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03|回覆: 0

[漢語詞典] 論漢字的文化學價值(1)

[複製連結]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2-6-2 00: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國漢字網
一 造字法之文化學價值


    文字本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僅作爲一種交際的工具。唯有漢字,『交際』只是其價值系統的一個方面。它既是史前文明的高度結晶,又隨文明進化而進化,並成爲進化的內動力。通過它可以譯解史前文明之謎。同時,充分發掘和利用其多維文化價值,將使中華民族不斷創造輝煌。


    (一)造字法與方法論


    目前,世界上正在使用的文字以漢字爲最古老,生命力最強。其他民族的原始象形文字早已隨著文化的進化而湮沒無傳。漢字所以能歷盡滄桑猶青春依舊,主要在其獨特的造字參照系,造字原則,造字方法;構字參照系,構字原則,構字技法;書寫參照系,書寫原則,書寫技法,書寫個性等。


    漢字最大的特點是象形,具有鮮明的『繪畫性』,但它和繪畫――非邏輯的個體的以形寓意的藝術有質的區別。就結果看,繪畫重在『形』,漢字重在『象』。是忠實於對象的本來面目,通過集中、概括、加工等典型化的方法,抓住對象的典型特徵,約定俗成地賦予對象特定的『含義』。字形上既有現實的『形似』,又帶浪漫的『神如』。從總的哲學方法而言,漢字遵循現實主義的創造方法,具體地說,『象形』、『指事』主要是現實主義的;『會意』、『形聲』是在現實主義的基礎上有機溶入浪漫主義的方法。這兩大方法相結合的創造方法,通過漫長的文字進化,潛移默化地作用於多維價值取向的漢文化,或者說,漢字創造所蘊含的這一方法論成爲漢民族的集體元意識,使傳統藝術――美的創造明顯帶著以現實主義爲主旋律,同時輔之以浪漫主義的色彩。


    漢字以現實主義爲方法形象地描繪對象,這個『對象系統』即是「造」字參照系』。它決定著漢字的本質特徵。許慎說:『古者庖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1]『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2]並據此推斷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3]說『八卦』先於漢字產生,漢字爲倉頡所造,都欠科學。若將二說有機綜合以論漢字,便可得到漢字的造字參照系:(附圖略)


    天文、地理、動物、植物、人類社會,物質和精神界,其表象的特徵和本質的規律正是創造漢字的參照系,是其師法的對象。以『天』、『地』、『人』三才,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爲系統的參照系所創造的漢字,因能『以通神明之德』――表現精神世界,『以類萬物之情』――表現物質世界,所以帶有多學科意義的價值。作爲文字,漢字首先也是爲了交際的實用,但它是特殊參照系下的產物,漢字創造還兼顧識讀理解功能。因而漢字體現了直觀可辨,形、音、義有機結合,與對象同步進化的動態性原則。因其『象形』,所以其義顯得直觀,又因爲以『形』爲基礎進行有規律的邏輯組合,其義便『可辨』。不少漢字可因形見義,望文生義、依字辨義。這一原則大大縮短了漢字與識讀者的距離。漢字的識讀過程完全成爲有意識記的智力主動參與的過程。字符可對大腦產生有機的信息刺激,因而比純符號化的拼音文字更易識讀、理解和記憶。


    漢字音、形、義有機結合的原則,使每個漢字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色。它們以『形』爲內核,以『義』爲靈魂,以『音』爲外殼,有機地構成一個信息碼,這種以三維價值觀界定的對象,使其交際功能更具精確性、客觀現實性。音爲形設,形因義存的獨特個性又使漢字的認讀理解帶來便利。而拼音文字的音、形、義三者是相互割裂的,靠約定俗成紐結在一起。其識記過程是機械的記憶過程。給大腦刺激的信息強度類似於電話號碼式的缺乏主動性和深度。


    漢字的象形,不但象具體之形,還要象抽象之形,而且要描繪再現對象的典型特徵,所以必然又和對象一起處於不斷進化的生命律動之中。無論是時間的遷移、空間的變化,還是形狀的異構,外力的干擾或是思想的革命,總有某一具體表現形式或抽象可變的本質特徵的顯現,漢字依此來概括描畫對象。如果說藝術是永恆的,以象形爲主色的漢字也是永恆的。即使以現代的『藝術標準』來看,漢字幾乎可作爲完全意義的藝術品。每個漢字都包含著造字主體(可能是一時一人,更可能是一代或數代的多人)對對象(客體)全方位的文化意義的最優化把握。即是說,認識對象並形象或本質地描繪對象時,凝結了主體的意識能量、認識水平、思維能力、思想觀念、世界觀、審美觀、文化程度、品質修爲以及當時背景下的整個自然與社會,物質與精神對主體的影響。尤其是其中的社會文化的各個學科體系對主體的綜合作用都烙印在每個漢字之中,從這個角度說,每個漢字都是廣義的文化意義的全息碼。它積澱著文字史前的文明信息,又蘊涵著文字史後的文明進化的韻律。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