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40|回覆: 0

霞客行(圖)

[複製連結]
休竹客 發表於 2010-6-2 13: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W020100602484937759069.jpg

0 }1 o+ R" B4 W" t  
# m5 m5 Z  [7 N     對明末貴州交通行旅情況,體會最深、記敘最詳的當屬徐霞客。 7 |9 J  u) n8 I6 O

! P' e: s4 f& B    崇禎十一年(1638年)三月底,當這位中國古代大旅行家從南丹(今廣西)進入貴州時,就深感『其石極嵯峨,其樹極蒙密,其路極崎嶇』。一連說了三個『極』,活現他的萬般驚嘆。 5 a# v& p; S) ?* L. ^5 q
) i8 |' J& w" A  V+ A' b
    徐霞客雖無官身,但家道殷實,結交甚廣,一路行旅,多有人照顧,陸行也多為騎馬。他來到黔粵之界後,陪行的南丹差騎『至此辭去』,有『夷人』答應為他雇『鈣鎩保他等候了很久,才找到『二父旱Hァ保揮幀按游韁聊海始得騎。』騎馬行走在貴州境內的感受,徐霞客是這樣記述的:『……石齒如鋸,橫鋒堅鍔,莫可投足。時已昏暮,躍馬而下,此騎真堪托死生也……馬蹄得得,險甚』。當然,也有較好的地段。他出獨山後,就發覺『隨溪南岸西行,道路開整,不復以蜀道為苦』。 7 o: U: y) S% s) v2 ]' r! g. K
/ |  i& ^$ i: \2 z
    不過,只要有機會,他總是選擇與馬幫結伴而行。這在他的【黔游日記】中多有記載。在普安(今盤縣境)關嶺鋪,『忽有陀騎(按:亦稱駝馬,即馬幫)至,尚余其一,遂倩之。議至交水。以筐囊裝馬上,令之先行。余飯而後往』。此後,類似的記載較多,如『駝馬前發,余飯而出舊城西門』;『遇駝馬方牧,余先發』;『余入憩閣間.取筆楮記游,而駝馬已前去。久之乃行』;『駝馬已發,余乃飯』等等,皆說明在貴州山間,多有馬幫穿行,他與馬幫同行,可以減少路遇不測之虞。 - n0 e) Z2 f2 w2 N: n

' _1 A+ d, N! |8 {# G3 E( h    在行旅中,徐霞客也曾乘坐肩輿,特別是在粵西與貴州相鄰地區旅行時:『夫自龍頭村來,始縛竹為輿,既而北行』;『乃伐竹縛輿;輿成而候夫』;『縛輿換夫』;『待夫久之,晚而縛輿,昏黑就道』等等。可見即使在很偏遠的黔桂邊界鄉間,肩輿仍是有錢者常用的代步工具。而這肩輿,大約相當於現在尚可見到的『滑竿』。
  G. m/ z# u$ `' O
6 Q& C: K# |4 ]6 s2 `" S1 {4 `$ D. @    在安南衛(今晴隆境)的山路上,他曾遇見官員出巡的隊伍,『時旌旗穿關逾坳,瞻眺之,空山生色,第隨其後抵安南,不免徒騎雜沓,五裏之程,久乃得至』。在新鋪的白基觀,他曾遇見了驅趕大象去京城朝貢的南國使者,『有象過,二大二小,停寺前久之。象奴下飲,瀕去,象輒跪後二足,又跪前二足,伏而候升』。可見那一帶的道路應該還是較為寬闊的。
4 c" S) u$ V5 x$ S. w
% `- ]. M6 _' b# M4 ~  T' E    在與雲南羅平交界的南盤江一帶,徐霞客看見,人們『架木為棧,嵌石隙中,非懸崖沿壁,而或斷或續,每每平鋪當道,想其下皆石孔眢井,故用木補填之也』;『溪上流……架木為小橋以渡』。這些記錄,說明當時人們的出行受制於自然地理。當他路過板橋城一帶的軟橋哨時,看見『有巨石樑南北跨溪上,即所謂軟橋也。』他有些不明白:明明是座石橋,怎麼稱之為『軟橋』?他懷疑是『冉姓者所成』,將『冉』訛傳為『軟』,後來他看到了真武廟前的斷碑,才知道這裏原來的橋是『以篾索為之』,現在『已易之石,而猶仍其名耳』。這些石樑橋的修建,溝通了深壑,替代了『掛橋於半空,大風過之,掀舉幡然』的篾索橋。這是明代貴州行旅交通的大進步。 $ i! [: x0 Z# ]0 v1 o+ F
# \% ?8 P) A8 i1 ^9 U: o* p* v& Y
    正因為如此,當徐霞客看到始建於崇禎三年(1630年)的盤江鐵索橋時,不禁發出由衷的讚嘆:『橋以鐵索,東西屬兩崖上為經.以木板橫鋪之為緯。東西兩崖,相距不十五丈,而高且三十丈。水奔騰於下,其深又不可測。』以往從這裏過江必須舟渡,但因水勢兇險,沉船溺水之患不絕;後來又壘石為橋,但始終無法建成。而此時出現在徐霞客眼前的這座鐵索橋,該是何等壯觀:『以大鐵鏈維兩崖,鏈數十條,鋪板兩重。其厚僅八寸,闊八尺余,望之飄渺,然踐之則屹然不動,日過牛馬千百群,皆負重而趨者。橋兩旁,又高維鐵鏈為欄.復以細鏈經緯為紋。兩崖之端,各有石獅二座,高三、四尺,欄鏈俱自獅口出。東西又各跨巨坊……橋兩端碑刻祠字甚盛』。這座位于晴隆縣城東北北盤江河谷的『滇黔鎖鑰』,幾經戰事損毀。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就只有在原址上建於抗戰時期的鏈式吊橋了。 * Q. D2 t2 A* H" ]7 T
/ r" z5 L( [' B( U& u; e
    鑑於『黔省石山峻岭,上則登天,下則履壁』,人們行旅艱難,以至於『柑б徽荊勢必足破肩穿;馬走一站,亦必蹄痂脊爛』。其實,到明代中後期,驛站郵傳的弊端已經突顯,被當時人稱為『普天之下,極苦極累,為民間第一』禍害。繁重的差役,使肝尷⒓韁日,民無喘息之時。『貴州、雲南兩省,原無驛福以軍民為福道裏長遠,山勢險峻,每敢幻,幫貼數名,始得成役。晝不得力耕,夜不得安枕,月支米不過數斗,亦良慘矣』。當時貴州有驛站32處,均由軍卒代役,軍少差繁,馬匹缺乏,難以支撐,日夜扛抬,苦楚萬狀。大批軍卒不堪忍受,紛紛逃亡。
4 B8 C: N5 m/ X, M9 k' v' P0 ^2 |% T+ ]5 r: [6 j9 ?- K5 `
    我曾讀到過明代的【邊軍謠】和【擔夫謠】,寫的就是這種情形: + U1 ?' U4 O5 M; M9 t( @& q

+ I% b, I: P8 ~( Z8 P" H6 B    邊軍苦,邊軍苦,自恨生長向行伍。月文幾斗倉底粟,一半泥沙不堪煮。盡將易賣辦科差,顆粒那曾入鍋釜。官逋私債還未足,又見散銀來糴谷。去年糴谷揭瓦償,今年瓦盡兼拆屋。官司積穀為備荒,豈知剜肉先成瘡。近聞防守婺川賊,盡遣丁男行運糧。老弱伶俜已不保,何況對陣臨刀槍。宛宛嬌兒未離母,街頭抱賣供軍裝。閭閻哭聲日震地,天遠無路聞君王。君不見京師養軍三十萬,有手何嘗捻弓箭。太倉有米百不愁,飽食且傍勾欄游。   H: Y' d0 j# d! i* \/ T2 h- F

; r  O4 e! e2 `; d" K! `    擔咐矗擔咐矗爾何為者軍當差。朝廷養軍為殺賊,遣作擔杆愛惜。自從少小被編差,垂老奔走何曾息。只今丁壯逃亡盡,數十殘兵渾瘦黑。可憐風雨雪霜時,凍餓龍鍾強驅逼,手摶麥屑淘水{。頭面垢膩懸蟣虱。高山大嶺坡百盤,衣破肩穿足無力,三步回頭五步愁。密箐深林多虎跡。歸來息足未下坡,郵亭又報官員過。朝亦官員過,暮亦官員過。貴州都來手掌地,焉用官員如許多。太平不肯恤戰士,一旦緩急將奈何?噫吁嘻!一旦緩急將奈何? 3 b" U; h& K2 w

  h9 ?6 N* \& g) W6 z0 ?# k5 }    這歌謠,是明嘉靖年間因『挺直敢言』而被謫貶為貴州都鎮驛丞的陸粲所輯或所作。其中提到了『婺川』、『貴州』,據說當時『黔人能歌之』。這位曾經官至『工科給事中』的陸粲,與其前輩王陽明命運相似,終日與代役的驛站軍卒擔該竅啻Γ體會當然是十分真切的。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