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81|回覆: 0

[漢語詞典] 漢字與漢語語法的關係(1)

[複製連結]
家鄰 發表於 2012-6-2 00: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國漢字網
近年來,國內語言學界對漢語語法的闡釋已經走出了許多新的路子,許多學者都試圖從漢語自身的角度出發探討漢語語法之不同於印歐諸語言的特點。許多觀點雖然還不是很成熟,但新方法、新思路無疑已為語法界帶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和一片生機。其中以申小龍博士的文化語言學觀最為引人注目。筆者亦曾從社會文化心理、思維認知和漢語獨特的結構出發考究語法的特徵,認識到漢語語法具有較明顯的彈性特徵,並初步概括為語言表達時的氣脈連貫性,組詞成句中的鏈式序列性和語言理解時的整體認知性。〔1〕由此看出, 漢語語法的結構是取『意合』而輕『形合』,『以神統形』,表現出濃厚的民族語言的人文主義傳統。
我們在研究中還發現,一種語言的語法特點往往跟記錄這種語言的文字形式也有許多關係。雖然語言是先於文字而存在,但文字的出現必然要適應並有利於這種語言的存在和發展。也就是說,一種文字與被記錄的語言,必然在語音、詞彙和語法上存在着有機的聯繫,否則,這種文字就會失去長存的資格。當然,文字與語言的哪一要素聯繫得較明顯,這會因文字的特點不同而有所偏重。從漢字來看,它與漢語語法的個性就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漢字的特性適應並支持了漢語語法的意合特點,同時,漢語語法性徵也是漢字得以長存的因素之一。
漢字是現代世界上各種記錄語言的文字中唯一繼承傳統而被保留下來的文字。它與音節文字、音素文字構成當今文字的三大類型。音節文字與音素文字是通過記音而達到記義的。漢字作為表意文字則是直接記義的。它在記音方面不甚明顯,也就是說,漢字在聯繫語音方面的功能是較弱的。在漢語圈中,同一漢字在不同方言區可以讀不同音而在意義的理解上卻又是相同的。所以,漢字的功能特徵在於它的表義性。它是建構在音形義相互聯繫的基礎上的。其最大特點是既以形表音,同時又以形表義;其間音與義是通過形體建立聯繫的,即音與義之間是間接取得聯繫的。我們可以把這種現象稱為漢字的三維結構。有如下圖所示:
形     體
↓     ↓
語音……→語義
(虛線表示間接性)

因此,對於漢字,就有了聽音尚難辨義,識音則能解義的特點。另外,如上文所述,漢字是以表義為中心的,所以它又具有開放性特徵。一個形體,在漢語中,不僅僅允許它在不同時代、不同方言中取不同的讀音而獲得同一意義,甚至還可以為語音系統與漢語迥異的其他民族語言(如日本、朝鮮、越南)所借用。
由於漢字的表義性功能是體現在形音義一體化上,因此,可以說每一個漢字基本上都是音義的結合體,這與語素是音義結合體這一特點是相吻合的。傳統的語文教學被稱做『讀書識字』,我以為這正說到了點子上。問題還不僅僅到此,關鍵是在於識字就能讀書上。這說明了一個很重要的語言現象,漢語語句構造是依賴語義勾聯起來的。我們只要從掌握漢字的字形入手,了解了一個個漢字的音也就懂得一個個漢字的義,同時從這些串聯成句的字義中又可領會出句義、文義。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也就在一個『悟』上。現代語言學的任務,就是要揭示在『悟』的背後的語言人文主義特點,挖掘其中的規律。因此,研究漢字和語法的關係當然也是這方面的重要課題之一。下述三個方面是我們在探索中獲得的幾點認識。
其一,漢字的表義性適應了漢語語法的彈性特徵。我們知道,語言的組合序列有如一條長鏈,鏈鏈相扣,環環相接,其間每個語詞乃至每個漢字都是語言中的一個鏈子。在漢語中,這種鏈式序列可以允許人們根據需要取去某些鏈子(語詞)而不影響達意,其銜接處可以完好如初。所以說,漢語語法的彈性特徵恰恰表現在意合性上。意達而詞之多寡可隨意增刪。神經病理語言學實驗表明,人們記憶句子和理解句子,並不記憶句子的形式。人的大腦神經系統加工處理的不是語音,而是語言所運載的信息,即語義。漢字的缺點是與語音聯繫不緊,但它在對於字義的理解上顯然優於拼音文字。因為漢字的規律就是文字形式與概念間的聯繫比較緊密。拼音文字的字形是以代表音素或音節的字母連綴而成的,人們在掌握字母和拼法之後,一般可讀出字(詞)音來,如果其意義正好是在口語中已熟悉了的,他也可以同時明白詞義。但在一些國家的閱讀教學中,也常常出現會拼、會讀而不知句子含義的『語義性失讀症』。然而,漢字的字形和字音都服從於語義,表現出語義,因此,學習漢語的人很少出現能讀音而不理解意義的現象。這就是說漢字具有知音解義的特點。這種特點有力地支持了漢語語法的彈性特徵。漢語語法表達中的重意義支點,輕形式配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漢字的這種表義性徵。句子中的語詞彈性現象主要地體現在漢字上。漢字的塊狀和可拼合性為漢語語法的『隨表達意圖穿插開合,隨修辭語境增省顯隱』〔2〕和以意義支點為中心的表達意識提供了豐厚條件。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