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43|回覆: 0

[儒家文化] 怎樣提升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威信

[複製鏈接]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6-25 22: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惟我商王,布昭聖武,代虐以寬,兆民允懷。言湯布明武德,以寬政代桀虐政,兆民以此皆信懷我商王之德也。】

出自【群書治要】卷二【尚書】。

布昭,張居正【尚書直解】:『布,是敷布。昭,是昭著。』聖武,張居正【尚書直解】:『聖武,是以德為威的意思。』允,【尚書】中的允,大多是信的意思。惟我商王成湯,廣布昭明他的威德,以寬和之道取代殘暴之政,天下億萬民眾都相信他,懷念他。言湯布明武德,以寬政代桀虐政,兆民以此皆信懷我商王之德也。說的是湯王廣布威武之德,以寬和的仁政代替了夏桀的虐政,天下億萬民眾都因此誠心信任並感念我商王的美德。

惟我商王,布昭聖武,代虐以寬,兆民允懷。

惟我商王,布昭聖武,代虐以寬,兆民允懷。

領導者都希望有威信,讓大家信任自己、一呼百應。怎樣樹立威信?孔子說:『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做領導的帶領大家做正當的、正確的事,還有誰敢做不正當的事?所以,領導者需要做到『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自己能夠做到,才要求別人做到,比如自己不貪污腐敗、不放縱五欲六塵,才要求別人也不去做。正己化人』,才能約束天下。現在的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不得力,不能夠深入人心,就是因為把道德教育變成了說教。道德教育和一般的學問、學術不同,要依靠在上者的行為去帶動,而不是僅用言語約束別人。自己沒有身體力行,沒有把正確的做出來,別人看不到榜樣的力量,自然不會信服。

【論語】中說:『君子信而後諫』,首先建立信任,彼此之間有了信任才去勸諫、引導、教導。如果沒有信任的基礎,即使是父母也很難把孩子教好;上司很難把下屬教好;老師很難把學生教好。比如,孩子的逆反心理是怎麼來的?孩子小的時候,讓他做什麼,他不去做,父母可以打他、罵他,他迫於身體弱小,不得已去做父母要求的事。但是,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身體一天天地強壯,父母再讓他去做什麼,但是自己都沒有做到,孩子就會產生逆反,『你都沒有做到,有什麼資格說我?』雖然這句話沒有說出來,但是他有這種念頭,心裡不信服,所以也不會去做,這就是逆反的真正來源。比如,父母教導孩子要孝順、要看到父母的需要,結果孩子馬上就起了念頭,『你對爺爺奶奶都不好,還叫我孝順!』父母在孩子的心中就沒有信任。

既然『信』如此重要,那麼怎樣提升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威信?首先,提升自己的德行,這就是『道德之威』。因為有德行而形成的威信,讓人『中心悅而誠服』,從內心佩服。即使是一個惡人,面對有德的人、堂堂正正的人、有浩然之氣的人,也會從內心敬佩他。為什麼?因為『人之初,性本善』。雖然人自己造惡,習氣很重,一時不能改正,但當他真正遇到有德行的人,仍然會生起慚愧心。

所以,信任不是求來的,而是自己的德行感召而來。就像老師授課也是一樣的道理,講的是同樣的內容,學生復講老師的課程,但是講出來的效果、攝受力不一樣。因為學生和老師的力行不一樣,信心沒有老師那麼足。所以,首先要深入經藏,這種程度要夠。第二,力行得要夠。一個人真正力行,證實了所學的內容才真正有信心。『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習』就是在生活中練習、力行。歷史上,教學最有效果、最有影響的是孔老夫子,因為他『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孔老夫子沒有財力、權力、勢力,但是弟子三千,對他不離不棄,還有七十二賢人都有所成就。因為他說的每句話,都身體力行地做到了。

【說苑】記載,大禹治水時,民眾跟他奔波勞苦卻沒有怨言,因為大禹本身有德行,能夠取信於天下人。大禹說:『假如老百姓連吃的食物都沒有,那就不可能指使他們。』大禹治水付出巨大的艱辛,老百姓也非常辛勞,卻沒有人抱怨、講條件,喊苦喊累。為什麼?因為大禹身先士卒,自己很辛苦,三過家門而不入,目的是疏通水道,減少水患,並且把水引到農田去灌溉,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幸福安穩的生活,否則水患一來,百姓就會流離失所,甚至連性命都難以保全。所以,百姓非常信任大禹,他所做的事情老百姓都心悅誠服地配合。如果他所做的事業對百姓沒有真實利益,就很難讓百姓心甘情願地付出辛苦。就像現在的一些領導幹部不顧及百姓的疾苦,只想着自己的私利,那麼老百姓對他所說的話、頒布的制度政策也不會配合,對他也不會升起信任。

所以,假如我們的孩子、學生、下屬,聽到我們提出的要求時,內心都認為:父母是為我好,老師是為我好,領導是為我好。他們一定是心甘情願地做,不需要太多督促。

【史記】中記載了最高的管理境界是使百姓『不忍欺』。孔子的弟子子賤治理單父時,就達到了『不忍欺』的境界。巫馬期去微服私訪,想了解子賤治理單父到底有多好,於是趁着夜色來到單父,看到一個人在夜色下捕魚,但奇怪的是這個人捕到很多魚,看了看,又把魚放回河裡。巫馬期走上前問:『為什麼您捕了很多魚,又把它們放回去了?』這個人回答:『我們的長官子賤告訴我們,不要捕殺還在生長中的小魚,而我剛才所捕上來的恰恰是還在生長中的小魚,所以我又把它們放回去了。』

巫馬期聽後很感慨,向孔子稟告說:『子賤治理單父能夠達到即使沒有人監管,也像有嚴刑峻法在身邊,不知道他是怎樣達到這種境界的?』孔子說,一個人對身邊的人有精誠之心,自然會影響到遠方,他就是把這種方法運用到管理之中。可能捕魚的人並沒有見過他們的長官子賤,但是子賤愛民如子、視民如傷的心卻能為他所感受到,因此,他頒布的每一個制度百姓都願意配合,所以就達到『不忍欺』的境界。

因此,要取信於人,首先必須本身樹立道德,要有愛天下人的仁慈之心,肯於真誠付出。此外,還要有智慧和能力。因為如果僅僅有為對方好的存心,也願意真誠付出,但是給人指引的方向是錯誤的,給出的建議違背道德,甚至好心辦壞事,或者越付出使人越有壓力、越反感,這就是因為自己的智慧不夠。而智慧不夠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深入經典,學習古聖先賢的智慧,不明了是非、善惡、美醜的標準。所以,好心指引別人方向,卻把人指向歧途,使得別人越努力離目標越來越遠。什麼目標?明明德的目標、覺悟的目標、成聖成賢的目標。古人『讀書志在聖賢』,為了開啟自性明德,直至成聖成賢。現在人覺得這很好笑,說:『我活得好好的,為什麼要成聖成賢?而且有錢有權是實實在在的,受人尊重的。』讀書目的變成了志在賺錢。

所以,現在很多人都是順着人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的心來指引,而不是順着幫助對方覺悟、提升境界的方向指引,雖然讓人得了一時的好處,獲得物質利益,但實際上並不利於走向覺悟之路,甚至還因此墮落。所以,必須要好學,善於深入經藏,這樣才能給別人智慧地指引方向,同時要適應對方的需要,不能把自己的狀態、水平強加於人,按照自己的喜好要求別人。說法契理契機才是真正的智慧,有道德、有智慧,悲智雙運,才能真正取信於人,成為天下人效法的榜樣。

【群書治要·中論】中講:『故人君苟修其道義,昭其德音,慎其威儀,審其教令,刑無頗類,惠澤播流,百官樂職,萬民得所。則賢者仰之如天地,愛之如親戚,樂之如塤篪,歆之如蘭芳,故其歸我也,猶決壅導滯,注之大壑,何不至之有乎?

這句話比喻得很形象。如果君主能夠修明道義,彰顯自己美好的聲譽,謹慎自己的言語威儀,審慎地施行教化和政令,刑罰沒有偏頗邪僻之處,恩澤廣泛流布,百官都安於自己的本分,以盡職盡責為樂,萬民各得其所、安居樂業。那麼,賢德的人敬仰君主就像敬仰天地一樣,愛戴君主就像愛戴自己的父母親人一樣,快樂得就像聽到了塤篪合奏發出的美妙音樂,愉悅得就像聞到蘭草的芬芳。賢德的人紛紛歸附,就好像剛開閘的洪水流向山谷那樣順暢,哪有賢德之人不來歸附的道理?所以,根本問題還在於領導者本身是否具有美好的德行。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