍为下,实以三酒。配位著尊为上,实以汎齐;牺尊次之,实以醴齐;象尊次之,实以盎齐;壶尊次之,实以醍齐;山罍为下,实以三酒。第一等每位大尊实以汎齐,著尊实以醴齐。第二等山尊实以醍齐。第三等及内壝内,蜃尊实以汎齐。内壝外及众星,概尊实以三酒。
省牲器:祀前一日午后八刻,去坛二百步禁止行人。未后二刻,郊社令丞帅其属扫除坛之上下,司尊、奉礼郎帅执事者以祭器入,设于位。司天监设神位,太府监、少府监陈玉币于篚。未后三刻,礼直官引廪牺令与诸太祝、祝史以牲就位。又礼直官赞者分引礼部尚书、太常卿、光禄卿、礼部侍郎、太常丞、监祭御史、监礼博士、廪牺令、太官令、太官丞诣内壝东门外省牲位。立定,乃引礼部尚书、侍郎、太常丞、及监祭御史、监礼博士升自卯阶,视濯涤,执事者皆举幂告洁,俱毕,降复位。礼直官稍前曰:‘告洁毕,请省牲。’礼部尚书侍郎及太常卿丞稍前,省牲讫,退,复位。次引光禄卿丞巡牲一匝,光禄卿退,光禄丞西向折身曰‘备讫’,乃复位。次引廪牺令巡牲一匝,西向躬身曰‘充’,又引诸祝史巡牲一匝,首一员西向躬身曰‘腯’。毕,俱复位。礼直官稍前曰‘请省馔’。乃引礼部尚书以下各就位,立定,省馔,讫,礼直官引礼部尚书侍郎、太常卿丞各还斋所,余官廪牺令与诸太祝祝史以次牵牲诣厨,授太官令丞。次引光禄卿丞、监祭、监礼诣厨,省鼎镬,视涤濯毕,乃还斋所。
晡后一刻,太官令帅宰人以鸾刀割牲,祝史各取毛血实以豆,置于馔幔。遂烹牲。祝史乃取瘗血贮于盘。
尊玉币:祀日丑前五刻,亚终献司徒已下,应行事陪从群官,各服其服就次。司天监复设坛上及第一等神位。太府监、少府监陈玉币。太常卿、郊社令丞明烛燎。光禄卿丞实笾豆簠簋尊罍,俟监祭、监礼案视讫,彻去巾盖。大乐令帅工人布于宫县之内,文舞八佾立于县前表后,武舞八佾各为四佾立于宫县左右,引舞执纛等在前,又引登歌乐工由卯陛而升,各就其位。歌、击、弹者坐,吹者立。奉礼郎赞者先入就位,余礼直官、赞者分引分献官、监祭御史、监礼博士、诸执事及太祝、祝史、斋郎、助奠、执尊罍、举幂等官,入自中壝东门,当坛南重行西上、北向立定。奉礼郎赞‘拜’,分献官以下皆再拜,讫,奉礼赞曰‘各就位’。赞者、礼直官分引监祭御史、监礼博士,按视坛之上下,纠察不如仪者,退复位。礼直官引司徒入就位,西向立。礼直官引博士,博士引亚献,自东壝偏门入就位,西向立。又礼直官引终献,次于其位。
祀日未明一刻,通事舍人引侍中诣斋殿,跪奏‘请中严’,俛伏,兴。又少顷,乃跪奏‘外办’。俟尚辇进舆,乃跪奏称‘具官臣某,请皇帝降座升舆’。皇帝至大次,乃跪奏称‘具官臣某,请皇帝降舆’。皇帝入次,即位于大次外。质明,诣次前跪奏‘请中严’,少顷,又奏‘外办’。讫,太常卿乃当次前跪称‘具官臣某,请皇帝行事’,俛伏,兴。凡跪奏,准此。皇帝出次,乃前导至中壝门,殿中监进大圭,太常卿奏‘请执大圭’。入自正门,皇帝入小次位,西向立,太常卿乃与博士分左右立定,乃奏‘有司谨具,请行事’。降神,六成,乐止,太常卿别一员,乃升烟瘗血,讫,乃奏‘拜’,讫,俟侍中升坛,请诣盥洗位。至位,奏‘请搢大圭、盥手’。讫,奏‘请帨手’,皇帝帨手,讫,奏‘请执大圭’。乃引至坛上,殿中监进镇圭,乃奏‘请搢大圭、执镇圭’。皇帝执镇圭,诣昊天上帝神座前,奏‘请跪,奠镇圭’。皇帝奠,讫,执大圭,俛伏,兴。侍中进玉币,乃奏‘请搢大圭、跪奠玉币’。讫,乃奏‘请执大圭’,俛伏,兴。少退,又奏‘请再拜’。诣皇地祇及配位,奠镇圭玉币,并如仪。配位唯奏请奠镇圭及币。
奠玉币毕,皇帝还版位,乃奏‘请还小次、释大圭’。皇帝入小次,乃立于小次之南稍东,以俟。
皇帝将奠配位之币也,赞者分引第一等分献官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执笏,各由其陛升,唯不由午陛。诣神前,搢笏,跪,太祝以玉币授之,奠讫,俛伏,兴。再拜,讫,各由本陛降,复位。初,分献将降也,礼直官引诸祝史、斋郎、应助奠者再拜,祝史各奉毛血之豆入,各由其陛升,诸太祝迎取于坛上,奠讫,退立于尊所。
进熟:奠玉币讫,降还小次。有司先陈牛鼎三、羊鼎三、豕鼎三、鱼鼎三,各在镬右。太官令丞帅进馔者诣厨,以匕升牛羊豕鱼,自镬各实于鼎。牛羊豕皆肩、臂、臑、肫、胳、正脊各一,长胁二、短胁二、代胁二,凡十一体。牛豕皆三十斤,羊十五斤,鱼十五头一十五斤,实讫,幂之。祝史二人以扃对举一鼎,牛鼎在前,羊豕次之,鱼又次之,有司执匕以从,各陈于每位馔幔位。从祀坛上第一等五方帝、大明、夜明、天皇大帝、神州地祇、北极,皆羊豕之体并同。光禄卿帅祝史、斋郎、太官令丞各以匕升牛羊豕鱼于俎,肩臂臑在上端,肫胳在下端,脊胁在中,鱼即横置,头在尊位,设去鼎幕。光禄卿丞同太官令丞实笾豆簠簋,笾实以粉糍,豆实以糁食,簠实稻,簋实梁。
俟皇帝还小次,乐止。礼直官引司徒出诣馔幔所,与荐笾豆簠簋俎斋郎,各奉天、地、配位之馔,司徒帅太官令以序入内壝正门,乐作,至坛下,俟。祝史进彻毛血豆,降自卯陛,以次出,讫,司徒与荐笾豆簠簋俎斋郎,奉昊天上帝、皇地祇之馔,升自午陛。太官令丞与荐笾豆簠簋俎斋郎,奉配位及第一等神位之馔,升自卯陛。各位太祝迎于坛陛之道间。于昊天上帝位,司徒搢笏北向跪奉,粉糍笾在糗饵之前,糁食豆在醓醢之前,簠左簋右,皆在豋前,牛俎在豆前,羊豕鱼俎次之,以右为上。司徒俛伏,兴,奉馔者奉讫,皆出笏就位,一拜。司徒次诣皇地祇奉奠,并如上仪。配位亦同。司徒及奉天、地、配位馔者以次降。太官令帅奉第一等神位之馔,各于其位,并如前仪。俱毕,乐止。司徒、太官令以下皆就位,讫,侍中升自卯陛,立于昊天上帝酌尊所,以俟。
太常卿乃当次前俛伏,跪奏‘请皇帝诣盥洗位’,俛伏,兴。皇帝出次,殿中监进大圭,乃奏‘请执大圭’。至盥洗位,奏‘请搢大圭、盥手’。皇帝盥手,讫,奏‘请帨手’。皇帝帨手,讫,奏‘请执大圭’。乃诣爵洗位。至位,奏‘请搢大圭、受爵’,又奏‘请洗爵’。皇帝洗爵,讫,奏‘请拭爵’。皇帝拭爵,讫,奏‘请执大圭’,以爵授奉爵官。皇帝诣昊天上帝酌尊所,执爵,良酝令举幂侍中跪酌太尊之汎齐,酌讫,皇帝以爵授侍中。皇帝乃诣昊天上帝神座前,侍中进爵,乃奏‘请搢大圭,跪执爵三祭酒’,讫,奏‘请奠爵’。奠爵讫,奏‘请执大圭’。俛伏,兴。又奏‘请少退’,立俟。中书侍郎读册文,讫,乃奏‘请再拜’。诣皇地祇位及配位,并如上仪。献毕,皇帝还版位,乃奏‘请还小次,释大圭’。皇帝入小次,太常卿立于小次东南。
礼直官引博士,博士引亚献,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讫,诣爵洗位,搢笏、洗爵、拭爵,讫,以爵授执事者,执笏升自卯陛,诣昊天上帝酌尊所,西向立。执事者以爵授之,乃搢笏执爵。执尊者举幂良酝令跪酌著尊之醴齐,酌讫,复以爵授执事者,执笏诣昊天上帝神座前。初,亚献至盥洗位,文舞退,武舞进,乐作。亚献诣昊天上帝神座前,搢笏跪,执事者以爵授之,乃执爵三祭酒,奠爵,执笏,俛伏,兴,少退,再拜。次诣皇地祇及配位,并如上仪。献毕,降复位。
礼直官引博士,博士引终献,诣盥洗位,盥手,洗爵,升坛奠献,并如上仪。
初,终献将升坛,礼直官分引第一等分献官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执笏,各由其陛,唯不由午陛,诣神位酌尊所,执事者以爵授之,乃酌汎齐,讫,以爵授执事者,共诣神座前,搢笏跪,执事者以爵授之,乃执爵三祭酒,奠爵,执笏,俛伏,兴,少退,再拜,讫,各引还本位。
初,第一等分献官将升,赞引引第二等、第三等、内壝内外众星位分献各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酌酒、奠拜,并同上仪。祝史、斋郎以次助奠,讫,各还本位。诸太祝各进彻笾、豆各一,少移故处,乐作。卒彻,乐止。
初,终献礼毕,降复位,太常卿乃当次前俛伏,跪奏‘请皇帝诣饮福位’。皇帝出次,殿中监进大圭。乃奏‘请执爵,三祭酒’,又奏‘请啐酒’。皇帝啐酒,讫,以爵授侍中,乃奏‘请受胙’。侍中再以爵酒进,乃奏‘请受爵饮福’。皇帝饮福,讫,奏‘请执大圭’。俛伏,兴。又奏‘请再拜’,讫,乃导还版位,西向立,俟送神乐止。乃奏‘请诣望燎位’,至位,南向立,俟火半柴,乃跪奏‘具官臣某言礼毕’。皇帝还大次,出中壝门外,奏‘请释大圭’,皇帝入大次。
初,终献礼毕,司徒、侍中、太祝各升自卯陛,太祝持胙俎进,减天、地、配位前胙肉加于俎,皆取前脚第二节,又以黍稷饭共置一笾,奉诣司徒侍中后,北向立。俟皇帝至饮福位,太常卿奏‘请皇帝搢大圭啐酒’。讫,司徒乃进胙俎,皇帝受胙,讫,奏礼郎赞曰‘赐胙’,赞者唱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送神,乐一成止。
皇帝既入大次,更通天冠、绛纱袍,升舆,至斋宫,乘金辂。通事舍人引门下侍郎当辂前跪奏,称‘具官臣某请车驾进发’。至侍臣上马所,乃跪奏‘具官臣某请车驾少驻,敕侍臣上马’。侍中称‘制可’,乃退,传制称‘侍臣上马’。侍臣上马毕,乃跪奏,称‘具官臣某请敕车右升’,千牛将军升讫,跪奏称‘具官臣某请车驾进发’。车驾动,前中后三部鼓吹凡十二队齐作。应行礼陪从祀官先诣应天门奉迎,再拜。大乐令先诣应天门外,准备奏乐如仪。讫,择日称贺。
承安元年,将郊,礼官言:‘礼神之玉当用真玉,燔玉当用次玉。昔大定十一年,天、地之玉皆以次玉代之,臣等疑其未尽。礼贵有恒,不能继者不敢以献。若燔真玉,常祀用之恐有时或阙,反失礼制。若从近代之典及本朝仪礼,真玉礼神,次玉燔瘗,于礼为当。近代郊,自第二等升天皇大帝,北极于第一等,前八位旧各有礼玉燔玉,而此二位尚无之。按周礼典瑞云“以圭璧祀日月星辰”,近代礼九宫贵神、大火星位,犹用周礼之说。其天皇大帝、北极二位,固宜用礼神之玉及燔玉也。’上命俱用真玉。
省臣又奏:‘前时郊,天、地、配位各用一犊,五方帝、日、月、神州、天皇大帝、北极十位皆大祀,亦当用犊,当时止以羊代。第二等以下从祀神位则分刲羊豕以献。窃意天、地之祀,笾豆尚多者以备阴阳之物,鼎俎尚少者以人之烹荐无可以称其德,则贵质而已。故天地日月星辰之位皆用一俎,前时第一等神位偏用二俎,似为不伦。今第一等神位亦当各用犊一,余位以羊豕分献,及朝享太庙则用犊十二。’上从之。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休竹客 发表于 2012-6-18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金史  卷二十九‧志第十  礼二 方丘仪 朝日夕月仪 高禖
方丘仪。
斋戒:祭前三日质明,有司设三献以下行事官位于尚书省。初献南面,监祭御史位于西,东向,监礼博士位于东,西向,俱北上。司徒亚、终献位于南,北向。次光禄卿、太常卿,次第一等分献官、司天监,次第二等分献官、光禄丞、郊社令、大乐令、良酝令、廪牺令、司尊彝,次内壝内外分献官、太祝官、奉礼郎、协律郎、诸执事官,就位,立定。次礼直官引初献就位,初献读誓曰:‘今年五月几日夏至,祭皇地祇于方丘,所有摄官,各扬其职。其或不敬,国有常刑。’读毕,礼直官赞‘七品以下官先退’,余官对拜,讫,退。散斋二日,宿于正寝,治事如故。斋禁并如郊祀。守壝门兵卫与大乐工人,俱清斋一宿。行礼官前期习仪于祠所。
陈设:祭前三日,所司设三献官以下行事执事官次于外壝东门之外,道南,北向,西上,随地之宜。又设馔幕于内壝东门之外,道北南向
祭前二日,所司设兵卫,各服其服,守卫壝门,每门二人。大乐令帅其属,设登歌之乐于坛上,如郊祀。郊社令帅其属,扫除坛之上下,为瘗坎在内壝外之壬地。
祭前一日,司天监、郊社令各服其服,帅其属,升设皇地祇神座于坛上北方,南向,席以稿秸。又设配位神座于东方,西向,席以蒲越。又设神州地祇神座于坛之第一等东南方,席以稿秸。又设五神、五官、岳镇海渎二十九座于第二等阶之间,各依方位。又设昆仑、山林川泽二十一座于内壝之内,又设丘陵坟衍原隰三十座于内壝外,席皆以莞。
又设神位版,各于座首。子陛之西,水神玄冥、北岳、北镇、北海、北渎于坛之第二等,北山、北林、北川、北泽、于内壝内,北丘、北陵、北坟、北衍、北原、北隰于内壝外,皆各为一列,以东为上。
卯陛之北,木神勾芒,东岳、长白山、东镇、东海、东渎于坛之第二等,东山、东林、东川、东泽于内壝内,东丘、东陵、东坟、东衍、东原、东隰于内壝外,皆各为一列,以南为上。
午陛之东,神州地祇于坛之第一等,火神祝融,南岳、南镇、南海、南渎于坛之第二等,南山、南林、南川、南泽于内壝内,南丘、南陵、南坟、南衍、南原、南隰于内壝外,皆各为一列,以西为上。
午陛之西,土神后土、中岳、中镇于坛之第二等,中山、中林、中川、中泽于内壝内,中丘、中陵、中坟、中衍、中原、中隰于内壝外,皆各为一列,以南为上。
酉陛之南,金神蓐收、西岳、西镇、西海、西渎于坛之第二等,昆仑、西山、西林、西川、西泽于内壝内,西丘、西陵、西坟、西衍、西原、西隰于内壝外,皆各为一列,以北为上。
其皇地祇、及配位、神州地祇之座,并礼神之玉,设讫,俟告洁毕权彻,祭日早重设。其第二等以下神座,设定不收。
奉礼郎、礼直官又设三献官位于卯陛之东稍北,西向。司徒位于卯陛之东,道南,西向。太常卿、光禄卿位次之。第一等分献官、司天监位于其东,光禄丞、郊社令、太官令、廪牺令位又在其东,每等异位重行,俱西向北上。
又设太祝、奉礼郎及诸执事位于内壝东门外道南,每等异位重行,俱西向北上。设监祭御史二位,一于坛下午陛之西南,一于子陛之西北,俱东向。设监礼博士二位,一于坛下午陛之东南,一于子陛之东北,俱西向。奉礼郎位于坛之东南,西向。协律郎位于乐虡西北,东向。大乐令位于乐虡之间,西向。司尊彝位于酌尊所,俱北向。设望瘗位坎之南,北向。
又设牲榜位于内壝东门之外,西向。太祝、祝史各位于牲后,俱西向。设省馔位于牲西,太常卿、光禄卿、太官令位于牲北,南向,西上。监祭、监礼位在太常卿之西稍却,西上。廪牺令位于牲西南,北向。
又陈礼馔于内壝东门之外,道北,南向。设省馔位于礼馔之南。太常卿、光禄卿、太官令位在东,西向,监祭、监礼位在西,东向,俱北上。设祝版于神位之右。
司尊及奉礼郎帅其属,设玉币篚于酌尊所,次及笾豆之位。正、配位各左有十一笾、右有十一豆,俱为三行。豋三,在笾豆间。铏三,在豋前。簠一、簋一,各在铏前。又设尊罍之位,皇地祇太尊二、著尊二、牺尊二、山罍二,在坛上东南隅。配位著尊二、牺尊二、象尊二、山罍二,在正位酒尊之东,俱北向西上,皆有坫,加勺、幂,为酌尊所。又设皇地祇位象尊二、壶尊二、山罍四,在坛下午陛之西,北向西上,配位牺尊二、壶尊二、山罍四,在酉陛之北,东向北上,皆有坫,加幂,设而不酌。神州地祇位左八笾、右八豆,豋一在笾豆间,簠一、簋一在豋前,爵坫一,在神座前。
又设第二等诸神位每位笾二、豆二、簠一、簋一、俎一、爵坫一。内壝之内外诸神每位笾一、豆一、簠一、簋一、俎一、爵坫一。陈列皆与上同。又设神州地祇太尊二、著尊二,皆有坫。第二等诸神每方山尊二,内壝内每方蜃尊二,内壝外每方概尊二,皆加勺、幂。又设正、配位笾一、豆一、簠一、簋一、俎三、及毛血豆一、并神州地祇位俎一,各于馔幕内。
又设二洗于坛下卯陛之东,北向,盥洗在东,爵洗在西,并有罍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实以巾,爵洗之篚实以匏爵,加坫。又设第一等分献官盥洗爵洗位,第二等以下分献官盥洗位,各于其方道之左,罍在洗左,篚在洗右,俱内向。执罍篚者各于其后。
祭日丑前五刻,司天监、郊社令帅其属,升设皇地祇及配位神座于坛上。设神州地祇座于第一等。又设玉币,皇地祇玉以黄琮,神州地祇玉以两圭有邸,皆置于匣。正、配位币并以黄色,神州地祇币以玄色,五神、五官、岳镇海渎之币各从其方色,皆陈于篚。太祝取瘗玉加于币,于礼神之玉各置于神座前。
光禄卿帅其属,入实正、配位笾豆。笾三行以右为上,豆三行以左为上,其实并如郊祀。豋实以大羹,铏实以和羹。又设从祭第一等神州地祇之馔。笾三行以右为上,豆三行以左为上,其实并如郊祀。豋实以大羹,簠实以稷,簋实以黍。第二等每位,左二笾,栗在前,鹿脯次之。右二豆,菁菹在前,鹿臡次之。簠实以稷,簋实以黍。俎,一羊、一豕。内壝内外每位,左笾一,鹿脯。右豆一,鹿臡。簠稷,簋黍,俎以羊。
良酝令帅其属,入实酒尊。皇地祇太尊为上,实以汎齐。著尊次之,实以醴齐。牺尊次之,实以盎齐。象尊次之,实以醍齐。壶尊次之,实以沈齐。山罍为下,实以三酒。配位,著尊为上,实以汎齐。牺尊次之,实以醴齐。象尊次之,实以盎齐。壶尊次之,实以醍齐。山罍为下,实以三酒。皆左实明水,右实玄酒,皆尚酝代。次实从祭第一等神州地祇酒尊,太尊为上,实以汎齐。著尊次之,实以醴齐。第二等,山尊实以醍齐。内壝内,蜃尊实以汎齐。内壝外,概尊实以三酒。以上尊皆左以明水,右以玄酒,皆尚酝代之。太常卿设烛于神座前。
省牲器:祭前一日午后八刻,去坛二百步禁止行者。未后二刻,郊社令帅其属,扫除坛之上下。司尊与奉礼郎,帅执事者以祭器入,设于位。郊社令陈玉币于篚。未后三刻,廪牺令与诸太祝、祝史,以牲就省位。礼直官、赞者分引太常卿,光禄卿、丞,监礼、祭,太官令等诣内壝东门外省牲位。其视涤濯、告洁、省牲馔,并同郊祀。俱毕,廪牺令、诸太祝、祝史以次牵牲诣厨,授太官令。次引光禄卿以下诣厨,省鼎镬,视涤溉,乃还斋所。晡后一刻,太官令帅宰人以鸾刀割牲,祝史各取毛血,实以豆,置于馔幔。遂烹牲,又祝史取瘗血贮于盘。
奠玉币:祭日丑前五刻,献官以下行事官,各服其服。有司设神位版,陈玉币,实笾豆簠簋尊罍,俟监祭、监礼按视坛之上下,乃彻去盖幂。大乐令帅工人,及奉礼郎、赞者先入。礼直官、赞者分引分献官以下,监祭、监礼、诸大祝、祝史、斋郎与执事者,入自南壝东门,当坛南,重行,北向,西上,立定。奉礼郎赞‘拜’,献官以下皆再拜,讫,以次分引各就坛陛上下位。次引监祭、监礼按视坛之上下,讫,退复位。
礼直官分引三献官以下行事官俱入就位。行礼官皆自南壝东门入。礼直官进立初献之左,白曰‘有司谨具,请行事’。退复位。协律郎高举笏,执麾者举麾,俛伏,兴。工鼓柷,乐作坤宁之曲,八成,偃麾,敔,乐止。俟太常卿瘗血,讫,奉礼郎赞‘拜’,在位者皆再拜。又赞‘诸执事者各就位’,礼直官引诸执事各就其位俟。太祝跪取玉币于篚,立于尊所。诸位太祝亦各取玉币立于尊所。
礼直官引初献诣盥洗位,乐作肃宁之曲。至位,北向立,乐止。搢笏,盥手,帨手,执笏,诣坛,乐作肃宁之曲。凡初献升降,皆作肃宁之曲。升自卯阶,至坛,乐止。诣皇地祇神座前,北向立,乐作静宁之曲。搢笏,跪。太祝加玉于币,西向跪以授初献。初献受玉币奠讫,执笏,俛伏,兴,再拜,讫,乐止。次诣配位神座前,东向立,乐作亿宁之曲,奠币如上仪,乐止。降自卯陛,乐作,复位,乐止。
初献将奠配位之币,赞者引第一等分献官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执笏,由卯陛诣神州地祇神座前,搢笏,跪。太祝以玉币授分献官,分献官受玉币,奠讫,执笏,俛伏,兴,再拜,讫,退。
初,第一分献官将升,赞者引第二分献官诣盥洗位,盥手,帨手,执笏,各由其陛升,唯不由午陛,诣于首位神座前,奠币如上仪。余以次祝史、斋郎助奠讫,各引还位。初献奠币将毕,祝史奉毛血豆,各由午陛升,诸太祝迎于坛上,进奠于正、配位神座前,太祝与祝史俱退,立于尊所。
进熟:初献既升奠玉币。有司先陈牛鼎二、羊鼎二、豕鼎二于神厨,各在镬右。太官帅进馔者诣厨,以匕升牛、羊、豕,自镬实于各鼎。牛、羊、豕各肩、臂、臑、肫、胳、正脊一、横脊一、长胁一、短胁一、代胁一,皆二骨以并,幂之。祝史以扃各对举鼎,有司执匕以从,陈于馔幔内。从祀之俎实以羊,更陈于馔幔内。
光禄卿实以笾豆簠簋。笾实以粉糍,豆实以糁食,簠实以稷,簋实以黍。实讫,去鼎之扃幂,匕加于鼎。太官令以匕升牛羊豕,载于俎,肩臂臑在上端,肫胳在下端,脊胁在中。俟初献还位,乐止。礼直官引司徒出诣馔所,同荐笾豆簠簋俎。斋郎各奉皇地祇配位之馔,升自卯陛,诸太祝各迎于坛上。司徒诣皇地祇神座前,搢笏,奉笾豆簠簋,次奉俎,北向跪奠,讫,执笏,俛伏,兴,设笾于糗饵之前,豆于醓醢之前,簠簋在豋前,俎在笾前。次于卯陛奉配位之馔,东向跪奠于神座前,并如上仪。各降自卯陛,还位。太官令又同斋郎奉神州地祇之馔,升自卯陛,太祝迎于坛陛之道间,奠于神座前,在笾前,讫,乐止。太官令进馔者降自卯陛,还位。
礼直官引初献官诣盥洗位,乐作。至位,乐止。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执笏,诣爵洗位,至位,北向立,搢笏,洗爵,拭爵以授执事者。执笏,诣坛,乐作。升自卯陛,至坛上,乐止。诣皇地祇酌尊所,西向立。执事者以爵授初献。初献搢笏,执爵。司尊举幂,良酝令跪酌太尊之汎齐,酌讫,初献以爵授执事者,执笏,诣皇地祇神座前,北向立,搢笏,跪。执事者以爵授初献,初献执爵,三祭酒于茅苴,奠爵,三献奠爵,皆执事者受以兴。执笏,俛伏,兴,少退,跪,乐止。举祝官跪,对举祝版。读祝,太祝东向跪,读祝讫,俛伏,兴。举祝奠版于案,再拜,兴。
次诣配位酌尊所,执事者以爵授初献,初献搢笏,执爵。司尊举幂,良酝令跪酌著尊之汎齐,乐作太簇宫保宁之曲。初献以爵授执事者,执笏,诣配位神座前,东向立,搢笏,跪。执事者以爵授初献,初献执爵,三奠酒于茅苴。奠爵,执笏,俛伏,兴。少退,跪,乐止。读祝,讫,乐作,就拜,兴,拜,兴。降自卯陛,读祝、举祝官俱从,乐作,复位,乐止。
次引亚献诣盥洗位,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执笏,诣爵洗位,北向立,搢笏,洗爵,拭爵授执事者。执笏,升自卯陛,诣皇地祇酌尊所,西向立。执事者以爵授亚献。亚献搢笏执爵,司尊举幂,良酝令酌著尊之醴齐,酌讫,以爵授执事者,执笏,诣皇地祇神座前,北向立,搢笏,跪。执事以爵授亚献,亚献执爵,三祭酒于茅苴,奠爵,执笏,俛伏,兴,少退,再拜。次诣配位酌献如上仪,唯酌牺尊为异。乐止,降复位。
次引终献诣盥洗位,盥手,帨手,洗爵,拭爵,以爵授执事者,升坛。正位,酌牺尊之盎齐,配位,酌象尊之醴齐,奠献并如亚献之仪。礼毕,降复位。
初,终献将升,赞者引第一等分献官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洗爵,拭爵,以爵授执事者。执笏,诣神州地祇酌尊所,搢笏,执事者以爵授献官。献官执爵,执事者酌太尊之汎齐,酌讫,以爵授执事者。进诣神座前,搢笏,跪,执事者以爵授献官,献官执爵,三祭酒于茅苴,奠爵,俛伏,兴,少退,跪,再拜,讫,还位。
初,第一等分献官将升,赞者分引第二等分献官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执笏诣酌尊所,执事以爵授分献官,酌以授执事者,进诣首位神座前,奠献并如上仪。祝史、斋郎以次助奠,讫,各引还位。诸献俱毕,诸太祝进彻笾豆,笾豆各一,少移故处。乐作丰宁之曲,卒彻,乐止。奉礼官赞曰‘赐胙’,众官再拜,乐作,一成,止。
初,送神乐止,引初献官诣望瘗位,乐作太蔟宫肃宁之曲。至位,南向立,乐止,初,在位官将拜,诸太祝、祝史各奉篚进诣神座前,玉币,从祭神州地祇以下,并以俎载牲体,并取黍稷饭爵酒,各由其陛降坛,北诣瘗坎,实于坎中,又以从祭之位礼币皆从瘗,礼直官日‘可瘗’,东西六行,置土半坎,礼直官赞‘礼毕’,引初献出,礼官赞者各引祭官及监祭、监礼、太祝以下,俱复坛南,北向立定,奉礼郎赞曰‘再拜’,监祭以下皆再拜,讫,奉礼以下及工人以次出。光禄卿以胙奉进,监祭、监礼展视。其祝版燔于斋坊。
朝日、夕月仪。
斋戒、陈设、省牲器、奠玉币、进熟,其节并如大祀之仪。朝日玉用青璧,夕月用白璧,币皆如玉之色。牲各用羊一、豕一。有司摄三献司徒行事。
其亲行朝日,金初用本国礼,天会四年正月,始朝日于乾元殿,而后受贺。天眷二年,定朔望朝日仪。皇帝服靴袍,百官常服。有司设炉案、御褥位于所御殿前陛上,设百官褥位于殿门外,皆向日。宣徽使奏导皇帝至位,南向,再拜,上香,又再拜。阁门皆相应赞,殿门外臣僚陪拜如常仪。大定二年,以无典故罢。
十五年,言事者谓今正旦并万春节,宜令有司定拜日之礼。有司援据汉、唐春分朝日,升烟奠玉如圜丘之仪。又按唐开元礼,南向设大明神位,天子北向,皆无南向拜日之制。今已奉敕以月朔拜日,宜遵古制,殿前东向拜。诏姑从南向。其日,先引臣僚于殿门外立,陪位立殿前班露台左右,皇帝于露台香案拜如上仪。
十八年,上拜日于仁政殿,始行东向之礼。皇帝出殿,东向设位,宣徽赞‘拜’,皇帝再拜,上香,讫,又再拜。臣僚并陪拜,依班次起居,如常仪。
高禖。
明昌六年,章宗未有子,尚书省臣奏行高禖之祀,乃筑坛于景风门外东南端,当阙之卯辰地,与圜丘东西相望,坛如北郊之制。岁以春分日祀青帝、伏牺氏、女娲氏,凡三位,坛上南向,西上。姜嫄、简狄位于坛之第二层,东向,北上。
前一日未三刻,布神位,省牲器,陈御弓矢弓于上下神位之右。其斋戒、奠玉币、进熟,皆如大祀仪。青帝币玉皆用青,余皆无玉。每位牲用羊一、豕一。有司摄三献司徒行事。礼毕,进胙,倍于他祀之肉。进胙官佩弓矢弓 4a85.gif 以进,上命后妃嫔御皆执弓矢东向而射,迺命以次饮福享胙。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