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95|回復: 0

[文学研究] 第八讲 含蓄美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2-6-9 17: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者: 吴企明

  胡锡《芭蕉仕女图》(见下图),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胡锡(1858―1890),原名文,字三桥,号红茵馆主,苏州(今属江苏)人。幼习丹青,花卉学恽寿平,人物学华牵工画人物、花卉,尤擅仕女,笔墨精雅。
   gdia20070213-1-l.jpg
  画幅下部正中,描画一位仕女,伫立于湖石前,两袖相拢,正低头凝思。仕女身形用细笔勾线,敷色洁雅,线条柔和流畅。仕女身后,衬以湖石、芭蕉、斑竹。芭蕉、斑竹淡设色,湖石不加勾勒,以浓淡墨色晕染皴擦,玲珑剔透,映衬仕女形象,益见清逸秀美。画幅左上方,画家自题一绝:
  萧萧斑竹动秋思,
  脉脉深情谁个知?
  几度欲眠眠不得,
  晚凉风里立多时。
  三桥的画意,非常含蓄,幸赖题诗发明之。题诗始终紧扣画中主景“仕女”着笔。首句由宾景斑竹发其端,写秋风吹动斑竹,发出瑟瑟声响,牵动了仕女的秋思,诗笔很快回应到正题上。次句紧承,说仕女怀念远方的亲人,脉脉含情,有谁知道她内心深处的情思呢?第三句转笔,强化她思念亲人的痴情,“欲眠眠不得”,而且是“几度”,夜不成寐。结句扣合到画面具象,说她难度不眠之夜,就久久伫立于“晚凉风里”。诗人通过人物细节的描写,醒明画旨。题诗自画面仕女形象生发,诗思映发画心,将含蓄不尽的画意美,揭示出来,婉曲动人。
  写诗讲究含蓄,不说出诗旨,让它们蕴含在艺术形象和诗境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绘画艺术也贵含蓄,辨证处理“藏与露”的关系,意含于象外,追求含蓄蕴藉的艺术美。诗与画的含蓄美,被统一到题画诗里,更能充分发挥诗画融通的妙处。在我国绘画史上,见诸记载的,较早追求含蓄美的画家,要数唐代周P。他画过一幅《背面欠伸内人图》,可惜此图已佚,难窥全豹。苏轼的《续丽人行》诗,便是题咏这幅画的,小序云:“李仲谋家有周P《背面欠伸内人》,极精,戏作此诗。”诗云:
  深宫无人春日长,
  沈香亭北百花香。
  美人睡起薄梳洗,
  燕舞莺啼空断肠。
  画工欲画无穷意,
  背立东风初破睡。
  若教回首却嫣然,
  阳城下蔡俱风靡。
  东坡指出,周P欲画的“无穷意”,都含蓄在这背面欠伸内人的艺术形象中。若画一位正面美人,便不可能引发读画人丰富的艺术联想,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
  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人物琐论》说:“或露其要处而隐其全,或借以点明而藏其迹,如写帘于林端,则知其有酒家;作僧于路口,则识其有禅舍。”他的论述,很容易使我们想起宋代画院考名手画艺的故事。唐志契《绘事微言・名人画图语录》载:“政和中,徽宗立画博士院,每召名公,必摘唐人诗句试之。尝以‘竹锁桥边卖酒家’为题,众皆向酒家上著工夫,惟李唐但于桥头竹外,挂一酒帘,上喜得其‘锁’字意。”李唐的画,既符合唐人诗意,又含蓄优美。邓椿《画继》卷一载,画院以“乱山藏古寺”试画工,“魁(指夺魁的画家)则画荒山满幅,上出幡竿,以见藏意;余人乃露塔尖或鸱吻,往往有见殿堂者,则无复藏意矣”。绘画是造型艺术,通过视觉获得审美享受,本应“露”,而画家为要调动读画人的丰富想象,便采用“藏”的手法,以追求画境的含蓄美。
  画家往往将人物深细的、抽象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在具体可感的细节描写中流露出来,努力实现画面具象含蓄蕴藉的诗意追求。题画诗人将画家的匠心用诗句抉出,从而形成含蓄的诗画融通美。元代杨维桢的《题捻花仕女图》,正好体现这种形态的艺术美:
  高髻阿那长袖垂,
  玉钗仿佛挂罗衣。
  折得花枝向宝镜,
  比妾颜色谁光辉。
  诗的前两句,写画面形象,描写仕女的发髻、服饰的外在形态,三、四句转而写她折花照镜的动作,以细节描写揭示出她的深层心态,她为自身容貌比花还美而感到欣喜,委婉含蓄地表达出画幅中捻花仕女形神兼备的审美特征。
  唐寅画仕女图,大多无背景,直接描画仕女形象,如《秋风纨扇图》、《孟蜀宫妓图》、《嫦娥执桂图》、《吹箫仕女图》等,而《半身美人图》却与众作不同。他的《题半身美人图》诗云:“谁将妙笔写风流,写到风流处便休。记得当年曾识面,桃花深处短墙头。”画面只画半身美人,该露则露,该藏则藏,让她的风流神采掩映在桃花深处、短墙后面。布颜图在论述画仕女之含蓄美时说过:“是必绿纱迷影,湘箔拖裙,或临窗拂镜,偷窥半面,或倚槛凝思,偶露全容。……隐显叵测,则美人之意趣无穷矣。”(《画学心法问答》)唐寅这幅《半身美人图》,便是意趣无穷的佳作。
  山水画同样要讲究含蓄美。唐志契《绘事微言・丘壑露藏》说:“更能藏处多于露处,而趣味愈无穷矣。”明文徵明画《观瀑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文徵明《山水图册》第三开)画幅上部用干笔淡墨勾皴山体、瀑流,山、瀑仅画接近水面的一小截,构图十分简约。下部留出大量空间,象征清澈的塘水,一位老人坐于扁舟上,翘首凝望,观赏飞瀑,笔墨极简率,却韵味十足。画家另用册页对题一绝:
  三月江南春雨歇,
  柳塘新水绿于苔。
  扁舟系岸不归去,
  绝壁飞泉洒面来。
  画幅没有直接表现瀑布飞泻于绝壁的景象,却通过观瀑人凝神观赏的神态,让读画人体味出瀑流飞泻的壮观。题诗也是从题外写来,说三月江南春雨刚歇,柳塘水涨,碧绿澄清,从侧面表现春水盛多,造成飞瀑奔流的客观条件。第三、四句,描写瀑流溅出的水滴洒在观瀑人的面孔上,观瀑人心旷神怡,所以扁舟系岸不肯归去。全诗只字不及“观瀑”两字,而瀑布高挂、飞流直下的气概,观瀑人乐而忘返的雅兴,充溢于字里行间,不仅体现出题画诗的含蓄美,也点出画幅含而不露之美,风神悠长,耐人寻味。
  梅清的《烟江晓发图》,也是一幅富有含蓄美的艺术品。画幅运用雅淡的彩色描状云山,表现早晨江雾迷蒙的景象,一舟晓发,行进于迷雾之中。古寺佛塔,农舍酒帘,隐现于山坳间。全图云烟变幻,意境清雅秀逸、杳邈朦胧。画家自题一绝云:
  大江淼无际,
  四顾失天涯。
  扁舟曾晓发,
  何处酒帘斜。
  前两句从舟人眼中看出大江浩淼、迷茫无际的景况,真切表现出人在“烟江”上的审美体验。后两句写晓发,舟行雾江上,一片空蒙,看不到四周的景物,更不要说斜挂的酒帘。诗用诘问句收结,着“何处”两字,引发读画人的艺术想象力,想象到藏在云山间的酒家,含不尽之意于象外,诗与画配合默契,题诗将《烟江晓发图》的“虚实相生,无画处均成妙境”(笪重光《画筌》)的艺术三昧,暗示给读者。
  含蓄之为美,妙在不说破,言尽而意不尽,意含象外,神味隽永,耐人咀嚼,此为诗画艺术极至的境界,也正是诗画家尽力追求的美学理想。
                           </p>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