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3|回覆: 0

[其他] 【王禎農書】農桑通訣集1孝弟力田篇第三詩解1士明仁義學本農贍衣食耕本教民孝悌各食其力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7-11 21:11 手機頻道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禎農書農桑通訣集1孝弟力田篇第三詩解1士明仁義學本農贍衣食耕本教民孝悌各食其力
題文詩:
力田,古人曷為,而並言也?孝為,
立身之本,力田為,飬身之本,二者可以,
相資而不,可以相離.葢自民受,天地中和,
之氣以生.有是理,有是氣.愛之理仁,
宜理為義,自仁用之,親親為孝;自義用之,
長長為悌,皆其得於,良知良能,之素人人,
之所同也.特其氣稟,有清濁異.清者為士,
濁者為農,為工為商;士以明其,仁義農以,
贍其衣食,工以制其,器用商以,通其貨賄,
此四民者,皆天所設,以相資焉.聖樹法度,
制其品節,以教飬之,使天下人,衣其衣,
而食其食,親其親而,長其長然,其教之者,
莫先於士,飬之者也,莫重於農.士本在學,
農本在耕.故士為上,農次之,工商為下,
本末輕重,昭然可見.古者田有,井黨有庠,
有序,家有塾.新谷既入,子弟始入,
塾距,冬至四十,五日而出.聚則行射,
飲正齒位,讀教法焉;散則事耕,故天下無,
不學之農.詩經有曰;黍稷薿薿,攸介攸止,
烝我髦士.即漢力田,之科是已.帝舜聖人,
萬世而下,言孝莫加,耕於歷山;伊尹訓曰:
立愛惟親,立敬惟長,耕於莘野;其他如,
冀缺長沮,桀溺荷蓧,丈人徒皆,以耕為事,
故天下亦,少不耕士,周官大司,徒三歲,
大比考其,徳行道藝,而先孝友,即漢孝悌,
之科是已.天下之務,本莫如士,次莫如農,
農者被蒲,茅飯麄糲,居蓬藋舍,逐牛豕,
戴星而出,帶月而歸,父耕子饈,兄作弟隨,
公則奉租,稅給征役;私則飬父,母育妻子,
余則,結親姻交,鄰裏有淳,朴之風者,
莫農若也.至於工逞,技巧商操,贏餘轉徙,
無常其於,終飬之義,友情必,有所不逮.
雖世所不,可缺聖人,而不以凌,於農也,
是以古者,崇本抑末,其教民以,孝為先,
其制刑也,亦以不孝,不為重,加意立身,
之本如此.當其生也,宅不毛者,有裏布錢,
田不耕者,出屋粟稅,無職事者,出夫家征.
及其死也,不畜者祭,無牲不耕,者祭無盛,
不樹無槨,不蠶不帛,不績不衰,古人加意,
於飬生之,本又如此,於斯時也,家給人足,
上下有序,親踈有禮,末作之流,鮮矣安有,
游惰者哉!至於喑聾,跛躃斷者,侏儒各以,
其器食之,彼廢疾人,猶有所事,而後食況,
手足耳目,無故者哉?四民分業,各食其力
【原文】孝弟力田篇第三
 孝弟,力田,古人曷為而並言也?孝弟為立身之本,力田為飬身之本,二者可以相資而不可以相離也。葢自民受天地之中以生。莫不有是理。亦莫不有是氣。愛之理為仁,宜之理為義,自其仁而用之,親親為孝;自其義而用之,長長為悌,皆其得於良知良能之素,人人之所同也。特其氣稟有清濁之異。其清者為士,濁者為農,為工,為商;士以明其仁義,農以贍其衣食,工以制其器用,商以通其貨賄,此四民者,皆天之所設,以相資焉者。聖人樹其法度,制其品節,以教而飬之,使天下之人,莫不衣其衣,而食其食,親其親而長其長。然其教之者,莫先於士,飬之者莫重於農。士之本在學,農之本在耕。是故士為上,農次之,工商為下,本末輕重昭然可見。
古者,田有井,黨有庠,遂有序,家有塾。新谷既入,子弟始入塾,距冬至四十五日而出。聚則行射飲,正齒位,讀教法;散則從事於耕,故天下無不學之農。詩曰: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即漢力田之科是已。帝舜聖人也,萬世而下,言孝莫加焉,而耕於歷山;伊尹之訓曰:立愛惟親,立敬惟長,而耕於莘野;其他如冀缺,長沮,桀溺,荷蓧丈人之徒,皆以耕為事,故天下亦少不耕之士,周官大司徒(曰):三歲大比,考其徳行,道藝而先孝友,即漢孝悌之科是已。夫天下之務本,莫如士,其次莫如農,農者,被蒲茅,飯麄糲,居蓬藋,逐牛豕,戴星而出,帶月而歸,父耕而子饁,兄作而弟隨,公則奉租稅,給征役;私則飬父母,育妻子,其餘則結親姻,交鄰裏,有淳樸之風者,莫農若也。
至於工逞技巧,商操贏餘,轉徙無常,其於終飬之義,友之情,必有所不逮。雖世所不可缺,而聖人不以加於農也。是以古者崇本抑末,其教民也,以孝弟為先,其制刑也,亦以不孝不弟為重,加意於立身之本如此。當其生也,宅不毛者有裏布,田不耕者出屋粟,民無職事者,出夫家之徵。及其死也,不畜者祭無牲,不耕者祭無盛,不樹者無槨,不蠶者不帛,不績者不衰,加意於飬生之本又如此,於斯時也,家給人足,上下有序,親踈有禮,末作之流亦鮮矣,又安有游惰者哉!至於喑聾跛躃斷者,侏儒各以其器食之,彼廢疾之人,猶有所事而後食,況於手足耳目無故者哉?
【原文及注】
孝弟、力田,古人曷為而並言也?孝弟為立身之本,力田為養身之本,二者可以相資,而不可以相離也。蓋自民受天地之中以生,莫不有是理,亦莫不有是氣。愛之理為仁,宜之理為義。自其仁而用之,親親為孝,自其義而用之,長長為悌,皆其得於良知良能之素,人人之所同也。特其氣稟有清濁之異,其清者為士,而濁者為農、為工、為商。士以明其仁義,農以贍其衣食,工以制其器用,商以通其貨賄:此四民者,皆天之所設以相資焉者。聖人樹其法度,制其品節,以教而養之,使天下之人,莫不衣其衣而食其食,親其親而長其長。然其教之者,莫先於士;養之者,莫重於農。士之本在學,農之本在耕。是故士為上,農次之,工商為下:本末輕重,昭然可見。
古者,田有井,黨有庠,遂有序,家有塾。新谷既入,子弟始入塾,距冬至四十五日而出。聚則行射飲,正齒位,讀教法;散則從事於耕,故天下無不學之農。【詩】 日:『黍稷嶷嶷(i音尼),攸介攸止,我髦士。 』即漢力田之科是已。帝舜,聖人也,萬世而下,言孝者莫加焉,而耕於歷山;伊尹之訓日:『立愛惟親,立敬惟長』,而耕於莘野;其他如冀缺、長沮、桀溺、荷(he音喝)某(dio音掉)丈人之徒,皆以耕為事:故天下亦少不耕之士。【倜官●大司徒】:『 三歲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先孝友,即漢孝悌之科是已。
夫天下之務本莫如士,其次莫如農。農者,被蒲茅,飯粗糲,居蓬墓(dio音掉),逐牛豕,戴星而出,帶月而歸,父耕而子饈(ye音夜), 兄作而弟隨;公則奉租稅,給征役,私則養父母,育妻子,其餘則結親姻,交鄰裏:有淳樸之風者,莫農若也。
至於工逞技巧,商操贏餘,轉徙無常,其於終養之義,友於之情,必有所不逮,雖世所不可缺,而聖人不以加於農也。是以古者崇本抑末。其教民也,以孝弟為先,其制刑也,亦以不孝不弟為重,加意於立身之本如此。當其生也,『宅不毛者有裏布,田不耕者出屋粟,民無職事者,出夫家之徵』;及其死也,『不畜者祭無牲,不耕者祭無盛,不樹者無槨,不蠶者不帛,不績者不衰(ci音催)』,加意於養生之本又如此。於斯時也,家給人足,上下有序,親疏有禮,末作之流亦鮮矣,又安有游惰者哉?至於『、聾、跛(b音避)、斷者、侏......各以其器食之』,彼廢疾之人,猶有所事而後食,況於手足耳目無故者哉?
  【譯文】
孝悌和力田,古人為什麼要相提並稱呢?孝悌是立身的根本,力田是養身的根本,二者可以互相促成,而不能彼此背離的! -個入自從受天地的中和之氣生下來,無不具有這種理性,也無不具有這種氣質。愛的理性是仁,行為的理性是義。從仁實行起來,就是愛其父母為孝,從義實行起來,就是敬愛其兄長為悌,這都是從天賦的良知良能得來,人人所同有的。只是他們的氣質有清濁的不同,氣質清的是士,而氣質濁的是農、是工、是商。[這種氣質],士用來明曉仁義,衣用來生產衣食,工用來製造用器,商用來流通貨物:這四種人都是老天所安排,使其互相依賴着的。聖人建立制度,規定等級禮節, 用以教化養育人民,使天下的人民,無不穿着自己製作的衣服,食用自已生產的糧食,而親愛其父母,敬愛其兄長。然而,聖人教育的對象,首先是士;養育的對象,首要的是農。 士的本職在讀書,農的本職在耕作。所以士為上等,農是次等,工、商在下等:這裏的本末輕重,是非常清楚的。
古時候,田有井田;黨裏有庠,遂裏有序,家裏有私塾。新谷收入之後,青少年開始入塾讀書,到冬至前四十五日出塾。聚會的時候,舉行射禮、鄉飲酒禮,按年齒排定席次,學習教法2;分散的時候,就去地裏耕作,所以天下沒有不讀書的農人。【詩經】.說:『黍子、穀子好茂盛啊,連宅旁空地都蔥蔥秀秀,這人呀便成為莊稼能手。』漢代力田的科比,就是這樣來的。舜帝,他是聖人,要說孝順,就是萬世之後,也沒能超過他的,而他在歷山耕作③;伊伊的教訓說『培養愛心,先愛親人,培養敬心,先敬長輩』,而在莘野種地③;其他象冀缺、長沮、桀溺、荷蒸丈人這些人固,都是親自耕作的:所以天下少有不種莊稼的士人。【周禮●[鄉大夫】說:『三年大考查一次,考查人民的德行和技藝,而首先是考查孝友』。漢代孝悌的科比,就是這樣來的。
天下致力於根本的人,誰也不如士,其次,誰也不如農。農民穿草衣,吃粗飯, 住的是茅舍,趕着牛、豬,披星戴月地早出晚歸,父親耕作, 兒子送飯,兄長下地弟弟相幫,對公家要繳租稅,服勞役,對自家要贍養父母,撫育妻兒,此外還要締結姻親,交結鄉鄰;所以為人有淳樸之風的,總比不上農民。
至於工人,施展的是技巧,商人, 經營的是盈利,又遷徒沒有固定的眉住,他們對於養老送終的義務,手足相愛的情誼,必然有不及的地方,雖然工商是社會不可缺少的,可聖人就是不把他們凌駕於農民之上。由於這緣故,古入推崇農業之根本而抑制工、商之末作。古人教育人民,以孝悌為先,制定刑罰,也以不孝不悌列為重罪,古人就是這樣重視孝悌立身的根本。當人們活着的時候,『宅旁空地不種桑麻的,罰他一裏二十五家的人頭稅;田荒着不耕種的,罰他一屋三百畝地的粟稅;沒有職業給人家傭作的,也要承擔一夫一家的賦役"。人死了,『不養牲畜的,祭祀沒有葷腥;不種地的,祭祀沒有穀食,不種樹的,棺材沒有外槨; 不養蠶的,入殮不得穿綢;不織布的,不准為她穿麻衣孝服』。古人是這樣地重視力田養生的根本。在那時期,家用足夠,上下有規矩,親疏有禮儀,不從事農業的末作之流也就少了,又哪會有遊蕩懶惰之民呢?以至『啞巴、聾子、瘸腿、斷肢、侏儒,.... 各自就他們的能力給飯吃"。那些有殘疾的人,尚且有事做而自食其力,更何況四肢五官健全沒病的人呢?
 【注釋】
裏布:古代的一種地稅錢。參閱【文獻通考·田賦一】。
引:【周禮·地官·載師】:『凡宅不毛者有裏布。』鄭玄 註:『鄭司農 云:宅不毛者,謂不樹桑麻也。裏布者,布參印書,廣二寸,長二尺,以為幣,貿易物……或曰:布,泉也。』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