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61|回復: 0

[儒家文化] 学习的过程,不是往上加,而是往下减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7-15 14: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养蒙莫若学问,学问,不过求放心。

养蒙莫若学问,学问,不过求放心。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最后一句话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蕅益大师注解:『养蒙莫若学问,学问,不过求放心。』童蒙养正最重要的是求学问。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学问是要从放心上来做起。那什么是放心呢?心本来是纯净纯善的,但是我们把它放在了五欲六尘之上,追求财色名利的享受,心就放逸出去,就不清净,也有烦恼了。放出去的心收回来,这就叫做学问。

学问从哪里做起呢?蕅益大师说『求放心,莫若格物致知』,即学问要从格物致知做起,让我们在面对财色名利的时候如如不动,最后甚至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个时候就克服了自己的妄念和欲望。达到的结果就是『致知』,『知』是智慧的意思,智慧是我们本来自性中有的,只要心从五欲六尘上回来,智慧就开了。

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利令智昏、情令智迷』。当一个人在利益的诱惑面前把持不住自己的时候,就昏头昏脑,丧失了理智。而一个人过分地贪著情欲时,情令智迷,他的智慧也就昏迷了。所以现在有很多的贪官不是因为财,就是因为色而被拉下了马。

这个告诉我们童蒙养正,养的是『根本智』,要求『根本智』。所以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往上加的过程,而是往下减的过程。老子也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求学,现在的人求知,他的方法是学得越多越好,知识广博,见闻很多,你说什么他都知道,头头是道。

但是有知就有所不知,无论你知得多少,知得再多,你只要有知,那就一定会有所不知。要做到无所不知就要回到无知,无知起作用才是无所不知,所以为道的方法和为学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为道是一天一天地减损,减损自己的欲望、念头,最后达到无为的境界。无为起作用才是无所不为,就是『般若无知』。所以儒家童蒙养正的教育也是要求『根本智』。因此它的方法就和我们现在学校的方法不一样,它是什么样的方法呢?下面就告诉我们。

『直教一切时文行合一而修,不是先行后文』,即『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不是说从次序上讲的,而是『文行』要同时修学,是主修和助修,的关系,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从佛教学来的,佛教讲『解行相应』,王阳明把『解』变成了『知』,把『行』保留,『相应』变成『合一』,最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治学方法。这就是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不是说先行后文,而是在『一切时文行合一而修』。

盖「文」是道统所寄,孝弟忠信等即是文之实处,故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若仅作六艺释之,陋矣!』经典文献都是『道』的表达,是道统所寄,所以孝悌忠信等都是『文之实处』,即圣贤的行持落实在文字上就是经典,读诵经典的目的是要更好地修学孝悌忠信,如果仅把『文』作为六艺解释,就显得浅陋了。

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文王已经不在了,文就不存在了吗?恰恰相反,要从自己的身上表现出文的实质,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修』是同时修,但是在用的时候它有先后次序。先用在孝敬父母,尊敬尊长;到学校尊敬老师,尊敬同学。但是学的时候是同时的,这也道出,读书目的不是去谈玄说妙,助长自己的浮华之心,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德行,增进自己的修养。

摘自【群书治要·论语讲记】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