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75|回覆: 0

[儒家文化] 孝道和悌道盡到了,橫豎、各方各面的人際關係也都能處理好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7-7 16: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弟子規】『入則孝』裏面有四句話,是我們盡孝的重點,這四句話就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我們在對待父母的態度上,要逐漸地把『我』給放下,能夠不忤逆父母,即使父母對我們不是很好,像閔子騫的後母那樣,對他處處刁難,他仍然不與她為敵,就培養了一種不和任何人對立、不與任何人為敵的心。所以這個『仁心』,就是能夠體會到我和他是一體的。

如果我們認為推己及人是行仁的方法,那麼這個方法只是接近於仁,和真正達到仁還是不一樣的。真正有仁心的人,他確實是做到了我與他是一體的,才能夠化敵為友,處事才沒有不良的效果,沒有後遺症。

中國古人這種把對父母的孝心擴而廣之,對待一切有緣人,就對待動物,進而對待天地等等。所以中國古人有一句話叫『人與萬物都是一體的』,用這種心去處理事情的時候,就會處理得很圓融。

比如說現代的農業,當農業有病蟲害的時候,西方人把這些蟲子稱為害蟲,他們想的方法就是要想方設法給它消滅,於是發明了殺蟲劑。但是這種殺蟲劑的發明,最終也是讓人自身的健康受到了危害。

但是中國古人有這種仁愛之心,他們能夠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把這條蟲子也當成一條生命,想一想它來吃我的東西,不過是因為可覓食要生存而已,所以古人充分考慮到它們的需要,在菜地旁邊給它專門開闢一個菜地,請這些小蟲子來吃。結果這種真誠之心,就感化了這些蟲子,它們確實很聽話也很配合,到這個專門為它開闢的菜地來吃。

這種方法是怎麼想出來的呢?其實就是因為中國古人有這種仁愛之心,不是對立的心,這種仁愛之心也就是西方人所講的博愛。我們都希望人人具有,那為什麼我們培養不出來呢?原因就在於我們沒有對父母的孝,這個根本失去了。

在【孝經】上說:『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也就是你把對父母的孝推而廣之,在國家必然是一個忠臣,居家能夠處理得很好,當官也是一個廉潔的官員。

康熙皇帝的【聖諭十六條】上這樣寫道:『人誠能孝弟,則本源之地已裕矣。』如果一個人能夠真正地做到了孝悌,對父母能夠孝,對兄弟能夠悌,則本源之地已裕矣。這個本源之地就是我們的心地。古人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福田靠心耕』,那麼這個本源之地,心地就變得『裕』,富裕的裕,裕的意思就是『包眾容物謂之裕』,這個人就能夠包容眾人,而且寬容萬物。

由斯以往,自然和於妻子、信於朋友,盡忠於朝廷。如水之有源,源遠則流長,如木之有根,根深則葉茂。

這個『孝』字,上面是一個老,下面是一個子,告訴我們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體的。而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這上一代和下一代自始至終都是一體的。能夠把孝道盡到了,這個豎的人際關係就都處理好了,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豎窮三際』。

而這個『悌』字是講兄弟之間的友悌,又把這種悌道擴而廣之,做到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悌道』做好了,這個橫的人際關係也就處理好了。前面講『豎窮三際』,這個講『橫遍十方』。

所以只要把孝道和悌道盡到了,無論是豎的方面,還是橫的方面,人際關係全都處理好了。而我們真正地做到了孝悌,這個人也就達到了仁。所以『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從孝悌可以達到仁這個境界,所以說它是水的源頭,是樹的根本。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